地形变化论文-张李平

地形变化论文-张李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形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人机,遥感影像,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

地形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李平[1](2019)在《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对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提出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方法。采用无人机遥感动态成像方法进行大规模地形变化的遥感影像采集,对采集的地形变化动态监测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滤波处理,根据无人机遥感影像对动态信息融合检测,实现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对地形变化的动态监测准确性较好,具有很好的地形变化动态检测识别能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11期)

郑淑文,彭亮,何英,穆振侠,梁川[2](2019)在《基于MODIS的塔什库尔干河流域积雪覆盖时空变化及地形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什库尔干河主要由喀喇昆仑山区冰川融雪径流组成,是塔什库尔干县农业发展的命脉。以塔什库尔干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5年MOD10A2的8d积雪合成数据,采用多项式拟合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积雪覆盖率随地形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积雪覆盖率与高程呈线性正相关,较高的积雪覆盖率主要集中在海拔高度超过5 400m的地区;南坡积雪覆盖率最低,北坡最高;积雪覆盖率随坡度的增加表现为增大趋势,坡度带年内变化的增长趋势均呈"N"型,45°~75°坡度的积雪覆盖率最大。(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熊巧利,何云玲,李同艳,余岚[3](2019)在《西南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与地形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西南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如何定量影响其动态变化,基于MODIS NDVI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2000—2016年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因子、DEM数据,分析了植被覆盖对气候与地形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西南地区近17年来生长季NDVI呈增长趋势(0.009/10 a),其中4月份增速最显着(0.029/10 a);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71.94%,主要分布在东部与东南部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以较低稳定(31.15%)与中度稳定(25.36%)占主导。研究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主要以正相关为主;月尺度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高于年尺度的值;植被覆盖度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植被生长对降水月变化的响应不明显,对气温的响应无明显滞后效应。研究区平均NDVI在海拔大于4 000 m区域最小(0.30),在坡度0°~5°区域最小(0.37),但是NDVI的显着退化趋势则是以海拔大于4 000 m处最大(14.33%);海拔大于4 000 m区域主要受降水控制,坡度5°~15°区域主要受气温控制;坡向对植被生长变化的影响没有海拔和坡度影响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史晓平,季凯敏,李炜,姚远[4](2019)在《顾及地形变化的多测线粗差剔除方法在一体化水深测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波束测深仪是现代海洋和内河水下地形测量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测量仪器。硬件设备固有特性和水下复杂的特殊环境,易导致单波束测深仪在实际使用中产生各类型的粗差。单波束采集时按照每条测线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上往往存在不同船只、不同测线难以一体化处理的问题。文中针对水深值粗差的特点,设计了单波束数据采集和处理一体化方法,在区域处理单波束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顾及地形的单波束水深测量数据多测线粗差检测方法,并针对上海周边实测区域对单波束测深数据采集和处理进行全方位的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本方法不但提升了数据精度和数据处理可靠性,而且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司梦可,曹建生,阳辉[5](2019)在《微地形变化对地表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水文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的关键环节,微地形在降雨再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微地形变化对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蒸散发及土壤水分、溶质运移的影响效应以及在SPAC系统中的反馈作用,旨在通过总结前人在微地形变化影响地表水文过程中的研究成果,明晰微地形变化对降雨、径流、入渗以及蒸散发等过程的影响效应。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对微地形种类划分不系统化、尺度界定不清楚以及对微地形变化与地表水文过程间的耦合机制缺乏深入剖析等问题,本文指出应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和微地形营造方式对微地形种类进行统一划分,结合微地形测量工具及遥感技术对微地形尺度进行准确界定;在此基础上将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短期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揭示微地形变化与地表水文过程的耦合机制,建立两者之间的模型关系,量化微地形改良措施在区域降水再分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为区域水资源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0期)

滕斌,侯志莹[6](2019)在《变化地形上波浪传播模拟的二维BEM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浪在海岸上的传播分析对海岸工程设计十分重要。目前这方面的分析模型主要有基于长波理论、缓坡理论的分析方法,分段匹配的特征函数展开方法和直接数值分析方法。本文基于简单格林函数提出了一个高效的边界元分析方法。该方法将流域分割为距离变化地形较远的上游流域、下游流域和变化地形周围的中间流域。在上、下游流域对速度势做特征展开,中间流域采用边界元方法离散,最后叁个区域解联立求解。对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做了进一步分解,主要部分与波浪频率无关,从而可以快速多频率的模拟。应用该方法研究了对称和非对称二维沟槽和浅滩在地形倾斜和直壁变化情况下的波浪反射问题,在缓坡条件下本方法的结果与缓坡解析解吻合的很好。(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期刊2019-10-11)

滕敏,赵明伟[7](2019)在《顾及地形梯度变化特征的DEM构建方法及其应用实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方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顾及变量梯度变化特征的DEM构建方法,将地表高程的梯度变化方向融入到HASM方法中的高斯方程构建中。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DEM无论是从高程精度还是形态精度都优于对比方法。构建的DEM高程数值误差的绝对值最大值、平均绝对值误差、均方根误差等指标均低于对比方法,同时该方法构建的DEM高程误差的空间分布更为随机,表明该方法具有更好地稳健性,受数据质量、地形复杂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小。此外,构建的DEM生成的等高线与原始等高线偏差最小,生成的山体阴影与参照DEM生成的山体阴影相似度最好,表明构建的DEM具有更好的形态精度。本研究对复杂地形区域的DEM构建及应用分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测绘》期刊2019年05期)

王进,朱江,艾训儒,姚兰,黄小[8](2019)在《湖北星斗山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的维持特征。该研究以湖北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量了50个样地中224种木本植物的叶面积、叶厚度、叶干质量、叶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了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叶功能性状变异特征,并采用偏曼特尔检验分别从群落水平和物种水平分析了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变异系数分布范围为23.42%–110.45%;不同生活型之间的植物叶功能性状差异明显。群落水平上,海拔与乔木叶干质量、灌木叶面积和木质藤本叶厚度显着正相关,坡度仅对灌木和木质藤本比叶面积具有显着影响,坡向与灌木叶厚度、叶干质量和比叶面积显着正相关。物种水平上,海拔比坡度和坡向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更为显着,且不同物种对地形变化的敏感度不一致;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降低。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对地形变化的响应格局不同,这可能是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维持机制。(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牛晨曦,张幸农,应强,假冬冬[9](2019)在《流滑型窝崩水流运动和地形变化概化模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长江中下游的流滑型窝崩进行了典型窝崩水槽概化模拟试验,分析研究了窝崩形成与发展及窝塘水流运动和地形变化。结果表明,流滑型窝崩主要是由水流冲刷和岸坡上部土体持续崩塌所形成,且发展迅速,发展过程主要有始发期、发展初期、发展中期、发展成熟期和发展稳定期等阶段。随着窝崩的发展,岸坡崩塌、窝塘扩展,窝塘内回流和口门外涡流逐渐下移,窝塘内回流由椭圆形趋向圆形,强度由强变弱,岸坡先整体冲刷后退,之后窝塘由上下扩展逐渐演变为以下半部分拓展为主。(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程东亚,李旭东[10](2019)在《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地形与人口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山地流域植被变化具有独特性,探究其植被变化特征有利于石漠化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科学实施。本文选取1990-2016年贵州石阡河流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变化的地形效应和人口效应。研究表明:①1990-2016年贵州石阡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植被恢复取得较好效果;②1990-2016年贵州石阡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地形效应中,随海拔和坡度上升,植被覆盖度总体处于稳定上升趋势。随坡向变化中,无坡向地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其他坡向差异不明显;③1990-2016年贵州石阡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人口效应中,随人口密度上升,植被覆盖度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以为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地形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塔什库尔干河主要由喀喇昆仑山区冰川融雪径流组成,是塔什库尔干县农业发展的命脉。以塔什库尔干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5年MOD10A2的8d积雪合成数据,采用多项式拟合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积雪覆盖率随地形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积雪覆盖率与高程呈线性正相关,较高的积雪覆盖率主要集中在海拔高度超过5 400m的地区;南坡积雪覆盖率最低,北坡最高;积雪覆盖率随坡度的增加表现为增大趋势,坡度带年内变化的增长趋势均呈"N"型,45°~75°坡度的积雪覆盖率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形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李平.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方法[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2].郑淑文,彭亮,何英,穆振侠,梁川.基于MODIS的塔什库尔干河流域积雪覆盖时空变化及地形因子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9

[3].熊巧利,何云玲,李同艳,余岚.西南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与地形因子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史晓平,季凯敏,李炜,姚远.顾及地形变化的多测线粗差剔除方法在一体化水深测量中的应用[J].海洋技术学报.2019

[5].司梦可,曹建生,阳辉.微地形变化对地表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6].滕斌,侯志莹.变化地形上波浪传播模拟的二维BEM模型[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2019

[7].滕敏,赵明伟.顾及地形梯度变化特征的DEM构建方法及其应用实例研究[J].现代测绘.2019

[8].王进,朱江,艾训儒,姚兰,黄小.湖北星斗山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9

[9].牛晨曦,张幸农,应强,假冬冬.流滑型窝崩水流运动和地形变化概化模拟试验[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10].程东亚,李旭东.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地形与人口效应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标签:;  ;  ;  ;  

地形变化论文-张李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