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轶事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楼轶事小说,板桥杂记,典范
轶事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齐钰[1](2017)在《《板桥杂记》在青楼轶事小说中的典范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楼文学”主要研究妓女以及与之相关而产生的文学作品,表现为诗、词曲、戏剧、小说等多种形式。青楼小说是青楼文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大体可分为“传奇类”、“轶事类”、“话本类”、“章回类”四种类型。作为青楼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板桥杂记》为其后的青楼轶事小说作品竖立了各方面的典范。对《板桥杂记》在青楼轶事小说中的典范作用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板桥杂记》所具有的文学、思想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更好地梳理青楼轶事小说的发展脉络,为学界对这一文学体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创新点、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一章,主要对青楼文学、青楼小说、青楼轶事小说的概念及发展脉络分别进行阐释,以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探索青楼轶事小说的发展概况。第叁部分为正文第二章,主要研究《板桥杂记》对青楼轶事小说艺术特色的继承与典范的竖立。此部分概述《板桥杂记》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仿作续书等基本信息,以及该书在书写体例、创作意图、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典范作用。第四部分为正文第叁章,主要通过对《板桥杂记》中明代名士与名妓的互动特点、青楼女子的理想书写等方面与前后代作品之间联系的研究,略窥青楼轶事小说的青楼女子书写传统,探究《板桥杂记》在青楼轶事小说中这一方面的地位和影响。第五部分为正文第四章,主要研究《板桥杂记》对南京地域文化的记录与“秦淮”文化符号典范的竖立,探究其对后世的南京秦淮地域文化的书写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6-01)
曹海珍[2](2016)在《顺治、康熙年间轶事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轶事小说又称志人小说,以记录人物言行、琐闻轶事为主要内容。清代小说研究领域长期重“白话”轻“文言”、重“志怪”轻“轶事”的不平衡性,致使轶事小说一直处于清代小说研究的边缘地带,其自身独立品格价值未获得足够重视。清初鼎革之际,一部分明遗民作家群秉持垂遗备忘、劝勉训诫等创作动机,追思明朝先贤先烈,实录社会动乱之态;也有部分作家忌惮于当朝高压文化政策,其作品呈现出消遣性、民间化、当代化的倾向。清初轶事小说在内容与体式上既又与前代一脉相承,又具有本朝自身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清初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文人士子心态,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以清初顺治、康熙年间46种轶事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体例、题材的分析,探索清初轶事小说的特色与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言梳理了清代轶事小说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思路;第一章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从轶事小说的概念、清初的时间范围和轶事小说的分类叁个角度进行界定;第二章以清初轶事小说的作家群体和编纂动机为研究对象,探寻作家身份经历与轶事小说的编撰动机、思想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第叁章梳理清初轶事小说的成书方式,主要从取材方式、体例形式、叙事方式叁个角度着眼,分析清初轶事小说的的艺术成就与不足;第四章探求清初轶事小说的题材取向特点,主要着眼于“乱世遗民之思叹”和“写心怡情之闲笔”两个角度,分析清初轶事小说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特点。结语总结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和不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林卿卿[3](2013)在《宋人轶事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文言小说可以划分为笔记体小说与传奇体小说两大分类。笔记体底下又有两类,那就是轶事小说和志怪小说。本论文研究的对象就是“轶事小说”,又称“志人小说”,是指在正史以外,得之于当时传闻和后世记载的材料和故事。轶事小说与传奇或志怪小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轶事小说所记乃是人间言行、传闻故事。轶事小说主要以现实人物为主,因此,只要跟“人”有关系的“轶事”都会予以关注。小说与“事”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事”的关系,即“人”对“事”的认识、把握、记忆、表现诸种能力的发展变化。宋代轶事小说的特点是什么?以内容而言,主要是以论述“人”为主,述说有关宋人的流传故事。以“形式”而言,主要是“随意”,随听随写,不拘一格,就算是军国大事,也只会描述其中的一个侧面,而且很可能存在大量虚构和民间传说的成份。本论文对宋人轶事小说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从小说概念、范围界定、时代背景等入手,进而就其形式体例、内容题材、文体关系和写作方式作了系统分析,并通过考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色,尽可能展现出轶事小说在宋代小说中的文学意义与地位。全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讨论的是宋代轶事小说的整体概况。理清小说文体观念的形成及演变的轨迹,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本质特征,是深入探讨轶事小说的第一步。在分析古代传统的小说概念和总结古今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宋人轶事小说做一个界定和分类。轶事小说属于“笔记体”底下的其中一条支流,它主要的内容是指“记载史官之所不记”的内容。这里我们认为“轶事”和“志人”是同宗的,两者并无实质的差异。第叁节主要讨论了轶事小说的虚与实问题,目的是想抛开“虚构性”和“纪实性”的既定印象和问题,专注在其审美意义和文学价值之上。接着第二章深入探讨宋代轶事小说的时代背景。宋代笔记的数量繁多,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轶事小说的创作也获得很大的发展。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第一节用五个原因总结了轶事小说繁荣的原因,分别从政治、社会、文学和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讨论。此外,文体的发展和作者本身脱离不了关系。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创作心态会直接影响小说的风格。因此,第二节和第叁节主要分析作者的身份及他们的创作动机。第叁章就直接进入剖析轶事小说的主体。这里主要也分为叁节,分别探讨(1)轶事小说的形式体例和主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小说的书名与体例,二是小说的主题思想。(2)轶事小说与其他文体的关系。由于文体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袭性,加上笔记文体的随意,里面包含的内容更是形形色色。这里着重探讨轶事小说与传奇、志怪,诗话和散文之间的关系。虽然它们之间看似没有明显的界限,但透过对比以后,可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性。(3)轶事小说的写作特色。小说的主题直接决定其内在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因此,这里主要探讨分析小说的叙事特色和艺术特色。唯有把握其艺术的表现特征,我们才有办法挖掘其更内在的文学价值。本文的前叁章主要分析轶事小说的整体大方向,而第四章至第六章就针对小说叙事内容的文学性分析。轶事小说中记载了数以千计的人物轶事,“人”自然是其中最主要的主题。虽然说小说最重要的是故事,但没有人物推动情节,有再好的故事也枉费。因此,第四章主要剖析轶事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这里着重探讨轶事小说里最常见的六种人物形象和类型,透过具体的文本例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的形象、性格和行为的特征。最后一部分是人物形象描写艺术探析,深入探讨作者们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第五章主要关注的“事”,是小说中的文坛现象与生态。宋代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为文人和文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这些题材也正是轶事小说的创作土壤。第一节主要从小说文本里,分析文人间的交游情况。第二节和第叁节则分析因为交游活动而产生的文学创作和旅游志趣。从轶事小说里对这些轶事的叙述去窥探文学的发展过程,还有其中生动有趣的逸闻轶事,将此结合起来,有助于发掘轶事小说独有的审美特色。第六章是探讨除了文学创作以外的文人日常生活。宋代文言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由雅转向俗的过程,轶事小说当然也不例外。第一节和第二节讨论文人的阅读风气和文艺生活。此外,在文本中发现文人的饮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状态。宋代文人喜欢在形容事物或举例时多引用食物,这自然与他们的喜好有关。对这些看似细微但不失文学趣味的篇章加以探讨,可以得知宋人更多不同种的面貌。(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10-24)
叶鑫[4](2013)在《“叁言”史传轶事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历史与小说一直有着深刻而又复杂的渊源。诸多小说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冯梦龙的“叁言”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叁言”的初集《喻世明言》原名为《古今小说》,其中的一些故事在史籍中都有记载。这些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的小说在整部“叁言”中共有二十篇。本文正是对这二十篇史传轶事小说进行分析研究。全文的论述由六部分组成,相互照应,构成统一整体。绪论一章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和思路的综述概括。第一章对二十篇史传轶事小说的故事流变进行梳理,并对它们整体的流变特征做出归纳和总结,为全文分析打下基础。第二章是对史传轶事小说的主题分析,在这一章里,重点分析了史传轶事小说所表现的“伦理道德主题”、“定命主题”和“政治评价主题”,探讨了冯梦龙编订“叁言”时选择小说的主题倾向及这叁类主题在“叁言”中的地位和意义。第叁章是对史传轶事小说文体的研究,在这章中既分析了它们的文体特征,同时也将同一故事随着流变在不同文体中的表现进行比较。第四章是对史传轶事小说的叙事研究,通过对小说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叁部分的分析,探讨它们的叙事特征。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归纳、总结和升华。本文希望通过对“叁言”中这类史传轶事小说的流变、主题、文体、叙事等进行研究,展现其在“叁言”中独特的魅力;探寻话本小说中历史的面貌和叙事特色;总结历史人物和故事在流传和被改编过程中被赋予的价值与时代意义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5-25)
张芸芸,张茂星[5](2009)在《“皇帝”轶事(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他叫"顺治"!教过几年私塾的他爹给他这用媳妇性命换回来的宝贝取名时逢人便夸说:这名儿有两重含义,一曰今后的日子可以顺顺畅畅;二曰这可是清朝皇帝的专号,用这名儿沾点福气,我家就可发起来了。发不发还不知道,这"顺治皇帝"的名儿倒被叫开了!(本文来源于《大理文化》期刊2009年05期)
王远征[6](2008)在《宋代轶事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轶事小说的创作十分繁荣,而长期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无论是范围还是深度上都很有限,因此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论文在对“文言小说”和“轶事小说”概念做出界定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对象,划分了宋代轶事小说的类别和发展阶段。进而,论文从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等角度考察了宋代轶事小说的内容。从北宋前期对唐末五代社会的关注,到南宋中后期对动荡政局、爱国思潮等的关注,每一时期的轶事小说内容无不与时代紧密相关。同时,论文还研究了宋代轶事小说的撰述思想、写作体例和写作特色。撰述思想主要考察宋代轶事小说的写作动机、写作原则和其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倾向性。写作体例方面,主要考察了“世说体”轶事小说和“杂记体”轶事小说在写作体例上的一些特性。写作特色方面,主要从小说的线索、结构、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等方面考察了它的独特性。另外,论文还从文学价值、补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叁方面研究了宋代轶事小说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8-05-20)
宋子伟[7](2004)在《魏晋轶事小说的滥觞——《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文学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有论者称“可以视作魏晋轶事小说的滥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何谓“滥觞”?原指江河发源的地方,后指事物的起源。魏晋轶事小(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04年07期)
罗宁[8](2003)在《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五代轶事小说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史料保存、文献整理、文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价值。但由于其亡佚过半,且文学性相对较差,长期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忽视,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本论文对唐五代轶事小说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从范围界定、文献整理、类型划分等入手,进而就其内容题材、写作特点、敍述方式作了系统分析,并通过考察其与志怪、传奇、史书等多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展现出轶事小说在唐代小说中的面貌和地位。全文分为正文和存目两部分。 正文第一章在分析古代传统的小说观念和总结古今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五代轶事小说的范围加以界定和分类。提出应尽量摈弃现代小说观念,以唐宋书目着录为确定是否为小说的主要标准。由此统计出唐五代轶事小说共119部作品,分为四个类别,即逸事小说82部,琐言小说11部,辩订小说13部,箴规小说13部。为了敍述方便和突现各时期的特点,将唐五代轶事小说划分为四个时段:初唐、盛唐(618—761),中唐(762—846),晚唐(847—907),五代(907—960)。 第二章,按照初盛唐、中唐、晚唐、五代的时段划分和时间顺序,分四节对唐五代轶事小说进行了有层次有重点的论述。这一章实际上是一个唐五代轶事小说的简史。初盛唐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各种类型轶事小说的范式意义。将《朝野佥载》和《隋唐嘉话》分别作为逸事小说和琐言小说的代表,揭示了它们在各自类型上的基本特徵。另外,通过对《说林》的研究,探讨了这一类型文字的源头,并注意到类书体式与轶事小说的关系。有些杂钞性的小说如《备忘小钞》,本身就是一部自己备用的小型化专门化的类书。在中唐时期作品的论述中,本文对琐言小说《国史补》以及四种“开元天宝题材”小说论述较多。首先根据李肇《国史补·序》,分析了轶事小说在内容题材上的规定性,表现出轶事小说与志怪小说的对立。其次,探讨了“开元天育题材”小锐的崖生原因及其共特特微。另外,在分析《大唐新韶》、《舞育缘》等作品畴,逻初步涉及到轶事小锐典史害的阴像固题。在晚唐轶事小锐的研究中,本文抓住晚唐小锐在内容题材上的峙代特黯,以“大中题材”、 “爵括题材”、“科皋题材”篇主要旗索展阴封作品的兼述。既注意到某些作品以某一题材篇主,如爵括题材小锐《霎溪友镶》、《本事爵》、《镇本事爵》,科攀题材小锐《文塌盛事》、《初皋子》等,也注意到很多作品兼有叁植题材的情况。在五代轶事小锐的研究中,本文注意到晚唐兰踵题材的延缤,亚且通遇比较《霎仙散路》、《阴元天育遣事》、《清具锋》的共同特徽,揭示了遣一颊小锐的倡造本胃,纠正了以往季界封《阴元天育遣事》性熨的错簇韶撇,指出它业不是一部“阴元天贵小锐”,而是典《霎仙散缘》同顺,高编造典故、杜撰代名而作。 在封轶事小锐作品淮行了清理典分析之筱,本文第叁章造一步封逸事、琐言、辫舒、藏规四踵轶事小锐各自的期型特黯、救述方式、相互阴保等周题造行了探封,深化了分颊研究。此外,封9部欲撰颊的逸事小锐、4部徘楷艘琪言小锐和13部辫舒小锐、13部藏规小锐逐一兼述。 本文原舒刻撰窝六章,除上述叁章外,第四章探封轶事小锐舆志怪小锐、傅奇作品的圃保,涉及褚多尚题,如轶事小锐典志怪小锐的相互渗透、包容,轶事小锐在救事方法、技巧、韶言等方面舆傅奇的比较等。第五章探封轶事小锐典菌史、史害修撰的阴像,包括轶事小锐被史害探取的情况,封轶事小锐材料来源龄史害的考橙和分析,轶事小锐典史害豁载同具的比较等:第六章抽轶事小锐的影密,如故事情筋、故事颠型封俊世文言小锐、白括小锐、献曲的影粤,轶事小锐典宋代各颊笨能的阴保,包括辫舒小锐典考橙肇能的界同等周题. 因篇现有毓文前叁章已樱遇畏,而且小部份章箭的窝作尚未完成,然法将输文梭叁章的内容打印提交答辩,特致歉意。(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3-01)
陈文新[9](2003)在《六朝轶事小说综合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六朝轶事小说 (志人小说 )的综合研究 ,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 :关于轶事小说的子类划分 ;关于“世说”体小说兴盛原因及审美特征的探讨 ;关于“杂记”体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 ;关于“笑林”体小说的独立地位及审美特征的探讨。(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03年01期)
程毅中[10](1998)在《笔记与轶事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阅读陈平原、夏晓虹编的《北大旧事》,看到一副海泉居饭馆的楹联,叁个人的回忆就有叁个不同的版本。第一篇柳存仁先生的《沙滩上的骆驼》说:"我们那时候最贵族化的一家饭馆子叫做海泉居,其位置也开设得最适中,在东斋和图书馆之间。……饭馆主人曾去请胡适之先生写了一副白话的对联挂在海泉居的二楼上。那对联相当对仗工整,辞句清雅,倒是颇为脍炙人口的",联云:学术文章,举世成推北大老;(本文来源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期刊1998年06期)
轶事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轶事小说又称志人小说,以记录人物言行、琐闻轶事为主要内容。清代小说研究领域长期重“白话”轻“文言”、重“志怪”轻“轶事”的不平衡性,致使轶事小说一直处于清代小说研究的边缘地带,其自身独立品格价值未获得足够重视。清初鼎革之际,一部分明遗民作家群秉持垂遗备忘、劝勉训诫等创作动机,追思明朝先贤先烈,实录社会动乱之态;也有部分作家忌惮于当朝高压文化政策,其作品呈现出消遣性、民间化、当代化的倾向。清初轶事小说在内容与体式上既又与前代一脉相承,又具有本朝自身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清初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文人士子心态,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以清初顺治、康熙年间46种轶事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体例、题材的分析,探索清初轶事小说的特色与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言梳理了清代轶事小说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思路;第一章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从轶事小说的概念、清初的时间范围和轶事小说的分类叁个角度进行界定;第二章以清初轶事小说的作家群体和编纂动机为研究对象,探寻作家身份经历与轶事小说的编撰动机、思想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第叁章梳理清初轶事小说的成书方式,主要从取材方式、体例形式、叙事方式叁个角度着眼,分析清初轶事小说的的艺术成就与不足;第四章探求清初轶事小说的题材取向特点,主要着眼于“乱世遗民之思叹”和“写心怡情之闲笔”两个角度,分析清初轶事小说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特点。结语总结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和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轶事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齐钰.《板桥杂记》在青楼轶事小说中的典范作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7
[2].曹海珍.顺治、康熙年间轶事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林卿卿.宋人轶事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13
[4].叶鑫.“叁言”史传轶事小说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张芸芸,张茂星.“皇帝”轶事(小说)[J].大理文化.2009
[6].王远征.宋代轶事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
[7].宋子伟.魏晋轶事小说的滥觞——《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文学特色[J].中学语文.2004
[8].罗宁.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3
[9].陈文新.六朝轶事小说综合研究述评[J].齐鲁学刊.2003
[10].程毅中.笔记与轶事小说[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