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敬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中国各行各业未来的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理想人格状况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变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本文从大众传媒电子传媒层面分析探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力图对中学思品教学、德育教育有所启迪。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5-0153-02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地位决定了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对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2004年就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2009年年底到今年5月,中央外宣办、公安部等9部门对互联网和手机不良信息进行了专项整治。但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撰写了《防止非法网站危害未成年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认为,截止2009年9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手机上网用户达1.92亿。调查发现,在我国3.67亿未成年人中,有1/10会通过网络或手机接触到不良信息。一位网民留言:“扫除一个色情网站胜过一百位教师的循循诱导,胜过一百位母亲的苦口婆心,胜过一百位父亲的严厉教导。”今年的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呼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三大“毒瘤”之一,真可谓:让我欢喜让我忧。
网络是时代进步的产物,能快捷地传播大量信息,随意网联大千世界,它所创造的便利和优势,给人类带来了进步,且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未成年人,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获取知识的欲望以及酷爱玩耍游戏的年龄特征,在网络强大的吸引力面前更是无法抗拒。网络使学生的生活空间,从原先相对狭小的物理空间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层面;锻炼了社会交际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甄别现实与虚拟空间真伪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打字速度快,盲打水平高;经常玩游戏的同学反应速度快,思维敏捷。当今时代,不懂网络、不会利用网络信息就是新世纪的文盲,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同时,网络也充满着巨大的诱惑。首先,网络上呈现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有关专家调查,网上47%的信息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由于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暴力、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中学生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相对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很难抵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很大影响,构成潜在威胁。其次,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隐蔽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致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更进一步将网上养成的不良行为以及色情、暴力等带到现实生活中,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第三,很多中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许多网络游戏都含有暴力的内容。经常接触这些游戏,就有可能使一些中学生掺入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不好的思想,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较大危害,诱发中学生犯罪。最后,一些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有的人就会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与别人沟通的性格,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人格乃至理想人格的塑造。网络有时就像一个魔鬼,让人沉溺在其虚幻的世界,全然不顾一切,特别是控制能力较弱、分辨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往往一进网吧,一触网络,就痴痴入迷,深受其害。
珲春教育信息资源网提供的2007年珲春市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由报告中可得知:关于上网主要目的这一问题,青少年上网活动以娱乐为主,网络利用水平较低。虽然在上网原因的选项里为了“查阅资料,增长知识”的比例较高,但聊天广交朋友、玩游戏、排除寂寞、“打发时间”之和却达74%,说明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青少年上网活动大多以娱乐为主。上网后的受益情况,有45%的中学生认为,通过上网,他们扩大了知识面,有24%的学生减轻了现实压力,有21%的学生认为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有17%的学生认为情绪得到了改善。调查显示,47%的学生认为上网后视力下降,37%的学生认为成绩下降,28%的学生认为身体疲倦,17%的学生反映记忆力、注意力下降,14%的学生反映有精神障碍和情绪异常。特别是有2%的学生游览过不健康的网站,受到了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
一些文艺、影视广播、出版等部门以“拳头”加“枕头”的内容,对中学生起着教唆作用,甚至于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泛滥成灾。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男女之间有着情感上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需要,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对异性的注意越来越强烈,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对“枕头”戏的大肆渲染,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这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拳头”戏的反复,会使学生崇尚暴力,认为“拳头”无所不能,放纵自己的行为,增加了违法犯罪的几率,严重地毒害中学生,使他们心理变态,甚至误入歧途。江苏某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任意插播广告,而且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性病等不堪入目的广告,实在是令人瞠目。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学生拥有手机,手机短信这种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已深入到中学生的生活中。垃圾短信也正大量涌入校园,垃圾短信对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树立、价值观的形成、积极生活态度的建立产生着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好奇心强,且正处于世界观尚未形成阶段,可塑性强,长期接触“有色”信息,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上不健康的阅读快感,影响正确的性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严重的还可能做出越轨的事情,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是一个古老的符咒,请在收到此消息后发给20个朋友,等发完后,5天内家中就会发生好事,不发将有1个月的霉运。”像这种恶意连环类信息,往往使接到的同学处在矛盾之中,要么自己一人苦恼,要么向同学朋友转嫁,影响正常的同学朋友关系。封建迷信类的信息容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判断,要么放弃“命里本没有的”,要么坐等“命里本该有的”,将成败与命运联系起来。诈骗和黑色商业类信息,则会使中学生对诚信这一做人准则产生怀疑,对社会产生片面认识。心理、情感测试类信息,容易使中学生靠“测试”来“解决问题”,成长中遇到的心理、情感问题得不到正确引导。为此,有人在大声疾呼:“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再是手机,而是手雷。”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撰写了《防止非法网站危害未成年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分析了不良信息背后的利益,可以说,利益驱动使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不到位。
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高度重视不良信息治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明确“谁经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谁收费,谁负责”的治理原则。“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名为“妈妈评审团”的志愿者团体在北京成立。来自各行各业的妈妈们,怀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干净、无污染的网络世界的希望,加入网络大扫除行动。青少年自己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网上不良信息。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惩处。大众传媒要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