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六街镇中心小学651100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双赢的有效方式。如何有效组织探究式教学,成为新课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式教学实施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短板日趋明显,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渐显露,如何有效组织数学探究式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明以下方法和策略。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语),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直接的内在动力,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1.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教师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作用,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2.生活经验数学化。构建主义认识论认为:用我们的感觉可以构建我们的学习,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密切相连,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经验,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易学、爱学。
3.学习形式多样化。固定而持续的刺激方式只会使学生大脑兴奋中心进入“思维波谷区”,导致学生思维迟缓、学习效率下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激发。不断改变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有效地探究。
二、优化课堂环境,营造探究氛围
积极的课堂环境,能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探究效率。教学中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乐于思考,积极探究。
1.教学要平等。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用爱心和耐心,唤醒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教学要民主。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和表现:开口说看法,动手做操作。提倡辩论,鼓励质疑,尊重学生的问题和奇思妙想,使学生乐于探究、敢于交流。
三、创设问题冲突、确定探究主题
思维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的,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学生保持不断探究的动力和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要发挥创造性,不断创设问题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确定探究主题。
四、提供时空,教给方法,实施探究
1.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学生质疑是其勇于探索、主动思考的表现,问题与质疑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和基本特征。教师要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鼓励他们质疑书本和老师,敢于否定、敢于争论,具备问题意识。
2.给学生探索的思维空间。要把学生的思维看作正待点燃的火炬。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只在学生思维“短路”,“盲点”上作点拨和诱导,做学生思维的“救世主”。
3.给学生大胆猜想的时间。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传统教学过分注重论证的严密性,教师以本为本,举例讲解,学生模仿复制。繁琐的逻辑推理扼杀了学生想象和猜想的欲望,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给学生大胆猜想的时间,在猜想中明确探究方向,萌发创新意识。
4.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是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感官并用,学习效果远远优于使用一种感官。教学中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中、在玩中、在做中学数学,实现探究活动的多元化。
5.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信息交流,挖掘集体潜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成为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的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使探究收到实效。
6.给学生反省的时间。自我反省和批判能力是保证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学中给学生反省的时间,鼓励他们根据结果反省过程,提高思辩能力;根据他人的创新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实现自我创新;根据研究结果,总结探究方法,丰富探究技巧。
五、开展有效迁移,升华研究探索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所得的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抓住知识结构中的变量,进行知识迁移,不断同化和构建新知,使探究活动得以延续和升华。
总之,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甘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