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分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茶,植物,湖南省,园林,分子,论文,系统。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邓白罗,谭晓风,漆龙霖,贺晶,胡芳名[1](2006)在《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RAPD分析及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茶属29种红山茶组植物叶片为材料抽提DNA,利用筛选出的23种随机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谱带转化成0-1型数据,用UPGMA法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山茶属红山茶组的29个种划分为4大类,第1类为光果红山茶亚组,第2类为毛蕊系,第3类为滇山茶系,第2类和第3类属于滇山茶亚组,短管红山茶单独聚为一类。其结果与张宏达分类系统基本一致。根据各种之间的相容关系系数的大小,发现红山茶组内有3组亲缘关系较为相近的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6年05期)
田晔林[2](2001)在《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分类及园林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茶属(Camellia)红山茶组(Sect. Camellia)在分类学上争议较大,根据张宏达分类系统,目前,世界上红山茶组植物共57种,中国产55种,湖南省有13种1变种,其中6种为湖南特有。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多次实地调查及实验基础上,对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对其园林应用可行性展开了深入讨论,为开发及利用红山茶组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1.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种类较多,共13种1变种,约占国产总数的23.6%,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四川省;2.通过对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11种、1变种叶解剖研究表明,不同种之间石细胞的形状及分布不同,不同种之间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有别等,说明了叶的解剖结构可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茎解剖结构区别不大;3.比较而言,张宏达系统能客观反映山茶属的演化规律;4.地理分布表明,南岭及武陵山是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分布中心。在垂直分布上,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中11种为中高海拔分布,仅假多齿红山茶C.apolyodonta、栓壳红山茶C.phellocapsa分布在600m以下;5.探讨了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效益、经济价值等方面,作者认为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园林应用前景广阔,值得大力推广;并对其园林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建议:①加强湖南红山茶组植物清查,尤其是湖南省特有的大花红山茶、东安红山茶、栓壳红山茶等地方特色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②加强科学系统的育种研究,选育新品种进入市场;③建立山茶专类园,既可观赏,又可保存红山茶组植物种质基因。6.通过调查得知,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中有的植物抗寒性强(如全缘红山茶C.subintegra、浙江红山茶C.chekiangoleosa);有的种耐雨淋(如多齿红山茶C.Polyodonta、大花红山茶C.magniflora);有的种喜阳、耐旱,应大力开发利用,是杂交育种的优良亲本。(本文来源于《中南林学院》期刊2001-05-01)
贺晶[3](2001)在《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RAPD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茶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利用价值;本文主要是利用RAPD技术对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进行分子分类鉴别。我们利用CTAB方法抽提山茶属植物叶片DNA,用Du—640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其浓度,配制成反应模板,再加入一定比例的Taq酶等试剂进行PCR反应,扩增DNA,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多态性。然后用聚类分析软件分析实验结果,绘制聚类图。实验确定最佳反应体系为:DNA模板5μl(25ng),10xBuffer 2μl,2mMdNTPs 2μl,25mM Mgcl_2 1.8μl,10mM primer 1.2μl,5U Taq酶0.2μl,ddH_2O 7.8μl,共计20μl。最佳循环条件为:94℃ 7min,1个循环;94℃ 45s,36℃ 45s,72℃ 90s,36个循环;94℃ 7min,1个循环,4℃保存。 在红山茶组植物RAPD实验研究中,我们共筛选了23种随机引物,扩增出了173个标记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37个,占77.35%。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分类群的相容关系进行聚类分析表明:秃苞红山茶(C.glabriperulata)与怒江红山茶(C.saluenensis)亲缘关系最近,宜归为一类。红山茶组植物可分为四大类,其中厚叶红山茶(C.crassissima)、离蕊红山茶(C.liberisamina)、尖锷红山茶(C.edithae)、钱叶红山茶、全缘红山茶(C.suvintegra)、浙江红山茶(C.chekiangoleosa)、长尾红山茶(C.longicaudata)、闪光红山茶(C.lucidissima)归为一类,可归入张宏达分类系统中光果红山茶亚组;绵管红山茶(C.lanosituba)、大方红山茶、赫江红山茶(C.heyhangensis)、毛蕊红山茶(C.mairei)、多齿红山茶(C.polydonta)、长柱红山茶(C.longistyla)、长毛红山茶(C.villosa)归为一类,可归入张宏达分类系统中毛蕊系;秃苞红山茶(C.glabriperulata)、怒江红山茶(C.saluenensis)、东安红山茶(C.tuanganica)、腾冲红山茶、滇山茶(C.reticulata)、隐脉红山茶(C.cryptonewa)、西南红山茶(C.pitardii)、栓壳红山茶(C.phellocapse)、毛籽红山茶(C.trichosperma)、大花红山茶(C.magniflora)、淑浦大花红山茶(C.grandflora)、西南白山茶归为一类,可归入张宏达分类系统中滇山茶系;短管红山茶(C.glabsipetala)自成一类。(本文来源于《中南林学院》期刊2001-05-01)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茶属(Camellia)红山茶组(Sect. Camellia)在分类学上争议较大,根据张宏达分类系统,目前,世界上红山茶组植物共57种,中国产55种,湖南省有13种1变种,其中6种为湖南特有。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多次实地调查及实验基础上,对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对其园林应用可行性展开了深入讨论,为开发及利用红山茶组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1.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种类较多,共13种1变种,约占国产总数的23.6%,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四川省;2.通过对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11种、1变种叶解剖研究表明,不同种之间石细胞的形状及分布不同,不同种之间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有别等,说明了叶的解剖结构可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茎解剖结构区别不大;3.比较而言,张宏达系统能客观反映山茶属的演化规律;4.地理分布表明,南岭及武陵山是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分布中心。在垂直分布上,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中11种为中高海拔分布,仅假多齿红山茶C.apolyodonta、栓壳红山茶C.phellocapsa分布在600m以下;5.探讨了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效益、经济价值等方面,作者认为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园林应用前景广阔,值得大力推广;并对其园林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建议:①加强湖南红山茶组植物清查,尤其是湖南省特有的大花红山茶、东安红山茶、栓壳红山茶等地方特色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②加强科学系统的育种研究,选育新品种进入市场;③建立山茶专类园,既可观赏,又可保存红山茶组植物种质基因。6.通过调查得知,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中有的植物抗寒性强(如全缘红山茶C.subintegra、浙江红山茶C.chekiangoleosa);有的种耐雨淋(如多齿红山茶C.Polyodonta、大花红山茶C.magniflora);有的种喜阳、耐旱,应大力开发利用,是杂交育种的优良亲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1].邓白罗,谭晓风,漆龙霖,贺晶,胡芳名.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RAPD分析及分类研究[J].林业科学.2006
[2].田晔林.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分类及园林应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1
[3].贺晶.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RAPD分类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