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适应论文_谢文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文化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社会文化,社会,詹姆斯,资本,儿童,大学生。

社会文化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谢文婷[1](2019)在《鲁西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社会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体现。鲁西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是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深度融合,彰显了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功能,对于推动鲁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鲁西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鲁西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发展前景迷离、发展动力不足、社会支持不够等问题,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依托政府部门开发与整理的职能下,鲁西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现代市场化经济的严重冲击,应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巨大潜力,采取政府购买、社会融资、行业支持、体教融合等多样化途径将民俗体育文化推向社会大众,已成为鲁西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部分。在已有鲁西南体育市场化发展前提下,打破鲁西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单一政府主导模式,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教育规范的叁者关系,走向现代化市场经济下引领下的协同化、产业化与网络化发展模式。同时,民俗体育文化在变迁、转型、适应发展过程中,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民俗体育文化必然会随之而生,社会适应性发展成为民俗体育发展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共生理论的观点来看待鲁西南地区民俗体育在当地经济、文化、教育与健身发展等的辩证关系,在解决鲁西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适应与转型问题上,按照共生原理不断实现自身结构与发展模式转变,采取社会适应性发展策略。以枣庄地区舞龙舞狮为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现代化转型模式及今后应加强舞龙舞狮文化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政府的支持机制、狠抓人才资源的保护与培养等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黄晓林[2](2019)在《不同身份认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适应比较:群际接触和外群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文化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重要难题。根据国内外研究可知,身份认同与社会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但前人关于身份认同与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多数探究了对内群体身份认同程度的高低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以及外群体认同程度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并未从身份认同对象的内在一致性关系角度开展对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根据前人研究群际接触和外群信任分别对社会文适应有直接促进作用。但并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群际接触与外群信任的关系。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其社会文化适应水平代表着其市民化程度,有助于加速城市化发展。因此分析不同身份认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适应特点以及研究群际接触和外群信任在不同身份认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文化适应影响的中介作用具有研究价值。本研究采用IAT内隐测量与问卷测量法,测查了406名新生代农民工,运用SPSS21.0和Mplus7.4对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中介效应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文化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适应在职位层次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层管理者社会文化适应水平显着高于基层管理者和显着高于基层员工,不同职位层次社会文化适应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高级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员工、基层管理者。(2)不同身份认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文化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内城外城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适应水平高于认同混乱型,认同混乱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适应水平显着高于内农外农型,不同身份认同类型新生代农名工社会文化适应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内城外城型、认同混乱型、内农外农型。(3)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基础上,群际接触质量和外群信任在内农外农型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群际接触数量和外群信任在内农外农型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群际接触质量和外群信任在内城外城型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群际接触数量和外群信任在内城外城型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王煜竹[3](2019)在《基于儒家文化的积极人格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时至今日,这些人格品质对个体未来的发展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下不少研究生因学业、人际关系处理、压力应对、个人发展等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进而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对身边的人产生怀疑,对人生目标和方向感到迷茫,对集体活动不再热心,失去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重拾儒家文化,大力提升其积极人格,可起到对症下药、振聋发聩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他们开展学术研究和继续深造,也有利于他们顺利地步入社会,发挥所长。实际上,对于不同人口变量条件下的研究生,其在积极人格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基于此,本文对儒家文化中积极人格的调查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展开了分析。本文提取儒家文化中的积极人格,利用实证方式分析研究生积极人格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对积极人格各因子平均值进行分析,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诚信>移情>乐观>合作,可见研究生主要将诚信置于首要位置,而且为人通情达理,愿意与他人进行合作,具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2)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均对研究生积极人格有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性别在乐观维度和合作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乐观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在合作维度上,女生高于男生;不同专业在诚信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文史类研究生诚信维度的均值显着高于理工类;不同年级在移情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研一年级和研二年级、研一年级和研叁年级、研二年级和研叁年级在移情维度上的差异均显着。年级越高,移情水平越高;不同生源地在诚信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农村生源研究生诚信维度的均值显着高于城镇生源的研究生;是否独生子女在移情和合作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非独生子女研究生移情维度的均值显着高于独生子女的研究生,在合作维度上恰好相反。剔除极端数值后发现,是否独生子女在诚信维度上的差异接近显着。这表明,是否独生子女这一变量可能会对诚信维度产生显着影响。(3)运用自己改编的研究生社会适应测评量表,对研究生积极人格与社会适应性相关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生的积极人格与社会适应性之间表现为较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冯程,苏思,程振强[4](2018)在《非正式社会网络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适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单纯性和独特性,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其原居地,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时,文化方面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遭遇文化适应问题。现实迫切要求以更有针对性的文化调适策略机制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35期)

程绍珍,杨明,余兵兵[5](2018)在《河南省245名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团体干预对其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团体活动干预对河南省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社会文化适应的提升是否具有一定增益效果。方法以河南省245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对其进行12个月提升心理资本团体活动干预训练,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与班级气氛、心理资本的动态关系。结果干预后初中流动儿童班级气氛、心理资本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后测得分均显着高于干预前的得分(P<0.05-0.01)。结论团体活动干预对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提升具有一定增益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南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杨明[6](2018)在《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对社会文化适应影响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和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对河南省4所学校485名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和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儿童积极心理品质较好;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的得分均与社会文化适应得分存在显着正相关;流动儿童的自我效能和韧性对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最为显着;自尊在流动儿童心理资本与社会文化适应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通过培养流动儿童的心理资本,可以提高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间接促进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永涌[7](2018)在《西部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文化适应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西部大学生的乐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适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乐观量表、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简版、生活满意度量表与积极情绪量表,对西部4所高校的10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社会文化适应对西部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乐观和抑郁关系间具有调节作用(β=0.193,P<0.01);(2)社会文化适应对西部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乐观和生活满意度关系间具有调节作用(β=0.286,P<0.01);(3)社会文化适应对西部大学生的乐观和积极情绪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不显着(P>0.05)。结论:西部大学生的乐观与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相关显着,社会文化适应显着的调节自我效能乐观对西部大学生抑郁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柯燕[8](2018)在《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基于文化战略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悄然转向文化的深层次竞争。习总书记在十九大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性,他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儒释道"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被誉为我国文化之根,要弘扬中国文化,让其走出国门、影响世界、造福世界,不能忽视"儒释道"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我国文化战略角度考量藏传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阐释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厘清阻碍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19期)

何晓茵[9](2018)在《华裔在美国社会中的文化适应模式——以《无声告白》中的詹姆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声告白》是新一代华裔女性作家伍琦诗(Celeste Ng)的处女作小说。一经出版就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在内的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对《无声告白》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涉及种族歧视、女性主义和家庭沟通等主题。本文试图用跨文化适应理论分析《无声告白》中华裔男主人公詹姆斯的文化适应模式,发展过程及对其身份确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29期)

谢爱磊,匡欢,白杰瑞,刘群群[10](2018)在《总体性文化资本投资与精英高校城乡学生的社会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2013年开始对3所"985工程"高校和1所"985平台"高校的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持续的追踪调查。前2轮的数据表明:城市籍大学生比农村籍大学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成就,且家庭早期的文化资本投资策略能够较好地解释城乡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结合数据,本研究将这种文化资本投资策略概念化为"总体性文化资本投资",并提出了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社会文化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文化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重要难题。根据国内外研究可知,身份认同与社会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但前人关于身份认同与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多数探究了对内群体身份认同程度的高低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以及外群体认同程度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并未从身份认同对象的内在一致性关系角度开展对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根据前人研究群际接触和外群信任分别对社会文适应有直接促进作用。但并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群际接触与外群信任的关系。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其社会文化适应水平代表着其市民化程度,有助于加速城市化发展。因此分析不同身份认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适应特点以及研究群际接触和外群信任在不同身份认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文化适应影响的中介作用具有研究价值。本研究采用IAT内隐测量与问卷测量法,测查了406名新生代农民工,运用SPSS21.0和Mplus7.4对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中介效应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文化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适应在职位层次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层管理者社会文化适应水平显着高于基层管理者和显着高于基层员工,不同职位层次社会文化适应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高级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员工、基层管理者。(2)不同身份认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文化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内城外城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适应水平高于认同混乱型,认同混乱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适应水平显着高于内农外农型,不同身份认同类型新生代农名工社会文化适应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内城外城型、认同混乱型、内农外农型。(3)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基础上,群际接触质量和外群信任在内农外农型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群际接触数量和外群信任在内农外农型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群际接触质量和外群信任在内城外城型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群际接触数量和外群信任在内城外城型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文化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1].谢文婷.鲁西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社会适应[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黄晓林.不同身份认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适应比较:群际接触和外群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9

[3].王煜竹.基于儒家文化的积极人格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冯程,苏思,程振强.非正式社会网络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适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

[5].程绍珍,杨明,余兵兵.河南省245名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团体干预对其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8

[6].杨明.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对社会文化适应影响调查分析[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8

[7].陈永涌.西部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文化适应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

[8].柯燕.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基于文化战略的角度[J].青春岁月.2018

[9].何晓茵.华裔在美国社会中的文化适应模式——以《无声告白》中的詹姆斯为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10].谢爱磊,匡欢,白杰瑞,刘群群.总体性文化资本投资与精英高校城乡学生的社会适应[J].高等教育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1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各题平均分统计...社会文化适应情况调查结果各项...一4维吾尔族育少年的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情况社会文化适应难度系数:解决方式差异88

标签:;  ;  ;  ;  ;  ;  ;  

社会文化适应论文_谢文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