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台河市中医医院七台河市154603;2.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摘要:目的:探讨乳癌术后上肢肿胀的护理。方法:将对照组与实施护理组的患者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轻患侧上肢水肿,恢复肢体功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乳癌;上肢肿胀;护理
手术治疗乳腺癌是目前治疗乳癌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手术、放射双重因素的影响部分病人的上肢会出现肿胀,而且存在时间较长,既影响上肢功能又增加患者痛苦。肿胀往往被误认为是手术治疗不彻底或乳癌复发所致,心理负担很重,对生存质量和工作能力都会产生恶性影响,实施有效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自2010年1月至今,笔者对我科收治的乳癌术后上肢肿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外科门诊和住院就诊的106例乳癌根治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9(平均44.6)岁。分成2组,对53例(其中轻度6例,中度39例,重度8例)同意并愿意接受干预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余53例(其中轻度8例,中度38例,重度7例)按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分级标准轻度:肿胀范围局限于上臂,患者无明显自我感觉,功能不受影响;中度:肿胀累及前臂,患者有上肢胀痛感,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重度:肿胀范围累及手背,上肢活动明显受限[2]。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
2.1功能锻练
2.1.1握拳运动:术后1~3d鼓励患者用患侧手握拳或握弹力橡胶圈,每2h锻炼5~10分钟。
2.1.2手腕、前臂、肘部运动:术后4~10d让患者用健侧手握住患侧手腕进行屈肘活动,每2h屈肘20~30次,同时继续握拳及弹力橡胶圈。
2.1.3耸肩、上臂运动:拆线至术后1个月除继续握拳及弹力橡胶圈,屈肘活动外,进行上肢举高练习,如爬墙运动,每日5~8次,每次上肢举高位置要与上次位置持平甚至超出,不能低于上次位置。
2.1.4术后1个月至术后3个月鼓励患者生活自理,但不要做超负荷运动,如提举重物,上肢剧烈活动;可做一些精细动作如用患侧上肢穿衣,扣钮扣、梳头、洗漱、吃饭、翻书及开关收音机等。
2.1.5术后3个月以后此时患者创面愈合较牢固,且生活已完全自理,可逐渐练习提举重物或使用器械练习。
2.2相关指导
2.2.1首先要从心理上关心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介绍有关乳腺癌的治疗进展及健康知识,讲明上肢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增强其治疗信心,缓解其心理压力。
2.2.2嘱咐患者穿质地较好棉质衣服,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患肢不带手表,衣服袖口松紧适宜,不接触刺激皮肤的东西。
2.2.3术后尽可能不在患侧上肢输液、抽血、测血压。并且要预防患侧上肢感染,尤其是在手术或放疗后的最初阶段。
2.2.4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活动幅度不要增加过快,否则会出现腋顶皮肤与深部组织分离及皮下积液[3]。
3.结果
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对照组水肿消除10例,轻度33例,中度8例,重度2例,总有效率92.4%。实验组水肿消除22例,轻度26例,中度5例,总有效率100%。结果显示:实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由于乳癌根治术形成巨大的创面,皮肤缝合后皮下为一潜在腔隙,再加上术后24h内创面渗血较多,此时进行上肢功能锻炼往往造成创面血肿形成。24h后创面渗血量逐渐减少,此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加快创面血流速度,还可避免皮下积液及积血,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和肌肉粘连,减轻水肿[4]。在功能训练中,肌肉主动或被动地节律性收缩和松弛,收缩时有助于肌内血管排空,松弛时,又有助于肌内血管充盈,一收一缩对血循环起到“泵”的作用,这种方式可以改善局部血运;另一方面,肌肉收缩时代谢产物如ATP等亦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样可促进血循环及淋巴循环;进而防止体液聚集,减少组织间隙中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及纤维蛋白的沉积,减轻水肿,减少肌肉粘连机会,防止肌肉萎缩。功能训练亦能使关节囊内滑液不断循环冲洗,可防止粘连,即使折叠的滑膜已有轻度粘连,轻柔的功能训练仍有可能使之牵拉开[4]。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积极的功能锻炼以及穿衣的指导等方面采取最佳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根英,刘惠芳,钟翠莲,等.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疾病知识了解情况的调查.护理研究[J],2003,17C(10A):1139.
[2]左文述.现代乳腺肿瘤学.山东科学出版社,2006:787.
[3]胡修全,李国斌.横切口乳癌根治术116例报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J],1998,18(8):479
[4]于杰,于德君.乳癌根治术后上肢功能的康复.现代康复[J],1999,3(3):285.286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