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商业企业如何迎接西部大开发

西部商业企业如何迎接西部大开发

一、西部商业企业如何迎接西部大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芳[1](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吕慧娜[2](2020)在《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战”后,各国都处于国内经济恢复与发展、国际上经济赶超竞赛的时代背景,面对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景象,各国普遍开展了以对特殊落后区域的重点开发以及对国土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为主要形式的国家区域援助,在国际上形成了由国家(政府)对区域市场“失灵”进行干预的援助浪潮。国内,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缩小区域差距的关键环节,国家区域援助制度在改变欠发达地区贫穷落后面貌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随着援助实践的逐步开展,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有效性、甚至存在的必要性都饱受质疑。在此背景下,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制度价值和当代品性值得我们重新反思。一方面,国家区域援助制度作为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权益倾斜性配置的主要路径,在缩小区域差距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本身存在诸多局限,主要表现在:援助对象识别缺乏明确的标准、援助方式的有效性因制度缺陷而大打折扣、援助绩效评估及应用不完善等方面。为此,对国家区域援助制度进行制度上的完善,成为当下该制度突破发展困境的有力举措。域外主要国家在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援助时,多采用“立法先行”的调控模式,通过法律制度的规定性和强制性,保证了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标准化、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有效性和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及应用的强制性,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国家区域援助的长效供给是正确的选择,这为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迪。当前学界提出对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加强法制保障的着述并不鲜见,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关于国家区域援助法制建设的研究,要么仅停留在观点提出层面,要么止于国家区域援助法制理念、文化和伦理等高度,呈现出模糊化的研究态势。至今尚未有从经济法独有的研究视角,将国家区域援助法制理念或观念,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搭建起国家区域援助法律制度框架,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法治化提供制度理论支撑。本选题之创作初衷即源于经济学提出国家区域援助急需法制保障,而法学研究却并未跟进的现状。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法学视角为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援助方式选择和援助绩效评估及应用提供些许制度理论上的参考与借鉴,并期望成果能够引起国家区域援助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除了引言与结语之外,共包括七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研究的理论准备”。本章主要讨论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制度要素。首先,对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相关的核心概念“区域”、“援助”、“区域援助”、“国家区域援助”等进行界定。关于“区域”,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理学、区域政治学、区域社会学等学科都进行了大量的先期研究,但并未对区域的概念形成共识。法学学科中法理学、行政法和经济法等部门法对区域的界定,也是各家之言,范畴不一。为此,笔者对不同学科关于“区域”的界定进行了梳理,在借鉴各学科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区域”界定为“一国国内跨越行政区划界限限制的、具有共同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欠发达”的地域共同体”。关于“援助”,笔者对脱胎于国际层面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提供发展援助的援助理念进行了追溯,在此基础上,将“援助”界定为资源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愿转移,且这里的“资源”泛指一切能转化为生产利益的资料、资金、能源、服务、工作人员、知识或其他资产。关于“区域援助”,范围涉及到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而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涉及的“区域援助”主要是中观层面,即一国范围内中央政府或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分别称为“国家直接投入的区域援助”和“国家政策推动的区域援助”。综上,可以将“国家区域援助”界定为一国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投入或政策推动的方式对其国内跨越行政区划界限限制的、具有共同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欠发达”的地域共同体进行的资源转移。为了对国家区域援助制度进一步展开研究,笔者对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制度要素进行了解构,并将援助前期需要明确的援助对象、援助过程中需要选择的援助方式和援助结束后需要进行的绩效评估和结果应用作为重要的制度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法理基础”。本章主要讨论国家职能理论与国家区域援助义务、发展权利理论与区域发展权、实质正义理论与国家区域援助。首先,明确国家区域援助义务的产生主要源于国家职能的演进。国家从最初的安全保障职能到后来的经济调节职能的演进,使其从以往的“守夜人”角色转变为国家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微观经济的调节者。而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加剧,使国家又肩负起“中观经济的协调者”的重任,国家区域援助义务即是这一职责的内容之一。一般而言,国家区域援助义务是指将国家所负有的援助欠发达区域的职责进行义务化规定的一种强制性规范。从逻辑根源上看,国家所负有的对各区域进行平等保护的职责要求,正是国家对先天资源禀赋条件恶劣的欠发达区域具有区域援助义务的内在根源;对历史上作出过“特殊牺牲”的区域进行成本的延期支付或补偿,是国家区域援助义务产生的历史根源。其次,将发展权引入区域领域,使欠发达地区获得与发达地区同样的区域发展权利。区域能否作为发展权的主体,建立在区域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区域具有法律主体地位,能够成为发展权的主体,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传统的主体制度无法有效应对区域问题;法律主体发展史表明,赋予“区域”以法律主体地位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和制度空间;从法律主体意志要素、能力要素和道德要素方面分析,“区域”与法律主体要素相契合;“区域”作为区域政策等制度供给的概念主体已经普遍化,且区域合作协议显示了“区域”作为契约主体全面符合法律主体资格标准,同时,区域环保公益诉讼反向肯定了区域的法律主体地位,可见,区域主体性得到实践佐证,也是实践所需;从价值分析角度来看,赋予区域主体地位是为了区域市场秩序,实现区域正义;等等。综上,区域利益作为法律调整的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区域主体也是对法律主体扩张理论和“非法人团体或其他组织”等当代社会崭新的第三类主体类型出现的有力佐证,区域作为法律主体具有正当性法律基础。由此,发展权主体由“人”向“区域”的扩展,使得发展权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内容上来看,区域发展权应包含一系列权利,包括获得信息权、参与权、融资权、获得援助权、获得法律救济权等;同时,区域发展权应以培育和提升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从权利实现上看,区域发展权需要宪法保障,笔者建议在第四条之前增加一条针对“区域”的宪法保护规定,明确提出保护区域发展权,并将保护的对象区域进行列举;区域发展权实现须进行结构性分配,对于具有经济发展基础的区域,“造血式”援助能帮助其实现自我发展,对于其他不具有经济发展基础的区域,“输血式”援助仍具有现实意义。再次,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有利于实质正义的实现。正义理论经历了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转变,在区域层面表现为“区域正义”。针对区域市场出现的“非正义”现象,对区域结构中的弱质主体进行法律制度上的区别对待,进而使弱质主体获取与强质主体对等的发展权利,此种实质正义的实现就是“区域正义”。要实现“区域正义”就必须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权利倾斜”,而国家区域援助就是“权利倾斜”配置的有效路径。总之,国家区域援助义务与区域发展权构成了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权义架构”,为国家区域援助制度进行法律视域的研究和架构提供了合理性依据,同时,国家区域援助对“区域正义”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法治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三章——“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本章主要讨论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演进过程、立法现状、政策规范及存在的法律问题。首先,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经历了从萌芽到正式形成,再到推动立法的发展过程。自建国伊始,我国区域发展层面就存在“援助”萌芽;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对口支援”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以国家直接投入的区域援助和国家政策推动的区域援助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区域援助制度体系正式形成;世纪之交以来,我国陆续实施战略性扶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极大地扩张了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的内容,同时,由国家层面推动的区域援助立法工作也使得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逐渐走向制度化、法律化。其次,我国目前并没有对国家区域援助进行专门立法,援助理念大多散落在各部门法法律的个别条款之中。通过对我国成文法和政策法规的梳理,笔者发现,国家区域援助制度存在较多问题:国家区域援助前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不明确;国家区域援助过程中援助方式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家区域援助后期援助绩效评估及应用性的强制性缺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有效性、存在的必要性、时代意义和当代品性深受诟病。本文主要针对这三个方面,从法学视角进行制度分析,以期重塑国家区域援助的制度价值。第四章——“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化”。本章主要讨论域外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立法规定、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背景、目标和原则,以及实现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化的建议。首先,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区域援助立法中都明确了援助对象识别的标准,达到标准的才有权接受援助。其次,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是国土规划中的区域规划层面。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我国现行的主要法规政策包括《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等,根据这些政策要求,对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进行科学识别必须建立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要求基础之上,对现行有效的国土空间规划内容进行整合,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相衔接。再次,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具体内容包括援助对象的识别及对应的识别标准。笔者在综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和早期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过去存在且延续至今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边境地区、贫穷地区和实际发展中出现困难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产业衰退的老工业城市地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划定为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并拟构了各援助对象识别的地域单元标准和识别标准,建议通过“基本法+单行法”的形式对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进行立法规定。在与现行立法的衔接方面,区域规划相关的现行立法被统一囊括进国土空间规划中,与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相关的立法应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专项规划,并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的组成部分。第五章——“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有效性”。本章主要讨论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主要类型、各类型援助对象区域适用的援助方式组合、区域财政援助制度、区域税收优惠制度和区域金融支持制度。首先,国家区域援助方式体系。根据域外国家区域援助方式分类以及我国针对不同区域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所采用的援助方式,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由直接援助和间接援助构成的援助方式体系,本文主要研究以财政援助、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为主构成的直接援助方式。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性地构建了我国未来国家区域援助援助方式组合适用体系,以期发挥各项援助方式及相关制度的“合力”。其次,区域财政援助制度。根据我国区域财政援助制度存在的立法质量不高、制度安排与制度目标自相矛盾、转移支付结构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有限、缺乏细化的用途限制、缺乏统筹安排和项目衔接调整等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完善建议:加强对国家区域财政援助的立法规定,并对现存的转移支付项目进行整合和清理,同时重视转移支付程序的立法工作;税收返还应放弃“基数法”,改采特定税种税收返还法;结构上应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细化规定,包括资金所占项目的比例、援助资金与区域发展所需资金和其他来源资金的关系、资金的拨付时间、使用限制等方面;转移支付项目设置注重统筹协调安排,增设“转移支付调整费”用于转移支付项目的衔接和协调成本支出;等等。再次,区域税收优惠制度。区域税收优惠制度与区域财政援助制度相辅相成,部分财政援助需要依靠区域税收优惠措施来实现,二者在进行国家区域援助中联系紧密,组合适用,不可分割。在借鉴美国、日本区域税收优惠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区域税收优惠制度存在的问题,诸如我国区域税收优惠制度多集中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变相减免税、税制结构不合理、跨区域税收分成规定不明确等,提出了以下完善建议:通过立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税收优惠制度的规范,进一步清理、整合混乱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赋予欠发达地区一定的税收优惠调节权;逐步增加直接税在税收体系中的比重;进一步明确跨区域税收分成规则等。最后,区域金融支持制度。我国在区域金融支持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区域金融支持法律制度供给不足;银行金融机构本身制度性原因诱发“资金外流”;统一的货币政策工具引致不同的地域意义;政策性金融“政策性”功能缺位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完善建议:通过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在区域援助基本法或单行法中规定倾斜性区域金融支持条款,加强区域金融支持制度的法律供给;通过对“总行——大区分行——中心支行——支行”一元四级的央行组织制度在职权与职责方面进行改良,在金融机构设置与职能安排上实现区域金融支持;实施区域差异化金融,对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进行差异化安排;通过设置政策性和市场性双目标、设立区域政策性银行等路径,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功能进行补强。第六章——“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及应用”。本章主要讨论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主体内容及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首先,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从法制思维角度而言,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法律制度是对国家区域援助行为“监管的监管”;从理论依据角度而言,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区域财政援助绩效评估作为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核心构成,存在很多问题,进而引发了对国家区域援助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思考。其次,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构成。在对国家区域援助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评估主体、评估周期、评估指标、评估结果等“结构性构成”进行细化,搭建起以时间维度和内容维度为框架的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制度,保障了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及结果的合理性。再次,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对于绩效评估结果为无效的国家区域援助,要进行援助无效责任追究,并通过“资格减等”对援助主体能否获得国家在援助制度中设置的各项优惠资格及优惠的级别进行降级减等,通过“回转”实现援助力量的保存,从而把积极的鼓励促进和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通过奖励和惩罚实现对区域援助行为的指引和调控;对于绩效评估结果为有效的国家区域援助,要通过动力机制、补偿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有序推进相关援助对象区域退出国家区域援助,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第七章——“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构建”。本章主要讨论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的域外考察及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的立法构想。首先,域外各国国家区域援助的立法考察。各国区域援助普遍“立法先行”,法律体系呈现出以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为核心、以国家区域援助单行法为实施细则的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特点,对我国进行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构建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其次,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的立法构想。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立法应是由多层级、多位阶立法和政策等不同法律形式构成的一套法律体系,具体包括:以法律形式为内容的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以政策、规划等形式为内容的特定区域援助单行法和特定援助方式单行法。第一,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制定方面,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应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同时要重视地方参与和社会参与,满足对现行国家区域援助政策进行宏观梳理和指导的立法要求。内容方面,统筹国家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涉及到援助理念、援助原则、援助对象、援助方式和绩效评估及应用的一般性规定。第二,国家区域援助单行法。在单行法体系方面,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单行法主要包括特定区域援助单行法和特定援助方式单行法。根据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结果,我国特定区域援助单行法主要包括老少边穷地区援助单行法和困难地区援助单行法,具体包括革命老区援助单行法、少数民族地区援助单行法、边境地区援助单行法、穷困地区援助单行法、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援助单行法、产业衰退的老工业城市地区援助单行法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援助单行法。根据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的主要方式,我国特定援助方式单行法主要包括区域财政援助单行法、区域税收优惠单行法和区域金融支持单行法。在单行法形式方面,鉴于我国当下的法制环境和区域法治实践,笔者认为以法规政策为主要形式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在单行法层级和制定主体方面,特定区域援助单行法所涉及的援助对象区域与我国行政管理层级相对应,存在国家、省、市、县、镇(乡)5个层级,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等也应在层级上分为5个层级,针对不同层级空间区域规划进行援助的单行法也相应分为5个层级,而不同层级单行法的制定主体也分别由国土资源部法规司(跨省级)、国土资源部在省级的派出机构与省级立法部门(省级且国土资源部在该省设立派出机构)、国土资源部指定人员与援助对象区域所在行政层级立法部门(省级及以下各层级且国土资源部未在该行政层级设立派出机构)承担;如果涉及到区域援助的特定援助方式,则由该援助方式所涉主管部门参与到特定区域援助单行法的起草工作中来。在单行法内容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对象识别的标准,明确特定区域援助中适用的援助方式,并对区域财政援助、区域税收优惠、区域金融支持等主要援助方式进行特殊规定。在单行法的实施与监管方面,要加强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应用,进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充分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并维持稳定性。

宋红团[3](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李进明[4](2008)在《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今台湾地区产业面临劳工成本上扬,劳动力供给不足,土地取得困难,环保抗争层出不穷,劳工意识高涨,为接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中心厂的需求,原料取得,国际接单的要求,全球化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考虑,传统之中小企业纷纷前进大陆寻求产业第二春,近年来大型企业与上市上柜公司也陆续跟进前往大陆投资,以作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据点之一。台商赴大陆投资已由中小型企业转向大型的上市上柜公司,投资地区由大陆沿海逐渐移向内陆、同时投资产业已由传统产业逐渐移向高科技产业。台商赴大陆投资一方面系受到大陆投资环境与优惠政策的吸引,一方面也因于台湾地区本身投资环境变化及产业调整所造成。西部大开发是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及意义可分为三个主轴。1、藉由文献、统计资料及政策方向之研析,将对于大陆西部开发策略做一详细评估,以期能掌握西部优势发展区位,寻求产业最适发展条件之区位及时机。2、藉由对台商进行问卷调查,并以统计分析结果求得产业所冀盼的投资条件、对西部开发的认识及兴趣,由此将可以整合台商业界对于西部开发意愿的领先指标。3、透过台商进入大陆投资的种种因素予以描述与归纳,以获致整体第区选择因素的了解。拟以上述观点并基于研究动机,研提具体建议,做为后续有意愿进入大陆投资台商,有一个可选择之依据。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绪论: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市场带来无限的商机与想象,在现实国际经济市场中,中国也成为企业体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据点之一。西部大开发成为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第二章、理论暨文献回顾:本研究对大陆西部区域开发及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之探究,将利用文献探讨法研析西部开发之总体策略,所应用的相关理论主要以区域发展理论、区位理论及区域政策等相关领域。第三章、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文献探讨法及问卷调查法并行。问卷主要依研究目的及文献探讨所得区位因子,加以归纳设计而成。问卷内容是由四大部分所组成,分别为公司基本资料、前往大陆西部投资所考虑的区位因素及重要程度、对西部投资信息的认识、及对西部投资意愿的调查等。问卷分析主要运用t检定、变异数检定、李克特加总量表分析、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来探讨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影响因素分析。第四章、西部大开发策略及优势区位分析:经本章分析得以发现归究造成区域间的差距成因,主要表现于自然环境差异的限制、市场改革造成的“发达地区更发达、落后地区更落后”、“三线策略”促成的工业结构不平衡以及区域发展策略的偏颇等原因。本研究采取24个指标所衡量的区位优势比较,得到其排名次序为四川、重庆、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并且进一步对其三级产业进行分析比较。第五章问卷分析:本研究以16道题目来衡量台商对于西部环境的认识程度,由研究分析发现,劳动、政策、交通、基础建设等因素,为影响台商是否投资西部的明确因素,而市场则成为台商是否前往西部的不确定因素。若在不论投资意愿之前提下,台商对到大陆西部投资最重视的投资环境是“治安对投资财产的保障”。因为台商在大陆即使是一般的商业纠纷,也有可能导致人身自由受限制,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今仍然无法得到保障。其次所有台商所关切的西部投资因素前几名分别为:通讯设施、电力供应量价、运输费用、产业政策、原料供应量价、公路运输、劳动力素质、水源供应量价及优惠奖励措施等。第六章结论与建议:经透过本研究之调查,可归纳下列五点说明:投资西部时点:台商愿意前往大陆西部投资的前三个区位顺序为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时机以20012010年被视为最佳。影响投资意愿的因素:台商到大陆西部投资与否,以劳动、产业政策、交通及基础建设为影响投资与否的明确因素,而市场则是不确定因素。易言之,西部地区的劳动及产业策政因素,是诱引台商前往投资的原因;交通及基础建设则是台商裹足不前的考虑。东西区位选择之差异:台商对于大陆东部及西部的区位选择差异,主要表现于在西部地区较重视基础建设、交通设施及优惠奖励措施;在东部地区则较重视市场及劳动。而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对投资财产的保障、原料供应价与量、劳工素质等,则是台商在东西部地区共同重视的区位选择因素。区位因素分析结果:依据因素分析结果得知,以劳动土地量价、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社会文化、聚集、市场、地矿、政策、经济及自然等10个因素,便可以解释研究设计36个因素的76%。这10个区位因素是台商在西部地区投资所最具代表性的区位因素。不同业别在西部投资的区位导向:本文最后并未为是否该到西部投资下定论,是因为本研究是属于台商投资西部的探索性研究,主要成果是发现可能影响台商投资大陆西部的政策及区位因素。若要探求是否该到西部投资,则需视各业别之特殊情况(成本结构、市场定位)及各地方政府立法优劣等再行考虑。最后本文将分别对大陆西部开发政策、台商投资,以及后续研究等三个层面提出建议。1、对大陆西部发展政策的建议:开发政策目标应明确及量化;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政府效能;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提升西部企业竞争力,培养经济自我增长能力;预防倾斜政策引发的不良效应。2、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的建议:积极搜集西部各地市场各别信息,掌握市场先机;投资优势区位的利用;衡量WTO带来的冲击与效益;重视各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整权;大陆招商项目的产业先行原则。3.对后续研究的建议。现台湾地区对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区位因素探究,则是局限于东部沿海地区。本研究是首度以西部现行发展策略(包含政策)与台商投资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分析,并于此结构性的探索研究后,探索出日后对「西部大开发」值得研究的方向,这包括下列三项:依业别、省区进行东西部投资成本的比较;进行西部各地市场分析;对西部政策执行效力的评估与追踪。本文主要是分析西部之现有经济环境,以及西部大开发之策略整理,进而归纳出西部大开发提供给外商投资的机会及区位条件。分析架构乃由东西差距之现况及成因为出发点,希望能对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完整阐述,然后在现存的东西差距结构下,分析西部有何投资优势?西部未来有何开发策略及政策?这些投资优势及策略在各区位所形成的投资诱因为何?所得信息将可以提供台商对西部投资有兴趣的企业投资者参考。西部大开发是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本研究之主要创新之处为:1.本研究主要藉由以政策、劳动、聚集、经济、基础建设、社会文化、市场、交通及自然环境等投资所选择之区位条件为变量,经由因素分析可得产业对西部投资之重要影响因子。再利用资本额、投资期间、产品内销比率、营运绩效及对西部开发信息的取得等变量,分析变量与台商前往西部投资间之关系。如台商愿前往者,再将愿前往之影响因子与区位时机和开发策略进行分析,以求得产业别之最佳投资时点,降低投资风险;另外对于不愿前往西部投资之产业特色及因子,也将透过研究中分析加以归纳裹足不前的困境及限制文献、统计资料及政策方向之研析,将对于大陆西部开发策略做一详细评估,以期能掌握西部优势发展区位,提供台商信息寻求往大陆西部发展产业最适发展条件之区位及时机。2.本文藉由对台商进行问卷调查,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意愿的初级资料搜集,乃是透过本研究自行编拟的「台商赴大陆西方取金之时点」调查问卷取得资料。此问卷主要依研究目的及文献探讨所得区位因子,加以归纳设计而成。问卷内容是由四大部分所组成,分别为公司基本资料、前往大陆西部投资所考虑的区位因素及重要程度、对西部投资信息的认识、及对西部投资意愿的调查等并以统计分析结果求得大陆西部地区产业所冀盼的投资条件、对西部开发的认识及兴趣,由此将可以整合台商企业界对于西部开发意愿的领先指标。3.经本文区位投资环境之比较分析,是以台商区位选择决定因子之统计资料进行客观的评比,以决定企业投资之最佳区位。本研究之区位以省、市、自治区为比较单位,并采经济、市场、劳动、基础建设、交通及聚集等环境作为分析之指标透过台商进入大陆投资的种种因素予以描述与归纳,以获致整体第区选择因素的了解。拟以上述观点并基于研究动机,研提具体建议,作为后续有意愿进入大陆投资台商,有一个可选择之依据,为本研究之主要创新贡献。

徐孝勇[5](2005)在《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深入考察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条件下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客观现实、世界与中国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趋势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回顾和借鉴国内外商贸中心发展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协同发展理论和商贸经济发展理论:从结构系统视角和功能范式上,界定了“商贸中心”、“区域商贸”和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分析基点;按商贸经济协同发展要求,深化了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理解,进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的简称。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是西南地区在商贸业发展上进行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建设结构合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功能强大的地区性商贸中心体系。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就是在西南地区统一规划商贸中心、商贸网点布局和确定各地商贸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商贸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发展。西南地区在商贸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和竞合、共赢。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个地区中心城市要建设商贸中心应具备条件:(1)自然地理条件,其包括地理区位、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等:(2)社会经济条件,其包括经济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市场规模、交通条件、政策因素、文化氛围等。经济条件又包括商贸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资金和市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设施等。 3、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要求西南地区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 发达的商贸产业,是个城市或地区的构建商贸中心的前提条件。西南地区五省市区只有打破行政区划限,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商贸产业的竞争力,应对后WTO时代外资商业巨头大量进入中国的挑战。 4、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区域共同市场 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和必要条件。建立西南地区区域共同市场的作用:(1)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网络体系的建成。(2)降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本、公共物品配置成本以及资源流动的交易成本。(3)促进西南地区都市商贸经济圈的发展。(4)作为西南地区区域商贸的协同发展的平台。 5、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外在条件是加强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合作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须开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处理好其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交流与合作。西南地区同周边地区的商贸合作,可以使西南地区区域一体化市场效应得到放大。 6、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

黄明华[6](2005)在《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通过对研究背景的阐述,从多方面指出了目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研究题目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释。论文希望通过研究,探索一种符合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现实情况和发展可能的、具有操作性的、能使城市从小到大均衡、健康发展的、同时具有生态和动态特点的“生长型规划布局”理念及方法。随后,论文回顾了与生长型规划布局相关的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研究的目标、方法及框架。 论文从自然、经济、社会方面阐述、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的基本状况,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后指出:中小城市的发展是形成未来陕、甘、宁三省区区域城镇体系的重中之重。而对于即将面临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城市规划是保证其健康、均衡、合理发展的关键所在;论文阐述了与生长型规划布局相关的规划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些理论包括规划布局的结构理论、形态理论、生态理论和动态理论。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生长型规划布局”理念。论文认为城市的生长型规划布局最终体现在形态上,这个形态不但充分反映了布局的结构,而且体现出结构及其形态自身由小到大的发展变化过程。而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都应该出体现生态对它们的作用。 在对西北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剖析、研究之后,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三省区中小城市发展建设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绝大部分城市经济增长率缓慢,也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某些地区其快速发展也只是近十年的事。而西北地区由于发展缓慢,城市周边的农田、林木等自然生态得以保存,尚未遭到破坏,这为未来城市的生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布局带来了“后发”优势。 论文在笔者所经历的四十来个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以近年主持完成的西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几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为典型实例,从六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六个方面包括城市布局的自组织生长与规划干预、规划中的布局结构生长、规划中的城市布局形态变化、规划布局的动态生长、规划布局生长过程中的生态导向以及对城市规划实施效果的回访。

甘时勤[7](2004)在《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的客观形势和区域格局下,2004年3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并深刻把握西部开发工作的规律性,不断改进和加强对西部大开发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实施西部大开发四年多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特色农业、能源建设、旅游、中医药等产业迅速崛起。但是,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仍在拉大,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缓慢,工业竞争力不强,“三农”问题突出,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生态环境虽有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资金约束仍然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瓶颈”问题。如何筹措开发资金、弥补资金缺口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成为西部开发得以持续推动的关键所在。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步由财政主导型转变为金融主导型的过程中,西部大开发的资本形成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而应该更多地寻求金融支持。 金融发展的总体分析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强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有利于稳定快速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增长差距。但是,我国金融发展却呈现明显的“高增长、低效率”特征,在整个改革中,金融市场只是被动地适应西部开发融资的需要,未能发挥现代金融在配置资源,风险管理、监督企业、传递信息等方面的多种功能。目前,在我国执行统一的存贷利率的情况下,由于地区投资收益的差别,经济发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达的东部贷款收益率比西部高,客观上导致了西部资金“倒虹吸”到东部,让原本就极其贫血的西部经济雪上加霜。这种严峻的现实要求国家在增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要出台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的筹资融资、调节经济和资源配置功能,支持西部经济开发。因此,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化转型的阶段,这种背景下的区域开发政策尚无经验,因而在制订和规范支持西部开发的金融政策时,需要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区域政策、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现状和现行政策的不足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国际经验的考察,可以为我国的政策选择提供一个参照系,而东西部发展现状的分析则可以为金融支持的政策和措施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构造理论的基础。因此研究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为总论,第三章到第七章为专论。第一章梳理和归纳了西方发展金融学理论,阐释了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通过分析美国西部开发、日本北海道开发经验,阐述了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支持的可行性;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评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效,并阐述西部地区金融政策总体框架。第三章针对西部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小,结构转换能力弱等问题,通过借鉴美国、欧盟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和经验,提出了利用信贷、利率等金融杠杆,将财政与金融配合,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第四章从“三农”问题入手,针对西部落后的农业,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等现状,研究了西部农村金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政策,同时探讨了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第五章用科学的发展观论证了西部生态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利用金融支持西部生态建设作了系统的分析。第六章深入阐述了西部科技和教育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作用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困境。针对西部科技和教育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七章从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三个类别具体阐述了如何促进金融体制创新,在完善自身经营的同时,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探索。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角度,阐释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探讨了金融支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前,关于西部开发中的金融研究,大多立足于金融,从“区域金融”出发去讨论金融与经济发展,金融与西部开发问题。难免有一定局限性。本文转换了研究视角,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出发,研究西部大开发对金融提出了什么要求?如何通过金融支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金融怎样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中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这样,就从思维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拓展了 “区域金融”的视野,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揭示了方向和路径。 论文通过金融与发展相关关系的分析和资金向东部“倒虹吸”式的流失研究,证明资金

高宏华[8](2004)在《台湾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两岸经济互补问题》文中指出台湾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是攸关台湾未来经济发展之荣枯,其重要性可谓是台湾生存的命脉。 但因近年来,台湾遭逢各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亚洲金融风暴、九·二一大地震、SARS疫情、政党轮替、政治不安、社会不稳,加上美国发生9·11恐怖攻击和对伊拉克用武等外在因素,总总都对台湾经济造成伤害。 岛内也有土地成本高居不下,劳动成本高、劳动力不均衡等不利因素。而开发中国家近几年来努力发展,让以外销导向型的台湾倍感压力,于是产业出走,失业率攀升。 两岸关系尚未改善,阻碍经济发展,台湾上下都是在集思解决之道,本文特别分析自1988年来,各学者专家立论,并解读2004年5月17日中国台办对台七点声明后,提出建议两岸签订“紧密经济合作框架”(CECF:Closer Economic Operate Framework)。 企业的荣枯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为探讨台湾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本文以历史分析方法,在第二篇台湾经济发展历程与模式,从二战后开始,直到今日,对近60年的历史做一整理,再从第三篇台湾企业在台湾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战略角色,讨论到第四篇大陆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模式,第五篇台湾企业在大陆经济发展中的战略表现,第六篇探讨台湾企业在大陆民族地区之发展战略,第七篇对台湾企业作针贬,以SWOT分析,并以五力分析法探讨台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第八篇,台湾企业发展之区位策略,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区位理论为依据,调查分析法为工具,分别就台湾的中小企业、上市上柜企业和跨国企业做区位策略分析,并求出结果。全文最后在第九篇做出三点结论、二点建议。 结论是: 一、台湾经济情势险峻 二、要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三、台湾企业要运用大陆广大市场和国际关系积极全球布局 建议如下: 一、两岸签订紧密经济合作框架(CECF,Closer eeonomie CooprateFramework) 二、台湾企业发展战略:一条路径两面市场,亦即透过大陆这条路径,可以得到大陆市场和世界广大市场。 要落实这一个战略,台湾企业必须: 1.深入大陆市场 2.积极布局区域经济体 3.创新策略 4.品牌策略 5.从全中国区位布局,寻求互补性

侯水平[9](2003)在《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西部开发》文中指出历史为西部发展同时提供了两大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我国加入WTO。这标志着我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西部大开发。但是,任何机遇都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带来预期的效果。机遇只是一种可能,要转化为现实,需要人们在充分认识它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本文首先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我国的影响等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与评析,对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以及如何深入研究和具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实施西部开发三年来积累的重要经验和涉及到的若干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初步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其主要特征是:(1)国际统一市场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交织融合。(2)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3)高新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与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为其提供了驱动力。(4)跨国公司急剧扩张,为其提供了载体。(5)是由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导的。(6)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基本形成。(7)是动态发展的。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也推动着区域经济集团化;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贫困、扩大全球性的两极分化,并加重环境负担。 发展中国家应认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逆转与不可回避性,勇敢地面对;要看到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刺激经济效率,提供新的增长契机,也可能会损害它们的利益;认真分析其带来的机遇和可能遇到的风险,采取适当的对策。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综合实力,也是我国进入世界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能够促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改善经贸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为进出口贸易带来机遇;直接推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等。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给我国的一些产业造成冲击;在其进程中受到不公正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待遇;削弱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保障能力;对本不发达的金融市场构成潜在的威胁;可能使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加剧两极分化等。参与经济全球化也给西部带来了一些特殊机遇,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环境更加宽松。但西部地区目前存在着一些与参与经济全球化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面临更多的和一些特殊的困难与挑战。 Wll)由于对国际经贸拥有广泛的管辖范围而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导向作用。加人WDO与西部大开发这两大历史性事件同时发生,不会仅仅是时间上的偶然巧合,其实施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也绝对不会是平行线,一定具有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更会相互影响。党的16届3中全会决定阐明了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从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上指明了这一内在联系。实施西部大开发既是邓小平分两步走战略设想的实践,也是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以增强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做出的战略决策。加人Wm既是20多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经济全球化,利用两种资源,着眼两个市场,以大开放促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由于具有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这就使西部大开发与我国历代所进行的西部开发不同,也与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有很大区别。加人W飞D与实施西部大开发,从国际国内全方位地定位了西部经济社会在新世纪发展的大环境,并由此制约着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选择。实施西部大开发如果不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其大趋势不一致,有关政策措施将难以顺利推行。反之,则可顺势而为。因此,需要以新的观念、从新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努力增进其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减少相互冲突和摩擦。 回顾世界各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实践,积累了“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有力推进;制订详细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备的区域开发政策法规;优先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采取多种优惠扶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以及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进可持续发展”等经验,但也有不少值得吸取的教训。需要总结和借鉴这些经验,认真分析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充分认识与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异同,选择适当的西部开发模式。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中存在对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性,其实质是发展机会 一2一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经济利益的非均衡性并具有加剧“两极分化”的内在推动力,它反映了国际经贸规则的统一性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种非均衡性在区位关系中得到体现。一国内部的不同地区所处的区位具有从属、相对独立和非冲突的特点。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还是学术上的空白,在这方面的努力,将引导建立一门新的交叉性的经济学分支—“法律区域经济学”。揭示该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全面正确评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以及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制定正确的应对战略。西部地区需要清醒地认识其所

揭筱纹[10](2002)在《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在研究中小企业概念和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上,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提出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探讨了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若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论文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和面临的主要制约,阐明了中小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与特殊作用。认为中小企业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力军;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为市场提供丰富产品和劳务的劳动密集企业,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特色经济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小城镇建设和繁荣城镇经济的依靠力量。论文认为应当改善中小企业内部环境,建立中小企业创新机制;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大技术支持与人力支持的力度。

二、西部商业企业如何迎接西部大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商业企业如何迎接西部大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研究的理论准备
    第一节 区域的范畴界定
        一、区域的语义分析
        二、不同学科中区域的内涵剖析
        三、本文语境下区域的涵义与边界
    第二节 国家区域援助的内涵与限定
        一、援助的内涵
        二、区域援助的界定与体系
        三、国家区域援助的概念与体系
    第三节 国家区域援助制度要素
        一、援助对象
        二、援助方式
        三、援助绩效评估
第二章 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法理基础
    第一节 国家职能理论与国家区域援助义务
        一、国家职能的演进
        二、国家区域援助义务的逻辑根源
    第二节 发展权利理论与区域发展权
        一、发展权的变革
        二、区域作为发展权的权利主体
        三、区域发展权的内容与实现
    第三节 实质正义理论与国家区域援助
        一、实质正义的内容
        二、实质正义在区域层面的实现
第三章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演进过程
        一、萌芽阶段:国家区域援助的模糊概念及实践
        二、正式形成:以“对口支援”政策的提出为标志
        三、推动立法:以《西部开发促进法》为例
    第二节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立法现状与政策梳理
        一、成文法层面
        二、国家区域援助政策层面
    第三节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不明确
        二、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强制性缺失
第四章 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化
    第一节 域外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及相关制度概况
        一、美国
        二、日本
        三、欧盟
        四、域外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特点及经验
    第二节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基石
        一、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背景
        二、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目标
        三、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原则
    第三节 实现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化的建议
        一、国家区域援助对象的识别
        二、明确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标准
        三、以法律形式对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进行明确规定
第五章 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有效性
    第一节 国家区域援助方式体系
        一、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主要类型
        二、国家区域援助对象适用的援助方式组合设计
    第二节 区域财政援助制度
        一、区域财政援助制度的域外考察
        二、我国区域财政援助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区域财政援助制度的建议
    第三节 区域税收优惠制度
        一、区域税收优惠制度的域外规定
        二、我国区域税收优惠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区域税收优惠制度的建议
    第四节 区域金融支持制度
        一、区域金融支持制度的域外考察
        二、我国区域金融支持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区域金融支持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 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与应用
    第一节 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
        一、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法制思维
        二、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理论依据
        三、核心:国家区域援助财政支出绩效评估
    第二节 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构建
        一、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全生命周期”
        二、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结构性构成”
    第三节 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应用
        一、国家区域援助无效责任法律制度
        二、国家区域援助退出法律制度
第七章 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构建
    第一节 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的域外考察
        一、域外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的概况介绍
        二、域外国家区域援助单行法的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的立法构想
        一、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的构建
        二、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单行法的创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3.1.1 国际局势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3.1.4 工业布局调整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8.1 历史沿革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8.2 公司基本状况
        8.2.1 总体人员状况
        8.2.2 产品基本情况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8.3.2 地区发展责任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范围
        一、大陆西部地区之研究范围
        二、赴大陆投资台商之研究范围
    第四节 研究架构及流程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暨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成长理论(REGIONAL GROWTH THEOFY)
        一、西方区域成长理论的演绎
        二、大陆区域成长理论
        三、区域理论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节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
        一、影响区位之因素
        二、区位理论
        三、区位选择相关文献回顾
    第三节 区域政策(LOACATION POLICY)
        一、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为目标之区域政策阶段
        二、实施技术开发性区域政策阶段
        三、公平(Equity)与效率(Efficiency)的选择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调查及分析工具
        一、抽样方法
        二、有效样本回收比率
        三、调查工具
        四、信度分析
        五、数据分析方法:本问卷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分为四种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策略及优势区位分析
    第一节 区域发展差距
        一、静态差距分析
        二、动态差距分析
        三、造成东西差距的成因
    第二节 开发政策及策略
        一、开发政策
        二、发展策略
    第三节 区位投资环境比较
        一、经济面评估
        二、市场面评估
        三、劳动面评估
        四、基础建设面评估
        五、交通建设面评估
        六、聚集面评估
        七、区位投资环境综合评估比较
        八、优势区位投资环境比较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五章 问卷分析
    第一节 问卷样本结构分析
        一、依业别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
        二、依资本额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三、依已投资期间长短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四、依产品内销比例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五、依近三年平均成长趋势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六、依对西部投资环境的认识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七、样本属性之相关分析
    第二节 投资意愿分析
        一、愿意投资西部的地区、原因及时期排名
        二、不愿意投资西部的原因
    第三节 区位因素分析
        一、不同业别注重的因素构面
        二、东西部因素构面比较
        三、以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探讨台商对西部地区的区位选择导向
    第四节 分析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对大陆西部发展政策的建议
        二、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的建议
        三、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附录三: 《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附录四: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展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展示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的方法、资料及内容构架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资料选用
        1.4.3 研究的内容及基本结构
第2章 理论借鉴
    2.1 区域分工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2.1.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2 后发优势理论
        2.2.1 后发优势的概念
        2.2.2 技术引进与后发优势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1 均衡发展理论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协调发展理论
    2.4 商贸发展理论
        2.4.1 商贸信息化理论
        2.4.2 电子商务理论
        2.4.3 商贸流通组织结构理论
第3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概念框架
    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理论假设
        3.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
        3.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理论假设
    3.2 区域商贸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3.2.1 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3.2.2 区域商贸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3.3 商贸中心概念、类型和功能
        3.3.1 商贸中心概念
        3.3.2 商贸中心类型
        3.3.3 商贸中心功能
    3.4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3.4.1 产业竞争力理论
        3.4.2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3.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宏观条件—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
        3.5.1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的相互作用关系
        3.5.2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战略要求
    3.6 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相互关系
第4章 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4.1.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
        4.1.2 世界商贸业发展趋势
        4.1.3 世界商贸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
    4.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2.1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4.2.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4.2.3 世界商贸中心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趋势
    4.3 中国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4.3.1 中国商贸业结构演化概述
        4.3.2 中国商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4.3.3 中国商贸业发展趋势
    4.4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4.1 中国商贸中心空间分布情况
        4.4.2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4.4.3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第5章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与可行性分析
    5.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
        5.1.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5.1.2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模式
    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区域自然资源分析
        5.2.1 国土资源和区位
        5.2.2 水能资源和水运资源
        5.2.3 旅游资源
    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
        5.3.1 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5.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概况
        5.3.3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资源概略评价
        5.3.4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商贸中心和商贸产业发展
    5.4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分析
        5.4.1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5.4.2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特征
    5.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优势和制约因素
        5.5.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
        5.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优势
        5.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
    5.6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和商贸中心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6.1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5.6.2 收入因素对我国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5.6.3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5.6.4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影响
第6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6.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6.1.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1.2 E-CBD竞争力概念与数学模型
        6.1.3 商贸中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6.2 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南宁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6.2.1 城市和指标数据的选取
        6.2.2 计算方法和结果
        6.2.3 公因子权重和因子值
        6.2.4 商贸中心竞争实力排序与结论对策
    6.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3.1 交通区位因素分析
        6.3.2 经济因素分析
        6.3.3 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6.3.4 技术因素分析
        6.3.5 政策因素分析
第7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1 西南地区商贸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1.1 西南地区交通中心发展状况
        7.1.2 建设西南地区物流中心意义
        7.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
    7.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2.1 西南地区的工业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相互关系
    7.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3.1 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
    7.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4.1 西南地区旅游服务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
    7.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5.1 西南地区科教文化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
第8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布局与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8.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建议
        8.1.1 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战略思路和原则
        8.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总体布局
        8.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一级商贸中心布局
        8.1.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二级商贸中心布局
        8.1.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三级商贸中心布局
    8.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
        8.2.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一般功能
        8.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核心功能
    8.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内部要素结构
        8.3.1 商品交易市场
        8.3.2 中央商务区
        8.3.3 购物中心
        8.3.4 会展中心
        8.3.5 物流中心
        8.3.6 信息服务中心
        8.3.7 组织管理机构
    8.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和业态选择
        8.4.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
        8.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中各级商贸中心的业态选择
    8.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8.5.1 法制化
        8.5.2 规章制度化
        8.5.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8.5.4 打造品牌,培育支点,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8.5.5 建立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商贸流通现代化
        8.5.6 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诚信消费环境
        8.5.7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9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对策
    9.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9.1.1 信息社会的经济特征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9.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状况
    9.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电子商务发展
        9.2.1 西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9.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与对策
        9.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公司发展
        9.2.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发展
    9.3 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9.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9.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9.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E-CBD的建设
        9.4.1 E-CBD简介
        9.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三大 E-CBD建设对策
第10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10.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业企业发展概况
        10.1.1 重庆市中心区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2 成都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3 昆明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4 贵州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5 南宁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状况
    10.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方向
        10.2.1 连锁经营
        10.2.2 物流配送
    10.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0.3.1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组建企业战略联盟,推进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
        10.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10.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对策
        10.4.1 西南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10.4.2 西南地区商贸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框架
        10.4.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11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和东盟的商贸合作对策
    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西北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珠三角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
        11.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通对接的对策
        11.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国家开展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对策措施
第12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12.1 研究结论
    12.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2.3 政策运用
    12.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目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3 对论文标题的释义
    1.4 既往相关研究综述
        1.4.1 城市布局结构研究
        1.4.2 城市布局形态研究
        1.4.3 城市生态研究
        1.4.4 动态规划研究
    1.5 论文研究的目标、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目标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西北地区城市的生长环境及特征
    2.1 自然、经济、社会
        2.1.1 自然
        2.1.2 经济
        2.1.3 社会
    2.2 西北地区的城市与城镇体系
        2.2.1 陕西
        2.2.2 宁夏
    2.3 城市分类与特征
        2.3.1 按规模分类
        2.3.2 按性质分类
        2.3.3 按城市所处环境分类
        2.3.4 按区域经济格局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与生长型规划布局相关的规划基本理论
    3.1 城市布局结构
    3.2 城市布局形态
    3.3 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城市规划
        3.3.1 城市生态规划
        3.3.2 生态城市规划
    3.4 动态规划
        3.4.1 系统规划
        3.4.2 结构规划
        3.4.3 程序规划
        3.4.4 连续性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西北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生长型规划布局”理念探讨
    4.1 对原有理论的借鉴
    4.2 “生长型规划布局”理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
    5.1 社会经济基本状况
    5.2 城市发展建设状况
    5.3 城市布局与实施状况
    5.4 几个不同地区城市的横向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规划中的城市生长—“生长型规划布局”实践与研究
    6.1 城市布局的自组织生长与规划干预
        6.1.1 城市布局的自组织生长
        6.1.2 城市布局的规划干预
    6.2 规划中的布局结构生长
        6.2.1 鼎湖城区
        6.2.2 博罗县城
        6.2.3 固原城市
        6.2.4 榆林城市
    6.3 规划中的城市布局形态变化
        6.3.1 博罗与固原
        6.3.2 鼎湖和榆林
    6.4 规划布局的动态生长
        6.4.1 博罗
        6.4.2 鼎湖
        6.4.3 固原
        6.4.4 榆林
    6.5 规划布局生长过程中的生态导向
    6.6 对城市规划实施效果的调查
        6.6.1 对规划的基本评价
        6.6.2 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回访调查
        6.6.3 对普通市民所做的问卷调查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长型规划布局”:适应于西北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方法
    7.1 区域定位
    7.2.城市性质
    7.3 城市规模
        7.3.1 人口规模
        7.3.2 用地规模
    7.4 用地发展分析
        7.4.1 土地适宜度分析法
        7.4.2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
    7.5 城市发展综合评价
    7.6 总体结构与形态
    7.7 结构要素
        7.7.1 道路系统
        7.7.2 绿地系统
        7.7.3 工业用地
        7.7.4 居住用地
        7.7.5 公共设施用地
        7.7.6 过境交通
    7.8 分阶段布局
第八章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个人简历
    二、工作以来参加的西北地区城市的总体规划
    三、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7)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论文结构
    三、主要创新观点
第一章 基本范畴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基本范畴界定
        一、关于西部地区的地域范围
        二、西部大开发的特定含义
        三、金融与金融支持
    第二节 相关理论评述
        一、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二、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
    第三节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借鉴
        一、美国西部开发
        二、日本北海道开发
        三、美、日区域经济开发的经验
第二章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及其金融支持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中国区域格局的新变动
        一、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格局的变动
        二、中国区域问题分析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一、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
        二、投资增长与投融资机制
        三、经济增长及收入差距
        四、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
        五、外贸出口与利用外资
    第三节 西部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金融支持政策总体框架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
        二、西部地区金融政策总体框架
第三章 产业结构调整及其金融支持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一、产业及其分类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三、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第二节 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金融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支持
        二、金融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三、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第三节 西部地区的产业及金融状况分析
        一、西部地区的产业现状
        二、西部地区的金融状况
    第四节 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金融支持
        一、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三、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金融支持分析
第四章 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及其金融支持
    第一节 西部地区“三农”现状
        一、西部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二、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状况
    第二节 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及其金融分析
        一、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成因与特征
        二、目前西部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金融支持
        一、中央信贷政策分析
        二、中央财政政策分析
        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
        四、未来“三农”政策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金融支持
    第一节 西部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西部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第二节 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西部生态环境事关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
        二、生态环境是西部开发的制约性因素,生态建设是西部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三节 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金融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中央对西部生态经济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建立地区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建立西部生态建设基金
        四、优先引导国外援助项目向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倾斜
        五、适时开征环境税,增加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投入
        六、发行生态环境建设彩票
第六章 西部开发中的科技教育发展及其金融支持
    第一节 科教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一、科技对西部开发的战略地位
        二、教育对西部开发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科技发展与金融支持
        一、西部地区科技投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第三节 教育发展与金融支持
        一、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二、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第七章 西部金融机构改革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
        一、西部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二、西部政策性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
        一、西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二、对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第三节 地方金融机构
        一、发展西部地区地方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二、制约西部地区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
        三、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声明
后记

(8)台湾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两岸经济互补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背景与动机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 研究流程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台湾经济发展历程与模式
2.1 整编期(1945-1952)--战后的台湾经济
    2.1.1 战后台湾经济情势
    2.1.2 影响深远的农业改革
    2.1.3 战后台湾工业发展
    2.1.4 贸易的开展与币制改革
2.2 复兴期(1953-1960)--经建计划开展的台湾经济
    2.2.1 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
    2.2.2 国际贸易与工业的发展
    2.2.3 基础建设的开展
    2.2.4 本时期总体经济表现
2.3 基础期(1961-1972)--摆脱美援自力发展的台湾经济
    2.3.1 建设计划的持续推动
    2.3.2 政府部门的具体政策
    2.3.3 民间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2.3.4 整体经济的表现
2.4 发展期(1973-1985)--台湾经济的黄金十年
    2.4.1 十大建设的开展
    2.4.2 石油危机的淬炼
    2.4.3 对外贸易的起飞
    2.4.4 台湾自有工业体系的出现
2.5 加速期(1986-1996)--迈向科技岛
    2.5.1 国内外经济情势的挑战
    2.5.2 六年国建计划
    2.5.3 产业结构的脱胎换骨
    2.5.4 科技产业的崛起
    2.5.5 科技产业政策之检讨
2.6 调整期(1997~迄今)--结构转型的台湾经济
    2.6.1 经济结构转型
    2.6.2 开展以制造研发为导向的产业结构
    2.6.3 来自大陆与全球化体系的挑战
    2.6.4 WTO的冲击
    2.6.5 政治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阻力 第三章 台湾经济发展进程中企业的战略角色
3.1 追求成长的台湾企业本质
    3.1.1 从农业资本转为工业资本
    3.1.2 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企业变革
3.2 公共部门资源投入与经济发展
    3.2.1 公共部门的资源投入
    3.2.2 美援与外资政策
    3.2.3 国际环境与出口导向
3.3 台湾企业与大陆经济改革开放
    3.3.1 台湾企业在大陆市场的角色转换
    3.3.2 台湾企业在大陆的区域发展
    3.3.3 台湾企业在大陆发展产业分工 第四章 大陆经济发展历程与模式
4.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奇
4.2 区域市场经济的形成
4.3 软着陆的经济构面分析 第五章 大陆经济发展中的台湾企业--台湾企业个案探讨
5.1 顶新康师傅方便面
5.2 宜兰食品--旺旺仙贝米果
5.3 永恩达芙妮女鞋
5.4 和成欣业卫浴设备
5.5 丽婴房童装
5.6 巨大机械捷安特自行车
5.7 宏碁计算机
5.8 趋势科技防毒软件 第六章 台湾企业在民族地区之发展战略
6.1 大陆西部大开发与台湾经济
    6.1.1 台湾近年来经济状况
    6.1.2 台湾企业西进
    6.1.3 西部大开发对台湾之影响
    6.1.4 台湾企业对西部大开发建议
    6.1.5 西部大开发是未来台湾经济的曙光
6.2 民族地区引进台资企业战略之研究
    6.2.1 前言
    6.2.2 台资企业投资模式分析
    6.2.3 民族地区吸引台资企业优、劣势分析
    6.2.4 台资企业投资民族地区优、劣势分析
    6.2.5 台资企业对民族地区之影响
    6.2.6 结论 第七章 台湾企业发展战略
7.1 台湾企业SWOT分析
    7.1.1 台湾企业内部环境之优势
    7.1.2 台湾企业内部环境之弱势
    7.1.3 台湾企业外部环境之机会
    7.1.4 台湾企业外部环境之威胁
7.2 台湾企业之核心竞争力
    7.2.1 结盟策略
    7.2.2 成本策略
    7.2.3 差异化策略
    7.2.4 专精策略
    7.2.5 价格策略
    7.2.6 提升台湾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八章 台湾企业发展之区位策略
8.1 理论探讨
8.2 调查分析
    8.2.1 中小企业方面
    8.2.2 上市上柜企业
    8.2.3 跨国企业方面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台湾经济情势
    9.1.2 两岸经贸关系选项
    9.1.3 台湾企业因应战略
9.2 建议
    9.2.1 两岸签订紧密经济合作框架(CECF Closer Economic Cooperate Framework)
    9.2.2 一条路线两个市场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表) 后记 作者声明

(9)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西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结构与主要内容
    三.主要创新观点
第1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1 关于经济全球化
        1.1.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1.1.2 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1.1.3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1.1.4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
    1.2 关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2.1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意义
        1.2.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
        1.2.3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1.3 关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1.3.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积极意义
        1.3.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1.4 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西部大开发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第2章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及其借鉴意义
    2.1 若干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
    2.2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基本经验
        2.2.1 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有力推进
        2.2.2 制订详细的发展规划
        2.2.3 制定完备的区域开发政策法规
        2.2.4 优先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2.2.5 重视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
        2.2.6 采取多种优惠扶持政策
        2.2.7 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
        2.2.8 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进可持续发展
    2.3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的教训
    2.4 借鉴国外经验,促进西部大开发
第3章 制度与空间——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3.1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制度安排空间差异性分析的意义
    3.2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的规则基础
        3.2.1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的确立
        3.2.2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
        3.2.3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的主要特点
    3.3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的执行及其保障机制
        3.3.1 成员方自觉遵守
        3.3.2 国际经济组织监督执行
        3.3.3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3.3.4 成员之间相互协商、监督与报复
    3.4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的区域差异性
        3.4.1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影响的差异性
        3.4.2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中的区域差别规定
        3.4.3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在一国内部影响的差异性
        3.4.4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区域差异性的概念与性质
        3.4.5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区域差异性的特征
    3.5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区域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3.5.1 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
        3.5.2 本国自身的原因
        3.5.3 市场方面的原因
    3.6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的区域差异性对我国的影响
        3.6.1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中的区域定位及其特点
        3.6.2 我国的应对之策
第4章 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地区的发展机遇
    4.1 经济全球化给西部发展带来的机遇
        4.1.1 共同的机遇
        4.1.2 西部地区特有的机遇
    4.2 经济全球化给西部发展带来的挑战
        4.2.1 共同的挑战
        4.2.2 西部地区面临的特殊挑战
    4.3 机遇和挑战的性质及特征
        4.3.1 非均衡性
        4.3.2 动态性
        4.3.3 可转化性
        4.3.4 活跃程度的差异性
第5章 市场全球化与西部区域市场发育
    5.1 西部地区市场发育与国际市场对接
    5.2 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
        5.2.1 国企面临背水之战和难逢机遇
        5.2.2 国企改革应与国有经济重组相结合
        5.2.3 国企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5.2.4 国企也呼唤国民待遇
    5.3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3.1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差距
        5.3.2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3.3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5.4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
        5.4.1 中小企业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5.4.2 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5.4.3 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第6章 生产要素全球性流动与西部资本、人才资源开发
    6.1 创新机制开拓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6.1.1 用新的经济理念重新认识资本
        6.1.2 发掘区内资源,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资本转变
        6.1.3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区外人才、资本
    6.2 经济全球化下的西部融资战略
        6.2.1 西部地区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6.2.2 加入WTO后引进外资特点的新变化
        6.2.3 采取正确的招商引资战略
    6.3 实施倾斜政策,加大国家对西部投入
    6.4 经济全球化下的西部人才战略
        6.4.1 西部地区人才结构的现状
        6.4.2 加入WTO加剧西部地区的人才竞争
        6.4.3 在人才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
第7章 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7.1 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
        7.1.1 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竞争优势
        7.1.2 改造传统产业
        7.1.3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7.1.4 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7.1.5 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西部特色产业
    7.2 经济全球化下西部服务业发展
        7.2.1 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2.2 西部服务业的现状和加入WTO带来的冲击
        7.2.3 服务业的改革、发展方向和机制创新
    7.3 经济全球化下西部的对外贸易
        7.3.1 外贸体制与外贸企业的改革
        7.3.2 突出特色、重点扶持,增强外贸产品竞争力
        7.3.3 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
    7.4 经济全球化下西部的“三农”问题
        7.4.1 西部“三农”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
        7.4.2 面对WTO规则,着力提升西部农产品竞争力
        7.4.3 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步伐
第8章 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开发中的软环境建设
    8.1 全球化的市场规范要求良好的软环境
    8.2 转变政府职能
        8.2.1 加入WTO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8.2.2 转变行政管理内容
        8.2.3 扩大行政服务对象
        8.2.4 转变行政管理方式
    8.3 加强法制建设
        8.3.1 法律法规与WTO规则
        8.3.2 加强法制建设,提升法的实施效果
        8.3.3 法治意识与依法行政、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声明
后记

(10)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中小企业界定与相关理论回顾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
        一、 企业
        二、 中小企业
        三、 中国学者关于中小企业的诠释
        四、 中国政府机构关于中小企业的阐释
    第二节 中小企业相关理论综述
        一、 企业的出现、发展与规模经济理论
        二、 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
        三、 企业创新理论
        四、 企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 中国的中小企业研究
        一、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 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及所面临的问题
        三、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 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一般理论
        一、 区域经济的一般概念
        二、 区域经济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
        三、 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一、 企业、农户、居民户
        二、 企业是核心,是发展的直接推动者
    第三节 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 组织试验与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
        二、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 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若干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
    第一节 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小企业发展
        一、 美国
        二、 德国
        三、 日本
    第二节 韩国与我国香港地区中小企业发展
        一、 韩国
        二、 中国香港地区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
        一、 中小企业辅导政策体系的内容
        二、 对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政策辅导的评价
    第四节 小结
        一、 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
        二、 必须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三、 必须建立中小企业政策辅导体系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与中小企业发展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一、 西部大开发是实现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重要步骤
        二、 西部大开发是拉动内需,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保障
        四、 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平衡
        五、 西部大开发是社会长期稳定的需要
    第二节 影响和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
        二、 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制约
    第三节 中小企业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中小企业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二、 中小企业是西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 中小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
        四、 中小企业是西部地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五、 中小企业是繁荣西部小城镇经济的主力
第五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第一节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一、 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二、 结构落后
    第二节 西部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 国家宏观政策失衡,政府管理扶持的真空状态
        二、 中小企业结构性失衡
        三、 严峻的外部环境
        四、 缺乏充裕而优质的要素供给
        五、 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
    第三节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 新世纪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二、 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三、 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选择
第六章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传统产业
        一、 西部传统产业的现状分析
        二、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传统产业的提升
    第二节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高新技术产业
        一、 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意义
        二、 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困境及原因
        三、 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
        四、 促进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第三节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中小企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 推进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发展中小企业
        三、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发展中小企业
第七章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一、 西部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 中小企业对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
        三、 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一、 生态环境建设对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二、 当前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 生态环境建设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
        四、 发展中小企业,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第八章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
    第一节 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小城镇经济
    第二节 中小企业对繁荣小城镇经济的关键作用
        一、 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扩大小城镇的规模
        二、 中小企业的发展将改变小城镇的经济结构,促进小城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 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促进小城镇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小城镇的功能
        四、 发展中小企业可以解决闲置人口的就业问题
    第三节 小城镇建设应注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 本着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 在小城镇建立中小企业集群,加快信息传递,帮助中小企业扩大市场
        三、 消除小城镇建设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四、 构建支柱产业和“企业化小城镇”模式
        五、 构建绿色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西部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
    第二节 中小企业与制度创新
        一、 中小企业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
        二、 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思路
    第三节 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
        一、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二、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三、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四、 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思路
    第四节 中小企业与管理创新
        一、 管理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效用
        二、 建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机制
        三、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条件
        四、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第十章 营造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一节 市场环境与立法保护
        一、 市场环境
        二、 立法保护
    第二节 产业政策
        一、 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二、 区域产业政策调整
    第三节 财税、金融政策
        一、 财政税收政策
        二、 金融政策
    第四节 社会服务体系
    第五节 技术支持与人才支持
        一、 技术支持
        二、 人才支持

四、西部商业企业如何迎接西部大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2]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法律研究[D]. 吕慧娜.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4]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D]. 李进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5]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 徐孝勇. 西南大学, 2005(04)
  • [6]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D]. 黄明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5)
  • [7]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D]. 甘时勤. 四川大学, 2004(02)
  • [8]台湾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两岸经济互补问题[D]. 高宏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 [9]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西部开发[D]. 侯水平. 四川大学, 2003(02)
  • [10]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D]. 揭筱纹. 四川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西部商业企业如何迎接西部大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