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朝友1孟强2
(1黑龙江省龙江县中医医院外科161100;2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161100)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234-02
1病例介绍
患者为男性,35岁,乡村医生,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十二小时,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外科查体所见: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阳性,轻度右下腹腹肌紧张。血细胞分析提示:白细胞总数11.9*109/L。尿常规及尿生化未见异常。胸腹透视:未见异常。术前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局限性腹膜炎。急诊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十腰麻下取麦氏切口长5.0cm进入腹腔:术中见阑尾充血水肿,未见脓苔,常规顺行法切除阑尾,可见阑尾腔内有炎性积液。在仔细检查阑尾系膜结扎是否可靠的过程中发现:在距离阑尾根部约3.0cm处盲肠壁上,在距离盲肠带(即结肠带的独立带、自由带)旁约1.0cm处可见一个暗紫红色约3*2*1cm3烧瓶状“肿物”。在轻柔剥离清除其表面的脂肪结缔组织1*1*1cm3可见烧瓶状带蒂“肿物”的全貌——外观极像盲肠憩室,长约3.0cm,直径约1.0-1.5cm,“肿物”基底部约1*1cm2。给予如下处理:在“肿物”基底部(实际为憩室蒂部)结扎后,距离基底部0.5cm处切除“肿物”(憩室),可见被切下的“肿物”有管腔及肠道黏膜,用碘伏消毒残株断面后以荷包法包埋(憩室)残株。使“肿物”残余物(0.5cm)自盲肠壁向盲肠腔方向翻入,用原荷包缝合线结扎住憩室附近的脂肪垂之远端,使包埋处得到加强再次浆膜化。为防止盲肠瘘,在盲肠壁上的憩室附近桨肌层缝合一针,并利用另一个脂肪垂之远段覆盖包埋处,结扎脂肪垂远端。于切口的外下方另行做引流切口1.0cm,放置带有侧孔的乳胶管引流一根引出腹腔外并接无菌引流袋。标本送往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进行检查。术后处理:禁食水三天,周围静脉营养支持三天,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术后应用抗菌素控制感染,对症治疗。于术后第二天、第三天病人各大便一次,排气正常。病人及家属于术后第三日接到病理报告:①回盲部憩室、继发化脓性炎及周围炎②慢性阑尾炎。于术后第四日进食流食,术后第五天大便一次。在术后五天内连续观察病人:腹腔引流管没有引流液出现,无发热及腹痛现象,术后没有肠瘘及腹腔脓肿等表现,复查血细胞分析:正常。于术后第五天拔出腹腔引流管。病人于术后第五日下午要求自动出院,院方劝阻无效,办理自动出院手续。患者于术后七天来我院拆线。术后跟踪随访病人无异常表现。
2讨论
①本病例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回盲部憩室炎与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相似,很容易误诊。
②作者根据以往经验及体会:当术中发现阑尾病变程度与术前病人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不完全一致时,不应只做阑尾切除术后即匆忙结束手术,应该仔细探查腹腔内情况认真分析病情,必要时请有经验的医生术中会诊,避免漏诊、漏治及误诊误治等情况,同时应根据新发现的情况给予相应恰当的处理
③单发性真性憩室罕见,很少发病,如果术中发现憩室无病变,也就是没有炎症、穿孔等情况或术前无出血表现时,无需特殊处理。对已有炎症、出血、穿孔的憩室和无病变的假性憩室(绝大多数这类憩室无肌层)应当给与适当处理。
④本病例憩室炎术前保守治疗无效,在术中已发现有炎症改变,如果存在侥幸心理而不作为,术后易导致如下不良后果: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肠梗阻、肠瘘。即使在保守治疗后短期内不发生上述情况,也就是憩室并发症,仍然存在反复炎症发作,或者并发大出血而内科止血无效时,或者急性穿孔形成腹膜炎而再次急诊手术的可能。
⑤本病例术后未出现肠瘘术后并发症,可能于盲肠壁水肿不明显、病人全身情况较好及盲肠、升结肠孤立性先天性真性憩室与正常盲肠壁全层相同有关,即类似于阑尾残株包埋后修复能力强有关。
⑥本例病人未做暂时性盲肠造瘘术,一期实施憩室切除术,术后未发生肠瘘情况,术后恢复顺利,属于特例,仅供同道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蔚然,结肠憩室病.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四版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104-1106.
[2]梁浩,结肠憩室.梁浩,徐红,朱成主编.大肠疾病防治.第一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161-167.
[3]喻德洪.结肠憩室(大肠炎性疾病).高德明、吴金生主编.现代急腹症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