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论文-阎登科

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论文-阎登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国教育会议,官方,教育决策民主化,教育应对

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阎登科[1](2017)在《教育决策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评《社会变革中的教育应对——民国时期全国教育会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因内忧外患的交相影响呈现出一番复杂的景象,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巨大漩涡。如何走出这个漩涡,找到民族复兴之路,成为近代国人的共同追求和时代命题。在社会大系统中,思想文化是内在的坚韧部分,最不容易被震荡破碎。但如果教育领域出了问题,则思想文化必将受到直接威胁,且随着时间的层积而产生根本的冲击。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受外人钳制日深的严峻形势下,国人对(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彭春林[2](2014)在《基于《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浙江教育研究》的中国现代新教育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中西冲突的矛盾中逐渐展开的,可以说外来因素是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触媒剂"。但是外来因素必须通过中国社会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由社会各方面影响所构成的"合力"推动的,其中人口因素是这一"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是激发与推动教育变革的最重要力量之一,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因素对教育现代化产生了至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山东图书馆学刊》期刊2014年05期)

尹贞姬[3](2014)在《论嘉纳治五郎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嘉纳治五郎作为日本投身于中国留日学生教育的先驱者,在清末中日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嘉纳治五郎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动机是希望中国强盛起来保卫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研究嘉纳治五郎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动机、活动、思想有利于揭示近代日本介入中国教育改革的真正意图,也有利于分析清末中日教育交流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韩兵[4](2013)在《中国职业教育早期现代化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实业教育,拉开了中国职业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序幕。中国职业教育早期现代化,主要包括体制制度化、学科专业化、办学力量大众化、学术思想多元化及发展模式本土化等几个方面。中国职业教育早期现代化既有黄金时期,也有低迷阶段,其中的成功与不足对当今的职业教育现代化起到理论指导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胡金木,冯建军[5](2013)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教育启蒙的叁重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教育启蒙之路曲折坎坷,从启蒙路径、话语范式到启蒙主题都发生了重要转换。首先,教育启蒙经历了从复兴传统到借鉴西方的路径转换,在批判现实中复兴传统,又在质疑传统中学习西方;其次,教育启蒙还实现了从中西之争到新旧之别的话语转换,在中西之争中逐渐地实现了新旧更替,不断走向现代化;再次,教育启蒙完成了从救亡造材到启蒙立人的主题转换,从培养救亡所需之"材"到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正是在这叁重转换中徘徊向前,逐渐地祛除蒙昧、走向开明、实现启蒙的。现代教育改革要尊重这种启蒙的历史遗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要破除"奴化"与"物化"的教育,捍卫人的尊严与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佘细花[6](2012)在《近十年来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是指与传统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中国传统教育逐步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转化演变的一个历史过程。在看到对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找出以往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为中国的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中)》期刊2012年06期)

谢德新[7](2012)在《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早期现代化研究(1917—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民初经济的发展,实业界亟需大量的实用型人才。然而,当时的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即失业,社会生计问题突出。一方面实业界需才孔亟,另一方面社会无才可用。针对这一现状,黄炎培等人为了“寻病源”,正确把脉当时的教育,在对国内教育进行实证性调查的基础上,他们又走出国门去“读方书”,对国外进行了教育考察。与此同时,黄炎培首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逐渐兴起,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关注。随后,作为提倡、研究、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为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早期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欧美留学生的归国加快了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引入与传播,而杜威来华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宣传和对职业教育的倡导也促进了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早期现代化正是在外部的推动与内部的需要,即外推与内需这种双重动因的相互作用下开启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在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译介与宣传阶段,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植入主要从起初以教育期刊为载体,译介西方职业教育动态,到以出版社为依托,编译西方职业教育书籍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从即译即登这种零碎地译介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文章到有组织地系统编译出版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书籍。在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社除了创办《教育与职业》外,在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上,还专门设立了研究部、研究股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通过研究会、高层专家会议、专题研究等组织形式开展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的含义、目的、范围与类型、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在中国职业教育理论本土化的阶段,职教知识分子在融合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职业教育的理论武器,提出了民生职业教育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到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早期的职业教育理论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初步形成了职业学校教育、职业指导、职业补习教育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同时,职教知识分子编写和撰着了一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指导以及其他职业教育方面的着作。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早期现代化遭遇了难以实现“职教救国”的美好夙愿、难以走出“学”“用”脱离的怪圈、难以改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思想、难以处理外来理论与本国需要的关系等问题。回顾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早期现代化,明晰其存在的问题,也许能给现实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乃至教育理论研究带来一些有益的反思。(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10)

陈胜[8](2012)在《士人心态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受到士人心态的严重影响。一部分士人思想保守、思维僵化,在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仍然固守传统,拒绝接受传统教育的任何变化。另一部分士人虽然意识到教育变革的必然性,但迫切追求"富强"的心理,再加上过度的自我心理约束,使他们在教育变革上顾虑重重。这两种心态都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产生了消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困境与晚清士人心态有很大关系。文章力图从19世纪下半叶士人心态的视角,考察心态问题对晚清教育变革的影响,以加深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2年04期)

李彦荣[9](2010)在《中国基础教育早期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社会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演进是基于中国人普遍的自救心态下的国家现代化目标下的工具选择。本文主要通过对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诉求及人们对基础教育本身具有的社会教化价值的描述,揭示基础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工具的社会基础;通过对基础教育本身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思想论争揭示其自身现代化的工具选择。(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期刊2010年10期)

于述胜,王俊明[10](2010)在《在积累与反思中深化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大陆教育史学界,以田正平教授为首的浙江大学教育史研究团队,是以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而着称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作为该团队持续不断之学术努力新成果,在视野下移中拓展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的研究领域,以"乡村教育冲突"为核心透视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层历史问题,修复了从清末兴学到二叁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研究的缺损环节,是一部"费了功夫"也"费了脑筋"的学术力作。若能走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视野重迭,在全球化视野中界定中国问题,在多层次不同教育主体的博弈中审视国家的现代化规划,或将开创出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的新境界。(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现代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中西冲突的矛盾中逐渐展开的,可以说外来因素是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触媒剂"。但是外来因素必须通过中国社会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由社会各方面影响所构成的"合力"推动的,其中人口因素是这一"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是激发与推动教育变革的最重要力量之一,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因素对教育现代化产生了至为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1].阎登科.教育决策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评《社会变革中的教育应对——民国时期全国教育会议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2].彭春林.基于《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浙江教育研究》的中国现代新教育发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

[3].尹贞姬.论嘉纳治五郎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韩兵.中国职业教育早期现代化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3

[5].胡金木,冯建军.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教育启蒙的叁重转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6].佘细花.近十年来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述评[J].新课程学习(中).2012

[7].谢德新.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早期现代化研究(1917—1937)[D].西南大学.2012

[8].陈胜.士人心态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困境[J].社会科学战线.2012

[9].李彦荣.中国基础教育早期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社会诉求[J].基础教育.2010

[10].于述胜,王俊明.在积累与反思中深化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J].教育学报.2010

标签:;  ;  ;  ;  

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论文-阎登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