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交媒体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其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重要载体。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为此,对某院校8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性别差异显著,专业、年级、年龄差异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网络社会支持;社交媒体
全媒体时代,新兴社交媒体成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大学生正处于追求自我认同、独立自主阶段,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和求知欲望,倾向于在论坛、贴吧、QQ、微信等社交媒体寻求网络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交往中,在信息、情感交流,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1]。Fenaughty等认为网络社会支持作为现实社会支持的有效补充,能帮助人们有效处理压力事件,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主观幸福感[2];刘时勇认为社会支持对网上色情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3]。然而,由于当前家庭结构核心化和教育方式多元化,使得缺乏家庭父母直接支持的大学生的现实社会支持变得脆弱或紊乱失调。而来自网络空间的社会支持,即网络社会支持已经成为现实社会支持的重要补充[4-6]。因此,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状况,分析其在社交媒体中如何获得网络社会支持,获得了多少网络社会支持,对于网络积极意义的发挥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采用梁晓燕编制的《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7],探究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状况,探讨影响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因素,引导其有效合理寻求网络社会支持,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有的成熟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7]。问卷共有四个维度: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共23个题目,5级评分。其中:1~5题为信息支持维度,主要指个体在网络交往中获得的信息;6~13题为友伴支持维度,主要指个体在网络中对友伴的需求;14~19题为情感支持维度,主要指个体在网络交往中对于她(他)人回应与认同的感知;20~23题为工具性支持维度,主要指个体在网络中的物质交流。
1.2 研究对象
从某院校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班级辅导员协助下、班级心理委员的指导下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得到问卷872份,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847份,有效率97%。调查样本统计特征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统计特征
统计项性别类别专业男女文理大一年级年龄大二大三大四18岁及以下19岁20岁21岁22岁及以上数量362 485 471 376 242 208 195 202 154 156 171 141 225百分比42.7 57.3 55.6 44.4 28.6 24.6 23.0 23.8 18.2 18.4 20.2 16.6 26.6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分为3.02,超过中等临界值3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各维度平均分来看,信息支持维度得分最高,其顺序依次为:情感支持、友伴支持、工具性支持,且仅有工具性支持维度低于3分,其它支持维度得分均高于3分。从各维度标准差来看,工具性支持的标准差最大,离散程度最高;情感支持的标准差较低,离散程度较低见表2。
表2 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平均分及总分(N=847)
M±SD 3.38±0.78 3.02±0.72 3.03±0.62 2.66±0.79 3.02±0.42调查内容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支持总分
2.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性别差异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年龄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年龄对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影响较小。究其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接触到新兴媒体越来越多,其交往方式在发生变化,更加希望通过社交网络与他人建立联系(McCord,Rodebaugh,&Levinson)[11],更加倾向于从网络空间中寻找归属感、存在感、寻求社会支持。
本研究提出一种配电网大面积停电两阶段恢复的最优路径选取方法,考虑了最大恢复负荷量、恢复路径时限及恢复后网架负荷平衡、恢复期间负荷波动情况,能够充分体现现有网架的网络转供能力,并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恢复供电方案的优势,能适应存在三双接线、单环接线以已经有固定FA的配电网,最终形成多目标Pareto最优解集。之后对有多个可行解的再进行综合评价,智能给出最优方案,而且针对不同的季节有多套综合评价策略,使得选出的最优路径更具有可操作性。
表3 不同性别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信息(N=847)
P值0.000 0.040 0.227 0.453 0.008调查内容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支持总分男生3.24±0.73 2.96±0.67 3.00±0.59 2.68±0.77 2.97±0.46女生3.49±0.81 3.07±0.76 3.05±0.64 2.64±0.79 3.06±0.55 t值-4.506-2.053-1.208 0.750-2.642
2.3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专业差异
调查显示:文科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分虽高于理科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在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维度上,文科大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大学生;在工具性支持维度上,理科大学生得分高于文科大学生。且各维度差异不同,其中:在友伴支持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在信息、情感、工具性支持维度,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 4。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进步,我国市场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适应新形势,提升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十分关键。在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中,要不断地拓展和创新思路,将新理念、新方法引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年级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年级对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影响较小,这与罗青,孙晓军等[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一新生处在适应期,随着其利用网络的时间、次数逐渐增加,认知能力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逐渐提升;而到了大四年级,由于迫于考编、考研、就业等压力,大学生网络交往减少,其网络社会支持较之大三年级有小幅度下降,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进入相对平稳期。
表4 不同专业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信息(N=847)
调查内容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支持总分文科3.40±0.77 3.06±0.74 3.05±0.83 2.64±0.82 3.04±0.55理科3.35±0.81 2.97±0.70 3.01±0.82 2.68±0.74 3.00±0.44 t值1.022 2.004 0.761-0.780 1.079 P值0.307 0.045 0.447 0.436 1.079
2.4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年级差异
调查显示:各年级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得分高低不同,大三年级总分最高,其次依次是:大四年级、大二年级、大一年级,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随年级升高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除大一年级支持总分低于3分外,其它三个年级支持总分均高于3分。F检验结果表明:除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维度差异显著外(P<0.05),其它支持维度及支持总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5。
我认为不是巧合,因为大家知道英莲的谐音是‘应怜’,所以,我认为作者的意思是,黛玉尽管生活在贾府,但寄人篱下,婚姻无法自主,其实和香菱的处境相似,香菱是被薛蟠强抢过来的,此外,黛玉的婚姻也与薛家有关,宝玉是被薛宝钗抢过去了。
表5 不同年级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平均分及F检验(N=847)
调查内容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支持总分大一年级3.53±0.77 2.91±0.71 2.95±0.62 2.46±0.77 2.96±0.45大二年级3.25±0.79 3.03±0.70 3.04±0.61 2.83±0.74 3.03±0.50大三年级3.38±0.80 3.08±0.74 3.07±0.66 2.72±0.81 3.06±0.53大四年级3.33±0.79 3.07±0.73 3.06±0.61 2.65±0.77 3.04±0.40 F值3.921 2.239 1.381 6.849 1.690 P值0.004 0.063 0.239 0.000 0.150
2.5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年龄差异
4.2.1 加强家庭网络互动,保持良好沟通
如果将上述计算公式中的Qi,t定义为第t期消费结构中某一类消费性支出的占比,Qi,t-1定义为第t-1期该类消费性支出的占比时,就可根据Moore值算得不同时期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
表6 不同年龄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平均分及F检验(N=847)
调查内容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支持总分18岁3.51±0.82 3.01±0.74 2.98±0.66 2.50±0.81 3.00±0.47 19岁3.40±0.74 2.96±0.69 3.03±0.60 2.69±0.77 3.02±0.46 20岁3.35±0.79 2.99±0.75 3.04±0.63 2.68±0.83 3.01±0.54 21岁3.34±0.79 3.01±0.67 3.01±0.54 2.67±0.74 3.01±0.41 22岁3.32±0.81 3.10±0.74 3.06±0.66 2.71±0.76 3.05±0.49 F值2.001 1.202 0.434 1.882 0.275 P值0.093 0.309 0.784 0.112 0.894
表7 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值
方程线性二次三次模型汇总 参数估计值R2F df1df2 b2b3 0.547 0.668 0.681 3.627 2.012 2.134 1 2 2 3 2 2 sig 0.153 0.332 0.319常数2.838 4.259 3.398 b1 0.009-0.134 0.000 0.004-0.0030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整体特征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体水平一般,且各维度之间发展也不平衡,整体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与魏岚等[8]、张凤娟等[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大学生能够感知到来自网络空间的社会支持,但所获取的支持力度还不是很强,并没有处于一种绝对的强势地位,仍需继续提升。大学生信息支持维度得分最高,体现了网络信息的广泛性、便捷性以及开放性等特性,说明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从网络空间获取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获取所需信息。
图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年龄变化曲线图
3.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性别特征分析
男女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男女性别差异显著,这说明性别对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影响较大。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网络社交媒体中人际交往的身体缺场、弱联系和高亲密感等特点,使得女大学生较其男大学生更倾向于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寻求友伴的帮助,更容易从网络空间获取社会支持。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性别角色的身份不同,女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进行物质交流时,比男大学生更保守、更敏感、更谨慎,对于网络交往中她(他)人回应与认同感知较低,通过网络获取物质支持的愿望较低。
3.3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专业特征分析
文理科专业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专业差异不显著,从各支持维度上看,仅有友伴维度上差异显著,其它维度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专业对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影响较小。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文科专业大学生较之理科专业大学生情感丰富、外向开放、共情能力更强,更倾向于通过新兴媒体表达感情、交流信息,比较容易从网络空间中获得友伴的认同与支持。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理科大学生在探究和动手能力相对普遍文科大学生较强,其对网络运用探索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均高于文科大学生,其通过网络寻求物质支持的需求更高。
3.4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年级特征分析
2.5 治疗及预后 26例经肺穿刺活检病理组织+特殊染色明确感染病原体,针对目标病原体进行有针对性治疗,随访复查病灶均吸收好转。
3.5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年龄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分高于男大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其中:在信息支持、友伴、情感支持上,女生高于男生;在工具性支持上,男生又高于女生。且各维度差异不同,其中:在信息支持、友伴支持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在情感、工具性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 3。
4 调查结果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4.1 学校教育方面
由于小学六年级阶段的应用题复杂程度相对而言比较高,在题目中易志德条件中往往还会具备很多种属性,这就需要学生们学生利用等量替换的角度去解决问题。通俗来讲,就是使用一个量来替换另外一个量。在同等条件下,替换成自己比较熟知的量来实现对相应问题的解法,这也属于一种比较简便的解题思路,需要学生们加强学习,熟知并掌握。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高效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日常学习生活的融合[12]。首先,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互助服务活动,发挥朋辈互助的积极作用,助其互助。其次,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测试、在线交流等活动,有效应对大学生手机综合症、网络孤独症等,提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助其自助。
—瓜子二手车因在广告中使用了“创办一年,成交量遥遥领先”的宣传语,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认定为虚假宣传,罚款1250万元
4.1.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络道德水平
网络道德是人们在开展网络活动时应当自觉遵守的各项行为的总和,主要是指以公民自身信念以及社会舆论作为主要手段进行调节、管控的道德规范[13]。首先,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提升网络信息的处理、鉴别、筛选和使用能力,避免网络道德失范的发生。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网络、遵守网络公德,提升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度,实现其网络行为文明化。最后,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道德内化教育。
Fig. 2 shows the diagram of the proposed POR circuit.This circuit is composed of two cascade delay elements, and four inverters. One of the inverters, INV3, is connected as a two-inputs logic gate, which is shown in Fig. 3.
4.2 家庭教育方面
调查显示:各年龄段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得分高低不同,22岁及以上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分最高,其次依次是:19岁、20岁与21岁、18岁及以下见表6。F检验结果表明:各年龄段间网络社会支持差异不显著(P>0.05)。
4.1.1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用好用活新媒体
将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分作为因变量,年龄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回归分析。表7给出了样本数据的三种曲线方程拟合的检验统计量和相应方程中的参数估计值,对比分析可见二次和三次曲线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其中三次曲线方程拟好效果最好。调查发现:随着年龄增加,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呈上升趋势见图1。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的重要源头。然而当前大学生从家庭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不足,尤其是大学新生。对于父母来说,加强家庭网络互动,保持良好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加强与孩子联系,关注其日常生活,及时发现排解其心理困惑,引导其正确对待网络交往及交往中带来的相关感受,并在学习、择友、择业方面给予其合理的建议与支持。
4.2.2 构建和谐家庭环境,培育积极人格
人格因素影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某些人格变量可能会导致个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其保持良好的心身状态[14]。积极人格是大学生个性优势与美德的展现,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网络社会支持。而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风格和手段等中介变量对子女的人格形成构成了重要影响[15]。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健康发展,并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16]。因此,构建和谐家庭环境,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水平。
4.3 大学生自我教育方面
4.3.1 加强网络人际互动,提升人际交往质量
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17]。加强网络人际互动,有助于大学生利他行为,有助于构建有意义的人际交往。在网络虚拟空间,大学生尤其要保持良好的交际心态,加强网络人际信任,客观、公正地评估自己、表达自己,自重、尊重他人,真实表达积极情感,有效控制消极情感,合理表达自我需求,提升人际交往质量。
4.3.2 修身律己,提升网络道德修养
为此,首先要进行网络道德自律,在表达意愿、发表观点、传播资源时要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理性思考,自觉辨别并摒弃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杜绝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其次,要进行网络时间自律。学会有效管理网络交流时间,不断提高自我监控水平,让网络空间成为自己学习、交流、丰富个人生活的有益媒介。
5 小结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交流与信息沟通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空间寻求社会支持,新兴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网络社会支持重要载体。因此,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现状,兼顾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实际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关注其在网络空间中的体验与感受,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网络,使其能够合理正确利用来网络社会支持,使社交媒体成为其大学生活的有益补充,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晓燕,刘华山.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的结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83-87.
[2]FENAUGHTY J,HARRE N.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istressing electronic harassment and cyberbully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3):803-811.
[3]刘时勇,范美琳.大学生网上色情行为与社会支持、感觉寻求的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1):103-106.
[4]胡阳,范翠英,张凤娟,等.初中生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2):913-917.
[5]EO I O.Online support of patients and survivors of cancer[J].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2011,27(03):229-236.
[6]景永昇,李瑛.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77-778.
[7]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228.
[8]魏岚,梁晓燕,高培霞.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3):622-623.
[9]张凤娟,刘珍,范翠英.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安全感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4(2):52-54.
[10]罗青,孙晓军,田媛,等.大学生羞怯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3):87-92 .
[11]MC C B,RODEBAUGH T L,LEVINSON C A.Facebook:Social uses and anxiet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30(34):23-27.
[12]杨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发展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8(9):110-112.
[13]赵岩,谭向阳.公民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路径[J].人民论坛,2018(6):110-111.
[14]李慧民,李越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191-193.
[15]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3(3):29-33,38.
[16]张丹丹,张红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4):217-222.
[17]杨欣欣,刘勤学,周宗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2):183-19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social support in the all-media era
LIU Lia,LIU Menghonga,PENG Yuhana,NIU Guihongb
(a.Business School;b.School of Economics,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Anhui,236037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all-media,social media is not only the main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internet.To study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social support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847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social support is below the medium level,and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social support,bu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majors,grades and ages.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school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self-education.
Key words:network;network social support;social media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29(2019)04-0084-05
DOI:10.14096/j.cnki.cn34-1069/n/1004-4329(2019)04-0084-05
收稿日期:2019-05-03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30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371008);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7sjjd019);阜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7FXXSK02)资助。
作者简介:刘 丽(1979- ),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
标签:社会支持论文; 网络论文; 大学生论文; 维度论文; 差异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4期论文; 安徽省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302)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371008)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7sjjd019) 阜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7FXXSK02)论文; 阜阳师范大学a.商学院论文; b.经济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