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火焰原子吸收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子,火焰,光谱法,光度计,浸膏,氨水,精矿。
火焰原子吸收法论文文献综述
魏洪敏,炼晓璐,甄长伟,王威,李金虎[1](2019)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云母钛珠光颜料中6种重金属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硝酸+氢氟酸+盐酸混合酸消解样品,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定云母钛珠光颜料中的Pb、Cd、Co、Cr、Cu、Ni 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各元素校正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在0.001 8~0.051 0mg/L。平行测定7次,各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1.3%。各元素在添加水平为0.5μg/mL时的回收率为88.9%~108%。方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测定效果,对云母钛珠光颜料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向春[2](2019)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甲基磺酸亚锡中铜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甲基磺酸亚锡中铜含量的分析方法。测试样品经王水溶解,在硫酸介质中用盐酸—氢溴酸排除锡等元素的干扰,测定范围铜为0.00005%~0.0015%。(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李卓,王永姣,张亚锋,李尔春,饶雅琨[3](2019)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肝浸膏糖浆中铁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测定复方肝浸膏糖浆中铁含量的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方法样品用硝酸微波消解,测定波长:248.33 nm,灯电流:35 mA,乙炔流量:2.5 L·min~(-1),空气流量:10 L·min~(-1),狭缝:1.8 nm。结果铁元素在0.50~6.0μg·mL~(-1)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72),平均回收率在100.2%~101.9%,RSD均≤2.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好,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复方肝浸膏糖浆中铁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凤云,高会艳,徐霞,李志明[4](2019)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精矿中高含量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AAS)法测定铅精矿中高含量银的方法。采用盐酸、硝酸低温加热分解样品,然后用15%盐酸溶液复溶,以火焰原子吸收光度计于波长328.07 nm处测定银的含量。该方法精密度为0.5%(n=11),方法检出限为0.005 3 g/t,加标回收率为99.7%~100.2%。该方法流程简单,分析结果准确,可测定中银含量达2 000g/t的铅精矿,能够满足矿山日常大批量样品快速分析的生产需要。(本文来源于《化学分析计量》期刊2019年06期)
张进[5](2019)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精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水质重金属监测领域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精密仪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以快速、准确、灵敏等特点在重金属监测领域占了相当重要地位。本文主耍介绍商洛水环境监测中心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AS-990 Super的性能参数、仪器构造、特点,通过仪器监测在高浓度和低浓度锌值的对比,阐述仪器监测的精准性。同时对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11期)
李海华,郭旭煌[6](2019)在《泡塑吸附—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中的金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试样在700℃焙烧,经王水溶解、泡塑振荡吸附、灰化、王水复溶,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的金量。采用水相检测,克服了国标方法中使用有机相萃取法对低含量金测定中稳定性和精密度差、灵敏度低等缺点,方法经过国家级标准物质的分析验证,所测结果与标准值相符。方法的检出限为0.018μg/g,适用于矿石中0.05μg/g以上金的测定(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赵江英,王刚,李海潮,李国珍[7](2019)在《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中的银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废旧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的再生利用是电子废物处理中的重要领域,尤其是提取太阳能电池片中贵金属,采取有效测量方法来对废旧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中银离子进行测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中银离子含量,并探讨了浸出银时硝酸的最佳浓度。(本文来源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中华[8](2019)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法测定地下水中锰的几点经验——以PE AA800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PE AA8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法测定地下水中锰为例,从仪器原理、参数优化、结果分析等方面总结在测定地下水中锰时的经验,并利用标准样品和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源水作为实际样品,对实验中准确度、精密度、加标回收率进行有效验证,经实验证明准确度、精密度良好,分析结果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10期)
谈思维,施燕鹏,邵吉,单晓月,曹承建[9](2019)在《四氧化叁铁磁性纳米材料固相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铬》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油酸改性的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探讨改性磁性纳米材料对水中铬离子吸附性能,建立环境水中铬的磁性固相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MSPE-FAAS)。方法用水热法合成Fe_3O_4磁核,再将油酸包裹在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表面。用红外光谱仪(FT-IR)对磁性Fe_3O_4纳米吸附剂进行结构和形态表征。研究吸附及洗脱影响因素,利用磁性纳米材料对水中铬离子进行富集萃取,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结果方法检测范围为0.25 mg/L~5.00 mg/L,相关系数为0.999 3,方法检出限为0.9×10~(-3) mg/L,定量限为3.0×10~(-3) m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3.0%~102.6%;批内精密度为2.40%~4.08%(n=6),批间精密度为4.28%~6.23%(n=6)。结论合成的磁性纳米材料对水中铬离子的吸附性能良好,本法可用于水中铬离子富集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李凯,张美萍,麻开香[10](2019)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叶酸片中铁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定原子吸收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测定叶酸片中铁含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方法样品经过消解后稀释定容,参照GB/T 5009.90-2016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含量检测。通过对铁含量计算公式的分析,对样品称量、消解液定容体积、标准曲线的拟合、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准物质的纯度、测量的重复性及空白试剂等各个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及评估,计算合成的不确定度。结果该叶酸片中的铁含量为41.25 mg/kg,在95%的置信概率下对其进行扩展不确定度为1.24 mg/kg。结论可通过改进标准曲线的配制方式降低不确定度,对叶酸片中铁含量的测定的方法转移提供了参考的检验区间。(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火焰原子吸收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甲基磺酸亚锡中铜含量的分析方法。测试样品经王水溶解,在硫酸介质中用盐酸—氢溴酸排除锡等元素的干扰,测定范围铜为0.00005%~0.001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焰原子吸收法论文参考文献
[1].魏洪敏,炼晓璐,甄长伟,王威,李金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云母钛珠光颜料中6种重金属元素[J].中国无机分析化学.2019
[2].向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甲基磺酸亚锡中铜量[J].云南化工.2019
[3].李卓,王永姣,张亚锋,李尔春,饶雅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肝浸膏糖浆中铁的含量[J].中南药学.2019
[4].杨凤云,高会艳,徐霞,李志明.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精矿中高含量银[J].化学分析计量.2019
[5].张进.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精度对比分析[J].陕西水利.2019
[6].李海华,郭旭煌.泡塑吸附—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中的金量[J].西部探矿工程.2019
[7].赵江英,王刚,李海潮,李国珍.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中的银离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
[8].孙中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法测定地下水中锰的几点经验——以PEAA800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9
[9].谈思维,施燕鹏,邵吉,单晓月,曹承建.四氧化叁铁磁性纳米材料固相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铬[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10].李凯,张美萍,麻开香.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叶酸片中铁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