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例晚发性系统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及免疫学回顾性分析

69例晚发性系统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及免疫学回顾性分析

覃泱(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广西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R59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174-02

【摘要】目的探讨晚发性SLE的临床特点、诊疗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9例晚发性SLE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70例初发性SLE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晚发性SLE患者在临床特点、诊疗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方面与初发性SLE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晚发性SLE病情复杂,诊断困难,应加强对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方面的了解,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晚发性分析

晚发性系统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在临床上并不多见,特指年龄超过50岁的SLE患者,约占10-20%,但该病病情复杂,加上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出现漏诊、误诊[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9例晚发性SLE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到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9例晚发性SLE患者(≥50岁)作为晚发组,其中男15例,女54例,男女比例为1.0:3.6;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0.3±4.7)岁;病程15d-18年,平均病程(3.4±1.2)年;从发病至确诊时间1月-78个月,平均(9.3±1.4)月。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70例初发性SLE患者(<50岁)作为初发组,其中男5例,女65例,男女比1:13;年龄16-49岁,平均年龄(31.7±3.6);病程7d-12年,平均病程(1.1±0.3)年,从发病至确诊时间2周-14个月,平均(2.4±0.6)月。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制订SLE诊断标准[2],排除单纯皮肤型红斑狼疮及药物性SLE。

1.2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69例晚发性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70例初发性SLE患者进行比较,在临床特点、诊疗情况及免疫学特点等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SPSS18.0数据处理,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方差来表示,X2检验在P<0.05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表现比较

在发热、黏膜溃疡、雷诺现象、胸闷、气喘及神经精神症状方面比较,晚发组与初发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面部皮疹、关节疼痛、脱发、口干眼干、肾功能异常及浆膜炎方面比较,晚发组发生率与初发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比较n(%)

项目晚发组(69例)初发组(70例)X2值P值

面部皮疹19(27.54)53(75.71)32.3038<0.01

关节肿痛57(82.61)47(67.14)4.4117<0.05

发热51(73.91)43(61.43)2.4737>0.05

黏膜溃疡17(24.64)19(27.14)0.1136>0.05

雷诺现象6(8.70)16(22.86)5.2308>0.05

脱发12(17.39)25(35.71)5.9724<0.05

口干眼干27(39.13)8(11.43)14.1540<0.01

胸闷气喘33(47.83)29(41.43)0.5755>0.05

肾功能异常16(23.19)41(58.57)17.9830<0.01

神经精神症状13(18.84)10(14.29)0.5220>0.05

浆膜炎24(34.78)12(17.14)5.6338<0.05

2.2诊疗情况比较

晚发组误诊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而晚发组联合用药比率显著低于初发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诊疗情况比较n(%)

组别误诊(例)联合用药(例)死亡(例)

晚发组(69例)12(17.39)14(20.29)3(4.35)

初发组(70例)17(17.39)31(44.29)1(1.43)

X2值6.19959.13891.0595

P值<0.05<0.01>0.05

2.3实验室检查比较

在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RF及C3降低方面比较,晚发组与初发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抗RNP抗体方面比较,晚发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初发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主要实验室指标比较n(%)

项目晚发组(69例)初发组(70例)X2值P值

ds-DNA42(60.87)46(65.71)0.3511>0.05

Sm16(23.19)18(25.71)0.1199>0.05

RNP8(11.59)29(41.43)15.8341<0.01

SSA25(36.23)44(62.86)9.8537<0.01

SSB7(10.14)21(30.00)8.5157<0.01

RF15(21.74)17(24.29)0.1271>0.05

C3下降50(72.46)54(77.14)0.4038>0.05

3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在患者的血清中能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存在,可导致患者多脏器、多系统损伤,尤其50岁以上的患者(晚发性SLE)较为少见,这部分患者在内分泌、生理及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往往被误诊为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9例晚发性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晚发组在面部皮疹、脱发及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初发组(P<0.05),而前者在关节疼痛、口干眼干及浆膜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在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抗RNP抗体方面比较,晚发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初发组(P<0.01)。说明晚发性SLE的临床特点与初发性SLE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前者所含有的特异性自身抗体水平较低,这进一步增加了确诊的难度。同时发现晚发组误诊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这与晚发性SLE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是一致的。此外,研究显示晚发性SLE的ALEDAI普遍偏低[4],本组资料显示晚发组联合用药(免疫抑制剂、羟氯喹等)比率显著低于初发组(P<0.01),说明晚发性SLE狼疮的活动程度较低,病情相对轻微,减少了联合用药的比例,但仍需精心护理,减少因感染性休克而致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加强对晚发性SLE患者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方面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封芳,邢润莲.心理干预对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影响作用[J].心理医生杂志,2012,3(212):265-266.

[2]崔冉,徐建华,王芬.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2011,6(11):1366-1367.

[3]王玲,齐文成.41例迟发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天津医药,2010,38(12):1094.

[4]陈竹,汪国生,钱龙.晚发系统性红斑狼疮35例临床及免疫学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4):365-367.

标签:;  ;  ;  

69例晚发性系统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及免疫学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