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鉴定和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鉴定,分子,病毒,花叶,番茄,原体,顺义区。
分子鉴定和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郭京泽,胡佳续,王仲敏,刘梅,李兴红[1](2019)在《菊花上番茄斑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及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是一种重要的花卉和药用植物,受到病害侵染时,其会失去观赏价值。目前我国报道的侵染菊花的病毒种类主要有菊花B病毒(Chrysanthemum virus B,CVB)、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TA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等。近年来,在北京市菊花产区发现,部分菊(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怡,李幸,董正伟,王萌萌,刘翔[2](2018)在《番茄茎腐病菌的分子鉴定及致病力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克隆、系统发育树和致病力检测等方法对河南周口地区番茄茎腐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检测,以期为茎腐病的抗病育种及病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从周口地区番茄上分离的茎腐病病原菌属于镰孢属,IT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确定其为茄镰孢,分离物与茄镰孢福建分离物(JN232141.1)亲缘关系最近,聚在一个进化支上,致病力检测结果表明在测试的植物中该病菌对茄科植物龙葵的致病力最强,该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茄科、十字花科多种植物。(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4期)
谢丽雪,张小艳,郑姗,张立杰,李韬[3](2017)在《侵染西番莲的夜来香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及特异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福建果园西番莲上的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Te MV),并建立用于该病毒特异性检测的分子快速检测方法,为该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检测、电镜观察、通用简并引物RT-PCR、特异性引物RT-PCR对福建西番莲样品进行病毒检测,并对阳性样品的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根据已报道的夜来香花叶病毒基因序列和本研究的序列测定结果,设计一对用于扩增Te 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全长的特异性引物,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该病毒的特异性RT-PCR检测方法;序列测定结果利用BLAST程序和DNAMAN软件进行比对,同时对获得的CP基因序列采用Mr Bayes软件的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血清学检测发现,一株表现有花叶、皱缩症状的西番莲样品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通用抗体反应呈阳性;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株疑似带毒样品中含有大小约750 nm×12 nm的弯曲线状病毒粒子;Potyvirus通用简并引物RT-PCR从该样品中扩增到一条与预期大小相符的目的片段,克隆、测序获得长度为680 bp的序列,该序列与已报道的Te MV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最高(98.2%)。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的CP基因序列全长为816 bp(命名为BXGFJ-13分离物),与已报道的Te MV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6.2%—98.4%和88.2%—97.8%。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3个Te MV分离物共形成3个类群,相同地区或寄主来源的分离物优先相聚成簇,表现出很强的地理和寄主特异性。本研究获得的BXGFJ-13分离物与中国广西分离物(KJ789129)先以较高的后验概率聚为一个分支,再与泰国2个分离物(AM409188、AM409187)聚为第2类群(Group II),表明其在系统发育关系上与中国广西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利用特异性引物Te MV-CPf/Te MV-CPr建立的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仅能从感染Te MV的西番莲样品上扩增出目的片段,而从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甜菜花叶病毒(Beet mosaic virus,Bt MV)、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虎眼万年青花叶病毒(Ornithogalum mosaic virus,Or MV)、洋葱黄矮病毒(Onion yellow dwarf virus,OYDV)、东亚西番莲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EAPV)等其他病毒样品及阴性对照上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灵敏度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能从稀释102倍的RNA上扩增出目的片段。【结论】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关于Potyvirus病毒不同成员的分类标准,同时结合血清学检测、电镜观察结果,证实福建果园表现花叶、皱缩症状的西番莲上携带有Te MV;建立的特异性RT-PCR方法能够用于Te MV的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4期)
丁超[4](2017)在《辣椒烟草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及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系茄科辣椒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营养价值极高,堪称“蔬菜之冠”。作为辣椒产销大省,贵州辣椒常年栽培面积500万亩左右,约占中国的20%,产值150亿左右,其经济对辣椒产业的依赖程度有上升之势。然而,近年来随着辣椒种质的交流,病毒随之扩散,并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危害,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辣椒病毒病的早期诊断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对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隶属于烟草花叶属(Tobamovirus),为(+)ssRNA病毒,主要通过汁液传播,病健叶轻微摩擦造成微伤口,病毒即可侵入,对辣椒的危害日益扩大。对植物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鉴定并研究开发出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对病毒病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研究对采自贵州的辣椒病样进行了ELISA检测,对TMV贵州辣椒分离物(TMV-GZ)进行了分子鉴定,建立了同步检测TMV、PMMoV和CMV叁种辣椒重要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和检测TMV的核酸斑点杂交方法,同时,建立并优化了T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原核表达体系,以期为TMV抗血清的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成功克隆了TMV-GZ分离物全长CP基因序列,该基因长为480 bp,编码18 kDa的CP蛋白。TMV-GZ分离物CP基因序列与同属异种病毒的同源性仅为32%-65%,序列差异明显;相反,它与11个TMV病毒分离物的同源性在98%-99%之间;TMV及其它病毒分离物聚类形成3个明显分支,TMV-GZ与其他11个TMV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同属其他3种病毒之间的进化距离较远,证实该分离物确为TMV。2.根据烟草花叶病毒(TMV)、辣椒轻斑驳病毒(PMMo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的外壳蛋白(CP)编码序列设计了3对PCR检测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同步检测以上3种辣椒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该多重RT-PCR体系不对ORSV、PVX和PVY等同属或不同属的其它病毒发生反应,特异性好;可检测到104×稀释的病毒cDNA模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PMMoV、TMV和CMV 3种辣椒病毒的同步检测。3.基于TMV的CP序列,采用随机引物法制备了地高辛标记的TMV双链cDNA杂交探针(DIG-TMV CP),并初步建立了快速检测TMV的核酸斑点杂交(NASH)方法,该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检测到625×稀释的病毒RNA)。4.构建了TMV C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_TMV CP。该CP基因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获得了可溶性高效表达。优化后的原核表达条件为:0.8 mM IPTG诱导、25℃、200 rpm和9h。以重组的融合CP蛋白免疫小白鼠制备了TMV抗血清。(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奚彩丽,魏艳红,尧晨光,寇铮,胡康洪[5](2016)在《一种肠道病毒71型毒株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检测及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种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毒株进行一般生物学特性检测及分子鉴定。方法将EV71毒株接种于人横纹肌瘤(rhabdomyosarcoma,RD)细胞进行病毒培养,通过EV71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分析、CCID50法检测子代病毒产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EV71核酸合成情况以及免疫荧光印迹检测EV71蛋白表达水平,来确认其生物学特性;RT-PCR扩增EV71保守区的基因片段后进行基因测序,并将测序结果经BLAST程序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该毒株接种RD细胞48 h后出现明显的CPE,其可在RD细胞中增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该毒株在RD细胞中处于快速复制状态,其核酸合成与蛋白表达随时间的延长大量增加;该毒株与EV71/wuhan/3018/2010(KF501389)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结论该EV71毒株为EV71/wuhan/3018/2010,在RD细胞中可快速增殖,毒力较强,适合作为抗EV71药物筛选毒株。(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单红丽,张荣跃[6](2016)在《甘蔗种苗传播病害病原检测与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蔗区(尤其云南)生态多样化,甘蔗病害病原种类复杂多样,多种病原复合侵染,尤其种苗传播病害病原具有潜育期和隐蔽性,传统方法难以诊断。精准有效地对甘蔗种苗传播病害病原进行诊断检测,明确监测病害致病病原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种苗传播病害的基础和关键。本研究针对甘蔗种苗传播病害诊断检测基础薄弱、主要病害病原种类及株系(小种)不明等关键问题,以严重为害我国甘蔗生产的黑穗病、宿根矮化病、病毒病、白叶病等种苗传播病害为对象,系统建立了甘蔗黑穗病、宿根矮化病、白条病、赤条病、花叶病(SCMV、SrMV、SCSMV)、黄叶病、杆状病毒病、斐济病和白叶病9种种苗传播病害11种病原分子快速检测技术,为甘蔗种苗传播病害精准有效诊断、脱毒种苗检测及引种检疫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通过从不同生态蔗区广泛采集有代表性的甘蔗黑穗病、宿根矮化病、病毒病、白叶病等病害样品,系统分离鉴定明确病害病原种类及主要株系(小种)。结果表明:①云南和广西蔗区甘蔗黑穗病病原为甘蔗鞭黑粉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ow),病菌存在致病性和生理小种分化,云南蔗区存在生理小种1、小种2及新小种3。②21个蔗区21批1 270个样品宿根矮化病检测、测序分析,致病菌为Leifsonia xyli subsp.xyli,其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大小为438bp(GenBank登录号JX424816、JX424817),与GenBank中巴西、澳大利亚(登录号AE016822、AF034641)RSD致病菌相似性为100%;与美国路州(AF056003)的有1个碱基错配和1个碱基插入,相似性为99.54%。③引起甘蔗花叶病病原有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甘蔗条纹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3种,SCSMV阳性检出率100%、SrMV阳性检出率27.27%、SCMV阳性检出率1.3%,SCSMV为最主要病原(扩展蔓延十分迅速、致病性强),SrMV为次要病原,且存在2种病毒复合侵染。83份SCSMV和34份SrMV克隆及测序分析,SCSMV序列分为3个大类群,中国分离物聚为1个类群,印度分离物聚为2个类群,中国分离物除JX467699外全聚在一起。SrMV形成2个组:Ⅰ和Ⅱ组,组间又分为2个亚组。不同来源SrMV在系统树中交叉存在,云南分离物在各个分支中普遍存在,表现出很高的遗传多样性。④甘蔗杆状病毒病病原为甘蔗杆状病毒(Sugarcane Bacilliform virus,SCBV),其核苷酸序列大小为589bp,与SCBV-Australia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4.0%和84.1%;同SCBV-Morocco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7.1%和66.7%,可见,SCBV不同分离物间基因组序列存在高度变异特性。⑤89份黄叶病毒阳性样品RT-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蔗区检测的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全部为BRA基因型。⑥甘蔗白叶病病原为SCWL植原体(Sugarcane white leaf phytoplasma),其核苷酸序列大小为210bp,与GenBank中公布的SCWL植原体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在99.05%~100%。系统进化分析,SCWL序列分为3个类群,云南保山分离物聚为1个类群,与越南、缅甸、泰国聚在一起;云南临沧分离物聚为1个类群,与泰国、印度、日本聚在一起。研究结果丰富了种苗传播病害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为监测预警和科学有效防控甘蔗种苗传播病害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潘亚南,韩剑,吴海波,吉艳玲,王纯利[7](2016)在《新疆哈密瓜病毒的DAS-ELISA检测和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当前新疆哈密瓜病毒病的主要毒原种类及其遗传分化,为哈密瓜病毒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吐鲁番、鄯善、昌吉等哈密瓜主产区的病毒病调查、采样,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和RT-PCR技术对侵染哈密瓜的7种主要病毒及瓜类重要检疫性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进行检测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21个样品中,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检出率最高,为70.2%;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和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次之,分别为62.0%和37.2%,甜瓜坏死斑点病毒(Melon necrotic spot virus,MNSV)的检出率仅为2.5%,CGMMV、南瓜花叶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Sq MV)、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 spot virus W,PRSV-W)和烟草坏死病毒(Tobacco necrosis virus,TNV)未检测到。CMV、WMV、ZYMV在田间分布广泛,2种及3种病毒的复合侵染发生普遍(60.19%)。对各病毒分离物进行CP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CMV新疆哈密瓜分离物归属于CMV亚组ⅠB。ZYMV、WMV和MNSV与已报道的病毒株系CP基因核苷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存在一定的变异,ZYMV和WMV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张昊,申杰,吴艳,潘爱銮,皮劲松[8](2016)在《鸡绿壳蛋基因分子鉴定方法在湖北地方鸡育种群体中的检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对湖北3家育种企业的绿壳蛋鸡核心育种群体进行绿壳基因检测,结果:在XB、JT、和AX 3个商业育种群体公鸡中,绿壳基因O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3.7%、59.5%和58.3%,将经过分子鉴定的纯合青壳公鸡与母鸡测交,O/O基因型公鸡F1代母鸡所产蛋壳颜色均为绿壳。试验表明:分子鉴定的方法准确、快速、简便,能够提高育种效率,加速选育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6年12期)
张芯伪[9](2016)在《新疆苜蓿丛枝病和花叶病病原分子鉴定与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Medicago sp.)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适口性好,在新疆地区广泛种植。是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饲料。但近年“丛枝”、“花叶”症状的苜蓿病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苜蓿产量及质量。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病原进行了检测与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提取了193株“丛枝”状病株的总DNA,并以植原体通用引物R16m F2/R16m R1和R16F2/R16R2对其进行巢式PCR扩增,在北疆23株样品中扩增到1.2 kb片段,检出率为16.8%,确定了该病原为植原体(phytoplasm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植原体为16SrⅤ-B亚组成员,与榆树黄化植原体组(Elm Yellows Group,16SrⅤ)中卫矛白化(Euonymus Whitening)植原体的同源性高达99.3%。2.提取了109株“花叶”症状苜蓿植株的总RNA,并以AMV、SMV、CMV、BCMV、TMV的特异性引物序列进行RT-PCR检测,其中根据AMV基因组RNA1、RNA2、RNA33个组分设计的3对特异性引物,分别能扩增出700 bp、800 bp和810 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后经克隆及序列比对,确定该病原为AMV。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AMV与已报道的AMV的HZ、425L、Lst、ADA4等10个株系聚为一个大组,属于AMVⅠ组。而其他引物并未扩增出目的条带,即未检测出SMV、CMV、BCMV、TMV的存在,也未发现复合侵染。3.本研究首次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了新疆发生的丛枝症状的苜蓿病害为丛枝病,花叶状的苜蓿病害为苜蓿花叶病毒病,且确定了其病原的分类地位,该结果可为此两种苜蓿病害的早期诊断、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高利利[10](2016)在《番茄褪绿病毒的分子鉴定及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作为危害番茄生产的重要病毒。研究快速、高效的识别及检测该病毒的方法,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毒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RT-PCR对天津市、河北省番茄产区的番茄及周边寄主ToCV发生情况及ToCV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复合侵染情况进行检测鉴定,并建立了ToCV 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并对番茄不同品种、不同发病时期及不同发病部位的病毒含量进行了初步定量。主要结果如下:(1)对天津市、河北省的番茄产区采集的319份番茄样品和55份杂草样品进行ToCV检测。其中番茄样品ToCV检出率为16.0%,杂草上未检测到该病毒。获得的分离物序列(GenBank登录号KP219722/KP226698、KP217199/KP217201、KP217196/KP217197、KP217195/KP217202、KP217200/KP217198)与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分离物都聚类在同一个组上。(2)对感染ToCV的阳性样品进行TYLCV的检测,共检出27份样品受到ToCV和TYLCV复合侵染,复合率为53.0%。(3)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ToCV HSP70的基因序列,设计了ToCV 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引物,经验证得到了重组质粒。以所得质粒为模板对荧光定量PCR的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进行了优化(退火温度为63°C,引物浓度为0.2μmol/L)。建立了标准曲线并得到了相应的回归方程:Ct=-3.227Log(copy number)+49.508。溶解曲线为特异性的单峰,且与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asaic virus,ToMV)和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均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与常规PCR相比灵敏度高100倍。组间和组内变异系数均小于5.0%,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对不同部位、不同品种及接种不同时期番茄病毒含量检测发现,茎的韧皮部中含量最高,老叶次之,然后是根部,上部新叶病毒量最低;番茄品种中粉果T03抗病性最差;粉虱接种的番茄植株病毒含量在第28天后含量迅速增加。(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分子鉴定和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克隆、系统发育树和致病力检测等方法对河南周口地区番茄茎腐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检测,以期为茎腐病的抗病育种及病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从周口地区番茄上分离的茎腐病病原菌属于镰孢属,IT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确定其为茄镰孢,分离物与茄镰孢福建分离物(JN232141.1)亲缘关系最近,聚在一个进化支上,致病力检测结果表明在测试的植物中该病菌对茄科植物龙葵的致病力最强,该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茄科、十字花科多种植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鉴定和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郭京泽,胡佳续,王仲敏,刘梅,李兴红.菊花上番茄斑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及分子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张怡,李幸,董正伟,王萌萌,刘翔.番茄茎腐病菌的分子鉴定及致病力检测[J].植物保护.2018
[3].谢丽雪,张小艳,郑姗,张立杰,李韬.侵染西番莲的夜来香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及特异性检测[J].中国农业科学.2017
[4].丁超.辣椒烟草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及检测技术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5].奚彩丽,魏艳红,尧晨光,寇铮,胡康洪.一种肠道病毒71型毒株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检测及分子鉴定[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6
[6].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单红丽,张荣跃.甘蔗种苗传播病害病原检测与分子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7].潘亚南,韩剑,吴海波,吉艳玲,王纯利.新疆哈密瓜病毒的DAS-ELISA检测和分子鉴定[J].园艺学报.2016
[8].张昊,申杰,吴艳,潘爱銮,皮劲松.鸡绿壳蛋基因分子鉴定方法在湖北地方鸡育种群体中的检测应用[J].中国家禽.2016
[9].张芯伪.新疆苜蓿丛枝病和花叶病病原分子鉴定与检测[D].新疆农业大学.2016
[10].高利利.番茄褪绿病毒的分子鉴定及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