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首乌药理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卓,钟凌云,解杨,宋金菊,李家晴,钟菁[1](2022)在《基于“生熟异用”何首乌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文中认为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是我国传统的补益类中药材,生品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之效,炮制后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功效,主要含有二苯乙烯苷类、蒽醌类、黄酮类、磷脂类、鞣质类等成分,其中二苯乙烯苷、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肝等药理作用,糖类和卵磷脂类具有补益、调节免疫、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蒽醌类成分具有抑菌和泻下作用。目前,何首乌的质量评价方法较单一,故基于"生熟异用"理论,对何首乌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亲缘学与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传统药性、炮制相关、入血成分及药动学、调血脂、配伍等方面进行分析,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何首乌多糖、卵磷脂、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白藜芦醇等可作为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以期为何首乌的质量控制研究、临床用药及后续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李祥[2](2020)在《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芪蛭通络胶囊上市多年,临床效果良好。其作为一个由26味中药构成的大复方,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为寻找芪蛭通络胶囊中的药效物质基础,确定该胶囊的真正活性成分。本研究根据芪蛭通络胶囊中各药味的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将该胶囊进行拆方研究,本研究主要研究拆方后芪蛭通络胶囊中的8味补益气血药,对这8味补益气血药进行药效学评价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探究补益气血药味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1.采用饥饿、高脂联合醋酸泼尼松龙口服的方法制备气虚血瘀证模型,以相关行为学表征、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清中ET-1、C-反应蛋白、NO含量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影响。2.采用力竭游泳的方法制备气虚证模型,以各组力竭游泳时长、血清尿素含量、肝糖原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以及胸腺、脾脏脏器指数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气虚小鼠运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3.采用乙酰苯肼联合环磷酰胺的方法制备血虚小鼠模型,以各组小鼠外周血WBC、PLT、RBC、HGB、MCH、HCT的数值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血虚小鼠补血作用的影响。4.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确立补益气血药组相关的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考察并确定不同批次下补益气血药组特征图谱的共有峰;随后通过对补益气血药各单味药、补益气血药缺单味药及对照品在同条件下的超高效液相图谱的鉴别和指认,确定共有峰的归属,明确各味药对指纹图谱的贡献。5.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空白大鼠、模型大鼠、空白给药大鼠、模型给药大鼠血清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通过各色谱图的比较,分析补益气血组潜在的入血成分,初步探究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味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气虚血瘀”的表现,模型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P<0.05),C-反应蛋白、ET-1水平增高(P<0.05),NO含量降低(P<0.05),上述指标证实,复制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较为成功。各给药组的全血粘度在各切变率下均低于模型组(P<0.05),各给药组C-反应蛋白、ET-1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NO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表明各给药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中芪蛭通络胶囊中缺补益气血药味组在全血粘度(低切I)中低于空白组(P<0.05),但在降低C-反应蛋白、ET-1含量,同时升高NO含量中,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更好,表明补益气血药味对全方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全方组与补益气血组在力竭游泳时间长短上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实验各组可有效提高小鼠抗疲劳能力,减少小鼠体内肝糖原的消耗(P<0.05),降低小鼠体内尿素氮的含量(P<0.05),同时降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胸腺、脾脏指数降低(P<0.05),说明造模成功,模型组免疫力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全方组和补益气血组的胸腺、脾脏指数显着增高(P<0.01),缺补益气血组的脏器指数增高程度不及其他两组(P<0.05),证实补益气血药味可缓解运动性疲劳,提高免疫功能。3.模型组的WBC、PLT、RBC、HGB、MCH较空白组有下降趋势(P<0.05或P<0.01),HCT有上升趋势(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对比,全方组与补益气血组均能提高WBC、PLT、RBC、HGB、MCH,同时降低HCT(P<0.05或P<0.01)。同缺补益气血组相比,全方组和补益气血组可显着升高HGB、MCH,同时降低HCT(P<0.05或P<0.01),证实补益气血药味在芪蛭通络胶囊中确有补血作用,进一步说明补益气血药味在芪蛭通络胶囊全方中发挥着一定作用。4.首先对供试品制备条件进行摸索,同时考察并优化了设定的色谱条件,最终确立了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的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最终确定该图谱建立的色谱条件为:选用Zorbax SB-C18色谱柱(100mm×2.1mm,1.8μm);选择的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B);最终确定其梯度洗脱条件为(011min,5%17%A;1117min,17%17%A;1725min,17%30%A;2536min,30%42%A;3646min,42%70%A),进样量为1μL,检测波长210nm,柱温为25℃,流速为0.3mL·min-1,信号采集时间为46min。随后考察了8批样品的相似度,均高于98%,证实该方法稳定可靠,同时在图谱中共指认出23个共有峰。随后对补益气血药的单味药和补益气血药缺单味药的超高效液相图谱进行对比,并归属其中的共有峰,数据表明芪蛭通络胶囊中8味补益气血药在共有峰图谱上均有所体现。随后与对照品溶液色谱图进行比对,指认鉴定出7个成分,分别为3号峰为没食子酸、8号峰为芍药苷、11号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15号峰为黄芪甲苷、16号峰为大黄素、17号峰为阿魏酸、20号峰为人参皂苷Rb1。5.通过模型大鼠与空白大鼠、空白给药大鼠与模型给药大鼠入血成分两两对照后,结合补益气血药UPLC特征图谱,共检测出10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原型成分,6个为代谢成分。结论从芪蛭通络胶囊全方中拆分出来的补益气血药味,对全方作用的发挥有很大作用,研究补益气血药味组的药效物质基础对阐释全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帮助。最终通过构建的8味补益气血药体外指纹图谱,以及利用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考察空白与模型大鼠,空白给药与模型给药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探究补益气血药在体内的代谢及转化,有助于揭示全方中补益气血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为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物质基础的揭示提供条件,为芪蛭通络胶囊的配伍科学性提供实验支持,同时为以后大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王一君[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脂溢性脱发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脂溢性脱发(Sebrrheic Alopecia,SA)为当代较为常见的损美性疾病。本文通过检索、数据挖掘获得SA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并对当代医家治疗SA的方药进行整理统计,找出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近40年的相关研究,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型、建立基础数据库、通过Excel、IBM SPSS MODELER、SPSS STATION22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关联、聚类等分析,从而总结出SA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当代医家对SA的内服中药治疗规律。结果:1.近40年SA的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中医对脂溢性脱发的研究为最大热点。2.血热风燥型SA用药:当归、地黄、何首乌、川芎、白芍;脾胃湿热型SA用药:茯苓、薏苡仁、白术、泽泻、川芎、甘草;肝肾不足型SA用药:女贞子、何首乌、墨旱莲、当归、茯苓。3.血热风燥型、脾胃湿热型、肝肾不足型SA药物四气使用频次均为:寒>温>平>凉>热。4.SA用药五味归属频次:血热风燥型:甘味、苦味、辛味、咸味、酸味、涩味、淡味药。脾胃湿热型: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淡味、涩味药。肝肾不足型: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药。5.SA用药归经频次:血热风燥型:肝经、肾经、脾经、肺经、心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胆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脾胃湿热型:肝经、脾经、胃经、肺经、肾经、心经、膀胱经、大肠经、胆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肝肾不足型:肝经、脾经、肾经、胃经、肺经、心经、大肠经、膀胱经、胆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6.治疗SA的药物相关性主要为滋阴补血、健脾祛湿、滋补肝肾三类。7.根据聚类分析得出血热风燥型SA用药主要分为四类:C1:牡丹皮、赤芍、地黄;C2:熟地黄、桑椹、丹参、菟丝子、羌活、白芍;C3:刺蒺藜、防风、茯苓、黄芪、荆芥;C4:何首乌、当归、川芎。脾胃湿热型SA用药主要分为三类:C1:萆薢、黄柏、白鲜皮、茵陈、黄芩、山楂、丹参、牡丹皮;C2:泽泻、地黄、茯苓、薏苡仁、甘草;C3:川芎、当归、何首乌。肝肾不足型SA用药主要分为二类:C1:桑椹、枸杞子、菟丝子、熟地黄、黄芪、当归、丹参、甘草、茯苓;C2:女贞子、墨旱莲、何首乌。结论:1.近40年脂溢性脱发的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中医对SA的研究为最大热点。2.当代医家治疗SA血热风燥型多用:当归、地黄、何首乌;脾胃湿热型多用:茯苓、薏苡仁、白术;肝肾不足型多用:女贞子、何首乌、墨旱莲。3.当代医家治疗血热风燥型、脾胃湿热型、肝肾不足型SA使用药物的药性均为寒性药;甘味药;入肝经药最多。4.当代医家多以滋阴补血、健脾祛湿、滋补肝肾类药物治疗脂溢性脱发。
王定国[4](2020)在《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临床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病患精液相关参数的影响,以证实聚精助育颗粒的临床疗效;同时,对聚精助育颗粒复方中的药效物质基础成分进行鉴定并建立组方在不同波长条件下的HPLC指纹图谱,以明确聚精助育颗粒组方中的药效物质基础成分及全方指纹图谱,为下一步聚精助育颗粒的药效学研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1按纳入标准选入符合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病例60例(脱落4例),给予聚精助育颗粒口服治疗(服法:1剂/日,3次/日,饭后开水冲服,分早中晚三次服用),疗程为13周。严格按要求采集病患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3周后的精液质量标本,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对精液中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依据第四版《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的标准,做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2聚精助育颗粒复方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主要含括药效物质基础成分的鉴定和全方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HPLC-DAD技术对聚精助育颗粒各单一标准品、各单一颗粒样品、各颗粒阴性对照样品、混合标准品1、混合标准品2及十批颗粒样品进行测定,依据测定结果建立聚精助育颗粒全方双波长指纹图谱(300nm和210nm),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软件对其进行评价,最终对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特征色谱峰进行单方归属。结果:1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病患精子活动力影响的研究56例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病患经聚精助育颗粒治疗13周后的精液相关指标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病患的精子密度经治疗后(23.36±9.66×106/ml)与治疗前(22.89±10.37×106/ml)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患的精子总活率经治疗后(59.84±12.87%)与治疗前(46.82±10.34%)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级精子活动力经治疗后(37.10±12.07%)与治疗前(25.11±9.85%)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B级精子活动力经治疗后(13.88±5.27%)与治疗前(11.33±7.23%)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级+B级精子活动力经治疗后(50.97±11.92%)与治疗前(36.43±7.66%)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56例有效病例中,病患的平均年龄为34.21±5.36岁,主要集中在2635岁之间,其中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45岁;并依据疗效标准:治愈8例(占14.29%)、显效21例(占37.50%)、好转13例(占23.21%)、无效14例(占25.00%),总有效率75.00%。2聚精助育颗粒在不同波长下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2.1通过对比聚精助育颗粒各单一标准品、各单一颗粒样品、各颗粒阴性对照样品及混合标准品1、2测定结果色谱图,聚精助育颗粒阴性对照样品汤剂在300nm波长处总的约有35个色谱峰,去除前5分钟色谱峰后,丹参颗粒贡献了10个色谱峰;生炙黄芪颗粒共贡献4个色谱峰;生熟地黄颗粒共贡献2个色谱峰;枸杞子颗粒贡献4个色谱峰;酒黄精颗粒贡献1个色谱峰;沙苑子颗粒贡献7个色谱峰;川续断颗粒贡献8个色谱峰;益母草颗粒贡献1个色谱峰;制何首乌颗粒贡献2个色谱峰;菟丝子颗粒、太子参颗粒和鸡血藤颗粒则无特别的色谱峰。2.2通过对比各单一标准品、各单一颗粒样品测定结果色谱图,对300nm和210nm波长下十个批号聚精助育颗粒全方HPLC指纹图谱中的29个共有峰进行指认,并指认了其中的6个峰,分别有12号色谱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13号色谱峰为毛蕊花糖苷(地黄)、14号色谱峰为金丝桃苷(菟丝子)及二苯乙烯苷(制何首乌)、19号色谱峰为沙苑子苷(沙苑子)、25号色谱峰为丹酚酸B(丹参)、29号色谱峰为川续断皂苷VI(续断),其余色谱峰是由多个药物颗粒共有的,所以难以进行指认及归属。结论:聚精助育颗粒治疗13周后可有效提高病患的精子活动力。在300nm波长下聚精助育颗粒阴性对照样品色谱图中丹参颗粒、川续断颗粒、沙苑子颗粒、生炙黄芪颗粒和枸杞子颗粒的色谱峰贡献度最大;根据聚精助育颗粒方义分析,色谱峰中贡献度最大的6味药物,分别以生炙黄芪颗粒和枸杞子颗粒为君药,丹参颗粒为臣药,沙苑子颗粒为佐药,川续断颗粒为使药,其结果与聚精助育颗粒药物配伍相符,进一步证实了聚精助育颗粒组方配伍的有效性。其次指认了300nm和210nm波长下十批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中的12号色谱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13号色谱峰为毛蕊花糖苷(地黄)、14号色谱峰为金丝桃苷(菟丝子)和二苯乙烯苷(制何首乌)、19号色谱峰为沙苑子苷(沙苑子)、25号色谱峰为丹酚酸B(丹参)、29号色谱峰为川续断皂苷VI(续断)。由此可见,聚精助育颗粒中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信息的特征实际上是混杂状态下的综合整体,证实了聚精助育颗粒的药效物质成分间相互作用、相互干扰的整合作用;并通过所指认出的色谱峰可知,其与方义配伍相符,更加证实了聚精助育颗粒组方配伍的有效性。
张璋[5](2019)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目的探索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证素与中药用药的关联性、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从理论、诊断、治疗环节探索高脂血症统一便捷的中医辨证方法及治疗的规律性、客观性、规范性,为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古代和现代有关高脂血症和中医证素文献,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归纳概括高脂血症中医学及中医证素领域研究观点。(2)数据挖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筛选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统一规范中医证候名。依据证型分解证素的理论来提取中医证素。一方面从文献中提取中医治疗部分的中药,并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建立高脂血症文献中医证素与中药研究数据库。用SAS9.4统计软件和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药性及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之间关系,中药配伍关系,对它们间的关联关系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展示。(2)临床研究。临床采集209名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临床信息和TC、TG、LDL-C、HDL-C、PT、APTT等一系列临床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数据。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对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提取中医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建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研究数据库。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高脂血症从中医学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内伤、痰浊不化、瘀血阻滞、脏腑失调。证素与高脂血症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病位证素以脾、肝、肾为常见。病性证素虚实都有,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气滞常见,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常见。(2)数据挖掘。从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120篇文献中提取的中医证型经过规范证候名得到主要中医证型14个,提取的病位证素7个,分别是脾、肾、肝、经络、胆、胃、心神(脑)。病位证素脾,肾,肝三者占到88.55%。提取的主要病性证素12个,分别是痰、血瘀、阴虚、气虚、湿、气滞、阳虚、火(热)、精(髓)亏、血虚、毒、阳亢。治疗高脂血症高频使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温、平、微寒、寒、微温”,五味主要为“甘,苦,辛”,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排在前10位的高频使用单味药分别是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半夏,白术,决明子,陈皮,大黄。高频使用中药用药种类主要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理气药和化痰药。主要病位证素脾、肝、肾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脾与泽泻、茯苓、丹参、山楂;肾与何首乌、泽泻;肝与何首乌、决明子;频数排前的病性证素痰、血瘀、阴虚、湿、气滞、阳虚、火(热)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痰与山楂、泽泻、半夏、丹参、茯苓;血瘀与山楂、丹参;湿与山楂、茯苓、泽泻;阴虚与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气滞与柴胡、山楂、白芍、丹参;阳虚与附子、厚朴、白术、苍术、干姜、淫羊藿;火(热)与决明子,大黄,山楂,柴胡,丹参,茵陈。中药配伍提示有三个组合常用,组合一: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组合二:山楂、大黄、丹参、决明子、何首乌、泽泻;组合三: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2)临床研究。临床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09名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95名(45.45%),女性患者114名(54.55%)。将收集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提取得到病位证素12个,分别是病位证素肝、心、胸膈、胃、肺、脾、肾、经络、筋骨、膀胱、心神(脑)、大肠。病性证素18个,分别是病性证素痰、阴虚、湿、阳亢、血瘀、火(热)、血虚、气虚、气滞、燥、阳虚、津亏、气逆、水停、动风、不固、动血、血热。分析发现: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与性别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较男性出现的概率大。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TC、HGB、TBIL、ALP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HDL-C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脾与TC、HGB、TBIL、ALP呈正相关系。TG、LDL-C、HDL-C、PT、ALT水平越低,TC、HGB、Tbil、ALP水平越高,病位证素脾的可能性越大。病位证素心与PT、APTT、AL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心与PT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心与APTT,ALT呈正相关系,PT水平越低,APTT,ALT水平越高,病位证素心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气虚与TC、LDL-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气虚与TC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气虚与LDL-C呈正相关系,TC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气虚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痰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痰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非痰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阳亢、阴虚、火(热)与GLU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阳亢与GLU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阴虚、火(热)与Glu呈正相关系,Glu水平越高,病性证素阳亢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阴虚或火(热)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湿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湿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时间越短,病性证素湿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燥与RB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燥与RBC呈正相关系,RB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燥的可能性越大。四、结论(1)通过临床分析与文献分析结合得到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病位证素肝、脾、肾为最密切,病性证素是有虚有实,以实性病性证素痰、血瘀、湿、气滞,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等为常见。这一结论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基本相符。(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各个常见证素相关联的中药及高脂血症中药用药配伍组合规律。高脂血症的治疗以肝脾肾为中心,祛痰、瘀、湿、气滞实邪,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意义的提示。如TC与病位证素脾呈正相关系,TC水平增高提示病位在脾的可能性增加。(4)中医证素既有中医辨证内涵,又能客观规范辨证方法,中医证素和现代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能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所以证素辨证用于高脂血症诊疗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张佳音[6](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及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研究一:数据挖掘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处方用药规律,希望探讨新的药物组合与处方,为临床治疗脂溢性脱发提供备用选择。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数据库,提取处方76个,运用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临床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用药频次、药物组合频次、核心药对、关联规则以及新处方等。结果:频数排名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制何首乌(37次)、当归(34次)、生地黄(33次),配伍使用的药物组合频数前两位分别是:墨旱莲与女贞子(23次)、制何首乌与当归(22次)。对于纳入的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四气五味及药物归经的统计、分析,其中寒凉(微寒、寒、凉)药物占50%,温性(微温、温)药物占35.71%,药物归经则主要涉及肝、肾、脾等经络。根据药物的关联规则和熵聚类分析,演化出核心药物组合20组、新处方9个。新方中5组存在一定的临床价值,基本涵盖本病本虚标实的各方面:湿、热、风、瘀、虚,临床上可以从此思路进行随证加减。结论:滋阴养血、清热利湿、凉血祛风润燥为常用治法,制何首乌与当归是临床医家最常用的药味组合,再根据不同病机随证加减药物。通过熵聚类分析,生成9首新处方,经过分析评价,筛选出5首新处方可供临床备用。研究二: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meta分析,论证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撑。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补充检索,尽可能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文献筛选由两名评价员分别独立进行,绘制数据提取表,使用Cochrane的评价手册风险评价工具,对于纳入的文献偏倚风险进行评估,运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5个随机对照试验被纳入研究,共141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OR=3.87,95%CI=2.93-5.10,P<0.00001,说明中医药治疗对于脂溢性脱发的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结论: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在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郝占霞[7](2019)在《何首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日益攀升。我国NAFLD患病率已经高达26%-45%,在所有慢性肝病中居首位。目前,人们对于预防和治疗NAFLD的药物选择有限,急需寻找更多安全有效的药物来弥补这一缺口。中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中药在NAFLD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生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PMR)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等功效;而制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Praeparata,PMRP)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等功效。本论文以中药何首乌为研究对象,进行改善NAFLD的活性研究。首先,制备了生、制何首乌的水提物和醇提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了提取物中二苯乙烯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side,TSG)、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的含量。结果发现在这4种提取物中,TSG、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均为主要化学成分,并且TSG的含量比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高。其次,通过动物实验考察了何首乌改善NAFLD的活性。分别以高脂饲料(High-Fat Diet,HFD)和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Methionine-Choline-Deficent Diet,MCD)饲料诱导NAFLD动物模型,观察上述4种提取物连续灌胃给药是否可以改善HFD饲料和MCD饲料造成的NAFLD。结果发现:在HF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中,HFD组大鼠肝组织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的含量显着升高,脂滴沉积明显增多;而生、制何首乌水、醇提物给药均能显着逆转这些病变。在MC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中,MCD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力和肝组织中TG、TC含量显着升高,肝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MCD组小鼠肝脏均发生明显的脂肪变性。生、制何首乌水、醇提物给药能降低升高的小鼠血清中ALT、AST活力、肝组织中TG、TC含量。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生、制何首乌水、醇提物给药逆转了MCD饲料诱导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生、制何首乌水、醇提物对HFD饲料和MCD饲料诱导的动物肝脏中脂质堆积以及MCD饲料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接下去,考察了生何首乌水提物(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water extract,PMRWE)和制何首乌水提物(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Praeparata water extract,PMRPWE)改善NAFLD的药效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生、制何首乌水提物均能抑制0.5 m M的油酸/棕榈酸(2:1)混合物诱导的人正常肝L-02细胞内的脂质堆积;和生何首乌水提物相比,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L-02细胞内脂质堆积的药效更好。在HF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中,HFD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活力明显升高,肝组织中TG、TC、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NEFA,即游离脂肪酸)含量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都显着升高。与HFD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的生、制何首乌水提物给药动物均能降低血清中升高的ALT、AST活力。与HFD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的生、制何首乌水提物给药动物后,肝组织中TG、TC含量和ROS水平均显着下降,并且制何首乌水提物降低肝组织中ROS水平的作用更加明显。280 mg/kg的生何首乌水提物和各剂量的制何首乌水提物给药动物,均能明显降低肝组织中升高的NEFA含量。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HFD模型组大鼠肝脏发生了明显的脂肪变性,而生、制何首乌水提物能改善这种病变。这些结果提示,在HF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中,生、制何首乌水提物给药均能发挥降低肝脏中脂质堆积和缓解肝脏氧应激损伤的药效,其中制何首乌水提物的药效作用更明显。在MC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中,MCD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活力明显升高,肝组织中TG、NEFA含量和ROS水平显着升高。与MCD模型组相比,生何首乌水提物(100,200 mg/kg)和制何首乌水提物(50,100,200mg/kg)给药动物,均能显着降低血清中升高的ALT、AST活力,减少肝组织中升高的TG和NEFA含量以及ROS水平。而50 mg/kg生何首乌水提物给药动物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MCD模型小鼠肝脏发生了明显的脂肪变性,而生、制何首乌水提物能减少这种病变。这些结果提示生、制何首乌水提物对MC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且制何首乌水提物的改善效果更好。Real-Time PCR实验结果表明,生、制何首乌水提物都可以逆转HFD饲料和MCD饲料诱导NAFLD模型动物肝组织中下降的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生、制何首乌水提物可能通过调节脂肪酸在线粒体内的β-氧化过程,发挥了改善NAFLD的作用。最后,采用0.5 m M的油酸/棕榈酸(2:1)混合物诱导L-02肝细胞中脂质堆积的实验来检测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抑制肝细胞中脂质堆积的活性。结果发现,二苯乙烯类化合物TSG、白藜芦醇,和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都可以抑制油酸/棕榈酸(2:1)混合物诱导的肝细胞中脂质堆积。综上所述,生、制何首乌水提物和醇提物体内动物给药均能改善HFD饲料和MCD饲料诱导的NAFLD。体内外实验结果提示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NAFLD的作用明显优于生何首乌水提物。生、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NAFLD的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脂肪酸在线粒体内的β-氧化过程有关。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提示何首乌中TSG、白藜芦醇、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可能是其发挥改善NAFLD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陶丽宇[8](2019)在《何首乌及首乌藤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何首乌及首乌藤与患者肝损伤风险发生的相关性及可能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口服何首乌及首乌藤的病例资料;以符合RACUM评分≥3的标准筛选有效病例,分析发生肝损伤风险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用药、过敏史、中医辨证分型等临床参数特征,探讨肝损伤风险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2330例服用何首乌的门诊患者资料,涉及29940份处方。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生何首乌的处方剂量指数与ALT无相关性(W=11.5,P=1.000),由于样本量的限制,无法判断与ALP的相关性;(2)制何首乌剂量指数与ALT、ALP未显示出相关性(W=231380,P=0.050;W=36799,P=0.210);(3)对生、制何首乌处方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与低风险处方人群相比,高风险处方人群的何首乌剂量指数更高(W=7200,P=0.015),肝病或肿瘤疾病患者比例更高(P<0.001),女性患者更多(P=0.030),患者中位年龄更大(W=7600,P=0.034);对合并的处方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损伤的发生与服用何首乌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强度及基础疾病具有关联性(P<0.05),其中女性患者相对于男性具有更高的风险,用药强度越高发生肝损伤风险越高,有肝病或肿瘤疾病的患者相对于其他疾病风险更高(P<0.05)。在肝病或肿瘤疾病患者中,何首乌使用强度与肝损风险相关,使用强度越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越高;女性和年龄大者发生肝损伤风险更高(P<0.05)。2.本研究共收集269例服用何首乌的住院患者资料,其中32例发生肝功能异常。6例RUCAM评分≥3分,发生率2.23%。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RUCAM评分5分4例,占比66.66%,4分和3分各1例,分别占比为16.67%;肝损伤类型均为胆汁淤积型;中医辩证均属虚证(100%);青霉素过敏者2例(33.33%);均患有肿瘤相关疾病,在使用何首乌的同时均合并使用了抗肿瘤药物;与同期6例服用何首乌的患有肿瘤但肝功能正常者比较,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用药强度、合并用药种类对肝损伤风险的发生均未见显着影响(P>0.05)。3.本研究共收集48220例服用首乌藤的门诊患者资料,涉及165355份处方。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首乌藤剂量指数与ALT、ALP均未显示出相关性(W=14544000,P=0.108;W=4380200,P=0.081);(2)与低风险处方人群相比,高风险处方人群肝病或肿瘤疾病患者比例更高(P<0.001),男性患者更多(P<0.001)。两组间首乌藤剂量指数、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损伤的发生与服用首乌藤患者的性别及基础疾病具有关联性(P<0.05),与首乌藤的剂量指数不存在关联性(P>0.05);其中男性较女性的风险高,肝病或肿瘤疾病患者较其它疾病患者的风险高。在肝病或肿瘤疾病患者中,首乌藤剂量指数与肝损风险相关,使用强度越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越高(P<0.05)。4本研究共收集1968例服用首乌藤的住院患者资料,其中127例发生肝功能异常。12例患者RUCAM评分≥3分,肝损伤风险发生率为0.61%,分析结果显示,RUCAM评分7分和6分各1例,分别占比8.33%;5分3例,占比25%;4分7例,占比58.33%;胆汁淤积型7例(58.33%),混合型4例(占比33.33%);9例患者(占比75.00%)患有肿瘤相关疾病,在使用何首乌的同时均合并使用了抗肿瘤药物;3例(25%)患者合并使用了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其它西药(抗生素合并精神障碍药物和消化系统药物各1例,分别占比8.33%。激素合并免疫抑制剂1例,占比8.33%);中医辨证分型中虚证10例(占比83.33%),实证2例(占比16.67%);均无过敏史;按疾病类别将12例患者分为肿瘤亚组与非肿瘤亚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用药强度、合并用药种类对肝损伤风险的发生均未见显着影响(P>0.05)。结论:1.在269名服用何首乌的患者中,肝损伤风险发生率为2.23%;在1968例服用首乌藤的患者中,肝损伤风险的发生率为0.61%,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用药强度、合并用药种类对肝损伤风险的发生均未见明显影响,推测肝损伤风险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特异质体质有关。2.在患有肝病或者肿瘤的人群中,何首乌和首乌藤用药强度与肝损伤风险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张会[9](2019)在《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气虚血瘀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芪参胶囊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功用主治,使用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符合中医治疗原则,但至今没有关于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的确切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本课题通过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探讨芪参胶囊在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慢性肾炎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方法:根据本临床观察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64例慢性肾炎患者根据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厄贝沙坦片,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芪参胶囊。通过8周的治疗,观察、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综合疗效、蛋白尿、血压、肾功能、血脂、凝血和中医证候计分等指标,进而对芪参胶囊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做出评价。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2%,两组数据经比较分析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经治疗后均能减少尿蛋白,降低胆固醇水平及中医证候计分,且组间比较,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还能延长PT及APTT。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良好。结论: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延长APTT及PT,且安全性良好,是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有效的方法之一。
郑海洋[10](2019)在《何首乌致斑马鱼肝损伤化学成分和毒理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具有多种药效活性,在临床和民间都有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何首乌导致的肝损伤病例时有发生,引起国家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但是由何首乌导致肝毒性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仍然不十分清楚。本课题利用斑马鱼模型,对何首乌不同萃取部位斑马鱼肝毒性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探索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提供一定科学依据。首先,以斑马鱼作为毒理模型,研究了何首乌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剩余水相部位固体提取物对斑马鱼幼鱼肝脏毒性。(1)采用24 h急性毒性实验,测算何首乌不同萃取部位对斑马鱼幼鱼10%的致死剂量,据此确定各个部位的低、中、高给药剂量。(2)给药24 h后剩余水相高浓度组和空白组斑马鱼幼鱼肝脏透明,轮廓明显,形态完整,而氯仿高浓度组和乙酸乙酯高浓度组斑马鱼幼鱼肝脏变为暗灰色,透明度降低,肝脏变大;与空白组对比,氯仿高浓度组和乙酸乙酯高浓度组的肝体比具有显着性差异;经过HE染色,与空白组相比,氯仿高浓度组、乙酸乙酯高浓度组肝细胞数量减少,并出现出泡变性及排列不规则现象,对比空白对照组,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吖啶橙染色的荧光强度具有差异,这表明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的幼鱼肝脏区域出现较多的凋亡细胞。以上各指标均显示出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可导致斑马鱼幼鱼出现肝损伤。(3)在生化指标检测上,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低、中、高浓度组ALT水平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高浓度组AST水平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于肝细胞具有较严重损伤,结合高效液相成分含量分析,推测何首乌造成肝损伤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类化合物。(4)乙酸乙酯部位低、中、高浓度组T-SOD水平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合给药组中各化学成分含量以及与氯仿组对照分析,推测引起T-SOD降低的化学成分极可能为二苯乙烯或者鞣质类成分(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以上结果表明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斑马鱼幼鱼具有肝脏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何首乌中的毒性成分通过破坏斑马鱼幼鱼肝细胞的氧化应激平衡,进而导致肝细胞损伤。其次,建立了何首乌HPLC分析方法,测定了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水相部位中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二苯乙烯、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等11个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三个部位的化学成分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并根据斑马鱼毒理模型生化指标,进一步推测出何首乌肝毒性成分可能为蒽醌类化合物,实验结论为何首乌肝毒性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二、何首乌药理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何首乌药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熟异用”何首乌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 |
2 炮制历史沿革 |
3 化学成分 |
3.1 植物化学成分 |
3.1.1二苯乙烯苷类 |
3.1.2 蒽醌类 |
3.1.3 黄酮类 |
3.1.4 其他类 |
3.2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3.2.1 对二苯乙烯苷类成分的影响 |
3.2.2 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 |
3.2.3 对黄酮类成分的影响 |
3.2.4 对磷脂类成分的影响 |
3.2.5 对其他成分的影响 |
4 药理作用 |
4.1 基于生品功效的药理作用 |
4.1.1 清热解毒、消痈 |
4.1.2 润肠通便 |
4.1.3 截疟 |
4.2 基于炮制品功效的药理作用 |
4.2.1 补肝肾、益精血 |
4.2.2 乌须发 |
4.2.3 强筋骨 |
4.2.4化浊调脂 |
4.3 基于拓展功效的药理作用 |
4.3.1 抗氧化、抗疲劳 |
4.3.2 提高学习记忆 |
4.3.3 增强免疫 |
4.3.4抗肿瘤 |
4.3.5 抗动脉粥样硬化 |
4.3.6 抗衰老 |
4.3.7 其他 |
5 毒性研究 |
6 Q-Marker的预测分析 |
6.1 基于植物亲缘学与化学成分特有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6.2 基于传统功效的Q-Marker预测分析 |
6.3 基于传统药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6.4 基于炮制相关的Q-Marker预测分析 |
6.5 基于入血成分及药动学的Q-Marker预测分析 |
6.6 基于调血脂的Q-Marker预测分析 |
6.7 基于配伍的Q-Marker预测分析 |
7 结语 |
(2)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总论 |
1 芪蛭通络胶囊的研究现状 |
2 芪蛭通络胶囊中8味补益气血药的研究现状 |
3 立题依据 |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气虚小鼠运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血虚小鼠补血作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的建立 |
第一节 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共有峰的指认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发表论文 |
致谢 |
(3)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脂溢性脱发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脂溢性脱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临床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病患精子活动力影响的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中止标准 |
1.7 病例的筛选过程及质量控制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观察 |
2.2 给药方案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精液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病例 |
3.2 病例资料研究及结果 |
第二部分 聚精助育颗粒在不同波长下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DAD检测色谱条件的确定 |
2.2 实验DAD-ELSD检测色谱条件的确定 |
2.3 聚精助育颗粒样品溶液制备方法的确定 |
2.4 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2.5 聚精助育颗粒各单一标准品及颗粒样品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
2.6 聚精助育颗粒各颗粒阴性对照样品及混合标准品1、2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
2.7 十个批号聚精助育颗粒样品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
2.8 300nm和210nm波长下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聚精助育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理论依据 |
1.1 聚精助育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中医理论依据 |
1.2 聚精助育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HPLC指纹图谱理论依据 |
2 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临床疗效影响分析 |
3 聚精助育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分析 |
3.1 实验液相色谱条件选择的分析 |
3.2 聚精助育颗粒样品溶液制备方法选择的分析 |
3.3 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结果分析 |
3.4 聚精助育颗粒各单一标准品及颗粒样品的测定结果分析 |
3.5 聚精助育颗粒各颗粒阴性对照样品及混合标准品1、2的测定结果分析 |
3.6 聚精助育颗粒各单一标准品、各单一颗粒样品、各颗粒阴性对照样品及混合标准品1、2测定结果总结分析 |
3.7 十个批号聚精助育颗粒样品测定结果与300nm、210nm波长下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建立结果分析 |
4 课题特色及优势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存在问题 |
1 结论 |
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1 |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认识及聚精助育颗粒药效物质基础成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2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科研课题 |
致谢 |
(5)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前言 |
第一章 高脂血症与中医证素 |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
1.1.1 高脂血症的概念 |
1.1.2 历代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4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研究 |
1.1.5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 |
1.1.6 其他治疗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
1.2.1 血脂的组成、来源与功能 |
1.2.2 血脂在血液中存在及转运方式 |
1.2.3 血脂的影响因素 |
1.2.4 高脂血症分型 |
1.2.5 高脂血症治疗研究 |
1.3 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理论研究 |
1.3.1 证与辨证 |
1.3.2 中医学经典辨证方法 |
1.3.3 其他辨证方法 |
1.3.4 证素及证素辨证 |
1.3.5 中医证素应用研究 |
1.3.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研究 |
1.4 小结 |
第二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
2.1 文献资料 |
2.1.1 文献来源 |
2.1.2 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规范证型 |
2.2.2 提取证素 |
2.2.3 规范中药 |
2.2.4 数据处理 |
2.3 研究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频数统计 |
2.3.3 中药分类、使用及药性频数统计 |
2.3.4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2.4 讨论 |
2.4.1 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分析 |
2.4.2 高脂血症的病位证素分析 |
2.4.3 高脂血症的病性证素分析 |
2.4.4 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
2.4.5 文献高脂血症的证型、证素与用药规律的关联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研究 |
3.1 临床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制作量表 |
3.2.2 收集临床信息 |
3.2.3 数据处理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临床基础情况 |
3.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
3.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
3.3.4 性别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
3.3.5 年龄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
3.3.6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
3.3.7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
3.3.8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相关生化指标回归分析显着性意义结果汇总 |
3.4 讨论 |
3.4.1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分析 |
3.4.2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分析 |
3.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分析 |
3.4.4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TC、TG、LDL-C、HDL-C的分析 |
3.4.5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PT、APTT的分析 |
3.4.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GLU的分析 |
3.4.7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素与ALT、ALP、HGB、TBIL、RBC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结论 |
4.1 血脂的中医学特点 |
4.2 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
4.2.1 气血津液失和 |
4.2.2 脏腑功能失调 |
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 |
4.3.1 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特点 |
4.3.2 高脂血症中医病性证素特点 |
4.4 中药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
4.4.1 抑制脂类吸收 |
4.4.2 抑制脂质合成 |
4.4.3 影响胆汁酸循环 |
4.4.4 抗过氧化作用 |
4.4.5 提高HDL-C水平 |
4.5 高脂血症中药用药规律 |
4.6 结论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知情同意书 |
附表2: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业绩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6)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及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数据挖掘 |
引言 |
1.数据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1.4 数据录入界面截图 |
2.研究结果 |
2.1 用药频次 |
2.2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
2.3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3.质量控制 |
4.讨论 |
4.1 常用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2 核心药味的选择 |
4.3 药物关联组合分析: |
4.4 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
4.5 互信息法产生的关联药物分析 |
4.6 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与新处方: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meta分析 |
引言 |
1.研究资料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研究方法 |
2.1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
2.2 Meta分析方法 |
3.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和质量评价 |
3.2 统计分析结果 |
4.讨论 |
4.1 治疗效果分析 |
4.2 对临床的意义 |
4.3 本研究的不足 |
结语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脂溢性脱发的中医研究进展 |
1.中医病名历史沿革 |
2.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2.1 历史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概况 |
3.1 辨证分型 |
3.2 辨证用方 |
3.3 名医经验 |
3.4 其他治疗方法 |
综述二 脂溢性脱发的西医研究进展 |
1.脂溢性脱发的流行病学概况 |
2.对脂溢性脱发发病机制的认识 |
3.西医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现状 |
3.1 非那雄胺 |
3.2 螺内酯 |
3.3 米诺地尔 |
3.4 毛发移植 |
3.5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
3.6 低能量激光治疗 |
3.7 其它方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数据挖掘文献资料表 |
Meta分析文献资料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何首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生、制何首乌水、醇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3 分析与讨论 |
第二章 生、制何首乌水、醇提取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性的初步筛选 |
第一节 生、制何首乌水、醇提取物改善HFD饲料诱导的NAFLD |
2.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2 实验结果 |
2.1.3 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生、制何首乌水、醇提取物改善MCD饲料诱导的NAFLD |
2.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2 实验结果 |
2.2.3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生、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性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生、制何首乌水提物抑制肝细胞中脂质堆积活性的比较研究 |
3.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2 实验结果 |
3.1.3 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生、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HFD饲料诱导的NAFLD及其机制 |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2 实验结果 |
3.2.3 分析与讨论 |
第三节 生、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MCD饲料诱导的NAFLD及其机制 |
3.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3.3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何首乌中主要化学成分抑制肝细胞内脂质堆积的筛选研究 |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2 实验结果 |
4.1.3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何首乌化学成分、药理及毒副作用相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文献 |
附件 |
(8)何首乌及首乌藤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门诊患者服用何首乌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2.2 基于含有何首乌的处方分析 |
3 分析 |
第二部分 住院患者服用何首乌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案与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1.8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2.2 基于含有何首乌处方资料分析 |
2.3 服用何首乌的患者肝损伤风险评估 |
2.4 组间对照分析 |
3 分析 |
第三部分 门诊患者服用首乌藤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基于含有首乌藤的处方资料分析 |
3 分析 |
第四部分 住院患者服用首乌藤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案与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1.8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2.2 基于含有首乌藤的处方资料分析 |
2.3 服用首乌藤患者的肝损伤风险评估 |
2.4 组间对照分析 |
3 分析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评分表及患者主要信息采集表 |
附录 2 文献综述 中药何首乌的临床应用及其相关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3 已发表论文 |
附录 4 参与课题及学术会议 |
附录 5 专利申请 |
(9)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1.试验目的 |
2.试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4 病例选择 |
2.5 治疗方法 |
2.6 临床疗效指标及安全指标观察 |
2.7 统计学处理 |
3.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3.1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计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尿蛋白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尿红细胞数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凝血功能比较 |
3.7 两组治疗前血脂比较 |
3.8 两组治疗前安全性生化指标(ALT及 AST)比较 |
3.9 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 |
4.结果分析 |
4.1 两组西医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2 两组蛋白尿疗效比较 |
4.3 两组尿红细胞数疗效比较 |
4.4 两组凝血功能疗效比较 |
4.5 两组肾功能疗效比较 |
4.6 两组血脂疗效比较 |
4.7 两组血压疗效比较 |
4.8 两组安全性生化指标(ALT及 AST)比较 |
4.9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5.小结 |
讨论 |
1.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认识 |
1.1 正虚与慢性肾炎 |
1.2 邪实与慢性肾炎 |
2.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的认识 |
3.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4.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方义分析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5.临床疗效评价及分析 |
6.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可能机制探讨 |
6.1 抗炎及免疫调节 |
6.2 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 |
6.3 抗凝及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 |
6.4 降脂、降压 |
6.5 减少系膜基质增生,抗纤维化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7.安全性评价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炎诊疗进展 |
1.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治疗进展的研究 |
2.中医对慢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慢性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对慢性肾炎的治疗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3中医证候计分表 |
(10)何首乌致斑马鱼肝损伤化学成分和毒理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绪论 |
1.1 何首乌概述 |
1.2 何首乌主要化学成分 |
1.3 何首乌药理作用 |
1.3.1 抗衰老 |
1.3.2 增强免疫力 |
1.3.3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
1.3.4 防治脱发和乌发 |
1.3.5 抗炎和抗菌 |
1.3.6 其它 |
1.4 何首乌的肝毒性 |
1.4.1 概述 |
1.4.2 研究进展 |
1.5 斑马鱼概述及在评价药物肝毒性中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斑马鱼模型评价何首乌不同萃取部位肝毒性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设备 |
2.1.2 试剂与药品 |
2.1.3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何首乌不同萃取部位的制备及药液浓度的配制 |
2.2.2 斑马鱼幼鱼急性毒性实验 |
2.2.3 斑马鱼幼鱼肝脏表型观察及肝体比、卵黄囊占比测算 |
2.2.4 斑马鱼幼鱼吖啶橙染色 |
2.2.5 斑马鱼幼鱼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力测定 |
2.2.6 斑马鱼幼鱼总超氧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2.2.7 斑马鱼幼鱼肝脏组织病理学分析 |
2.2.8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斑马鱼幼鱼24h急性毒性实验 |
2.3.2 给药24h后斑马鱼幼鱼肝脏、卵黄囊表型的影响 |
2.3.3 斑马鱼幼鱼吖啶橙染色分析 |
2.3.4 加入不同剂量何首乌不同萃取部位致斑马鱼幼鱼 ALT、AST、T-SOD、MDA水平比较 |
2.3.5 斑马鱼幼鱼肝脏组织病理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何首乌不同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仪器设备 |
3.1.2 试剂及药品 |
3.2 实验方法 |
3.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3.2.2 供试品溶液提取方法的考察 |
3.2.3 供试品溶液提取溶剂的考察 |
3.2.4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确定 |
3.2.5 检测波长的确定 |
3.2.6 色谱条件 |
3.2.7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8 精密度实验 |
3.2.9 重复性实验 |
3.2.10 稳定性实验 |
3.2.11 加样回收实验 |
3.2.12 专属性实验 |
3.2.13 样品含量测定实验 |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何首乌药理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熟异用”何首乌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J]. 王卓,钟凌云,解杨,宋金菊,李家晴,钟菁. 中草药, 2022(03)
- [2]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D]. 李祥.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3]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脂溢性脱发用药规律研究[D]. 王一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临床及指纹图谱研究[D]. 王定国.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及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meta分析[D]. 张佳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何首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性的研究[D]. 郝占霞.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8]何首乌及首乌藤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 陶丽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何首乌致斑马鱼肝损伤化学成分和毒理作用的初步研究[D]. 郑海洋.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