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效应论文_周建成,桂艳红,申骏龙,孙羿,程永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药物,靶向,效应,抗肿瘤,毒性,纳米,表型。

药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成,桂艳红,申骏龙,孙羿,程永毅[1](2019)在《联合靶向mTOR和Gli1/2信号通路的药物对肾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联合靶向mTOR和Gli1/2信号通路的药物对肾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采用Real time-PCR的方法检测SHH/Gli信号通路的核心效应成分Gli1和Gli2在20对正常肾脏和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4对正常肾脏和配对的肿瘤中Gli1和Gli2蛋白的表达水平。单独或联合使用不同浓度的mTOR抑制剂与Gli1/2抑制剂于肾癌细胞后,采用MTT的方法检测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联合应用低剂量mTOR抑制剂与Gli1/2抑制剂的肾癌细胞内细胞周期、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Gli1与Gli2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的正常肾脏组织。低剂量(5μmol/L)Gli1/2抑制剂Gant61并不能显着抑制肾癌细胞的生长,高剂量(10μmol/L)的Gant61能达到有效的抑制效应;但5μmol/L Gant61与低剂量mTOR抑制剂Rapamycin联用时,肾癌细胞的生长显着被抑制,且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结论:联合靶向mTOR和Gli1/2信号通路显着抑制肾癌细胞生长,为潜在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胡钦朝,彭建敏,吴桐,夏娟,程斌[2](2019)在《二甲双胍作为抗衰老药物增强CDK4/6抑制剂对口腔鳞癌的抗肿瘤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是CDK4/6抑制剂用药后的主要结局,发挥抑癌、促癌的双向作用。本研究拟探讨抗衰老药物二甲双胍联合CDK4/6抑制剂在口腔鳞癌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材料与方法:通过体外细胞系实验、体内移植瘤模型、PDX模型等检测CDK4/6抑制剂(LY2835219)联合二甲双胍对口腔鳞癌的抑制作用;SA-β-gal染色、蛋白(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刘朝阳,唐璟,杨宏宇,曾同祥,孙毅[3](2019)在《氯己定联合抗真菌药物抗念珠菌生物膜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氯己定与氟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联合体外抗念珠菌生物膜效应。方法:利用改良96孔板构建念珠菌生物膜,并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M27-A3方案及棋盘法检测氯己定与氟康唑、伊曲康唑和克霉唑对念珠菌生物膜的联合抗菌效应。结果:氯己定、氟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对念珠菌生物膜的80%最低抑菌浓度SMIC80均>32μg/mL。读取SMIC50时,氯己定与3种抗真菌药物的协同率为100%。读取SMIC80时,氯己定与3种抗真菌药物的协同率均≥80%。结论:在体外,氯己定与3种抗真菌药物联合对念珠菌生物膜时,能够降低3种药物对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值,增强的抗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翔[4](2019)在《斑马鱼表型组学辅助探究药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斑马鱼已经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脊椎动物药物发现模型,因为它可以在实际的简单性和系统的复杂性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例如,突出的特性,例如定义明确的胚胎发育过程,与大多数人类基因的遗传同源性,神经递质,与哺乳动物相似的系统,以及大而可变的行为特征,使斑马鱼成为胚胎发育和行为的有效系统。基于筛选用于探索药物,神经活性化合物的毒理作用。此外,胚胎斑马鱼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发育和行为特征为药物毒性以及基于表型组学(大规模发育和行为分析)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通用基础。目前,基于表型组学的药物毒性筛选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筛选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材料方法借助商业化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检测系统和幼年鱼行为追踪系统,对药物处理后胚胎发育模式的变化和幼鱼神经行为特征的改变进行识别与提取,通过数据挖掘的手段,得到斑马鱼胚胎发育和幼鱼行为学的特征码,通过结合其他细胞生物学或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对药物的发育毒性和神经毒性效应及机制的预测分析。结果应用"斑马鱼表型组学"初步建立了一套用于辅助药物毒性筛选的高通量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探究药物、环境污染物、纳米材料等的毒性效应。结论本报告将初步探讨斑马鱼表型组学用于药物毒性鉴定以及毒性效应机制的研究。新近发展的表型组学与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相结合将有望成为鉴定和评价环境污染物神经毒性效应与机制的重要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杨红,刘聪,周长林,窦洁[5](2019)在《药物提高NK细胞抗肿瘤效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 cell)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重要参与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免疫监督作用。传统观点认为,抗肿瘤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会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有些抗肿瘤药物在常规或低剂量下能够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在肿瘤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起到了免疫调节的作用。这些抗肿瘤药物提高NK细胞功能,主要通过影响NK细胞激活受体和抑制受体及其相关配体表达、肿瘤细胞死亡受体及其配体表达、肿瘤环境中相关细胞因子产生等。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针对抗肿瘤药物直接或间接影响NK细胞,进而提高其抗肿瘤效应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张继东,李家源,金华峰[6](2019)在《基于荧光效应的小分子抗癌药物释放体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癌症治疗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的提出促进了荧光小分子抗癌药物释放体系的研究。将具有荧光效应的有机小分子与抗癌药物结合在一起,使得药物释放体系表现出低毒性、优异的癌细胞靶向性和方便药物跟踪监测等特点。因此,设计不同性能的前药可以研究抗癌药物释放的动力学过程,为实现癌症的精准治疗提供有力的工具。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喜树碱、SN-38和阿霉素等前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禹[7](2019)在《新型磁力-Janus红外响应纳米载体靶向药物系统的构建及抗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由于血脑屏障(BBB)能阻碍多数抗癌药物进入颅内,使得针对恶性脑胶质瘤或其它脑转移癌的化学治疗受到极大限制。因此,研究开发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或其载体就成为改善颅内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和热点。鉴于以Janus纳米材料制备的磁性粒子可在磁场下定向移动的物理原理,有可能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磁力导向药物载体用于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进而极大地改进和提高现有颅脑恶性肿瘤的化疗效果。目的:1.制备一种新型的磁导向药物载体——球-柱状Janus红外响应纳米材料,加铁离子修饰后能被磁力引导定向移动,所载药物可在红外热效应下受控释放;2.以3D打印技术定制适型的3D外置磁力装置,构建新型磁力-Janus红外响应纳米载体靶向药物系统,验证该新型载体系统对药物靶向输运的效率;3.用仿BBB膜和荷瘤裸鼠实验分别验证该药物载体定向给药的效率及对恶性脑胶质瘤的化疗效果,为后续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方法:1.设计改进硅包金的制作工艺,制备新型球-柱状Janus红外响应纳米材料,加Fe3O4修饰后获得磁性;将抗癌药物DOX吸附到Janus纳米粒子后以十四醇封装包裹,制得载药Janus纳米粒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该Janus纳米材料的表征;2.将新法制备的Janus硅接金材料与传统金棒分别置纯水中作红外激发升温实验,观察两种材料的升温速率与药物释放效率;同法用U251、HBE和A549细胞作体外细胞毒实验,分析比较各材料的细胞相容性;3.以Transwell小室构建由明胶和脑部微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BBB模型,体外观察磁力对新型Janus材料穿透BBB模型效率的影响;4.慢病毒转染构建LUC-GFP-U251细胞系用于制备荷瘤裸鼠模型,1周后尾静脉注射含药的磁性-Janus红外响应纳米粒子,将小鼠固定于3D外置磁力装置下作靶向药物治疗,每周6次,连续3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连续观察瘤体生长、变化情况。实验第4周末安乐处死动物,采集小鼠的血液和心、肝、脾、肺、肾组织标本,送检肝肾功能及常规病理学检查;5.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新型药物载体的靶向运输效率及抗癌作用。结果:1.扫描电镜发现,该新型Janus硅接金纳米粒子呈球-棒结构,外形似枇杷状;加Fe3O4修饰后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Janus粒子的周围有Fe3O4包绕;2.红外升温实验表明,新型Janus粒子比金棒有更高的升温效率,该Janus粒子载药后,可通过红外间隔激发使所载药物受热释放,其药物释放曲线呈梯度状上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该Janus材料有非常好的细胞相容性;3.经体外Transwell小室BBB模型验证,在外置磁场的引导下,该磁性Janus材料的透过率最高,表明磁力是该载体透过BBB模型的关键因素;4.小动物活体成像仪监测到荷瘤裸鼠1~4周的荧光动态变化图,证实肿颅内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连续靶向治疗3周后评价各组疗效,以JGSMD+外置磁力装置+近红外照射组的抑瘤效应最强。结论:1.本文改进硅包金工艺成功制备出球-棒状结构的新型Janus硅接金纳米材料,该结构的Janus材料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光热应答效应和更低细胞毒性;2.给Janus硅接金材料加予Fe3O4修饰后即成为磁力-Janus红外响应纳米载体靶向药物系统,该药物载体可在3D外置磁力装置引导下移动到肿瘤区域。荷瘤裸鼠的靶向治疗实验也初步显出良好的抑瘤效应。(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30)

谭旭[8](2019)在《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中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中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式对我院药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依据评估分析结果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前的2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后2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显着降低(P<0.05)。结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在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药物管理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价值显着,值得关注并推广。(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2期)

杜坤宇[9](2019)在《具有示踪靶向效应的蛋白类药物多功能给药体系的构建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in,rh-ES)是一种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抗非小细胞肺癌的蛋白类药物,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对其它类的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为蛋白类药物,与其它蛋白类药物一样,稳定性较差,在体内循环时间短,目前通常将其制备成缓释靶向微球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安全性与稳定性,但其制备工艺与添加剂等会对蛋白的活性造成影响,药物利用率低并产生突释现象,安全性低,同时制备的缓释靶向微球的体内靶向性评价比较繁琐,干扰较大,所以限制了其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文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在无添加剂、无乳化剂、无交联剂与低温的条件下实现一步法制备复合物载药微球,并通过新型的荧光成像材料量子点(QDs)标记rh-ES,共载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中,制备具有缓释靶向可示踪的复合载药微球,通过活体成像技术对微球的靶向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抗肿瘤效应进行考察。全文共分为以下五部分:一、综述本部分首先对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制剂体内靶向性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对新型的微纳米粒子制备技术静电喷雾技术与荧光成像材料量子点的特点与应用进行介绍;最后总结了蛋白质模型药物rh-ES在抗肺癌方面的研究进展。二、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本部分通过两亲性聚合物实现油溶性量子点的包裹,实现量子点在水溶液中稳定的存在,并能成功标记蛋白类药物。首先合成两亲性聚合物,通过核磁共振光谱(~1H-NMR)与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确定聚合物的成功合成。再通过自组装实现QDs的包裹,得到的QDs产物具有较好的水溶性,粒径为35 nm左右。通过紫外和荧光光谱可以看出,改性的QDs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稳定性研究发现其在不同的pH和离子强度条件下稳定性较好,未发生聚集。另外通过MTT法对聚合物和修饰后的QDs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浓度在5~200μg/mL范围内,细胞的存活率均大于85%,表明修饰后的QDs安全性高,满足运用于体内实验的要求。叁、量子点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本部分通过共价结合法实现rh-ES与QDs的结合。通过对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sulfo-NHS)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pH值等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工艺处方。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rh-ES-QDs复合物成功制备,另外通过粒径测定可以看出标记前QDs的粒径为35±2.4 nm,电位为-19.27±2.1 mv,标记后rh-ES-QDs的粒径为94±3.5 nm,电位为-22.92±1.3 mv,间接表明QDs与蛋白成功结合。通过间接法计算rh-ES-QDs的平均偶联效率为80%。rh-ES-QDs的荧光稳定性、偶联稳定性以及光学性能均较好,并且蛋白的二级结构未受到影响。四、基于静电喷雾技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本部分首先建立了测定微球中rh-ES的含量与体外释放度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采用静电喷雾技术实现一步法制备PLGA-rh-ES-QDs微球。以PLGA-rh-ES-QDs-MS的形态粒径和包封率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中心复合设计,确定了微球制备的最佳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良好,分散比较均匀。荧光显微镜表征微球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激光粒径仪(DLS)测定微球的粒径在4-8μm范围内,满足肺部被动靶向的要求。PLGA-rh-ES-QDs微球的包封率为85.46±1.57%,载药量为23.95±2.32μg/mg。载药微球在PBS(含0.02%F-68)中体外释放实验表明PLGA-rh-ES-QDs-MS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在15天时rh-ES累积释放达80%以上,并且未出现明显的突释现象。通过MTT实验对微球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微球和载体材料的安全性较好,微球的释放液与原注射液具有相当的细胞增殖抑制率,表明制备成微球后,蛋白的活性保持较好。五、体内药动学及靶向性与药效学评价本部分首先建立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SD大鼠血清中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浓度。体内药动学结果显示将其制备成微球后,在72 h时仍能检测到药物,消除半衰期从3.46 h增加到65.35 h,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也从4.03 h增加到257.45 h,表明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的PLGA-rh-ES-QDs-MS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其次通过活体成像技术对微球的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微球组经尾静脉注射吸收后大部分被肺部截留,原料组在肺部也有一定的分布,但是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微球组,表明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的微球具有一定的肺部靶向性。最后通过荷瘤小鼠评价制备的PLGA-rh-ES-QDs-MS的药效学,从肿瘤的重量、体积变化以及肿瘤组织切片均可以判断微球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应,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抑瘤效率为38.4%。由小鼠体重的变化曲线和体内组织的HE染色可以看出,PLGA-rh-ES-QDs-MS的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魏仕国[10](2019)在《ND/Fe_3O_4/DOX磁性纳米钻石药物体系的制备及其与HepG2细胞的生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1世纪,癌症预计将要成为世界各国死亡的首要原因和提高预期寿命的主要障碍。癌症的防范和诊疗工作显得十分迫切和棘手。化疗是主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它缺乏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存在毒副作用大、疗效低等缺点。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逐渐用于靶向药物输送,尤其是用于抗肿瘤治疗,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纳米颗粒用于靶向药物输送具有许多优点,比如,它们体积小,可以逃避血液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的摄取。再者,纳米材料还具有靶向肿瘤和药物控制释放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并有效降低毒副作用。纳米钻石(NDs)因具有化学惰性、光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势而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此外,由于磁性四氧化叁铁(Fe_3O_4)生物相容性良好、表面活性官能团丰富和磁性强的优势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所以,本文设计一种具有磁靶向的纳米钻石药物体系ND/Fe_3O_4/DOX(NFD),在外加磁场(MF)存在下,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体外模型,研究药物体系与HepG2细胞的生物效应,期望为磁靶向输送药物体系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根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有氧条件下,探究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所需的最佳投料比n(Fe~(3+)):n(Fe~(2+)),以制备纯度较高的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再用聚乙烯亚胺(PEI)为表面修饰剂,制备表面包覆PEI的Fe_3O_4,将其与强酸氧化处理过的NDs通过物理作用结合起来得到ND/Fe_3O_4(NF)磁性纳米载体。最后在柠檬酸钠(Na_3Cit)介质中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DOX),成功制得ND/Fe_3O_4/DOX(NFD)磁性纳米药物体系。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计算得NFD的DOX负载量为354±5.23μg mg~(-1)。2.在MF存在下,以HepG2肝癌细胞为体外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显微镜观察法、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等手段研究了NFD药物体系与HepG2细胞之间的生物作用。从流式细胞术结果知,NF磁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NFD进入HepG2细胞是经过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且MF场存在条件下摄取速率更快,说明NFD具有磁靶向性;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NFD药物大量存在于细胞质中,且在溶酶体中定位;通过细胞凋亡实验证明NFD能够引起大量细胞凋亡,且MF存在时,效果更明显,再次表明此药物体系具有磁靶向性;另外,通过细胞划痕法证实,NFD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且MF存在情况下,抑制效果更明显。3.利用化学键(酯键)将缩水甘油化DOX(GLY-DOX)和PEG化ND(ND-PGE-COOH)偶联,得到新型纳米钻石药物体系ND-PEG-GLY-DOX(NPGD)。从NPGD体外模拟释药结果发现,它在生理环境(pH 7.4)中稳定性好,意味着其毒副作用小。而在溶酶体环境(pH 4.5)中累积释药率为50%左右,表明具有pH响应释药特性。利用高分辨液质联用仪进行表征,初步确定GLY-DOX和NPGD的成功制备。同时,还合成了以酰胺键连接的ND-PEG-DOX(NPD)纳米钻石药物,并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释药仅为20%左右,证明GLY-DOX和ND-PEG-COOH通过酯键偶联。(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药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是CDK4/6抑制剂用药后的主要结局,发挥抑癌、促癌的双向作用。本研究拟探讨抗衰老药物二甲双胍联合CDK4/6抑制剂在口腔鳞癌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材料与方法:通过体外细胞系实验、体内移植瘤模型、PDX模型等检测CDK4/6抑制剂(LY2835219)联合二甲双胍对口腔鳞癌的抑制作用;SA-β-gal染色、蛋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建成,桂艳红,申骏龙,孙羿,程永毅.联合靶向mTOR和Gli1/2信号通路的药物对肾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J].现代肿瘤医学.2019

[2].胡钦朝,彭建敏,吴桐,夏娟,程斌.二甲双胍作为抗衰老药物增强CDK4/6抑制剂对口腔鳞癌的抗肿瘤效应[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3].刘朝阳,唐璟,杨宏宇,曾同祥,孙毅.氯己定联合抗真菌药物抗念珠菌生物膜效应[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9

[4].李翔.斑马鱼表型组学辅助探究药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5].杨红,刘聪,周长林,窦洁.药物提高NK细胞抗肿瘤效应的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19

[6].张继东,李家源,金华峰.基于荧光效应的小分子抗癌药物释放体系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9

[7].刘禹.新型磁力-Janus红外响应纳米载体靶向药物系统的构建及抗癌效应[D].南昌大学.2019

[8].谭旭.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中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应用[J].人人健康.2019

[9].杜坤宇.具有示踪靶向效应的蛋白类药物多功能给药体系的构建及评价[D].江苏大学.2019

[10].魏仕国.ND/Fe_3O_4/DOX磁性纳米钻石药物体系的制备及其与HepG2细胞的生物效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大鼠腰部硬膜外腔注射后运动单元动作...和SFN的化学结构α拮抗类药物对TNF-α敏感细胞的...磁热效应导致的药物的缓释与突释[111...不同电压驱动下泵膜的截面变形Fig.6...基于冷热板示差法药物效应的联...

标签:;  ;  ;  ;  ;  ;  ;  

药物效应论文_周建成,桂艳红,申骏龙,孙羿,程永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