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运输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该受料皮带全密闭罩,包括皮带、密闭罩、下料口和捕集管,所述皮带上方通过支撑架螺接有多个密闭罩,相邻的两个密封罩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成全密封罩,所述全密封罩上设有多个下料口和检修人孔,全密封罩上位于下料口一侧设有捕集管,所述密闭罩两侧通过螺栓对称设有软连压板,软连压板位于密闭罩与皮带之间。其有益效果是:可在不增加的风量的基础实现完全不一样的除尘效果;改变了以往皮带受料车间内总有小颗粒弥漫的状况;且岗位工也不会接触到运输皮带,对岗位工的人身安全起到很大的作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包括皮带、密闭罩、下料口和捕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上方通过支撑架螺接有多个密闭罩,相邻的两个密封罩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成全密封罩,所述全密封罩上设有多个下料口和检修人孔,全密封罩上位于下料口一侧设有捕集管,所述密闭罩两侧通过螺栓对称设有软连压板,软连压板位于密闭罩与皮带之间。
设计方案
1.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包括皮带、密闭罩、下料口和捕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上方通过支撑架螺接有多个密闭罩,相邻的两个密封罩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成全密封罩,所述全密封罩上设有多个下料口和检修人孔,全密封罩上位于下料口一侧设有捕集管,所述密闭罩两侧通过螺栓对称设有软连压板,软连压板位于密闭罩与皮带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起始端的密闭罩与皮带机头罩成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口上设有下料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人孔位于全密封罩侧壁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运输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
背景技术
捕集罩是整个大气污染治理中重重之重的一个单元,它在一个除尘系统中虽然占比不大,但它的成功设计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成败。而一个好的捕集罩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往往能弥补系统中某些不足之处,起到关键作用的环节。
而目前单点式皮带受料捕集罩,不管形式上是单层罩还是双层罩,都只能解决物料下料点区域产生的扬尘,在物料输送过程中因皮带抖动产生的烟气则无法被捕集,此烟气虽然不大,不如皮带受料点处的烟气大,但它一直伴随着整个运输过程,对环境影响极大。
因此,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以及从保护岗位工工作环境要求出发,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受料皮带全密闭罩。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包括皮带、密闭罩、下料口和捕集管,所述皮带上方通过支撑架螺接有多个密闭罩,相邻的两个密封罩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成全密封罩,所述全密封罩上设有多个下料口和检修人孔,全密封罩上位于下料口一侧设有捕集管,所述密闭罩两侧通过螺栓对称设有软连压板,软连压板位于密闭罩与皮带之间。
进一步,所述皮带起始端的密闭罩与皮带机头罩成密封连接。
进一步,所述下料口上设有下料斗。
进一步,所述检修人孔位于全密封罩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在不增加的风量的基础实现完全不一样的除尘效果;改变了以往皮带受料车间内总有小颗粒弥漫的状况;且岗位工也不会接触到运输皮带,对岗位工的人身安全起到很大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全密封罩的俯视图。
图中,1密闭罩,2下料口,3捕集管,4支撑架,5下料斗,6皮带,7软连压板,8检修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进行进一步说明。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用新型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包括皮带6、密闭罩1、下料口2和捕集管3,所述皮带6上方通过支撑架4螺接有多个密闭罩1,相邻的两个密封罩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成全密封罩,所述全密封罩上设有多个下料口2和检修人孔8,全密封罩上位于下料口2一侧设有捕集管3,所述密闭罩1两侧通过螺栓对称设有软连压板7,软连压板7位于密闭罩1与皮带6之间。
进一步,所述皮带6起始端的密闭罩1与皮带6机头罩成密封连接。
进一步,所述下料口2上设有下料斗5。
进一步,所述检修人孔8位于全密封罩侧壁上。
该实用新型一种受料皮带全密闭罩,按照前期测量的数据设计密闭罩1和支撑架4,在车间制作好后,先进行框架的安装,然后将密闭罩1分段用螺栓进行连接,再在密闭罩1两侧安装软连,并在密闭罩1上部相应的位置开设除尘吸口与捕集管3连接,当需要大修和更换运输皮带6时,可分段将密闭罩1拆下进行维修作业,确保对生产无任何影响。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9075.5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635489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B65G 69/18
专利分类号:B65G69/18;B65G21/08
范畴分类:32F;
申请人:无锡明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无锡明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港下科技园B区
发明人:何冬云
第一发明人:何冬云
当前权利人:无锡明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