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边缘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生,边缘,碳酸盐,沉积物,地球化学,层析,北大西洋。
边缘海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邑[1](2019)在《东海陆架基底或是外来块体 南海拉张破裂或由岩浆主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陈佳邑)南海是如何“破裂”的?日前,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参加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南海钻探航次中,结合相关钻井资料及深反射地震数据,对南海中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区的结构以及大陆破裂-海盆扩张的转换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取得的成果已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11-19)
朱爱美,刘季花,邹建军,GORBARENKO,Sergey,李朝新[2](2019)在《亚北极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及其毗邻区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和43种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地球化学组成在空间上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因子分析显示,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存在陆源、生源(Ba,Ca和Sr等)和自生源(Mn,Mo和Cd)叁种来源。沉积物粒度与主微量元素分布没有显着的相关性。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散点图揭示表层沉积物碎屑物质存在来自火山和上地壳风化产物的贡献。白令海陆坡流和东萨哈林流对于底层沉积物分选有重要的影响。聚类分析显示,在空间分布上,鄂霍次克海以及底特律海山表层沉积物由陆源碎屑和火山物质混合构成;堪察加半岛东侧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堪察加半岛,以火山碎屑贡献为主;白令海西北陆坡和鄂霍次克海西部陆坡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阿纳德尔河和黑龙江(俄罗斯境内为Amur河)的输入,以陆源碎屑为主。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空间分异性与碎屑物质的来源、搬运动力、区域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胡治洲,范德江,刘明,孙晓霞,逄悦[3](2019)在《西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悬浮体自生铁氧化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西太平洋边缘海水体中的Fe元素存在和分布特征,以2016-06采集的西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悬浮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相结合的方法,对自生铁氧化物集合体进行系统观察及统计分析,发现该类集合体在研究区表层水体中普遍存在,且不同海域组成有所差异。依据其结晶程度可以分成非晶质铁氧化物集合体和晶质铁氧化物集合体两类。前者按其集合体形划分为非晶质复合铁氧化物集合体、非晶质胶状集合体和非晶质球粒状铁氧化物集合体叁个亚类,主要矿物成分都为水铁矿;后者按其微晶晶形特征分为纤维状微晶集合体、粒状微晶集合体及鳞片状微晶集合体,主要矿物成分包括针铁矿、赤铁矿和纤铁矿。水铁矿及纤铁矿为水体中Fe~(3+)的直接沉淀形成,针铁矿和赤铁矿为亚稳定的水铁矿或其他铁氧化物的转化形成。自生铁氧化物形成和分布受河流输入、沿岸冲淡水和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Q.Wang,X.D.Song,J.Y.Ren,王晴[4](2019)在《亚洲东部及边缘海地区背景噪声层析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亚洲东部地区进行了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的研究。研究区域包括中国东部沿海各省、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岛以及边缘海域。研究中收集了573个宽带台站的12个月的瑞利格林函数,从中提取了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编制了10~70s范围内的速度分布图,并通过反演获得了地壳和上地幔的叁维剪切波速度模型。基于叁维剪切波速度模型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内的莫霍面深度和岩石层厚度。速度分布图显示在上地幔中存在叁个明显的低速带,其中两个位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带的增生楔内,另一个位于长白山和朝鲜半岛一带之下,上地幔岩石层在这些地区显着变薄。整个研究区域内的速度异常、地壳和岩石层厚度异常分布多呈NNE-SSW方向分布,在剖面图中岩石层显示出"香肠"状薄厚不一的形态。地壳和岩石层厚度均呈现出由NW向SE逐渐减薄的趋势,与中国东南部的多期次岩浆岩的分布相吻合。分析认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伴随的多期次回撤是控制中国东部地壳伸展和岩石层减薄的主要动力因素。(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9年03期)
张咏华,吴自军[5](2019)在《陆架边缘海沉积物有机碳矿化及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缘海沉积物是海洋重要的碳储库,其内部的碳循环主要是由有机质矿化分解过程来驱动的。有机碳进入边缘海沉积物后,矿化分解为溶解无机碳(DIC)进入沉积物孔隙水并扩散到上层水柱,参与海洋系统碳循环;同时还有部分DIC与钙镁等离子结合形成自生碳酸盐,保存于沉积物碳库。从生物地球化学角度探讨有机质埋藏机制和效率,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沉积物硫酸盐还原、产甲烷和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耦合机制,以及有机质矿化对自生碳酸盐形成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加深对陆架边缘海沉积物在全球碳循环收支平衡中的作用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殷征欣,王海峰,韩金生,吕修亚,沈泽中[6](2019)在《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系统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研究了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的成矿特征,结果表明:南海边缘海结核的矿物组成与大洋结核相似,均主要由锰相矿物和铁相矿物组成,其中锰相矿物主要为水羟锰矿和钡镁锰矿,铁相矿物主要以无定型铁氧化/氢氧化物形式存在,另外南海边缘海结核中含有大量硅酸盐矿物,表明在南海结核成矿过程中受到大量的陆源碎屑矿物混杂;相对于大洋主要经济成矿区的多金属结核,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中主要的经济元素如Mn、Cu、Co、Ni和Zn质量分数较低,而亲陆源性元素如Fe、Ti、P、Nb、Pb、Rb、Sc、Ta、Sr、Th和REY(REE和Y)等质量分数较高;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REE配分模式显示其为水成成因,并呈现更低的Mn/Fe值;同时南海边缘海结核也具有较快的平均生长速率及较高的δCe正异常,表明其生长在更为氧化的海水环境。虽然较快的沉积物沉积速率和动荡的海水环境影响了南海边缘海结核的成矿,但大量陆源物质进入海洋也为南海边缘海结核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便于南海边缘海结核的快速生长成矿。南海边缘海结核富集有Fe、Ti、Pb、Rb、Th和REY等金属元素,同样可以作为极具潜力的海洋矿产资源。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具有其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吴时国,朱伟林,马永生[7](2018)在《南海半封闭边缘海碳酸盐台地兴衰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发育了广泛的碳酸盐台地,具有分布面积广和时空变化大的特点。南海碳酸盐台地的生命演化史总体上经历了萌生期、扩展期、繁盛期、淹没期和残留期等演化阶段。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南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进展,发现南海碳酸盐台地是伴随着华南陆缘张裂、陆海巨变而萌生,台地基底往往发育在两个共轭陆缘伸展地块的伸展断块构造高地。随着大陆岩石圈进一步伸展、减薄和地幔剥露等过程,台地经历了晚渐新世末至早中新世初的萌生,到中中新世的勃发。此外,张裂和扩张期的岩浆构造也成为台地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比如构造沉降提供了台地生长的可容纳空间,构造掀斜作用、断裂作用和前陆盆地前沿挤压褶皱的迁移控制了台地各单元厚度、沉积相和地震反射终止特征在横向上的变化,构造控制的相对海平面控制了不同级序生物礁碳酸盐台地的沉积旋回,而晚中新世构造作用导致半封闭边缘海的形成和大量碳酸盐台地淹没。最后,10.5Ma半封闭边缘海的形成,造成南海海盆古海洋环境的巨大变化,限制了台地的广泛发育,仅残留了数量少、面积小的现代孤立碳酸盐台地。(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胡春迪,张成扬,陈大可,杨清华[8](2018)在《盛夏北极边缘海冰与来年冬季NAO之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研究认为,只有北大西洋涛动(NAO)是一种具有物理意义的模态,而北极涛动(AO)则是EOF分解得到的一种统计假象模态。为了从一个新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差别,我们运用附条件的最大协方差分析(CMCA)统计了前期北极边缘海冰密集度(MSCI)与来年冬季NAO之间的跨季节遥相关关系,其中的ENSO信号和线性趋势已经在分析之前被去除。统计显着性结果表明:冬季负位相的NAO信号可以追溯到6个月前自盛夏开始至早冬季节北极MSCI异常的逐步演变。然而根据先前的研究,北极海冰异常仅可以超前冬季AO大概4个月表现出显着信号。这表明盛夏北极MSCI的持续异常对来年冬季NAO的影响比对AO更强,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AO与NAO确实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前期MSCI异常的逐步演变主要与海表面热通量及气温异常有关。此外,我们还重新审视了负位相的NAO对北半球冬季气候异常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黄邦钦,肖武鹏,柳欣[9](2018)在《低纬度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低纬度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综述了加勒比海、阿拉伯海和南中国海(南海)这3个典型低纬度边缘海的浮游植物群落演变格局,分析了其变动的驱动因素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联,探讨了群落变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该研究领域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出应加强低纬度边缘海生态结构与功能的长期观测,以期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效应.(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黄亚楠,潘少明,刘志勇[10](2018)在《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239+240)Pu的来源与存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海水和沉积物中239+240Pu活度、240Pu/239Pu比值和239+240Pu存量的分析,可以为海洋环境中水团输运、黑潮海水入侵、颗粒物通量、颗粒清除过程、污染物堆积、沉积年代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有效途径。针对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239+240Pu活度分布、240Pu/239Pu比值特征和239+240Pu存量进行比较讨论,发现虽然全球大气沉降和太平洋核试验场的输入是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239+240Pu的2个主要来源,但是中国边缘海海洋环境中不同区域Pu的来源的比例有差异。同时,文中系统探讨了利用Pu端元法研究中国边缘海海洋沉积物中239+240Pu存量的质量平衡模型,这对认识海洋中沉积物的源与汇以及海洋放射性环境状况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边缘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及其毗邻区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和43种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地球化学组成在空间上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因子分析显示,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存在陆源、生源(Ba,Ca和Sr等)和自生源(Mn,Mo和Cd)叁种来源。沉积物粒度与主微量元素分布没有显着的相关性。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散点图揭示表层沉积物碎屑物质存在来自火山和上地壳风化产物的贡献。白令海陆坡流和东萨哈林流对于底层沉积物分选有重要的影响。聚类分析显示,在空间分布上,鄂霍次克海以及底特律海山表层沉积物由陆源碎屑和火山物质混合构成;堪察加半岛东侧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堪察加半岛,以火山碎屑贡献为主;白令海西北陆坡和鄂霍次克海西部陆坡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阿纳德尔河和黑龙江(俄罗斯境内为Amur河)的输入,以陆源碎屑为主。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空间分异性与碎屑物质的来源、搬运动力、区域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缘海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佳邑.东海陆架基底或是外来块体南海拉张破裂或由岩浆主导[N].中国海洋报.2019
[2].朱爱美,刘季花,邹建军,GORBARENKO,Sergey,李朝新.亚北极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19
[3].胡治洲,范德江,刘明,孙晓霞,逄悦.西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悬浮体自生铁氧化物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19
[4].Q.Wang,X.D.Song,J.Y.Ren,王晴.亚洲东部及边缘海地区背景噪声层析成像[J].世界地震译丛.2019
[5].张咏华,吴自军.陆架边缘海沉积物有机碳矿化及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19
[6].殷征欣,王海峰,韩金生,吕修亚,沈泽中.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对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9
[7].吴时国,朱伟林,马永生.南海半封闭边缘海碳酸盐台地兴衰史[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
[8].胡春迪,张成扬,陈大可,杨清华.盛夏北极边缘海冰与来年冬季NAO之联系[J].海洋学研究.2018
[9].黄邦钦,肖武鹏,柳欣.低纬度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联[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黄亚楠,潘少明,刘志勇.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239+240)Pu的来源与存量模型[J].地理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滩沉积特征(宜探...](/uploads/article/2020/01/03/565b5e58aa045414ee87f0c2.jpg)
![四川盆地晚叁迭世地层及古构造背景(...](/uploads/article/2020/01/03/ccd836927a12dec3d249694d.jpg)
![冬季风的北部(上)、中部(中)、...](/uploads/article/2020/01/03/2f38015d9ff486beb4a296f3.jpg)
![沿罗蒙诺索夫海岭L1剖面](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506614.nh0040&suffix=.jpg)
![加拿大和丹麦北冰洋沿岸大陆坡脚确定...](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506614.nh0048&suffix=.jpg)
![海隆西侧海盆FOS-DEN25的...](/uploads/article/2020/01/03/adadab425407c060fc9254d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