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也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互联网+”教育发展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以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构建一流教学团队、教材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以培养优秀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为摇篮,探讨“互联网+”、“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并为其它同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学基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实施途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课程资源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建设要以学生为实际特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对于本科生而言,课程建设要体现出系统化、知识化、实践化,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要生动、灵活、便于查阅,开通网络课程互动平台,将一些资源内置到手机APP软件中,方便学生获取资源。因此,课程建设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网络课程的实用性和有用性,才能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特征的网络课程,才有可能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
(一)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
课程素材资源即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文本素材、图片和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材料所组成多媒体课件。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时,可充分利用互联网选取适合教学的素材,也可以通过国内专业性课程开发公司所提供课件素材,还可以通过交换、资源共享方式是从兄弟院校获取优秀教学资源。
然而秉持这样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并不容易,要求老师都是大艺术家也应当归入妄想吧?所以通常我们看到,还是学生像老师(不管在形式还是理念上),学得像就是好学生了。能遇上大艺术家又学到他内在的精神,也只可能是极少数学生。
(二)课程资源系统平台建设
课程资源系统平台即通过互联网实施课程教学的软件系统,该系统用于建立、储存、组织管理、维护、追踪及提供个性化课程学习对象的软件系统。[1]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系统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系统注册使用获取资源,学生获取资源后,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另外,课程资源系统平台还增加交流讨论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用户互相交流、讨论区互动、分享收获。
2)工作面内部废弃巷道含水时,含水巷道对应位置区段测点波场曲线相关系数为0.4~0.8,相关性要强于其他位置区段。
(三)课程资源建设的评价
(6)加强配套标准制定。航空用金属材料标准要有效落地,其配套标准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应加强航空用金属材料配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修订完善铝合金标准、镁合金标准、钛合金标准、钢标准和高温合金标准,以及相关的工艺、检测、管理等配套标准。只有完善各个配套环节的标准,才能有效推动我国航空用金属材料的标准化进程。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一)建构理论实践兼备课程体系
为打造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团队,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学基础”课程重新组建开发团队,该团队由8名资深专业教师组成,从团队职称结构上看,具备教授职称2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助教1名,从团队学历结构上看,具备博士后学历1名,博士学历2名,硕士学历3名,且团队教师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上,从团队专业技能上看,具备“双师型”技能教师5名,“双师素质”教师2名。由此可见,授课教师职称梯队合理,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合理,有较强的互补性。另外,课程师资团队结合主讲教师的知识背景和目前的研究课题,对团队主讲教师的职责进行分工,A1负责课程的全面教学工作,兼顾计划职能模块开发,A2教师负责组织职能模块开,A3教师负责领导职能模块开发,A5、A6教师负责控制职能模块开发,A7、A8教师负责创新职能模块开发及网络化课程建设。通过对课程的分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结合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每位教师所承担教学任务相对较少,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自己所负责教学模块内容深入探索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时将各自研究领域的成果引入课程的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对教学效果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为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工作,课程开发团队教师深入学习《教育部下发人才培养实施见意》后,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情特点,设计教、学、做、教一体的教学模式,重新规划“管理学基础”课程建设方案,开发“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多种知识实际应用和学习体验的情境,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情境中展开“对话”、“实践”,促进学生积极持续地参与学习。课程开发团队教师要不断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增强“管理学基础”课程评价效果管理,并编写课程理论与实践性教材。
(二)研发特色性的课程教学模块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学科基础课程,授课课时要保持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始终不变,但课程中还涉及到一些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断变化的内容,如最新的管理理念与实战案例,课程建设要紧密围绕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凸显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原则,又要体现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原则。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及章节知识要点的基础上,探求知识间共性、个性及其联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规划整合。在课程教学方式上,采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原则,充分体现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前沿性。[3]
(三)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教育思想是教学活动的先导和灵魂,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定位是学科基础课,其与一些重要的而后续专业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虽然管理学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课程除了给学生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外,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应与国际接轨。因此,管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互联网+”教学思维,即课程建设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有针对性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和最终研究成果。课程教学目标应以系统化,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手段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的,结合学情、生情特点,开发多元化教学
(四)创新性课程建设的教学理念
当前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可能。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提供的便捷条件,为学生建立课程教学平台,有效补充课程相关知识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传网站,学生在上课时可全神贯注地参与教师课堂教学,而不必做大量笔记分心。此外,教师利用结合管理学科特色,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基础,把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遵循课程建设系统化的原则
管理学基础课程建设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基础,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最终研究成果,使学生认识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理解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了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管理问题,结合现代管理原理方法技巧,建构贴近实战,切实管用、简单易学的教学资源,研发具有现代管理特色课程框架,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有目标开设自主学习内容,诸如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管理方法与技巧等知识要点。
(六)明确课程建设教学目标任务
课程建设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手段。管理学基础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继续改革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的同时,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建设规划、电子教案、习题、案例、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并免费开放,课程实现,网上教学与管理。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建立省级、国家级具有示范性的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
三、“互联网+”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实施途径
(一)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基于各自的文化历史底蕴,人们所追求的文化内涵精神层次也不尽一致。目前,“形式符合功能”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中,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有效地结合了文化内涵,突出了文化特征,如工业产品设计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点。像我国就非常注重和谐的体现,在产品设计中都采用了大量对称元素,而德国人做事严谨的性格决定了德国产品以稳定安全为主要特征,日本人则因本土资源的局限导致他们的产品都体现出简约经济,美国人因处于相对自由开放的国度让产品表现出大气奔放,这些充分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与人类设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组建课程师资团队
由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面向未来的岗位需求的新思维,教师要着重开发课程教学案例、影音视频等方面教学资源,深度挖掘现代管理的经典案例,开发课程实践演练环节的情境演练库,要突出现代管理方法与技巧,建立仿真游戏教学和线下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势必要从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案例、情景演练库、影音视频库等方面深入探究,从而科学建构理论与实践兼备课程体系。
课程资源建设评价是课程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环节。课程资源建设要从资源的教学性、可用性、技术性、艺术性进行评价。资源的教学性从课程属性和学生定位,要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资源的可用性要最大程度实现各种资源检索与信息的共享。资源的技术性要实现系统平台的兼容,保证课程学习资源达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规范。资源的艺术性要体现学科特点,色彩使用要协调,保证在视觉上吸引学生。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为创新“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唤醒课程生机,课程教学团队是由不同学术特长的教师组建,各主讲教师的气质和特点不同,可以为课程增加新鲜感,有效减少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只有一位教师授课课程,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课兴趣下降,甚至可能影响教学效果,而同一门课程、同一批学生的教学效果反馈不同,因而课程团队教师在对比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统一使用相同的教学模板,使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得到统一的同时,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要求主讲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模块的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教学模块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模块的知识要点。另外,课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尝试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与知识外延融合法、课堂情景模拟与教师讲授融合法、多维启发与同伴互助融合法、多媒体趣味教学与实践融合法、教学实践与科研成果融合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优化课程教学环境
为优化“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环境,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教师结合学情、生情特点,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选取适合课程的各种素材,制作开发多媒体课件录制教学视频,将教学资源上传网络,学生在虚拟网络教室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成课前练习和自测题目,初步完成对线下知识讨论,教师同步做好线下或者线上虚拟课堂管理,为协作式和探究式个性化教学的组织做准备。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教师鼓励学习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来来获取知识和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学习体验。
(五)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为完善“管理学基础”课程考核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管理能力为根本,教学团队改变传统“一卷定输赢”考核标准,教师采用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形成性评定考核比例60%,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效果进行打分。总结性评定考核比例为40%,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平台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其中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以及管理实践成果考核。通过以上几部分内容考核,能保证每位学生总评成绩的可信度,客观反映学习质量,最后教师将两项加权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分级,这样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考核的反馈功能。
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内,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张从宇和同事正分析农作物生长数据,“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希望依托小岗的品牌,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全新的农业种养模式。”
()()
(六)增强课程评价效果
为增强“管理学基础”课程评价效果,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课程采用“三期四级”量化评教体系,三期即月度评教、期中评教和期末评教,四级即校内外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资料评价。“三期四级”量化评教主要结合教学评估系统,每次课程结束之后,在教学系统上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以无记名方式评分,教师可自行登录教学平台获取课程反馈建议,以便于及时纠正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另外,授课团队定期邀请校内外督导专家、系内同行骨干教师、授课班级学生代表三方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方面跟踪反馈,为建立高质量的课程提供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罗金玲.“互联网+”时代智慧校园建设探索[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7,147-149.
[2]邢贺超.“互联网+”背景下《公安领导力》课程建设的思路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12:196-203.
[3]夏金平.“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12:59-60.
Construction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Ways of Exquisite Management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WANG Qi
(Shenyang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Shenyang Liaoning 110161)
Abstract: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Internet+"education,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excellent course of"management basis"of Shenyang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 of new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s the research point,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eaching reform,and constructs the first-class teaching team,teaching material resources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he construction path is explored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similar courses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Key words:"Internet+";managementfoundation course;excellentcourseconstruction;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98(2019)02-0054-04
[收稿日期]2018-12-27
[基金项目]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18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编号:JG20184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琪(1982—),女,辽宁丹东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管理系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课程论。
责任编辑:赵永辉
标签: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互联网论文; 课程建设论文;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论文;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18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 互联网+'; 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 ((JG201841)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