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彰:照片背后的故事——灰棉袄论文

王德彰:照片背后的故事——灰棉袄论文

一件灰棉袄,珍爱近20年。不是舍不得买新棉袄,是舍不得那些青葱岁月和似海恩情。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4年春节后不久,至今已55年了。我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因为照片中我穿的那件灰棉袄背后,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1960年我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9月1日入学。当年,大学生读书不交任何费用,学生只负担伙食费。那些年,高中伙食费每月8元,大学生却是15元,够高的了。虽说原则上是伙食费自理,但根据家庭情况,多数同学都能享受到3元、5元、7元、10元、15元不等的补助。我来自农村,父亲于1944年病逝,家中只有母亲、妹妹在农村务农,没有其他收入,属于贫困户。所以入学后,不仅每月享受15元伙食费,还有3元的零用钱。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入学当年冬天,学校见我穿的棉袄单薄而破旧,救济了我一件灰色的新棉袄。对党的感激之情,几十年来我一直铭记心田。

1964年上半年,我已是大四学生。这年春节过后开学没几天,中文系召开动员大会,宣布全体师生到抚宁县(今秦皇岛市抚宁区)农村参加临时工作,共3个多月。出发前,各年级师生齐聚主楼小礼堂西侧,系总支让各年级派出代表发言、表决心。四年级推举我发言,我很高兴,心情非常激动。心想,再有一年半就毕业了,去农村经风雨、见世面,机会难得。所以,从不会写诗的我,竟心血来潮,写了一首长诗,代表四年级表决心。我还记得最后几句是:“出发!让我们迈开双脚,走向人生大课堂。广阔天地炼红心,大风大浪也敢闯!”

照片中右边站在台阶上双手捧着稿子表决心的就是我,身上穿的就是1960年冬天学校救济我的那件灰棉袄。1965年我毕业后,分配到驻省会天津的省戏曲研究室,不久随省会迁往保定,后又迁石家庄。这前后十多年的冬天,我穿着这件棉袄参加省直文艺单位学习班,进干校,下乡劳动,赴城乡参加艺校招生工作,带领学生下乡“拉练”,赴工矿、农村开门办学,到北京出差、开会……这件棉袄,陪伴我在城乡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日。因为穿的时间太久了,肘部和肩部多有磨损,打了几块补丁,但依旧穿在身上。记得1977年初冬我出差到北京,顺便看望在《光明日报》社工作的大学同学蔡毅,他见状,很是惊讶:“老同学,这件大袄都多少年了,也该换换了吧?”我说:“这不挺好吗!你还记得吗?这还是咱们入学时学校救助的那个!”蔡毅闻之,瞪大眼睛又对着棉袄上下左右打量了一番,竟一时无语。

麻江县充分利用当地适宜的自然条件、自有的育苗栽培技术优势及国内国际广阔的市场需求,在石漠化治理区发展蓝莓经济林1241.07hm2,使治理区蓝莓种植面积达到1 700余hm2。2013年项目区蓝莓挂果面积900 hm2,鲜果产量32 00多t,产值1.28亿元,解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2 000多人,带动项目区1 000多户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 000元以上,在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20世纪70年代末初冬的一天,我的同乡、中国新闻社记者冯大彪来石家庄采访,顺便来家看望,在我们聊天时,他也注意到了这件棉袄,感慨万千。2004年我出了一本书,他为书写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德彰出身于贫苦农家……1960年,南开大学曾救济他一件棉袄,直到70年代末他还穿在身上,穿了将近20年。我见到时,已是补丁摞补丁了。他说像他这样的家庭,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如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他是绝对不可能读到大学毕业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家里生活越来越好,我的夏装、冬装都增添了不少,衣橱里塞得满满的,这件灰棉袄才淡出“历史舞台”。

张培林表示,重庆九院成研中心今后将开展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2020年世行项目课题结题时,形成“重庆模式、亚太推广、国际标准”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二是作为国家层面支付制度顶层设计改革的专家之一,将“五个机制”(成本核算机制、服务定价机制、医保支付机制、政府补偿机制、医院薪酬机制)形成可操作的体系和范本;三是大力培养既懂质量安全、又懂成本管理的研究型后备管理人才,作好长远发展的人才提早储备,以保证成研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德彰,编审,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曾任《乡音》杂志总编辑等。出版专著《名角》等7部。)

标签:;  ;  ;  ;  ;  ;  ;  ;  ;  ;  ;  

王德彰:照片背后的故事——灰棉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