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气候演化论文_李明龙,陈林,田景春,郑德顺,许克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气候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候,黏土,准噶尔盆地,矿物,冲绳,稀土元素,冰期。

古气候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龙,陈林,田景春,郑德顺,许克元[1](2019)在《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纪古城期-南沱早期古气候和古氧相演化:来自细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元古代后期地球经历了至少两次全球规模的冰川期,分别为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系古城组与南沱组分别属于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沉积,大塘坡组代表间冰期沉积,同时,大塘坡期是我国重要的成锰时期。本文通过对走马地区ZK702钻孔岩心古城组、大塘坡组、南沱组底部细碎屑岩样品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计算了CIA、CIW、PIA、Al/Ca、Rb/Sr、V/Cr、U/Th等特征值,探讨了该区南华纪冰期至间冰期的古气候和古氧相演化过程,结合岩石学证据认为:古城冰期气候寒冷干燥(CIA值从底部的69.2过渡至57.8,均值为62.2),大塘坡间冰期早期气候依然寒冷(CIA值介于54.3~62.7,均值59.7),大塘坡中晚期气候恢复温暖湿润并趋于稳定(CIA值介于70.2~81.1,均值75.8),南沱冰期气候又转向寒冷干燥(CIA值由78.6降低至61.9),CIW、PIA、Rb/Sr值等指标反映的古气候演化过程与CIA值反映一致,Al/Ca值的变化也反映了陆源碎屑输入量随着古气候波动;V/Cr、U/Th、Ni/Co等比值反映出研究区古海洋古城期-南沱早期总体处于氧化环境,其中大塘坡早期处于弱氧化环境,古城期、大塘坡中晚期和南沱早期处于氧化环境;研究区大塘坡锰矿形成于间冰期早期寒冷气候下的弱氧化环境,气候转暖后锰矿停止沉积,锰矿成矿与古气候和古氧相具有耦合关系。(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熠哲,吴朝东,马健,房亚男,许酌[2](2019)在《准噶尔盆地白垩纪——新近纪地层颜色韵律与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纪—新近纪发育大型陆相浅水湖盆,干湿与冷暖气候频繁交替,形成了多套色彩斑斓的"五彩"地层,如灰色、灰绿色、灰白色、酱红色、红褐色、砖红色、紫红色、土黄色等。研究表明:地层颜色具有很好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如颜色指标L*(黑白),a*(红绿)以及b*(蓝黄)可以明显区分不同的水下与水上沉积环境(如水上河流—叁角洲相、泛滥平原、山麓—冲积扇相等,水下半深湖相、滨浅湖相等);地层颜色演化序列可以很好地指示白垩纪—新近纪古气候的演化过程。红色沉积物既可以形成于干旱炎热的陆上氧化环境,也可以形成于相对还原的水下环境:"陆上红"如东沟组砖红色砂泥岩、紫泥泉子组紫红色泥岩、沙湾组褐红色—土红色泥岩等,40>L*> 52,8>a*> 18,12>b*> 22;"水下红"以呼图壁河组酱红色块状泥岩为特征,35>L*> 45,2. 5>a*> 4. 5,5>b*> 9。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相对温暖湿润,湖泊广泛分布,颜色指标L*(黑白)最低值接近15,a*值介于-5~5之间,指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形成于还原环境。晚白垩世地层颜色指标中a*达到了最高峰(15~25),表明准噶尔盆地气候开始出现干旱炎热趋势;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a*与b*值同步变化,出现了明显的负漂趋势(7~15),表明气候逐渐变冷;新近纪a*值出现新低(5~9),而L*值也接近70,表明气候持续变冷。综上所述,白垩纪末期以来,准噶尔盆地受全球气候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共同影响,干旱化程度不断加强,地层颜色比较完整地保留和记录了古环境与古气候的发展演化过程。因此,系统的颜色测量和分析可以为恢复与重建中新生代沉积环境与古气候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探究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杜丁丁,Muhammad,Saleem,Mughal,Dembele,Blaise,张成君[3](2019)在《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湖泊沉积物色度反映末次冰盛期以来区域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色林错湖位于青藏高原内部,是西藏第一大咸水内陆湖。研究区剖面选自色林错第叁湖泊阶地,利用常用气候替代指标色度,结合粒度、碳酸盐含量[CaCO_3(%)]、矿物分析和全有机质(TOC)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采用~(14)C测年方法对剖面进行准确的年代划分,初步探讨了末次冰盛期以来色林错湖泊沉积物色度增强机制的差异性。研究表明:a~*、b~*与中粗粒砂、磁化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亮度L~*与CaCO_3(%)具较好相关性;因而沉积物色度变化可反应区域古气候变化。同时对湖泊沉积物矿物分析发现,影响色度变化的制色矿物主要是针铁矿,且以还原环境为主。红度a~*高值与亮度L~*低值对应气候暖湿气候环境,沉积物粒度较粗,碳酸盐含量低,有机质含量高,磁化率较高值;反之,红度a~*低值,L~*高值,粒度较细,碳酸盐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磁化率低值,对应干冷气候。在17.4~15.5 cal ka BP阶段,对应干冷的气候特点;在15.5~10.4 cal ka BP阶段,对应温暖湿润的气候;在10.4~5.2 cal ka BP阶段,整体属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其中,在9.7~9.4 cal ka BP和8.75~8.5 cal ka BP为两个重要的冷事件,属于干湿的气候特点;在5.2~1.2 cal ka BP阶段,反映了干冷的气候特征;在4.3~4.0 cal ka BP,3.3~3.0 cal ka BP和2.4~1.75 cal ka BP,反映了干旱温暖的气候特点;在1.2 cal ka BP以后,色林错湖湖水迅速下降。(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丁大林,张训华,于俊杰,王修齐[4](2019)在《浙闽泥质区全新世物源和古气候演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浙闽泥质区是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沉积物的汇。受东亚季风影响,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具有季节性变化,长江口"夏储冬输"的沉积物输运模式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形成有关键作用。浙闽泥质区的潜在物源主要有长江、浙闽河流以及台湾西部山地河流,以长江物质为主。黏土矿物、稀土元素、Sr-Nd同位素、环境磁学等方法是物源研究的重要手段。长江物质以伊利石为主,蒙脱石含量较少,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中等;而台湾物质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没有蒙脱石。磁黄铁矿是台湾河流沉积物特有的磁性矿物,可作为大陆河流与台湾河流物源识别的指标。泥质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受低纬热带过程和高纬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候变化具有波动性。沉积物敏感粒级反演的东亚冬季风(EAWM)只记录了泥质区形成以来的气候变化,不能代表整个全新世。受台湾暖流和浙闽沿岸流的双重影响,敏感粒级作为EAWM演化的指标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玥铭,窦衍光,李军,徐景平,蔡峰[5](2018)在《16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沉积物物源演化及其对古气候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孔虫AMS14C年龄年代框架,通过冲绳海槽中南部的OKT12孔沉积物黏土矿物的分析,探讨了16 ka以来冲绳海槽细颗粒沉积物的物源变化及其对源区气候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0 ka时黏土矿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伊利石、绿泥石含量增加,高岭石、蒙皂石含量减少,指示物源由之前的长江和东海陆架源转变为台湾源。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长江河口和冲绳海槽距离增加,夏季风增强,黑潮增强,既搬运台湾来源物质,又阻碍长江物质跨陆架输运,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长江物质减少、台湾物质增加。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和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比值在4 ka以来增加指示全新世晚期台湾源区侵蚀强度发生变化。4 ka前后物源判别显示,OKT12孔沉积物来源由台湾东北部河流变为台湾东南部河流,反映了该时期季风降雨导致源区台湾不同区域的侵蚀差异,可能与ITCZ南移、ENSO活动增强有关。(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邹承杰[6](2018)在《河北省容城县中更新世以来的钻孔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气候演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恢复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研究其演变规律和影响机制,可以科学有效地预测未来气候演变,指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启动实施了雄安新区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本文选取地质调查中的G7159、G7160、G7161钻孔,通过单元素、元素组合、元素比值等的变化及与沉积物关系还原中更新世以来容城古环境演变历史,取得的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对岩芯进行现场观察和编录,并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ortable XRay Fluorescent Spectroscopy,PXRF)对叁个钻孔岩芯进行原位测量获取了包括Ag、As、Au、Ba、Ca、Cd、Co、Cr、Cs、Cu、Fe、Hg、K、Mn、Mo、Ni、Pb、Pd、Rb、S、Sb、Sc、Se、Sn、Te、Th、Ti、U、V、W、Zn、Zr等33个元素的组分数据。在与实验室分析结果对比、评价PXRF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结合读出率对数据进行了筛选。(2)分析了11个主微量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发现Fe、Ti、V、Rb、Zn、K等元素高值主要存在于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等细颗粒沉积物中,而Sr、Ba等元素主要富集在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等粗颗粒沉积物中。(3)通过多元分析方法,提取出了Sr、Ba等反映粗颗粒沉积物的元素组合,Rb、Fe、Ti、V、Zn等反映细粒沉积物的元素组合,及Mn、Ca、Zr等变化复杂、无明显规律的元素组合。(4)使用单元素(Fe、Ti、V、Rb、Zn、K、Sr、Ba)和元素比(Rb/Sr)分别还原容城县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化,并和前人所取得的成果对比,发现元素比(Rb/Sr)更能反映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最终将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划分为八个阶段(干冷-温湿-干冷-温湿-干冷-温湿-干冷-温湿)。(5)使用PXRF原位测量沉积物元素含量数据,在古气候快速还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期刊2018-10-22)

张继效,徐海,William,D,Gosling,蓝江湖[7](2018)在《云南腾冲末次冰期期间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南地区在气候上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因此在末次冰期期间,该地区气候变化相比中国其他地区有明显不同。例如MIS 3期间,中国东南地区气候较为暖湿,而西南地区却表现为冷湿的特点。目前已有若干以地球化学指标和孢粉等生物指标为基础,对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古气候和古植被的研究,然而仍然存在分辨率不够高或者时间尺度不够大等缺陷,不同指标之间的对比也不够充(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五)——专题72:地球生物学、专题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专题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期刊2018-10-21)

顾芳,Hermann,Behling,Kamaleddin,Alizadeh[8](2018)在《第四纪以来伊朗北部赫卡尼亚原始森林植被演化及该区古气候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With the oldest civilization in western Asian,Iran as one the important regions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connecting the continent of Asia and Europe,therefore,it is of great research importance to explore the past climate dynamics of this region.In northern Iran,the Hyrcanian forest,is an ancient original forest with natural mixed forest,dominated by broadleaf species,including Alnus glutinosa,Fagus orientalis,Carpinus betulus,and Persian iron(Parrotia persica),etc.It is a hotspot of biodiversity,located in the narrow and excessive zonebetween the coastal plains of the Caspian Sea and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Alborz and Talysh mountains.Due to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this ecosystem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limate changes,providing ideal archives for the paleoclimate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of this region.In this study,we are using multiproxy of paleontology analysis and modern genetics methods to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northern Iran by applying pollen/spore,modern pollen rain,geochemistry and metabarcoding analysis.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leoclimate changes,sea level changes in Caspian Sea,geological tectonic events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effect on ecosystems of Hyrcanian forest in northern Iran since the Quaternary.(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吴亮君,朱海燕,王福魁,王德海[9](2018)在《松辽盆地中晚二迭世海陆交汇时期古环境古气候演化与意义——来自中国东北索伦地区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二迭世是松辽盆地作为海相沉积盆地的最后一个时期,随着古亚洲洋的闭合,盆地从晚二迭世开始进入陆相沉积阶段。近年来随着对松辽盆地古生界研究的深入,中晚二迭世沉积环境及气候研究逐渐体现重要的价值,而索伦地区作为松辽盆地中晚二迭世重要物源路径之一,具备丰富的、可靠的元素记录。笔者在汲取前人已有成果之上,结合板块构造演化与岩相古地理基础,利用岩性、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发现该区域中上二迭统在岩性上以大套暗色细碎屑岩为主,均含较高的有机质,野外难以区别两套地层的界线,但在元素分析结果上,存在多个、大幅度的元素含量突变带。通过元素含量在不同时间的对比,推测出中晚二迭世至少存在6期规模较大的古环境波动和4期古气候波动,尤以两个时代之交最为剧烈,古盐度、氧化还原程度、古生产力、干旱潮湿程度指标存在高度协同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结合板块演化研究成果,这一系列变化可能指示了中晚二迭世北半球中低纬度存在气候带的快速摆动,以及松辽盆地自身古环境演化的频繁变化。此外,中二迭世晚期佳木斯古陆与华北地台碰撞,使得松辽盆地与广海失去连接,盆地沉积由海相变为陆相,而非整体抬升受到剥蚀,即海陆转换过程没有形成沉积间断,得益于此,索伦地区记录了完整、快速、剧烈的元素异常,我们因此能够较为精细厘定当时的古环境与古气候特征。(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宋湦,冯秀丽,李国刚,王晓明,滕珊[10](2018)在《全新世海侵以来现行黄河口区域沉积层序及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位于现行黄河口深度30.73m的BH6钻孔粒度分布、岩性特征、常量元素、有孔虫介形虫种类及分布、14 C年代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全新世海侵以来的沉积层序和古气候演化。钻孔连续记录了近黄河口区域全新世海侵以来的沉积历史,从上至下可以分为5个沉积相,(1)(0~4.87m)为河口叁角洲前缘亚相,(2)(4.87~8.08m)为前叁角洲相沉积,(1)(2)共同组成叁角洲相沉积,(3)(8.08~12.08m)应为近岸浅海沉积,(4)(12.08~23.85m)为河口边滩至潮坪相沉积,(5)(23.85m~)为陆相湖泊沉积。利用钻孔常量元素特征比值对古气候演化进行讨论,认为全新世海侵期以来BH6钻孔古气候总体经历了相对暖-温凉-暖-温凉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古气候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纪—新近纪发育大型陆相浅水湖盆,干湿与冷暖气候频繁交替,形成了多套色彩斑斓的"五彩"地层,如灰色、灰绿色、灰白色、酱红色、红褐色、砖红色、紫红色、土黄色等。研究表明:地层颜色具有很好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如颜色指标L*(黑白),a*(红绿)以及b*(蓝黄)可以明显区分不同的水下与水上沉积环境(如水上河流—叁角洲相、泛滥平原、山麓—冲积扇相等,水下半深湖相、滨浅湖相等);地层颜色演化序列可以很好地指示白垩纪—新近纪古气候的演化过程。红色沉积物既可以形成于干旱炎热的陆上氧化环境,也可以形成于相对还原的水下环境:"陆上红"如东沟组砖红色砂泥岩、紫泥泉子组紫红色泥岩、沙湾组褐红色—土红色泥岩等,40>L*> 52,8>a*> 18,12>b*> 22;"水下红"以呼图壁河组酱红色块状泥岩为特征,35>L*> 45,2. 5>a*> 4. 5,5>b*> 9。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相对温暖湿润,湖泊广泛分布,颜色指标L*(黑白)最低值接近15,a*值介于-5~5之间,指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形成于还原环境。晚白垩世地层颜色指标中a*达到了最高峰(15~25),表明准噶尔盆地气候开始出现干旱炎热趋势;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a*与b*值同步变化,出现了明显的负漂趋势(7~15),表明气候逐渐变冷;新近纪a*值出现新低(5~9),而L*值也接近70,表明气候持续变冷。综上所述,白垩纪末期以来,准噶尔盆地受全球气候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共同影响,干旱化程度不断加强,地层颜色比较完整地保留和记录了古环境与古气候的发展演化过程。因此,系统的颜色测量和分析可以为恢复与重建中新生代沉积环境与古气候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探究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也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气候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龙,陈林,田景春,郑德顺,许克元.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纪古城期-南沱早期古气候和古氧相演化:来自细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J].地质学报.2019

[2].王熠哲,吴朝东,马健,房亚男,许酌.准噶尔盆地白垩纪——新近纪地层颜色韵律与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J].古地理学报.2019

[3].杜丁丁,Muhammad,Saleem,Mughal,Dembele,Blaise,张成君.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湖泊沉积物色度反映末次冰盛期以来区域古气候演化[J].干旱区地理.2019

[4].丁大林,张训华,于俊杰,王修齐.浙闽泥质区全新世物源和古气候演化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9

[5].王玥铭,窦衍光,李军,徐景平,蔡峰.16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沉积物物源演化及其对古气候的响应[J].沉积学报.2018

[6].邹承杰.河北省容城县中更新世以来的钻孔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演化[D].河北地质大学.2018

[7].张继效,徐海,William,D,Gosling,蓝江湖.云南腾冲末次冰期期间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五)——专题72:地球生物学、专题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专题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2018

[8].顾芳,Hermann,Behling,Kamaleddin,Alizadeh.第四纪以来伊朗北部赫卡尼亚原始森林植被演化及该区古气候变化(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吴亮君,朱海燕,王福魁,王德海.松辽盆地中晚二迭世海陆交汇时期古环境古气候演化与意义——来自中国东北索伦地区的对比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宋湦,冯秀丽,李国刚,王晓明,滕珊.全新世海侵以来现行黄河口区域沉积层序及古气候演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松辽盆地构造及古气候演化(构...研究区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曲线及...δ18O、δ13C值所揭示的古气候演化柴达木盆地古气候演化图(据赵澄林...古气候演化图保山地块石炭纪、二迭纪古地理及古气

标签:;  ;  ;  ;  ;  ;  ;  

古气候演化论文_李明龙,陈林,田景春,郑德顺,许克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