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包括主驱油箱和齿轮油箱,主驱油箱和齿轮油箱之间设有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在进油管路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在回油管路上设有回油量检测件和回油泵。回油泵通过比例调速阀与动力源连接,进油量检测件检测进油管路上的进油量并传输至控制器内,回油量检测件检测回油管路上的出油量并传输至控制器内,控制器接收并处理后控制比例调速阀。本实用新型三条进油管路上的计数开关将各自检测的进油量分别发到控制器内,回油管路上的流量计检测的回油量也传到控制器内,控制器处理后给比例调速阀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实现对回油量的控制,以便精准控制进回油量差,减小油箱液位波动,保护主驱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包括主驱油箱(1)和齿轮油箱(14),主驱油箱(1)和齿轮油箱(14)之间设有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19),其特征在于:在进油管路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在回油管路上设有回油量检测件和回油泵(18),回油泵(18)通过比例调速阀(20)与动力源连接,进油量检测件检测进油管路上的进油量并传输至控制器内,回油量检测件检测回油管路上的出油量并传输至控制器内,控制器接收并处理后控制比例调速阀(20)。
设计方案
1.一种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包括主驱油箱(1)和齿轮油箱(14),主驱油箱(1)和齿轮油箱(14)之间设有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19),其特征在于:在进油管路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在回油管路上设有回油量检测件和回油泵(18),回油泵(18)通过比例调速阀(20)与动力源连接,进油量检测件检测进油管路上的进油量并传输至控制器内,回油量检测件检测回油管路上的出油量并传输至控制器内,控制器接收并处理后控制比例调速阀(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路包括进油管路Ⅰ(5)、进油管路Ⅱ(6)、进油管路Ⅲ(7);进油管路Ⅰ(5)、进油管路Ⅱ(6)、进油管路Ⅲ(7)并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路Ⅰ(5)的进油口与齿轮油箱(14)的出油口Ⅰ连通,进油管路Ⅰ(5)的出油口经齿轮油泵(11)、过滤器Ⅰ(8)和递进分配器(2)与主驱油箱(1)的进油口Ⅰ连通,递进分配器(2)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
所述进油管路Ⅱ(6)的进油口与齿轮油箱(14)的出油口Ⅱ连通;进油管路Ⅱ(6)的出油口经齿轮油泵(11)、过滤器Ⅱ(9)、马达分配器Ⅰ(3)与主驱油箱(1)的进油口Ⅱ连通,马达分配器Ⅰ(3)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
所述进油管路Ⅲ(7)的进油口与齿轮油箱(14)的出油口Ⅲ连通;进油管路Ⅲ(7)的出油口经齿轮油泵(11)、过滤器Ⅲ(10)、马达分配器Ⅱ(4)与主驱油箱(1)的进油口Ⅲ连通,马达分配器Ⅱ(4)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量检测件为计数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路(19)的进油口与主驱油箱(1)的出油口连通;回油管路(19)的出油口经回油泵(18)、换热器(16)和过滤器Ⅳ(15)与齿轮油箱(14)的进油口连通;且在换热器(16)和回油泵(18)之间的回油管路(19)上设有回油量检测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量检测件为流量计。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油箱齿轮油润滑进回油的比例调节技术,特别涉及一种TBM使用的双油箱齿轮油润滑系统中精准控制进油和回油量防止主驱动箱憋压的技术。
背景技术
TBM在掘进过程中,需要采用齿轮油对主驱动齿轮、轴承进行强制润滑,因为TBM掘进过程中震动特别大、产热特别多,所以一般都会设计双油箱齿轮油润滑系统,即在TBM后部放置一个齿轮油箱,将齿轮油泵和换热器都放在该油箱处。
齿轮油泵的泵送量因油温影响溢流量,导致泵送量时刻变化,由于不能准确控制进油量和回油量的大小,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进油量太大导致主驱动箱憋压损坏密封,或者回油量太大导致主驱动箱负压吸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TBM掘进过程中回油量无法准确控制的导致主驱动箱负压吸灰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包括主驱油箱和齿轮油箱,主驱油箱和齿轮油箱之间设有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在进油管路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所述进油量检测件为计数开关。在回油管路上设有回油量检测件和回油泵,所述回油量检测件为流量计。回油泵通过比例调速阀与动力源连接,进油量检测件检测进油管路上的进油量并传输至控制器内,回油量检测件检测回油管路上的出油量并传输至控制器内,控制器接收并处理后控制比例调速阀。
具体地,所述进油管路包括进油管路Ⅰ、进油管路Ⅱ、进油管路Ⅲ;进油管路Ⅰ、进油管路Ⅱ、进油管路Ⅲ并列设置。
所述进油管路Ⅰ的进油口与齿轮油箱的出油口Ⅰ连通,进油管路Ⅰ的出油口经齿轮油泵、过滤器Ⅰ和递进分配器与主驱油箱的进油口Ⅰ连通,递进分配器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
所述进油管路Ⅱ的进油口与齿轮油箱的出油口Ⅱ连通;进油管路Ⅱ的出油口经齿轮油泵、过滤器Ⅱ、马达分配器Ⅰ与主驱油箱的进油口Ⅱ连通,马达分配器Ⅰ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
所述进油管路Ⅲ的进油口与齿轮油箱的出油口Ⅲ连通;进油管路Ⅲ的出油口经齿轮油泵、过滤器Ⅲ、马达分配器Ⅱ与主驱油箱的进油口Ⅲ连通,马达分配器Ⅱ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
所述回油管路的进油口与主驱油箱的出油口连通;回油管路的出油口经回油泵、换热器和过滤器Ⅳ与齿轮油箱的进油口连通;且在换热器和回油泵之间的回油管路上设有回油量检测件。
本实用新型三条进油管路上的计数开关将各自检测的进油量分别发到控制器内,回油管路上的流量计检测的回油量也传到控制器内,控制器处理后给比例调速阀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实现对回油量的控制。因为回油泵是由液压驱动的,而液压动力源是通过比例调速阀后给回油泵的,所以通过控制比例调速阀的阀门开度实现回油流量比例调节,以便精准控制进回油量差,减小油箱液位波动,保护主驱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主驱油箱、2递进分配器、3马达分配器Ⅰ、4马达分配器Ⅱ、5进油管路Ⅰ、6进油管路Ⅱ、7进油管路Ⅲ、8过滤器Ⅰ、9过滤器Ⅱ、10过滤器Ⅲ、11齿轮油泵、12呼吸器、13液位开关Ⅰ、21液位开关Ⅱ、22液位开关Ⅲ、14齿轮油箱、15过滤器Ⅳ、16换热器、17流量计、18回油泵、19回油管路、20比例调速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双油箱齿轮油润滑比例调节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主驱油箱1和齿轮油箱14,主驱油箱1和齿轮油箱14均设有一个呼吸器12,且在主驱油箱1上设有液位开关Ⅰ13;在齿轮油箱14设有液位开关Ⅱ21和液位开关Ⅲ22;主驱油箱1和齿轮油箱14之间设有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19,在进油管路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所述进油量检测件为计数开关。
在回油管路上设有回油量检测件和回油泵18,所述回油量检测件为流量计。回油泵18通过比例调速阀20与动力源连接,进油量检测件检测进油管路上的进油量并传输至控制器内,回油量检测件检测回油管路上的出油量并传输至控制器内,控制器接收并处理后控制比例调速阀20。
具体地,所述进油管路包括进油管路Ⅰ5、进油管路Ⅱ6、进油管路Ⅲ7;进油管路Ⅰ5、进油管路Ⅱ6、进油管路Ⅲ7并列设置。
所述进油管路Ⅰ5的进油口与齿轮油箱14的出油口Ⅰ连通,进油管路Ⅰ5的出油口经齿轮油泵11、过滤器Ⅰ8和递进分配器2与主驱油箱1的进油口Ⅰ连通,递进分配器2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
所述进油管路Ⅱ6的进油口与齿轮油箱14的出油口Ⅱ连通;进油管路Ⅱ6的出油口经齿轮油泵11、过滤器Ⅱ9、马达分配器Ⅰ3与主驱油箱1的进油口Ⅱ连通,马达分配器Ⅰ3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
所述进油管路Ⅲ7的进油口与齿轮油箱14的出油口Ⅲ连通;进油管路Ⅲ7的出油口经齿轮油泵11、过滤器Ⅲ10、马达分配器Ⅱ4与主驱油箱1的进油口Ⅲ连通,马达分配器Ⅱ4上设有进油量检测件。
所述回油管路19的进油口与主驱油箱1的出油口连通;回油管路19的出油口经回油泵18、换热器16和过滤器Ⅳ15与齿轮油箱14的进油口连通;且在换热器16和回油泵18之间的回油管路19上设有回油量检测件。
工作过程:
齿轮油泵运行后,通过递进分配阀、马达分配器Ⅰ和马达分配器Ⅱ上的计数开关得到进油的累积量,流量计测得回油量A,控制器将回油量A与进油累计量B进行比较,根据差值调节比例调节阀的开度,进而实现回油泵的泵送流量的比例调节,当B-A大于零时,给定比例调速阀较大电流控制阀开度加大,当B-A小于零时,给定比例调速阀较小电流控制阀开度减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5759.8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638382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F16H 57/04
专利分类号:F16H57/04
范畴分类:27D;
申请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50016 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大街99号
发明人:高可可;郑博;俞培德;周小磊;郭付军
第一发明人:高可可
当前权利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绍琳;谢萍
代理机构:41125
代理机构编号: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