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意:抗战时期中共政治教材中“子弟兵”的书写——以《预备兵政治教材》为例论文

刘意:抗战时期中共政治教材中“子弟兵”的书写——以《预备兵政治教材》为例论文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锻造出一支被人民群众亲切称为“子弟兵”的革命军队。这支担负起抗日救亡伟大任务的军队的事迹,也被写入政治教材中,《预备兵政治教材》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它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专门为预备兵编写的一本政治教材。品读这本教材,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预备兵的身份困惑辨别清晰、对模糊认识晓之以理、以典型事例动之以情。这本教材分别从历史脉络、内部状态、作战方式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对子弟兵的面相进行了勾画,由此可见该教材——书写军队光荣历史,展现了子弟兵光辉形象;凝练军队显著特色,给予预备兵愿景目标的指引;强调军队政治教育,永抓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子弟兵;预备兵;《预备兵政治教材》;晋察冀边区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锻造出被人民群众亲切称为“子弟兵”的革命军队。这支革命军队以其特有的政治教育工作闻名,以自觉维护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担负起伟大的抗日救亡任务,并被写入中共编制的政治教材之中。以中共编印的政治教材为研究样本,探究中共领导军队的政治教育以及“子弟兵”形象等研究成果,十分稀缺,且均未涉及本文将要讨论的《预备兵政治教材》[1]。而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即编印有较多的政治教材,而且至今保存完好,例如《八路军军人必读》《冬学教材》《预备兵政治教材》《拥军教材》等,因此加强对抗战时期政治教材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价值的。作为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具影响力的中共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的副刊《子弟兵》,在1942—1943年从第52期到第67期分10次间续刊登了《预备兵政治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一本极具代表性的政治教材。《教材》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针对预备兵所专门编制的教材,为预备兵讲述了子弟兵是一支怎样的军队,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军队建设和开展军队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也是考察中共对子弟兵的话语建构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对其进行内容梳理和理论总结有着重要意义。

一、《预备兵政治教材》的章目及特点

《教材》产生的背景是:晋察冀边区众多青年志愿报名加入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为确保部队质量,把志愿报名但暂时尚未入伍的边区青年组成预备兵,形成稳定、可靠的兵员补充力量,以应对抗日战争进入的相持阶段。《教材》内容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每一课的主题鲜明,且每课后附有讨论题,是预备兵了解与掌握革命军队性质、政治纪律、群众纪律、战略战术及子弟兵英勇献身精神的极好教材。《教材》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即让预备兵向子弟兵看齐,以解答预备兵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从而起到动员广大边区青年紧密团结在党和八路军周围坚持抗战到底的作用。《教材》的章目情况见下页表所示。

为了为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的展开营造一个较为安全、和谐的施工环境,首先就应不断的规范水利工程设计审批程序,这样才能为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监理人员应在施工设计上进行签名,以此来明确相关的工程责任。此外,在施工之前还应严格的对施工图纸、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查,对于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应及时的予以退回或者更换,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水利工程活动的开展质量。企业还应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促进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觉的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的展开。

表《预备兵政治教材》的章目

章标题刊登时间第一课什么是预备兵?1942年7月17日第二课预备兵要做什么事?1942年8月11日第三课子弟兵的来历怎样?为什么叫子弟兵?1942年9月1日第四课团结友爱1942年11月1日第五课努力学习 力求进步1942年11月13日第六课俱乐部1942年11月21日第七课遵守纪律1942年12月10日第八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42年12月22日第九课灵活巧妙的战法1943年1月13日第十课艰苦奋斗 英勇牺牲1943年1月22日

时人曾评论说:“拿前方已有的教材来说,不是过于深奥,就是零碎的,没有系统的,因此影响到教育计划很困难,要根据书籍材料来决定教育计划,不是由教育计划来决定书籍的采用。因此也影响到学习的人不能有系统的去进行学习。”[2]而根据《教材》的章目和内容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可知,《教材》除具有通俗易懂、较为系统的优点外,在关于子弟兵书写方面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对身份困惑辨别清晰。1940年11月11日,彭德怀在关于紧急动员进行反“扫荡”致贺龙等电中强调:“为着保持长期继续反‘扫荡’胜利,必需准备预备兵,不断的补充主力。”[3]3311942年1月13日,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晋察冀边区志愿义务兵役制实施暂行办法》;同年3月,晋察冀军区颁布《志愿义务兵役条例》。志愿义务兵役制度的出台得到边区人民广泛认同和热烈响应,同年3月初,晋察冀边区各地报名入伍者即已超过规定人数的2倍以上,其中北岳区最为突出,实际报名人数超过原定人数的5倍。预备兵,是经村公所审查合格,履行了登记手续的待征入伍者。晋察冀边区推行志愿兵役制,在获得充足兵员的同时,也亟须解决尚未正式入伍者的身份困惑——到底子弟兵、预备兵和民兵三者有何区别和联系?身份困惑将导致行为上的犹豫,进而会影响忠诚度和战斗力的生成。而《教材》在第一课中对预备兵与子弟兵、民兵的区别和联系则有专门的讲解和概括:“预备兵是随时准备应征入伍的子弟兵”,“是民兵的一部分”。《教材》第二课回答了预备兵与民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虽然预备兵是民兵的一部分,都要“自觉地为了边区人民的利益,为了抗战的胜利,热诚的负担抗战勤务,努力增加生产,和开展群众游击战争,配合子弟兵保卫家乡,保卫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但预备兵和民兵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预备兵同志们已有了更高的政治觉悟,他们对国家民族和边区人民负责任是要更大更多些”;是“随时准备应征入伍的子弟兵,所以他们除了受一般的民兵教育外,还要受更高的军政教育”;可以参加子弟兵的俱乐部,提早熟悉子弟兵的生活。《教材》讲明了预备兵处于子弟兵、民兵之间的特殊位置,一方面用“随时准备入伍”“一部分”等词语概括预备兵的存在状态,另一方面从具体职能上对预备兵进行明确界定,从而确保预备兵成员明白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任何一支军队都有产生的历史,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由红军发展而来,有着光荣的发展历史,在抗战中由于边区子弟的不断加入而发展壮大,并被老百姓称之为子弟兵。讲清楚这支军队的历史,有助于展现子弟兵的光辉形象。《教材》不仅单列第三课讲述子弟兵的建军初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原因,而且几乎在每篇课文中都有对军队光荣传统的回顾。例如,《教材》第八课在讲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起源时指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在江西井冈山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亲手订定的。从红军时代起就一直实行着”;《教材》第九课列举了“过去红军时代,一个连把敌人一个团缴了械,是常有的事”等振奋人心的事例。

第三,以典型事例动之以情。《教材》在讲述预备兵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子弟兵打仗的时候,指出预备兵要比一般人更积极更勇敢,不怕危险和牺牲,并列举了三名典型人物:平山的韩随平同志在村头放哨的时候,正碰着一个给敌人带路的武装汉奸,他不顾离敌人的大队人马那么近,机智地突然将汉奸抱住并缴获一支三八式步枪;井陉的路喜瑞同志,才十九岁的年纪,勇敢积极的他经常带着一支枪、两枚手榴弹,到处埋地雷,并炸死敌军一名、炸伤伪军四名;行唐的甄锥子同志,才二十岁的年纪,他胆大心细,深入敌占区埋雷,一次就炸毁汽车两辆、炸死炸伤敌人八名。这三名英雄人物均来自晋察冀边区,有真名实姓,年纪与其他预备兵相仿,事迹真实可查,类似这样的英雄事迹调动了预备兵向之学习看齐的积极性。战争战法是每个预备兵都要面对和关注的事情,书写如何获得胜利往往比仅仅陈述胜利事实更能吸引预备兵的关注。在讲述子弟兵能用较小的牺牲换取较大的胜利时,《教材》第九课以冀中宋庄战斗为例:“八路军仅仅有四百人,却能突出三千多敌人的重重包围,毙伤了敌人一千多,而自己仅伤亡七十三名。”以此说明子弟兵灵活巧妙的战法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为子弟兵的指战员不仅是身经百战的英勇战士,而且还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故而能创造出最适用的战法来。实实在在的胜利、死伤数字的鲜明对比,可以缓解和消除预备兵的“恐日病”等心理负担,推动预备兵向正式军人的转变。

(2)普通活化。将复水活化的酵母菌悬液接入乙醇含量为10%的模拟酒中继续活化30 min,记为对照(CK) 组。

二、《预备兵政治教材》与子弟兵面相的书写

事实上,市政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领域,每个施工约束都是有限的,相互影响的:承包商必须动态控制各种结构关系,优化施工技术的使用,改善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改善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成为我们施工管理的有效保障。降低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组件的管理仍然处于传统的技术管理阶段,这将带来一些问题,如安全状况得不到保证,质量监控环节被打破。

(一)历史脉络:子弟兵的来历及称呼由来

至于为什么叫子弟兵,《教材》第三课指出,因为边区青年看到这支“年轻活泼的八路军,抗日坚决,作战勇敢,处处为老乡们做事;内部官兵平等,不打不骂,人人读书,不学流氓”,遂踊跃加入,于是,“边区人民就把这支被自己的子弟壮大了的队伍称呼为子弟兵了。更由于他在作战的时候是无比的坚决顽强,所以有时把他称呼为铁的子弟兵。”同时期,由晋察冀北岳区文救会所编的教材则对“为什么叫子弟兵”有与之不尽相同的回答:“边区的八路军是咱们边区父教的优秀子弟,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全民族而组成的武装;它是全边区人民的武装,是全边区人民的救星,所以他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兵。”[6]尽管表述上似乎有所不同,但由边区青年子弟组成的保卫家乡的子弟兵,无疑已成为抗战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边区人民也为子弟兵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针对子弟兵的来历,《教材》第三课直接亮明观点:子弟兵“就是坚持敌后抗战,名扬世界的第八路军”,并把坚持在长江南北抗战的新四军称为“一母同胞弟兄”,都是中共领导下的人民队伍,也就是抗战以前的中国工农红军;红军之所以要改编成第八路军,“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团结全中国的抗日武装力量。”《教材》还进一步指出,子弟兵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和全中国人民血肉般的结合起来,始终如一日的为谋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的奋斗着!”

《教材》第三课用近900字讲述了子弟兵的来历及称呼由来,读起来朗朗上口,纠正了民间有关子弟兵来历的认识偏差,方便预备兵和普通老百姓熟记、传播。当时老百姓认为,由边区青年子弟组成的子弟兵不同于正规军,而是帮助正规军的,以拆桥破路等形式打游击。来看当时两首均名为《参加子弟兵》的歌曲。管平作词谱曲的《参加子弟兵》的歌词有一段为:“保卫家乡打日本,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到处打游击呀,拆桥破路帮助正规军。”[5]208李伟作词谱曲的《参加子弟兵》的歌词有一段也有相近的表达:“叫老乡你细听,快快参加子弟兵,帮助正规军哟,保卫家乡最光荣。”[5]209歌曲反映出,当时边区群众眼中的子弟兵只是中共锻造的子弟兵的一部分,故亟需先从入伍战士、即将入伍的预备兵着手开展政治教育改变这种认识偏差。

(二)内部状态:团结友爱、努力学习求进步和遵守纪律

团结友爱是子弟兵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教材》第四课写道:“所有干部战士都像亲兄弟似的相亲相爱。”并指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都是为了保卫家乡,保卫边区,打走日本,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子弟兵的干部战士,都是有政治觉悟的革命同志,革命友爱,就是他们处理同志间关系的主要精神。”二是长期工作学习生活在一起,在一条战线上对敌斗争,这种革命的斗争生活,使他们结成最亲密的革命伙伴。特别是在对待病员或伤员、新战士方面,“同志们互相帮助的精神是很好的”。三是地缘优势和传统影响,“他们大部分是边区人民的子弟,有着很自然的团结条件,在八路军一贯团结的光荣传统影响下,团结友爱也就成为子弟兵一种好的生活习惯。”《教材》第四课在结尾时还特别强调,“子弟兵不但对内部讲团结友爱,就是对抗日进步的友军军人、老百姓、地方政府、群众团体等,都讲团结友爱的。”

努力学习求进步是子弟兵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教材》第五课中指出,子弟兵“不仅在今天要当一个好的战斗员,而且在将来还要负更大的责任,还要当干部,给革命更多的贡献,领导别人进行革命斗争”。为了担负起这个责任,只有不断努力学习。而且从子弟兵中提拔干部,“不是拿别的东西来做标准,而是拿这个人对革命的忠实以及他的能力和对革命道理的了解来做标准的。”关于子弟兵应努力学习的对象,《教材》指出要“努力学习政治”“努力学习军事”“努力学习文化、学识字、学习写文章写信、学算术、学唱歌;练习体育运动,强健身体”,并强调,“在子弟兵队伍里,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只要努力学习,这就是咱们的大学校。”为更好地组织子弟兵学习,一般连队或伙食单位都会设有一个俱乐部,它是“子弟兵群众性的组织,是全体指战员课外学习的组织,是群众的团体生活的组织”。它的工作任务主要有:提高子弟兵的军事技能、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使子弟兵成为优秀、有能力的模范军人;协助连队给养人员改善子弟兵的伙食,加强卫生工作,使子弟兵有一副健康的身体。《教材》第六课最后总结道:“子弟兵中的许多同志,在俱乐部组织的帮助下,在俱乐部的各种活动中,克服了种种不好的细观,增加了不少的新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养成了集体生活及其他许多好的细观和自治的精神,一天天向着模范军人前进。”

遵守纪律是子弟兵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教材》第七课主要介绍了为什么子弟兵要有纪律和为什么子弟兵的指战员会自觉遵守纪律,并特别强调:“子弟兵的纪律就是大家自愿遵守,谁也不能例外(不论干部或战士)的纪律。”《教材》第八课向预备兵介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及其实行的好处。两篇课文强调,“有严明的政治纪律才能保证我们政治思想上的一致”,才能做到行动上一致;“有严明的军事纪律,才能保持军事行动的统一”,从而集中力量战胜敌人;“有模范的群众纪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帮助”,才能做到军民一心,打垮敌人。

(三)作战方式:灵活巧妙的战法

善于运用灵活巧妙的战法,才能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获得胜绩,而“一连串的胜利,使群众认识到八路军是真正抗日救国的,群起拥护支援这支队伍”[7]。深入晋察冀抗战前线的刘荣在其日记中曾写下:“能打仗的军队、常打胜仗的军队到处受人民的欢迎、爱戴;反之,不能打仗的军队,到处受到人民的冷淡、鄙视。”[8]子弟兵能在敌后获得生存空间,就是依靠不断打胜仗,并积小胜为大胜。而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按照《教材》第九课的解释,那是因为“八路军打仗打得漂亮,战法灵活巧妙”,并把运用灵活巧妙的战法的好处总结为三点:一是“能用少数的人,战胜多数的敌人”;二是“能用不大好的武器,战胜优势的敌人”;三是“能用较小的牺牲换取更大胜利”。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在介绍冀中平原游击战经验时指出,我们游击队在只有极低劣的武器装备的状况下,为争取胜利,必须坚持和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若是犯了不服气的毛病,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和敌拼死拼活,免不掉吃大亏,结果未必出了气,倒把抗战力量断送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9]实践证明,中共领导子弟兵运用灵活巧妙的战法作战取得了显著效果。仅以1940年冀中全年战斗情况为例,冀中“全年战斗次数为七九九次,袭击与伏击占了五七四次,也就是占了战斗次数百分之七十二。战胜攻取,消灭敌人的战斗,主要是袭击与伏击的战斗。每战必胜的有名的兵团,主要是因为他们善于打袭击与伏击”[10]。

发扬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传统,也是运用灵活巧妙的战法获得胜利的精神保证。《教材》第十课指出,子弟兵深刻明白“革命是一件伟大而艰苦的事业,只有经过艰苦奋斗的过程,冲破一切困难,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而为了胜利,“就要翻山涉水,就要多走路,就要冒雨行军,就要半夜袭击敌人,有时住不上房子就要露营,有时吃不上饭就要饿一下肚子”。也深刻明白“如果不勇敢向前,一下子把敌人打垮,时间一拖延,敌人有了准备,自己的牺牲就会增大”,“不怕牺牲,能够在战斗中创造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壮烈的战绩”。程子华当时曾这样描述说:“我们光荣殉国的干部和战士,有的是在无比英勇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有的是在和敌人拼到最后……有的部队是屡被冲散,屡次集合,自动选出干部与敌战斗。”[13]毛泽东同志说,中共领导的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14]

(四)精神面貌: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只有当全体士兵真正自觉为家乡为国家而战时,这支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才是最高的。正如列宁在罗果日-西蒙区工人、红军扩大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的:“士兵们确信战争的正义性并且意识到必须为了自己弟兄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会使他们斗志昂扬并且能忍受空前的艰难困苦。”[12]子弟兵为保卫家乡、捍卫国家利益而战,因此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这支军队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也早已成为光荣传统。《教材》第十课开篇讲道,“在今天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所以能所向无敌,获得辉煌伟大的战绩,八路军所以不同于其他抗日友军,能够成为全国抗日军队的模范”,就是因为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英勇牺牲这个光荣传统。

《教材》在解答为什么子弟兵能运用灵活巧妙的战法时,强调这种战法“不是凭空来的”:从子弟兵的性质来分析,指出“八路军是革命的军队,八路军的指战员都是革命的英勇战士,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从子弟兵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广大人民的拥护下和无数次的战斗中,锻炼了自己,创造出革命军队最适用的灵活巧妙的战法来。”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民战争的浪潮不断消耗着敌人的兵力,将把一支最大的军队逐渐地损坏和零敲碎打地摧毁”[11],子弟兵依靠运用灵活巧妙的战法,遂得以一步步将日军消灭。

三、对《预备兵政治教材》中子弟兵书写的几点评价

中共创建和领导的军队,因其肩负使命的重大而荣耀,因其斗争的艰巨和持久而伟大。子弟兵的光辉形象寓于光荣历史之中:子弟兵队伍里团结友爱、每一个战士都努力学习力求进步、广大战士自觉自愿遵守纪律,这一切都有着光荣传统,都绝不是凭空产生的。正是因为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执着追求,才会形成团结友爱、努力学习和遵守纪律的良好作风,才会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气魄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教材》在每一课也都表达出:子弟兵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这支军队是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是因为这支军队中的每一个革命战士都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子弟兵呈现出其他旧式军队所不具备的先进性,能够运用灵活巧妙的战法破解日寇的疯狂进攻,从而保卫家乡捍卫国家民族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军队的历史辉煌,是鲜血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17]

《教材》是为提升预备兵的政治水平而编撰,宗旨是要使参军入伍的边区青年真正变为抗日军人。为此,必须要使预备兵真正了解其参加的子弟兵是一支怎样的队伍。故《教材》分别从历史脉络、内部状态、作战方式和精神面貌等方面书写了子弟兵的面相。

(一)书写军队光荣历史,展现子弟兵光辉形象

第二,对模糊认识晓之以理。晋察冀边区志愿入伍的青年,尽管对边区子弟兵有大概了解,但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例如《教材》第三课开篇指出:“提起边区子弟兵,边区老百姓谁都知道那就是自己的队伍。可是他的来历是怎么回事呢?他为什么叫子弟兵呢?这可就有人说不清楚了。”还比如,子弟兵队伍里所有干部战士都像亲兄弟般地相亲相爱,但究竟团结友爱在子弟兵队伍中是如何实现的呢?子弟兵中每个战士都在努力学习,但他们努力学习一些什么呢?子弟兵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为什么要有这些纪律呢?为什么子弟兵的指战员会自觉地遵守纪律呢?遵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目的是什么?运用灵活巧妙的战法是八路军的光荣传统,而这些战法的特点究竟表现在哪里呢?凡此种种,预备兵亟需通过接受再教育找到正确答案。另外,消除各种模糊认识,也有助于更好地抵制各种谣言。例如汉奸和反共分子叫嚷道:“子弟兵就是八路军的新兵”,“子弟兵只吃小米不打仗”,“当子弟兵苦得很,倒不如参加‘民军’去,每月还有十几块钱。”[4]《教材》对子弟兵精准的书写,正是对一切谣言和中伤有力的回击。预备兵经过认真学习《教材》,提高了自觉抵制这类谣言的能力,并以坚定加入子弟兵的行动击破了此类谣言。

1937年8月1日发布的《总政治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是教育战士和干部忠实于民族解放的事业,忠实于劳苦人民的利益,忠实于共产党路线和主张,并依靠于军事政治教育的加强,创造大批的新干部,来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为达到以上方针——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进行民族的与阶级的教育,编定各种必须的教材以保证这些教材和课本以及课外读物的供给。”[15]《教材》正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为落实总政治部要求,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子弟兵为主题、以加强对预备兵的政治教育为导向、以缩短由预备役向现役跨越的时间为目标而编写的。“教科书常常很明确地尝试去创建一个新文化世界。”[16]《教材》向预备兵所传递的子弟兵的历史脉络、内部状态、作战方式和精神面貌等信息,对于创建有关子弟兵的“新文化世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夏碎娒说,华岳通过调研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产品定位就是:向智能化、自动化、多功能、高精高速发展,同时满足客户不断升级产品的要求。”

(二)凝练军队显著特色,给予愿景目标的指引

《教材》有很强的针对性,旨在让预备兵通过系统学习,从思想上认同子弟兵,从行动上向子弟兵看齐。《教材》以“预备兵是随时准备应征入伍的子弟兵”为基本逻辑起点,在身份界定上辩证地指出“预备兵仍为民兵的一部分”但在要求上又严于民兵,并从历史脉络、内部状态、作战方式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总结出子弟兵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划出预备兵学习标准的同时也给予预备兵以愿景目标导向。

子弟兵是“以工农为骨干的,无论是干部和战士,最大多数是从工农出身的。因此,它过去曾是,现在还是缺乏进行政治教育的基本工具——文化知识,因而影响到他们政治上的进步”[18]。《教材》考虑到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故力求避免长篇大论,而是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子弟兵的鲜明特色,这从前表所示的每一课的课程名称即可看出。《教材》也为随时应征入伍的预备兵描述了他们未来从军的场景,以消除预备兵的各种顾虑。既强调战友间的团结友爱,又指出通过努力学习和严格遵守纪律能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还书写了子弟兵战法高明的事例和不怕困难、英勇牺牲的情怀,为预备兵在处理关系、学习和战斗等方面提供了可遵循的成长路径。

(9)补充环节碳足迹 记为Fy,为供应链环节中人员活动、生产准备等补充环节直接产生的碳足迹,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列入系统边界或并入何种环节。

(三)强调军队政治教育,永抓意识形态话语权

《教材》作为中共在抗战时期为预备兵编制的一本政治教材,其重要使命就是要完成对军队的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在抗战之初已经意识到,“部队新战士增加,巩固新战士,加强其军事、政治教育,习惯部队生活,使之很快成为熟练战士,是当前部队中工作之中心。”[3]129抗战的艰巨性和持久性,需要“有一种新的革命的军队,才能顺利的完成其任务”,“应当把中国雇佣性的军阀制度性的军队变成中国人民的自觉的革命军队。”[19]而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即对军队如何开展政治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当时认为:“为补助政治教育所不及,要组织俱乐部与列宁室,有计划地进行娱乐体育文化教育,用娱乐的方式深入政治教育。”[20]《教材》第六课所讲述的俱乐部活动,正是对这种有效的政治教育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军队政治教育的效力,与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息息相关。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谋中华民族解放而坚定不移抗战到底的,因此用抗战必胜的理想信念教育子弟兵及广大人民群众,用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铸造起抗日新的长城,就是抗战时期中共意识形态话语的主要任务。因此,《教材》在多处申明中共意识形态的意蕴,反复强调子弟兵的每个战士必须树立与之相符合的思想观念。从日伪公开的一位英勇牺牲的八路军战士的日记,即可见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这位战士写道:“凡是抗日战士,都是思想头脑最优秀的分子,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能够克服困难,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自觉的工作。”[21]牢牢抓住军队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中共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才能锻造出永葆红色血脉的精兵劲旅。

好友听后哈哈笑着说,你男朋友杨剑算是好人吗?我看你是傻透腔了,犯得上为这样一个浑身充满了铜锈的男人去做无用功吗?

“专责小组获取到准确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确立整改目标,然后跟相关科室协商,力争拿出整改措施。”李红指出。

参考文献:

[1] 焦光生:《罕见的抗战时期政治课本——〈政治100课〉》,《湖北档案》2003年第6期;石鸥、宿丽萍:《课本也抗战——〈国防教科书〉之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王贞:《抗战时期八路军的思想教育教材和军事教育教材》,《北京档案》2016年第1期;刘意:《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的话语体系建构——以晋察冀边区三本冬学教材为例》,《中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2] 田夫:《晋察冀军区部队在职干部政治教育的现状》,《八路军军政杂志》1940年第6期。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4] 裴世昌:《晋东南子弟兵的创立及其经验》,《八路军军政杂志》 1941年第4期。

[5] 阚培桐编:《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卷一),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6] 《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 第十课 爱护抗日军队》,《晋察冀日报》1942年1月15日。

[7] 政协河北省委员会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63页。

[8] 梁山松、林建良、吕建伟编:《烽火晋察冀:刘荣抗战日记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182页。

[9] 《游击战参考资料选编》(第7册),北京: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1981年版,第37-38页。

[10] 吕正操:《论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军政杂志》1941年第6期。

[11]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页。

[12] 《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页。

[13] 程子华:《敌对冀中扫荡与冀中战局》,《晋察冀日报》1942年8月4日。

[14]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

[15]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页。

[16] 迈克尔·W·阿普尔等编:《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1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8月2日。

[18] 萧向荣:《八路军与知识分子》,《八路军军政杂志》1940年第2期。

[19] 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为〈八路军军政杂志〉一周年纪念而作》,《八路军军政杂志》1940年第1期。

[20] 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等编:《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页。

[21] 《八路军的思想和苦恼(录自模范士兵的日记信件)》,《剿共指针》第6号,1941年。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9)03-0148-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B0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晋察冀日报》与‘子弟兵’话语体系建构研究”(19YJC710047)

作者简介:刘意,1981年生,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王 昊]

标签:;  ;  ;  ;  ;  ;  ;  ;  ;  ;  ;  ;  ;  

刘意:抗战时期中共政治教材中“子弟兵”的书写——以《预备兵政治教材》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