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照灯和具有其的车辆论文和设计-叶盾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照灯和具有其的车辆,前照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一端敞开的安装腔;透镜模组,所述透镜模组设在所述安装腔内且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支架,所述支架形成为板体,所述支架上设有沿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安装孔,所述透镜模组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且所述透镜模组的外周面止抵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所述支架的至少一部分止抵所述壳体的内壁面;阻尼器组,所述阻尼器组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支架相连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对所述支架减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通过将透镜模组安装在透镜支架上,阻尼器组与支架和壳体相连,该前照灯不仅不影响调光,而且可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对支架起到减振的作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前照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一端敞开的安装腔;透镜模组,所述透镜模组设在所述安装腔内且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支架,所述支架形成为板体,所述支架上设有沿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安装孔,所述透镜模组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且所述透镜模组的外周面止抵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所述支架的至少一部分止抵所述壳体的内壁面;阻尼器组,所述阻尼器组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支架相连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对所述支架减振。

设计方案

1.一种前照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一端敞开的安装腔;

透镜模组,所述透镜模组设在所述安装腔内且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支架,所述支架形成为板体,所述支架上设有沿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安装孔,所述透镜模组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且所述透镜模组的外周面止抵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所述支架的至少一部分止抵所述壳体的内壁面;

阻尼器组,所述阻尼器组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支架相连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对所述支架减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组包括:

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柱状,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支架背向所述安装腔的敞开端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柱状,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一侧设有球槽,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形成为与所述球槽对应的球头,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支架可活动地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外周面上邻近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位置设有螺栓孔,所述支架上设有与所述螺栓孔对应的螺栓,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螺栓可枢转地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上端设有环形连接部,所述环形连接部可活动地套设在所述螺栓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照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阻尼器,所述第三阻尼器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垂直于所述第一阻尼器和所述第二阻尼器的柱状,所述第三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支架的外周面相连,所述第三阻尼器沿其轴向可伸缩。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和所述第三阻尼器分别为阻尼可调的可控阻尼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照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设在所述支架上以检测所述透镜模组的振动强度;

振动控制模块,所述振动控制模块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振动控制模块与所述振动传感器、所述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和所述第三阻尼器分别相连,所述振动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振动传感器的振动强度调节所述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和所述第三阻尼器的阻尼。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照灯。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照灯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技术在高速发展,汽车车灯作为汽车零部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人们除了要求乘坐的舒适性外,还要求视觉上的舒适性,这就对汽车前照灯振动等相关技术提出了挑战。尤其在行车过程中,由于路面不平坦或发动机振动等原因,前照灯光束会随车辆的颠簸而产生震颤和抖动,这不仅会使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和不舒适性,而且也无法满足前照灯振动的相关要求。

随着LED车灯的逐步普及,透镜模组成为前照灯中最重的组件。透镜模组可以调光,但也是前照灯中最容易产生振动的组件之一。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减轻透镜模组重量、采用抗振材料或者单纯改变结构来进行减振,但这些方法都是简单的被动减振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照灯,该前照灯具有主动减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前照灯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前照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一端敞开的安装腔;透镜模组,所述透镜模组设在所述安装腔内且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支架,所述支架形成为板体,所述支架上设有沿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安装孔,所述透镜模组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且所述透镜模组的外周面止抵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所述支架的至少一部分止抵所述壳体的内壁面;阻尼器组,所述阻尼器组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支架相连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对所述支架减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通过将透镜模组安装在透镜支架内,阻尼器组设在安装腔内且与支架和壳体相连,该前照灯可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对支架起到减振的作用,提高减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还可以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阻尼器组包括: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柱状,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支架背向所述安装腔的敞开端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柱状,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架的一侧设有球槽,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形成为与所述球槽对应的球头,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支架可活动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架的外周面上邻近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位置设有螺栓孔,所述支架上设有与所述螺栓孔对应的螺栓,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螺栓可枢转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上端设有环形连接部,所述环形连接部可活动地套设在所述螺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照灯还包括:第三阻尼器,所述第三阻尼器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垂直于所述第一阻尼器和所述第二阻尼器的柱状,所述第三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支架的外周面相连,所述第三阻尼器沿其轴向可伸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和所述第三阻尼器分别为阻尼可调的可控阻尼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照灯还包括: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设在所述支架上以检测所述透镜模组的振动强度;振动控制模块,所述振动控制模块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振动控制模块与所述振动传感器、所述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和所述第三阻尼器分别相连,所述振动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振动传感器的振动强度调节所述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和所述第三阻尼器的阻尼。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前照灯。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照灯的透镜模组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照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主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照灯的第一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照灯的第二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照灯的第三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照灯的减振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照灯的减振控制方法的开环振动控制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照灯的减振控制方法的闭环反馈减振控制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前照灯100;

壳体10;

透镜模组20;

支架30;

阻尼器组40;第一阻尼器41;第二阻尼器42;第三阻尼器43;

振动传感器50;振动控制模块60;

前照灯的减振控制方法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100。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100包括壳体10、透镜模组20、支架30和阻尼器组40。

具体而言,壳体10内限定有一端敞开的安装腔,透镜模组20设在安装腔内且一端与壳体10相连,支架30形成为板体,支架30上设有沿支架30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安装孔,透镜模组20的另一端穿过安装孔且透镜模组20的外周面止抵安装孔的内周面,支架30的至少一部分止抵壳体10的内壁面,阻尼器组40设在壳体10内且与支架30相连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对支架30减振。

换言之,前照灯100主要由壳体10、透镜模组20、支架30和阻尼器组40组成,其中,壳体10内限定有安装腔,安装腔的一端敞开,支架30上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安装孔,支架30套设在透镜模组20上,支架30的至少一部分止抵壳体10的内壁面,阻尼器组40设在壳体10内且与支架30相连,阻尼器组40可以对支架30的至少两个方向进行减振,壳体10内限定有一端敞开的安装腔,透镜模组20设在安装腔内且一端与壳体10相连,支架30形成为板体,支架30上设有沿支架30厚度方向贯通的安装孔,透镜模组20的另一端穿过安装孔且透镜模组20的外周面止抵安装孔的内周面,支架30的至少一部分止抵壳体10的内壁面,阻尼器组40设在壳体10内且与支架30相连,阻尼器组40可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对支架30起到主动减振的作用。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100,通过将透镜模组20安装在透镜支架30内,阻尼器组40设在安装腔内且与支架30和壳体10相连,该前照灯100可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对支架30起到主动减振的作用,提高了减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阻尼器组40包括第一阻尼器41和第二阻尼器42。

具体地,第一阻尼器41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柱状,第一阻尼器41的一端与支架30背向安装腔的敞开端的一侧相连,第一阻尼器41的另一端与壳体10相连,第二阻尼器42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柱状,第二阻尼器42的上端与支架30相连,第二阻尼器42的下端与壳体10相连。

也就是说,阻尼器组40主要由第一阻尼器41和第二阻尼器42组成,第一阻尼器41形成为柱状,第一阻尼器41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阻尼器41的一端与支架30相连,另一端与壳体10相连,第一阻尼器41可以控制透镜模组20在行车方向上(图3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的振动,第二阻尼器42也形成为柱状,第二阻尼器42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阻尼器42的上端与支架30相连,下端与壳体10相连,第二阻尼器42可以控制透镜模组20在重力方向上(图4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的振动。

优选地,支架30的一侧设有球槽,第一阻尼器41的一端形成为与球槽对应的球头,第一阻尼器41的一端与支架30可活动地相连。

具体地,支架30一侧设有球槽,第一阻尼器41的一端形成为球头,球头可活动地安装在球槽内,第一阻尼器41的另一端与壳体10固定相连,整个第一阻尼器41与支架30的一侧相互垂直设置。如图1所示,根据前照灯100的具体调光需求,第一阻尼器41可以安装在支架30的右下方或者左上方以控制透镜模组20在行车方向上的振动。第一阻尼器41在不影响透镜模组20调光的前提下可以保证重力方向和透镜模组20水平方向上(图4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的振动控制不受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架30的外周面上邻近第一阻尼器41的位置设有螺栓孔,支架30上设有与螺栓孔对应的螺栓,第二阻尼器42的上端与螺栓可枢转地相连。

换言之,支架30的外周面的下方设有螺栓孔,螺栓孔邻近第一阻尼器41设置,支架30上设有螺栓,第二阻尼器42的上端与螺栓可枢转地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阻尼器42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每个第二阻尼器42分别与第一阻尼器41相互垂直设置,从而控制透镜模组20在重力方向上的振动。当布置两个第二阻尼器42时,两个第二阻尼器42可分别设在透镜模组20的两侧,并根据实际行车工况,选择第二阻尼器42控制的转动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第二阻尼器42的上端设有环形连接部,环形连接部可活动地套设在螺栓上。

具体地,第二阻尼器42上设有环形连接部,环形连接部可活动地套设在螺栓上,支架30可以绕第二阻尼器42的轴向旋转,从而对整个透镜模组20进行自由调光。第二阻尼器42不仅可以满足调光要求,而且在可以保证行车方向和透镜模组20水平方向的振动控制不受影响。

优选地,前照灯100还包括第三阻尼器43,第三阻尼器43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垂直于第一阻尼器41和第二阻尼器42的柱状,第三阻尼器43的一端与支架30相连,第三阻尼器43的另一端与壳体10相连。

具体而言,第三阻尼器43形成为柱状,第三阻尼器43分与第一阻尼器41和第二阻尼器42组成的平面相互垂直设置,第三阻尼器43的两端分别与支架30和壳体10相连,结构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阻尼器43的一端与支架30的外周面相连,第三阻尼器43沿其轴向可伸缩(例如活塞运动)。第三阻尼器43也可绕其轴向旋转,不影响调光,同时可以对水平方向进行振动控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阻尼器43的个数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阻尼器可分别安装在支架30的一侧或两侧,从而控制透镜模组20在水平方向上的振动。各个阻尼器及其个数根据实际产品工况进行选择,在保证透镜模组20正常功能时候,有效的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第一阻尼器41、第二阻尼器42和第三阻尼器43分别为阻尼可调的可控阻尼器。

具体地,第一阻尼器41、第二阻尼器42和第三阻尼器43分别能在各个方向上对透镜模组20进行单一振动控制,同时也可以对对透镜模组20在三个方向进行协调振动控制,从而达到主动减振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照灯100还包括振动传感器50和振动控制模块60。

具体而言,振动传感器50设在支架30上以检测透镜模组20的振动强度,振动控制模块60设在壳体10上,振动控制模块60与振动传感器50、第一阻尼器41、第二阻尼器42和第三阻尼器43分别相连,振动控制模块60根据振动传感器50的振动强度调节第一阻尼器41、第二阻尼器42和第三阻尼器43的阻尼。

换言之,振动传感器50和振动控制模块60(CPU)与透镜模组20和第一阻尼器41、第二阻尼器42以及第三阻尼器43形成主动闭环控制系统,振动控制模块60根据振动传感器50的振动强度调节第一阻尼器41、第二阻尼器42和第三阻尼器43的阻尼。第一阻尼器41、第二阻尼器42和第三阻尼器43在的三个方向进行振动控制。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100,通过将透镜模组20安装在透镜支架30内,阻尼器组40设在安装腔内且与支架30和壳体10相连,该前照灯100不仅不影响调光,而且可以在三个方向上对支架30起到主动减振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前照灯的减振控制方法200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前照灯100,减振控制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透镜模组20的振动强度;

S2、判断振动强度是否达到预设的阈值,当振动强度低于阈值时,前照灯100通过阻尼器组40减振,当振动强度大于等于阈值时,执行步骤S3;

S3、对振动强度进行计算并发出执行信号;

S4、阻尼器组40接收执行信号并调节各自的阻尼以对透镜模组20进行减振。

具体地,如图8至10所示,振动传感器50检测系统工况,并经由振动控制模块60(CPU)处理计算,当前照灯100的外部环境振动强度不剧烈时(即振动强度低于预设的阈值时),此时,仅进行开环振动控制,如图9所示,即透镜模组20的减振控制通过第一阻尼器41、第二阻尼器42和第三阻尼器43完成。

当前照灯100的外部环境振动强度超过预设的阈值,振动控制系统启用闭环反馈减振控制,如图10所示,振动传感器50将检测到的透镜模组20振动工况交由振动控制模块60(CPU)计算处理,同时发出执行信号给第一阻尼器41、第二阻尼器42和第三阻尼器43,并完成第一轮的振动控制;振动传感器50会继续检测经过第一轮振动控制的透镜模组20的工况,并将信号交由振动控制模块60(CPU)处理计算,判断是否进行控制和如何进行控制,是否继续闭环减振控制或停止闭环减振控制转为开环减振控制。

在振动控制过程中,第一阻尼器41控制透镜模组20在行车方向的振动,第二阻尼器42控制透镜模组20在重力方向的振动,第三阻尼器43控制透镜模组20在水平方向的振动。

也就是说,在透镜模组20的振动控制过程中,第一阻尼器41在不影响调光的前提下保证了重力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振动控制不受影响。第二阻尼器42保证了车灯在车辆行进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振动不受影响。第三阻尼器43保证了车灯在车辆行进方向和重力方向的振动控制不受影响,由此,该前照灯100实现了在三个方向对透镜模组20进行协调振动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前照灯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前照灯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不仅不影响调光,而且可以在三个方向上对支架30起到减振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构成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前照灯和具有其的车辆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9224.4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386200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F21S 41/20

专利分类号:F21S41/20;F21V5/04;F21V15/04;F21V17/12;F21W102/13

范畴分类:35A;

申请人: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3100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秦岭路182号

发明人:叶盾

第一发明人:叶盾

当前权利人: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蔡兴兵

代理机构:32328

代理机构编号:常州智慧腾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前照灯和具有其的车辆论文和设计-叶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