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福平:黑格尔哲学圣殿在中国的落成——读邓晓芒先生的《黑格尔句读》论文

代福平:黑格尔哲学圣殿在中国的落成——读邓晓芒先生的《黑格尔句读》论文

恩格斯把黑格尔比喻为哲学领域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1]272,邓晓芒先生则说《精神现象学》是他青年时代所憧憬的哲学圣殿[2]586。2017年9月,邓晓芒先生10卷本共54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下面简称《句读》)的全部问世标志着黑格尔哲学圣殿在中国的落成。

我只知道我们被大水淹了,没穿的没吃的,谁还有心打听别的。杨小水眼睛虚着,像是在说,她上午吃了两个红薯。

这一巨大的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历时7年。而开工前的准备,则经历了漫长时间。从贺麟、王玖兴先生1961年出版《精神现象学》中译本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者为中国人能读懂黑格尔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邓晓芒先生说自己是在还愿,他青年时代阅读黑格尔时,多么希望有一个老师能逐句讲解这部“天书”,现在他就来做这个老师。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邓先生个人的还愿,也是中国黑格尔研究学者的还愿。这一做法使黑格尔哲学真正从学术界降临到生活世界,实现了“绝对精神”的又一次道成肉身,为每一个渴望拥有精神生活、想读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中国人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同时,HM公司在制定服务方案时并未考虑客户黏性,VIP制度的缺乏使得新客户转化为依赖性较高的老客户变得较为困难,增加客户的黏性是HM公司值得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邓晓芒先生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甫一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在青年读者的心中,激起了学习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巨著的魅力或者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西马”哲学的视野融合

邓先生对当代现象学哲学极为重视,亦有深入的研究。他说:“我不奢望成为胡塞尔或海德格尔的专家,只求谈到他们的思想时不要过于外行。而一旦做到这一点,我想我对于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并为将来建立自己的哲学提供一个方法论的平台。当今国际哲学界,没有现象学的训练就像没有康德哲学的训练一样寸步难行,可惜今天意识到这一点的中国学者还不太多。”[5]《句读》绪论中,邓先生就提醒读者,阅读《精神现象学》“不能仅仅停留于历史的眼光”,不能把黑格尔所讲的理论和历史事实一一对号入座,“这个是把黑格尔降低了”,而应该把历史“保持于视野之中”,但是“放在括弧之内,存而不论,像胡塞尔说的‘加括弧’”[6]18,在这个前提下,关注事情本身即意识本身的逻辑关系、意识本身的层次和结构。

尽管邓先生也是在大学课堂上讲授康德、黑格尔,但他设想中的听众并不局限于教室中的硕士生、博士生,而是能听懂中文的每一个人。邓先生并不是把哲学通俗化,使哲学语言下降到生活常识、追求大众哲学的效果,而是引导人们在日常语言、在生活体验当中意识到精神的存在、概念的运动,从而将世俗生活提升为精神生活,在那里与哲学相遇。哲学的品质没有降低,人的层次则提高了。在这种追求之下,邓先生的《句读》语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亲切而准确,丰富而深刻。读者阅读《句读》时,能感受到邓先生就在与你说话。他口语的节奏充满亲切感,遣词造句却极为准确;他把哲学理论、中西文化、现实生活、人生体验等方面的丰富素材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却无一不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和逻辑的严密性。这种语言风格,使卷帙浩繁的《句读》呈现出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魅力。邓先生说:“我曾经主张读《精神现象学》就像读小说,《精神现象学》就是一系列的小说,每一个精神层次就像一部小说。”[4]20真正说来,读《句读》更像是读小说,读一部帮助我们精神成长的长篇小说。

(三)有效促进农村校区艺术教育全面提升。总校依据本校艺术教育特色和师资力量,结合校区的实际情况,整体推进校区的艺术教育师资建设和特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把黑格尔的抽象思辨还原为精神生活体验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融会贯通,这不仅是中国现代哲学家憧憬的目标,也是哲学本身的呼唤。黑格尔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西方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洞察,以及对他之前时代和他所在时代的人类精神的把握,使他获得了“上帝”般的视野、体会到了绝对精神在他那里的完成。当然,黑格尔不知道他之后还有马克思,还出现了西方现代哲学,他那封闭了的哲学体系还是被人打开了缺口。邓晓芒先生对《精神现象学》的精准解读,不仅在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精通,更是因为他熟谙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能精通黑格尔哲学,在我看来至今仍然是一桩不堪设想的事情。”[3]8在《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中,邓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深层意蕴的系统阐发独树一帜。同时,作为一个中国的哲学家,邓先生对中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并进行了持续的剖析,由于具备了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训练,这种剖析也达到空前的深度。他创立的新批判主义、他对儒家思想的现象学还原、他对道家哲学的改造,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人性根基,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注入一股清泉。

哲学离不开语言。在哲学诞生的时候,是可以“说”的。比如在古希腊哲学那里,对话的形式,各种诗意的表达,使得哲学语言和生活语言是能衔接的。但哲学内在的超越性、概念性使它越来越脱离生活语言,越来越不能“说”了,只能“写”了。到了康德时候,哲学就变成了专业的学问,变成了需要在大学里讲授的学问。这既是哲学学科的成熟,但也显出了它的软肋,它与世俗生活疏远了,甚至产生了一道鸿沟。邓晓芒先生从讲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开始使用“句读”方式,恰恰是切中了哲学发展的这一软肋:康德以前的哲学人们还能读懂,从康德哲学起人们开始读不懂了,黑格尔哲学更加晦涩难懂了。这就需要一句一句来解释了。

三、对《精神现象学》进行“全息式”的解读

《句读》采用 “全息”的方法为读者克服这一困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邓先生带着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体理解来解释每一段文本,在每一段的解释中,都折射出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思想。不仅如此,在邓先生看来,《精神现象学》“几乎可以看做整个西方文化内在深层结构的一个综览”[7]693,因此,《句读》的局部,处处观照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以及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对比。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全息”的效果:即使从十卷《句读》中任选其中一卷的一段开始读,都能有思想收获,均能受到黑格尔哲学的训练,都能对中西文化各自的深层奥秘有所察觉,甚至会产生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阅读体验。这同去听邓先生讲课的体验是一样的。《精神现象学》句读历时9个学期共145次课,即使只听了某个学期的某一段时间,都能对黑格尔的哲学达到一定程度的有效理解。这也正是《句读》“全息式”解读方式的魅力所在。

按照解释学的循环原则,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局部才能得到理解,而对局部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才能达到。对《精神现象学》这样晦涩难解而又具有严密体系的文本,无论是从局部还是从整体,都难以把握。这种困境,不仅对黑格尔的初学者,就是对专业研究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养殖场建成半年来,鸡存栏为3 000只,出栏2 500只,获利4.5万元。折桥镇辖区内农家乐、休闲茶园等已成为珍珠草鸡销售的主渠道。草鸡养殖,土地干燥度要求不高,环境污染程度低。慈王村养鸡场干净整洁,喂养食物营养全面,绿色化程度高。

四、一种“讲哲学”语言风格的锻造

但《句读》对现象学方法的精彩运用,不仅仅是把历史事件还原为逻辑,而是把逻辑还原到了人的精神生活。《句读》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哲学、文化、生活体验的事例吸纳进来,为黑格尔的语句做注解。《句读》中在引用一段原文之后便加之丰富生动、细致入微的解释和阐发,即把黑格尔抽象的语句放入括弧(以免使读者望而生畏、徘徊于圣殿门外),对其中所蕴含的人们能够体验到的精神生活鲜活地再现,使读者从中能直观黑格尔所讲的意思。反过头来再读黑格尔的原文时(相当于把括弧里的放出来)就会感到豁然开朗。这就是邓先生所说的:“当我在课堂上逐句解读黑格尔那些晦涩难解、如同谜语一般的句子时,当我穿透句子的表层而深入到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并以此来为句子做注脚时,内心总是涌起一股隐隐的激动,觉得这部被称为‘天书’(前辈黑格尔专家萧焜焘语)的旷世之谜即将真相大白于天下。”[4]27邓先生称赞黑格尔:“他把诗意的东西变成了一个逻辑,你可以循着这个逻辑的线索去发现人的生命,发现人的激情,发现人的精神,发现上帝的足迹。”[4]573《句读》则把逻辑还原到它的诗意之根,在对人的激情、人的精神、上帝的足迹之阐发中,唤起读者的精神生活体验,从而使读者理解黑格尔的逻辑。

正是由于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三重视野,邓先生在《精神现象学》的解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宽广的视野。这是绝对精神在当代赋予中国学者的恩典。邓先生说:“不想当上帝的哲学家不是好哲学家”[4]28。这是一种真正的谦卑精神,彻底的“爱智慧”精神。哲学家固然做不到像上帝那样洞察一切,但仍然要渴望拥有尽可能宽广的视野。在《句读》中,邓先生以“中西马”的宽广视野,将黑格尔哲学的迷宫变得透明了,而且也更为丰瞻了。

五、“生命力”“精神力”的洋溢与启蒙

如果说,《句读》的前面四个特征可以在文本中得到证明,那么后面这个特征则需要读者在阅读中见证。邓先生指出,黑格尔“把知性和‘力’捆在一起讲,极为思辨,但大有深意。黑格尔的‘力’虽然举的大都是自然科学的例子,但其用意却在于从中引发出生命力、精神力的线索来。我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整个黑格尔哲学都可以归结为‘力的哲学’,或者说,是一种给人提供‘力量’的哲学。”[7]693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逻辑学》的开讲辞时说:“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解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8]36如同黑格尔作为勇毅的求知者一样,邓先生也是勇毅的求知者,他们都意识到精神的伟大和力量,都试图将此种力量向世人展示出来。

早在《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的导言中,邓先生就曾用黑格尔式的鼓励对他的读者说:“的确,黑格尔,不朽的哲学家,已经并且继续在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做出贡献。不过,只有本身在思想上奋力追求、不畏探索的现代人才能看出这一点,对于那些思想上停滞不前的懒汉说来,黑格尔则是一尊不再开口的石像,有如埃及沙漠上的司芬克斯。”[3]10让石像开口,让黑格尔哲学讲汉语,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分享这由勇毅者探得的财富和奥妙,让思想上的懒汉也有机会受到触动,摆脱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是邓先生一直以来的愿望。《句读》以及邓先生的其他著作,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能给人以力量。而这种力量这正是当代中国人构建独立人格和新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邓先生指出中国当代的第三次启蒙正在发生中,“现在启蒙的原则开始与百姓每天的生活接轨,甚至每个命题都与百姓息息相关。”[9]5第三次启蒙实质上是每个人的自我启蒙。邓先生以他蓬勃的生命力、精神力去发掘《精神现象学》中的生命力、精神力,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启蒙做了精神示范。

综上所述,可以说,《句读》开启了中国哲学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一个新范式。这就是,不仅要把西方哲学著作翻译过来(这方面已经非常有规模了,这次伴随着《句读》,邓先生也完成了《精神现象学》的新译本),而且要一句一句读懂它们,真正消化它们;不仅是钻研考据、辞章,还要能贯通义理;不仅是“写”哲学,而且是“说”哲学,要把话说清楚,要把道理讲明白。这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对哲学研究提出的更高的也是迫切的要求。

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比作一座大厦,他说:“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着充分的价值。”[1]272《句读》正是带着中国读者深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座大厦里面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这座大厦以更加宏伟更加透明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任何追求精神生活的中国人,都可以到这座美轮美奂的哲学圣殿里自由徜徉,获得“无数的珍宝”。作为《句读》的读者,在阅读中,一种内在的惊异和狂喜催促着我,为黑格尔哲学圣殿在中国的落成作见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本)的翻译理念》,载《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1期。

[5]邓晓芒:《西方哲学探赜:邓晓芒自选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6]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8]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9]邓晓芒:《中国当代的第三次启蒙》,载《粤海风》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代福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8-12-20

DOI: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19.02.17

责任编辑吴兰丽

标签:;  ;  ;  ;  ;  ;  ;  ;  ;  ;  ;  

代福平:黑格尔哲学圣殿在中国的落成——读邓晓芒先生的《黑格尔句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