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邻近节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腰椎,椎间盘,椎管,固定器,后路,术后,力学。
邻近节段论文文献综述
叶福标,尹晓明,林飞跃,徐杨[1](2019)在《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上下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8)、单纯前路腰椎融合术组(单纯融合组,n=16)、前路腰椎融合加内固定术组(融合内固定组,n=16)。对照组只行前路剥离相应的软组织后即闭合伤口;单纯融合组经前路行L5椎体次全切,植入可植骨的椎体融合器,无附加内固定;融合内固定组经前路行L5椎体次全切除,置入可植骨的融合器附加前方内固定钢板。对已经判定融合成功的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融合术后上下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及中性区位移(NZ)。结果单纯融合组及融合内固定组近端邻近节段(L3~4)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和NZ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内固定组近端邻近节段(L3~4)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NZ均高于单纯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远端邻近节段(L6~7)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N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单纯融合术还是融合内固定术,均使近侧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导致不稳,而对远侧邻近节段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30期)
任东林,宋鑫,倪明,王健,孙万驹[2](2019)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3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PLIF术后发生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延长链接固定PLIF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上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7.9个月;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平均500 mL。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由术前26.96°±5.03°、(6.80±0.8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37.58°±1.50°、(11.04±0.6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郭团茂,陈忠宁,行艳丽[3](2019)在《有限元模型分析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限元模型对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以腰椎CT平扫数据在建模软件上建立正常腰椎L3-L5椎体叁维模型(Model),建立椎弓根螺钉固定L4-L5模型(PSF)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L4-L5模型(PSF+PLIF)。采用相同的载荷条件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临近椎间盘的膨出与内陷、纤维环的应力分布情况,分析叁种模型腰椎运动节段功能特点。结果:成功建立了单纯的L3-L5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的叁种叁维有限元模型。各种运动负荷下,(PSF+PLIF)模型L3-L4间椎间盘膨出和内陷值较PSF模型明显增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腰椎屈伸、侧弯状态下,纤维环最大应力部位均位于椎间盘被拉伸侧(P<0.05),而且(PSF+PLIF)模型的纤维环应力明显大于PSF模型(P<0.05)。结论: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引起临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改变,是加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0-18)
于江涛,陶志强,范少勇[4](2019)在《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脱出合并邻近节段黄韧带囊肿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腰椎管狭窄症等的治疗;腰椎黄韧带囊肿由于发病率极低,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黄韧带囊肿未检索到相关报道。近期本院骨十科收住腰椎间盘脱出合并邻近节段黄韧带囊肿患者1例,应用单切口脊柱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俞仲翔,詹红生,史萌,邹翰林[5](2019)在《OLIF与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临床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斜前方腰椎间融合术(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例采用OLIF手术治疗(OLl F组),16例采用PLIF手术治疗(PLl F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痛和患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个月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结果 29例患者均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20±3. 5)个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腰痛和患肢痛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PLIF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中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发生; OLIF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采用OLIF与PLIF治疗均疗效显着,但OLIF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更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理念。(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郭团茂,陈忠宁,行艳丽[6](2019)在《有限元模型分析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限元模型对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以腰椎CT平扫数据在建模软件上建立正常腰椎L3-L5椎体叁维模型(Model),建立椎弓根螺钉固定L4-L5模型(PSF)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L4-L5模型(PSF+PLIF)。采用相同的载荷条件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临近椎间盘的膨出与内陷、纤维环的应力分布情况,分析叁种模型腰椎运动节段功能特点。结果:成功建立了单纯的L3-L5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的叁种叁维有限元模型。各种运动负荷下,(PSF+PLIF)模型L3-L4间椎间盘膨出和内陷值较PSF模型明显增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腰椎屈伸、侧弯状态下,纤维环最大应力部位均位于椎间盘被拉伸侧(P<0.05),而且(PSF+PLIF)模型的纤维环应力明显大于PSF模型(P<0.05)。结论: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引起临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改变,是加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李涛,李莹,吴从俊,刘鏐,张同会[7](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症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并获得随访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症患者进行分析,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以及术后1年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45-83分钟,平均62.5分钟;出血5-20ml,平均出血量约10ml;住院时间为3-14d,平均6.5d。所有患者随访10-31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29±0.61)分,术后3天VAS评分为(2.23±0.41),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23±0.32)分。术前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JOA评分为(9.95±0.62)分,出院当天评分为(18.17±2.18)分,末次随访评分为(28.20±2.08)分,术前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腰椎JOA评分标准计算改善率,其中优3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术后1年优良率为91.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症需要把握好适应症,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郑周海,何剑锋,娄方练,宋飞[8](2019)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相关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减压并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治疗,26例采用单纯减压术(非融合组)治疗。记录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等指标,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联合CRP水平(DAS28-CRP)评估RA活动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测量X线片上腰椎邻近节段头端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滑脱程度以评估ASD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继发ASD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2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融合组显着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融合组手术翻修率、影像学ASD及症状性ASD发生率显着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S28-CRP评分> 4.7分、术前血清MMP-3含量升高是术后继发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腰椎减压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后出现ASD和需行翻修手术的风险高于采用单纯减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血清MMP-3含量和DAS28-CRP评分升高可能与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相关。(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付忠泉,禤天航,曹正霖,陆伟豪,罗荣森[9](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内窥镜(THESSYS)技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共63例,按照手术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微创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住院时间、术后腰痛VAS评分、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手术切口更小[(0.91±0.17)cm vs.(8.48±0.65)cm]、手术时间更短[(45.00±9.85)min vs.(82.71±7.02)min]、住院时间更短[(4.96±1.07)d vs.(9.66±1.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腰痛VAS评分,术后ODI指数均较对照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ESSYS技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出血少,能有效避开原内固定,避免延长融合节段,并减少因剥离椎旁肌造成的腰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4期)
俞仲翔,詹红生,史萌,邹翰林[10](2019)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患者62例。采用OLIF治疗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14.5岁;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41~70岁,平均56.6±11.7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患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通过测量腰椎正侧位X线片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IDH)、椎间孔高度(IFH)、椎间孔面积(IFA)改变情况比较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8.4±8.2个月(8~36个月)。OLIF组术中出血量129.2±15.2ml,手术时间81.2±17.4min;PLIF组术中出血量205.6±23.8ml,手术时间127.8±26.2min,OLIF组均较PLIF组显着降低(P<0.05)。OLIF组未发生血管、神经、腹膜、脏器损伤等术中并发症,PLIF组出现3例术中硬膜囊破裂,行术中硬膜囊修补术,其中2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O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39±0.82分、1.43±0.58分、(20.61±4.2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97±0.66分、1.22±0.75分、(13.47±4.56)%。P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75±1.28分、1.54±0.79分、(21.88±5.9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60±1.14分、1.61±1.15分、(15.12±4.71)%。两组术后VAS评分与ODI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O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10.54±0.88mm、20.86±2.67mm、206.24±11.45mm2;P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8.52±1.27mm、23.18±2.26mm、227.74±12.89mm2。两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LIF和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临床疗效一致,但O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邻近节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3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PLIF术后发生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延长链接固定PLIF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上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7.9个月;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平均500 mL。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由术前26.96°±5.03°、(6.80±0.8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37.58°±1.50°、(11.04±0.6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邻近节段论文参考文献
[1].叶福标,尹晓明,林飞跃,徐杨.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9
[2].任东林,宋鑫,倪明,王健,孙万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J].脊柱外科杂志.2019
[3].郭团茂,陈忠宁,行艳丽.有限元模型分析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C].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2019
[4].于江涛,陶志强,范少勇.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脱出合并邻近节段黄韧带囊肿1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5].俞仲翔,詹红生,史萌,邹翰林.OLIF与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临床疗效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
[6].郭团茂,陈忠宁,行艳丽.有限元模型分析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李涛,李莹,吴从俊,刘鏐,张同会.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症的疗效观察[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郑周海,何剑锋,娄方练,宋飞.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相关因素[J].脊柱外科杂志.2019
[9].付忠泉,禤天航,曹正霖,陆伟豪,罗荣森.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2019
[10].俞仲翔,詹红生,史萌,邹翰林.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