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金红:《伤寒论》栀子豉汤浅析论文

栾金红:《伤寒论》栀子豉汤浅析论文

摘要:栀子豉汤为《伤寒论》名方,虽药仅两味,清宣郁热,其病机是热郁胸膈;胸膈气滞。通过栀子豉汤证的分析,临证时方机相应,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化裁,药虽简而用途颇广。

关键词: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分析

0 引言

栀子豉汤为《伤寒论》名方,由栀子、淡豆豉组成,虽药仅两味,却开治疗郁热之先河。在临床上栀子豉汤药虽简而用途颇广。栀子豉汤在《伤寒论》所涉及原文有6 条,如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7 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8 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221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375 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围术期医学,是指贯穿于包括术前优化、术中安全、术后康复在内的整个围手术期的医疗活动,其中心内容在于关注围术期患者的整体状况,特别是生命器官和生命系统的功能维护,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1 证机分析

栀子豉汤证的辨证要点是热扰胸膈的症状:心烦、不寐、心中懊憹、坐卧不安、身热、胸闷窒塞、或心中结痛、饥不能食、头汗出、舌苔薄黄等,常为热性病后期,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或早期热势不甚,扰及胸膈。原文中“心中懊憹”“心中结痛”“胸中窒”等,是本证的主要表现。“心中懊憹”,为心中烦闷不宁,病情尚轻;“胸中窒”,为胸中有闭塞不舒之感,病情较重;“心中结痛”,为胸中窒塞,并有支撑疼痛感觉,病情更重。证候反应虽有轻有重,但病机是一致的。皆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其病机是热郁胸膈;胸膈气滞。栀子豉汤证之心烦,并非正气虚衰,乃指无形之热而言,何以知此为无形之热,栀子豉汤证心下濡,中无阻滞可知,为无形之热郁于胸膈。其发病原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太阳病发汗吐下,戕伐胃气,邪热内陷,未转属阳明而留扰胸膈;二是邪热初传阳明,燥热未炽,出现上焦郁热证,或因阳明病下之过早,胃气受伤,导致余热留扰胸膈。《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胃中津液受损,胃气亏虚,是栀子豉汤证产生的病理基础[1]。热扰胸膈的治疗,宜清热除烦,热扰胸膈证见于太阳、阳明篇。栀子诸汤证除有“虚烦”主证外,其兼证则有少气、呕吐、胸中窒、心中结痛、腹满卧起不安等证。因其病位都不离胸脘,故将栀子豉汤列于太阳篇中;又因其能清胃脘之郁热,故亦见于阳明病篇中。

2 用药分析

栀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组成。其剂量比值1:1。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清热除烦,淡豆豉辛甘微苦、寒,苦而不燥,寒而不凝,发汗不伤阳,透达不损阴,解郁除烦化滞而无凉遏之弊。淡豆豉是一味“透邪转气”之佳良妙药[2]。入肺、胃经,其性轻浮,善能宣散,二药相伍,为清宣胸中郁热之良方。陈元犀曰:“栀子色赤象心,味苦属火,性寒导火热之下行;豆豉象肾,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之上升,阴阳和,水火济,而烦热懊憹结痛等证俱解矣。”栀子豉汤之所以能作用于胸膈,这与豆豉具有“载药上浮”作用有关。淡豆豉、栀子一辛一苦,一开一降,共成辛开苦降之方。叶天士谓栀子豉汤能“解其陈腐之郁热,宣其陈腐之郁结”。本方虽药仅两味,降中有宣,宣中有升[2]。但由此创立的辛开苦降的法则,对郁热证普遍适用。并在此原则指导下,创立了众多治疗郁热之方,给后世以无穷启迪。类方是特定研究范围内在组成和主治上具有相似性的一类方剂[3]。栀子汤类方是《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主方辨治胸膈郁热证的一类方剂。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柏皮汤、枳实栀子豉汤共7 首。除栀子豉汤外《伤寒论》中涉及其余6 首方剂如下:76 条:“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少气为中气受损的现象,在栀子豉汤中加甘草和中益气。76 条:“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生姜能散逆止呕,故栀子豉汤加入生姜。79 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由栀子、厚朴、枳实组成,本条下后心烦腹满,是由于热邪壅遏胸腹,用栀子清烦热,枳实厚朴宽中泄满。80 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由栀子、干姜组成。方中栀子清烦热,干姜温脾祛寒,根据方药的配合来推测,本方主治症除有身热、心烦等热症外,还应当有腹痛、便溏、肠鸣、下利等中寒的症状。261 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由栀子、甘草、黄柏组成,本方是既不发汗,又不泻下而能清湿热的方剂。栀子苦寒,可清热去湿,使黄从小便排除;黄柏苦寒,泻热去黄疸;因恐苦寒伤胃,加甘草和中。393 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由枳实、栀子、淡豆豉组成,以清浆水煮取。方中栀子、淡豆豉清胸膈余热,枳实宽中下气,清浆水能助胃气。当病后出现微热不退,心中懊憹,舌苔薄白而黄的,可用此方治疗。栀子豉汤虽以热郁胸膈证为主治,但病机各异,临证需详加辨别[4]。

CORS在山东沂源儒林河初设中的应用及思考………………………………… 崔居峰,张 盼,谢 振(14.55)

3 禁例分析

《伤寒论》81 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所谓“旧微溏”,是指病人平素大便稀溏。大便稀溏是脾肾阳虚、中寒里亏之象,因栀子豉汤为清热除烦之剂,药性苦寒,易伤阳气,栀子豉虽为清宣郁热,总以顾护阳气为要[5]。故病人旧有大便稀溏者,用之则会使中寒益甚,脾虚泄利加重。虽见有烦热懊恼等证,亦当慎用。《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它病。”高世宗注:“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先泄之本,先泄则中土先虚,既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所以重其中土也。”对素体脾肾阳虚作泻又患热扰胸膈者,旧病为本,新病为标,治疗应遵经旨,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或标本同治。

4 临床应用

栀子豉汤治心肾不交之不寐,“九江大圩山货店陈鹏俦,不寐者月余,延余诊其脉,心肾不交,与栀豉汤,一服即能寐。栀子折心火以下交于肾,淡豆豉起肾水以上交于心,心肾交,即能寐矣[6]。”栀子豉汤与黄连阿胶汤均可治心肾不交之不寐,故相鉴别:两者均以心烦不得眠为主症,但病因病机及其他见症都有很大不同,黄连阿胶汤证病机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故当见其他肾阴虚心火旺之症,如咽干口燥,舌红绛少苔、脉细数等;而本证为热扰胸膈的实热证,故还可见心中懊憹、身热、胸闷结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数等。李士懋等运用栀子豉汤治疗胸膈郁热证时,常与升降散相伍,并重用连翘[7]。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四药组成。栀子豉汤合用升降散并重用,则增强了开达郁结、清透郁热的功能。若有兼证者,则在此基础上随证化裁。《千金方》创造性地将栀子豉汤应用于虚劳病领域[8]。主治肾虚劳损,并使栀子豉汤类方在太阳伤寒与邪热内蕴层面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延展。辨证以热性症状为主,从舌脉上看,本证舌质偏红或舌尖红,苔微黄,脉沉而躁数。本方单独应用较少,目前应用本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味,可治疗多种疾病。临床上症、证、机相结合,辨证准确,处方得当,疗效较好。

5 小结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临床诊治密切关注病因与人体疾病变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栀子豉汤证的分析,栀子豉汤体现了《伤寒论》中临证时抓主症、对方证、对病机的辨证论治思想。

参考文献

[1] 宗涛.《伤寒论》栀子豉汤证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2012,32(11):1421.

[2] 贠克强.诊治有道方有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64-165.

[3] 冯石强.类方之内函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2):800-803.

[4] 乔利军,张新春,黄燕.《伤寒论》栀子汤类方方证探析[J].新中医,2017,49(6):162.

[5] 龚鹏.论栀子豉汤证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医药,2014(19):36.

[6] 贠克强.读《黎庇留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33.

[7] 李士懋,田淑霄.相濡医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80.

[8] 吴汇天,徐风凯,徐光星.《千金方》栀子豉汤及类方浅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4):282.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5.167

本文引用格式:栾金红,赵龙刚.《伤寒论》栀子豉汤浅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256,258.

标签:;  ;  ;  ;  ;  ;  ;  ;  ;  ;  ;  ;  ;  

栾金红:《伤寒论》栀子豉汤浅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