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可依[1](2021)在《油基泥浆随钻电阻率测井及成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钻电阻率测井是识别评估油气藏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是一种井下可视化技术,能够对裂缝系统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提高测井资料的精度,近些年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的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难以实现随钻成像测井,并且存在成像结果分辨率受限于电极尺寸,成像精度与系统抗干扰能力难以兼顾的问题。油基钻井液又称油基泥浆,因其更好的性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其电绝缘性导致传统的电学测井方法在油基泥浆下难以应用。因此,研究一种成像精度较高,能够突破电极尺寸对成像分辨率限制,且适用于油基泥浆的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开展了油基泥浆随钻电阻率测井及成像方法研究,为解决传统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中存在的成像分辨率与系统抗干扰能力难以兼得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种成像测井新方法。结合图像重建算法,本文将灵敏场引入电阻率成像测井,量化周围地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缓解电场软场效应对测量的影响,实现了在不减小电极尺寸的前提下,提高成像测井图像结果的分辨率。本文采用电容耦合随钻测井技术进行地层电阻率信息的获取,从而实现在油基泥浆环境中的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2)基于所提出的成像测井新方法,建立了成像测井地层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模型获取了测量地层电阻率时灵敏场分布情况,并根据灵敏场分布情况进行了仿真测井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成像测井新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成像测井结果的分辨率,验证了成像测井新方法的有效性。(3)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样机,主要包括传感器、硬件控制电路和上位机。进行的电阻测量实验检验了所搭建样机的测量可靠性,同时也分析了该样机的采样率。结果表明所设计并搭建的样机能够满足成像测井新方法的性能要求。(4)以砂岩为主体设计并搭建了模拟测井实验平台。用砂岩作为模拟地层,在井壁上设计加工了不同的图案来模拟裂缝。使用所设计的模拟测井实验平台与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样机进行了实物模拟测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成像测井新方法能够在不减小电极尺寸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成像测井的分辨率,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成像测井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夏炜旭[2](2019)在《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储层裂缝识别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勘探的目的层为位于核桃园组核3段VII、VIII、IX三个油组。资源总量在2.7-3.4亿吨,目前探明储量为1.9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是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复杂,在裂缝的类型及分布规律预测上与常规储层具有一定差别。目前,针对研究区的致密储层裂缝测井评价方法体系不完善。因此,本文对研究区目的层进行了裂缝综合测井评价,为后期开发井位部署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文利用地质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生产动态资料,首先对裂缝特征进行描述,再结合常规测井裂缝回应特征法、孔渗交会图版法、小波高频属性法、电成像人机交互法对裂缝进行识别,计算了相关裂缝参数。接着通过结合应力匹配法、电成像测井和斯通利波对裂缝有效性进行了评价,最后综合利用沉积相研究、三维地震预测裂缝、成岩演化及有效储层展布研究的研究成果,VII、VIII、IX三个油组的裂缝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并对开发井位部署做出了指导和建议。研究发现:研究区裂缝以高角度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为主,还存在部分低角度裂缝及网状缝,溶蚀现象普遍。裂缝发育主要存在4个组系,其中以近东西组系最为发育,其次北东-南西、北西-南东组系,南北组系最不发育。通过建立渗透率增大系数、小波高频属性及电成像人机交互法均能够较好的识别裂缝。根据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裂缝走向的夹角关系结合试油结果发现,夹角小于10°裂缝有效程度最高,夹角大于15°有效程度较低。成像测井计算的有效裂缝孔隙度下限为0.85%,裂缝宽度下限为0.4mm。结合裂缝类型、裂缝强度、裂缝级别和裂缝组合建立了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储层裂缝评价体系。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属性融合的方法预测VII油组裂缝在东南部发育,VIII油组裂缝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很发育,IX油组裂缝在南部和东部很发育。最后预测了VII油组3个有利目标区,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中部、东南部,面积分别为0.45km2、2.01km2、0.45km2。VIII油组1个有利目标区,面积为3.02km2,呈北东南西向展布。IX油组1个有利目标区,分布在研究区中部,面积大约为1.63km2。
李曦宁[3](2019)在《缝洞型储层综合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缝洞型储层中,裂缝和溶蚀孔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然而,缝洞体的非均质性严重制约着测井定量解释和评价方法的精度。目前对于缝洞型储层,仍缺少行之有效的测井解释和评价方法。本文为提高缝洞型储层的测井解释和评价水平,有针对地开展了常规测井、电成像测井和声波全波列测井3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综合测井资料进行缝洞型储层定量表征和评价方法的认识。针对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缝洞型储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分析研究区不同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基础,研究不同储层类型的常规测井响应,提出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综合缝洞评价指数,连续定量识别三类储层的改进方法,并建立了研究区储层类型划分标准和识别图版,实现了储层缝洞发育程度的综合快速评价。应用效果验证了综合缝洞评价指数的有效性,对于缝洞发育程度的评价以及与储层产能的关系获得了比传统测井处理方法更为合理的结果。为精细评价缝洞体孔隙结构和定量表征储层参数,针对高覆盖率和高分辨率的电成像测井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自动分离裂缝和溶蚀孔洞的快速算法。结合电成像图中裂缝和溶蚀孔洞的响应特征,选取适应图像的结构元素和形态学滤波算子,实现井壁缝洞体电导率异常边缘检测。从一维形态学算法出发,针对原始纽扣电极极板数据,压制噪声,去除井周其他地质特征(除裂缝和溶蚀孔洞外)的影响,达到增强电成像图中缝洞体信息的目的;从二维形态学算法出发,建立了一种基于路径形态学算法的裂缝和溶蚀孔洞自动识别和提取方法。此外,构建了基于形态学算法的缝洞孔隙结构谱,实现了基质孔、裂缝和溶蚀孔洞的定量表征。对研究区多井的实测数据测试表明,形态学方法对处理电成像测井数据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为精细评价缝洞型储层提供算法支持。为开展精细储层流体预测,从声波全波列数据出发,提出一种基于STC的分频-互相关算法获取纵波速度频散的全新方法。将声波数据分解成一系列频率成分,利用时间慢度相关方法获取每个频率成分波形的时间-速度域矩阵,计算相邻频率成分时间-速度域矩阵的互相关,获得速度梯度和速度频散曲线。分析XMAC仪器与DSI仪器的速度频散曲线特征,探究缝洞层段含油性对声波频散和衰减的影响,总结缝洞型储层的衰减机制和岩石物理特性,并进行储层流体预测。速度频散识别流体的结果与常规测井、电成像测井对比表明,速度频散曲线与含油储层对应良好,验证了分频-互相关算法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为识别储层流体提供有效的指示作用。缝洞型储层的综合测井评价方法研究,对于解决缝洞型储层评价、指导勘探部署、制定开发方案和选取开采工艺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华北油田上产稳产800万吨的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
王抒忱[4](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马五5-马四段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相测井表征》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储层的发育受沉积相带控制,因此研究沉积微相分布能有效预测储层分布。本文根据岩心、薄片、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前人的分类方法确定了中下组合地层的沉积微相分类方案。沉积相划分为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发育2个亚相:台内滩亚相、滩间海亚相。其中台内滩亚相发育生屑点滩微相;滩间海亚相发育滩间灰岩微相、滩间云质灰岩微相、滩间灰质云岩微相、滩间云岩微相4种沉积微相。局限台地相发育颗粒滩亚相、潮坪亚相、泻湖亚相3个亚相。颗粒滩亚相发育砂屑滩微相。潮坪亚相发育泥坪微相、泥云坪微相、泥灰坪微相、云灰坪微相、灰云坪微相、云坪微相共6种沉积微相。泻湖亚相发育膏云泻湖微相、盐岩泻湖微相2种沉积微相。用岩心、薄片刻度常规、成像测井资料,用成像模式图版结合常规测井GR、PE、RLLS曲线响应特征建立了沉积微相测井定性表征方法;用常规测井PE-GR交会图、PE-RLLS交会图进行沉积微相常规测井定量识别,并建立了定量识别标准。在研究区目标层应用建立的测井表征方法进行沉积微相单井纵向划分,进而进行连井剖面图、分布平面图的绘制,总结出研究区目标层的沉积相分布规律。以沉积微相平面图为依据,分析了马五6亚段、马五7亚段的沉积模式,为研究区目标层的储层分布预测提供支持。
李崇飞,闫林,陈福利[5](2017)在《致密油储层测井识别与评价技术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揭示常规测井、特殊测井技术在致密油储层识别与评价中的适用性,明确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首先梳理了常规测井、特殊测井的技术原理、适用条件和应用实效,重点剖析了致密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脆性、烃源岩特性和地应力各向异性"六方面测井技术现状及应用效果,进而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结果表明,目前元素俘获谱测井或岩性扫描测井可较好识别复杂岩性;常规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结合基本可实现对储层储渗能力的定量评价;常规测井结合核磁共振测井,可明显提高流体识别的准确性;常规测井交会法可定性识别烃源岩,岩性扫描测井可计算出TOC,半定量评价烃源岩;常规测井结合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可初步满足地应力大小、方位及各向异性的评价需求。研究结果明确了现有测井技术在致密油储层识别与评价中的适用性,将为致密油储层评价测井组合优选提供借鉴和帮助。
杨玉卿,崔维平,王猛[6](2017)在《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成像测井沉积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隶属于储层沉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复杂性、隐蔽性储层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方法。成像测井沉积学主要利用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常规测井、岩心及录井资料,重点研究井中及近井带储层的沉积学特征,深刻揭示地层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精细研究和评价储层。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成像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电成像、核磁共振成像及声波成像测井技术。重点从4个方面论述了成像测井沉积学的应用进展,即沉积相分析由表及里,储层构型解析细致入微,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由宏观到微观,储层各向异性评价由近及远。目前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方兴未艾,还应加强成像测井技术研发的持续攻关、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内容的持续深化与完善以及与岩心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深度融合。
李涛,李松臣,屈晓荣[7](2016)在《页岩裂缝测井识别方法与评价技术综述》文中指出页岩储层中裂缝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页岩气产量的高低,控制着储层的含气性。然而,页岩裂缝的有效识别和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了更好地完善页岩裂缝的测井识别与评价技术,通过大量文献调研,梳理了页岩裂缝的基本分类,系统归纳了页岩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和评价方法。在常规测井方法识别中,页岩裂缝在不同测井响应上的敏感程度不同,双侧向对页岩裂缝识别最为灵敏,既可以识别出裂缝发育层段,也可以识别出裂缝倾角,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等常规测井对页岩近水平或低角度裂缝较灵敏;页岩裂缝的声电成像、阵列声波以及核磁测井响应特征也不尽相同,应结合各种测井方法对裂缝进行综合识别和评价;一些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数学方法,如小波多尺度分析、BP神经网络及灰色关联等识别方法改善了常规测井中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姬扬[8](2016)在《录井与测井结合识别油气水层方法及应用》文中指出录井与测井作为识别井下油气水层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目前通过单一的录井或测井方法对地下油气水层识别的吻和率较低,因此有必要结合录井与测井方法对识别油气水层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对录井与测井技术原理的分析,结合两种方法识别油气水层的优缺点,总结出综合利用录井与测井进行油气水层识别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吐哈盆地TYK地区。研究应用测井原理,以低电阻率、低密度值、低自然伽马值、高声波时差以及高中子曲线值来确定储集层,并结合石油电阻率高这一特性,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确定地下油气水层。相比于其他的物理测试方法而言,测井方法具有最明显的优势是获得信息量大和及时性,可以实时了解地下的情况,不受到钻时的影响,能够更精确的标定地下油气显示层位。并且通过录井的岩屑观察荧光级别和全烃曲线中高异常段,来确定地下油气层的显示层位。相对于测井方法而言,录井具有识别油水层直观准确度高的特点。为了提高识别油气水层的准确度,将录井与测井方法结合,应用视电阻率与地化亮点值图版法、孔隙度与热解烃总量图版法和声波时差热解烃总量解释评价法来确定地下油气水层。其中声波时差热解烃总量解释评价发是依据声波时差曲线与岩石热解录井参数呈对应的反向变化为特征来判定油层的;两种图版方法则是依据建立图版时候的油气区域划分,根据后续测试井所在区域来确定油气水层。并将该方法用于吐哈盆地TYK地区,符合度相比单一解释方法具有明显提高,解释符合率达到90%以上。
滕俊[9](2014)在《利用成像测井资料提高常规测井薄层分辨率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大型油气藏目前绝大多数已被发现,寻找较大的油气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目前许多油田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从前忽视的薄层,薄互层。但是薄层的识别与评价仍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薄层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难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长久以来,薄层储层的评价一直很困难,这是因为薄层的厚度小于多数测井仪器的分辨率,而分辨率高的仪器探测深度却太浅。为了能够得到薄层的真电阻率,测量薄层的仪器需要同时具有高的纵向分辨率以及探测深度,然后仪器的研制所花费的财力巨大,成本较高,为了能够节省成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建立适合薄层解释的模型是测井解释人员最好的选择。在砂泥岩剖面中,受到围岩的影响,薄砂岩层测井得到的视电阻率较低,泥质含量较高,使得计算的有效孔隙度低,含水饱和度高,这样就影响了薄油气层的发现,以至于漏掉一些有工业价值的薄油气层。电阻率的宏观各向异性在薄层中的影响会导致电阻率测井测出不同的平均值,影响了薄层的评价。同时,孔隙度测井方法也会因为薄层的存在而存在不确定性。利用成规测井分析方法对薄储层进行性价时,一般会低估至少30%的油气体积。针对这一现象,国内外研究人员在仪器开发与数据处理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研制出了具有高分辨率的新型测井仪器,并建立了适合于薄层评价的解释模型。针对薄储集层的地质特点,为了准确的评价和解释薄层,本文利用成像测井技术结合常规测井资料提高电阻率曲线分辨率对薄储层进行划分,并对其进行评价与解释。成像测井作为一种高分辨率测井方法,所获得的电成像测井资料图像具有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电成像测井资料进行处理,提取一条极板平均响应曲线,然后利用这条曲线刻度一条浅电阻率曲线,从而获得一条高分辨率曲线。由于成像测井具有高垂直分辨率的特点,故可以利用这条曲线对薄层进行有效厚度的评价。本文对利用高分辨率曲线、基于图像的各向异性计算方法和基于Delhomme各向异性计算方法对薄互层各向异性的计算进行了研究。采用电成像测井资料合成的高分辨率曲线对储层进行划分,利用各向异性模型计算电阻率各向异性系数,并结合浅侧向确定地层的径向电阻率Rh和纵向电阻率Rv,最后结合双电层(DEL)模型计算薄层的含水饱和度。
蔺建华[10](2013)在《成像测井在伊通莫里青区块岩性识别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莫里青油田位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区域构造隶属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跨越了靠山凹陷、马鞍山断阶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从现有资料分析,常规测井技术在复杂岩性油气藏的参数评价、裂缝性油气藏的裂缝系统分析和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而成像测井技术能更好地解决在进行复杂的、非均质地层的油气勘探时所遇到的问题。本文以莫里青油田双阳组地层为研究对象,该组全区分布,厚度变化大,一般厚度在500m-6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以莫里青油田现有的录井、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层岩性对比和储层展布的研究,通过常规测井方法先将本区块岩性分为五大类:砂砾岩类、细砂岩类、粉砂岩类、泥岩类、含钙岩类。并总结了各大类岩性所对应的物性和含油性。然后通过成像测井与常规测井结合的解释方法研究,进一步建立了该区块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含泥粉砂岩、砂砾岩、含砾粉砂质泥岩、含砾粉砂岩、含钙含砾粉砂岩、含泥含砾粉砂岩、含砾细砂岩、含砾泥质粉砂岩、含钙砂砾岩、细砂岩等17种岩性的统一成像测井岩性解释模型。并根据由Geoframe软件所提供的面比率等参数建立了成像测井定量识别图版。通过与实际地层岩性资料的对比,对这一解释模型和图版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效果较好。
二、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油基泥浆随钻电阻率测井及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本概念 |
1.2.1 随钻测井与电缆测井 |
1.2.2 油基钻井液 |
1.2.3 成像测井 |
1.3 文献综述 |
1.3.1 随钻测井研究现状 |
1.3.2 油基泥浆环境下的测井技术研究现状 |
1.3.3 成像测井技术研究现状 |
1.3.4 图像重建算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方案 |
2.2 技术路线 |
2.3 成像策略 |
2.4 LBP+ K-means图像重建算法原理 |
2.5 图像重建结果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感器仿真建模研究 |
3.1 有限元与COMSOL仿真软件 |
3.2 二维仿真建模实验 |
3.2.1 二维仿真模型建立 |
3.2.2 二维灵敏场计算 |
3.2.3 二维仿真测井实验 |
3.3 三维仿真建模实验 |
3.3.1 三维仿真模型建立 |
3.3.2 三维灵敏场计算 |
3.3.3 三维仿真测井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像测井仪原理样机设计 |
4.1 原理样机系统设计 |
4.1.1 总体结构 |
4.1.2 硬件控制电路 |
4.2 原理样机系统性能测试 |
4.2.1 电阻测量准确度测试 |
4.2.2 采样率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测井实验 |
5.1 模拟地层实验平台 |
5.1.1 实验平台总体结构 |
5.1.2 井眼设计 |
5.2 模拟测井实验 |
5.2.1 二维模拟测井实验 |
5.2.2 三维模拟测井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得科研成果 |
(2)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储层裂缝识别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致密储层勘探开发现状 |
1.2.2 国内外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
1.2.3 国内外致密储层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
1.2.4 国内外裂缝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性 |
1.5.1 主要工作量 |
1.5.2 论文创新性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构造特征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2.3 勘探开发现状 |
3 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
3.1 野外露头及岩心裂缝发育特征 |
3.2 裂缝产状及组系特征 |
3.3 裂缝发育程度及规模 |
3.4 裂缝填充特征 |
3.5 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
3.5.1 岩性因素 |
3.5.2 岩层厚度因素 |
3.5.3 构造变形因素 |
3.5.4 应力因素 |
3.6 小结 |
4 致密砂岩裂缝识别及参数计算 |
4.1 常规测井曲线识别裂缝 |
4.1.1 渗透率增大系数法识别裂缝 |
4.1.2 小波高频识别裂缝 |
4.2 电成像测井识别裂缝及参数计算 |
4.2.1 电成像测井原理及应用简介 |
4.2.2 图像人机交互识别法 |
4.2.3 裂缝参数计算 |
4.3 小结 |
5 裂缝有效性评价 |
5.1 应力匹配法评价裂缝有效性 |
5.1.1 地应力方位的求取及研究区地应力的分布 |
5.1.2 地应力分布与裂缝产状对比评价裂缝有效性 |
5.2 电成像测井评价裂缝有效性 |
5.3 斯通利波评价裂缝有效性 |
5.3.1 斯通利波原理及裂缝回应特征 |
5.3.2 声成像评价裂缝有效性 |
5.4 小结 |
6 研究区裂缝分布规律预测及有利目标优选 |
6.1 裂缝评价标准研究 |
6.1.1 裂缝类型 |
6.1.2 裂缝强度 |
6.1.3 裂缝级别 |
6.1.4 裂缝组合 |
6.2 裂缝分布规律预测 |
6.3 有利目标优选 |
6.3.1 Ⅶ油组有利目标综合评价 |
6.3.2 Ⅷ油组有利目标综合评价 |
6.3.3 Ⅸ油组有利目标综合评价 |
6.4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3)缝洞型储层综合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常规测井缝洞评价 |
1.2.2 电成像测井缝洞研究 |
1.2.3 声波测井缝洞与流体识别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缝洞型储层的综合常规测井评价方法 |
2.1 缝洞型储层的孔隙类型及特征 |
2.1.1 缝洞型储层发育特征——以冀中坳陷古潜山地层为例 |
2.1.2 孔隙类型及特征 |
2.2 缝洞型储层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
2.2.1 电阻率测井响应特征 |
2.2.2 声波时差测井响应特征 |
2.2.3 密度和中子测井响应特征 |
2.2.4 自然伽马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响应特征 |
2.3 基于常规测井响应的缝洞异常提取方法 |
2.3.1 三孔隙度比值 |
2.3.2 电阻率侵入校正差比 |
2.3.3 测井曲线变化率 |
2.3.4 等效弹性模量差比 |
2.3.5 次生孔隙指数 |
2.4 综合缝洞评价指数及其在缝洞型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
2.4.1 综合缝洞评价指数 |
2.4.2 缝洞型储层应用与评价 |
2.5 小结 |
第3章 电成像测井数据预处理与二值形态学图像提取 |
3.1 缝洞等井壁地质结构的电成像测井响应特征 |
3.1.1 FMI仪器的测量原理 |
3.1.2 井周地质结构在电成像图中的响应特征 |
3.2 电成像测井数据的预处理 |
3.2.1 奇异谱分析空白条带插值 |
3.2.2 Otsu成像图基质自动分割 |
3.3 基于二值形态学算法的缝洞提取与边缘检测 |
3.3.1 形态学结构元素 |
3.3.2 二值形态学的基本算法 |
3.3.3 形态学算子去噪与缝洞提取 |
3.3.4 形态学边缘检测 |
3.4 基于二值形态学算法的缝洞参数表征与实例分析 |
3.4.1 构建缝洞孔隙结构谱 |
3.4.2 裂缝参数定量计算 |
3.4.3 基于二值形态学算法的缝洞提取实例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自适应和路径形态学算法的缝洞识别与提取 |
4.1 一维自适应结构元素的电极板数据缝洞识别 |
4.1.1 一维数学形态学基本变换及组合滤波器 |
4.1.2 自适应多尺度结构元素构建 |
4.1.3 模拟与实测数据去噪效果分析 |
4.1.4 地层层理和泥质条带的剔除 |
4.2 二维电成像图的路径形态学处理与缝洞子图像分离 |
4.2.1 路径形态学基本原理 |
4.2.2 基于电成像图特征的邻接图模式 |
4.2.3 电成像图中裂缝与溶蚀孔洞的路径开运算实现 |
4.2.4 基于路径形态学的图像数据噪声压制与缝洞提取 |
4.2.5 实际资料处理与应用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基于声波速度频散与衰减的流体识别 |
5.1 声波全波列数据的频散与衰减模式 |
5.1.1 阵列声波测井的探测原理 |
5.1.2 孔隙介质中的声波频散与衰减 |
5.1.3 孔隙介质中的声波频散与衰减 |
5.2 基于STC的分频-互相关速度频散计算方法 |
5.2.1 基于STC的分频-互相关算法原理 |
5.2.2 算法误差讨论 |
5.2.3 算法计算流程 |
5.3 实测数据的速度频散与衰减分析 |
5.3.1 XMAC声波数据分析 |
5.3.2 DSI声波数据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鄂尔多斯盆地马五5-马四段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相测井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来源、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题目来源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碳酸盐岩沉积相分类 |
1.2.2 碳酸盐岩沉积相测井识别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关键技术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构造特征 |
2.2 地层特征 |
2.3 沉积特征 |
2.4 储层特征 |
第3章 沉积相划分 |
3.1 开阔台地相 |
3.1.1 台内滩亚相 |
3.1.2 滩间海亚相 |
3.2 局限台地相 |
3.2.1 颗粒滩亚相 |
3.2.2 潮坪亚相 |
3.2.3 泻湖亚相 |
第4章 沉积相测井识别方法 |
4.1 沉积相测井定性识别方法 |
4.1.1 开阔台地相 |
4.1.2 局限台地相 |
4.2 沉积相测井定量识别方法 |
4.2.1 开阔台地相 |
4.2.2 局限台地相 |
第5章 工区沉积相分布及沉积模式分析 |
5.1 沉积相纵向分布规律 |
5.2 沉积相横向分布规律 |
5.3 沉积相平面分布规律 |
5.4 沉积相模式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成像测井技术发展现状 |
1.1 电成像测井 |
1.2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 |
1.3 声波成像测井 |
2 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及应用进展 |
2.1 沉积相分析由表及里 |
2.1.1 岩性综合定量识别 |
2.1.2 沉积构造综合识别 |
2.1.3 沉积微相到岩性相精细分析 |
2.1.4 井点古流向精确分析 |
2.1.5 砂体展布趋势定量预测 |
2.2 储层构型解析细致入微 |
2.3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由宏观到微观 |
2.4 储层各向异性评价由近及远 |
3 成像测井沉积学发展趋势 |
3.1 成像测井技术研发的持续攻关 |
3.2 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内容的持续深化与完善 |
3.3 与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度融合 |
4 结论 |
(7)页岩裂缝测井识别方法与评价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页岩储层裂缝分类及其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
2.1 页岩储层裂缝的分类 |
2.2 页岩储层裂缝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
3 页岩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 |
3.1 常规测井方法识别页岩裂缝 |
3.2 测井新方法识别页岩裂缝 |
3.2.1 电成像测井识别页岩裂缝 |
(1)阵列感应成像测井 |
(2)方位电阻率成像测井(ARI) |
(3)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FMI) |
3.2.2 声成像测井识别页岩裂缝 |
(1)超声成像测井(UBI) |
(2)阵列声波测井 |
3.2.3 核磁共振测井识别页岩裂缝 |
4 页岩储层裂缝评价方法与展望 |
4.1 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数学方法识别及评价页岩裂缝发育层段 |
4.1.1 BP神经网络评价页岩裂缝 |
4.1.2 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评价页岩裂缝 |
4.1.3 灰色关联方法评价页岩裂缝 |
4.2 页岩裂缝参数定量计算 |
4.3 页岩储层裂缝识别与评价展望 |
5 结论 |
(8)录井与测井结合识别油气水层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课题来源及意义 |
2、研究进展及现状 |
3、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一、录井识别油气水层的方法及应用中的问题 |
二、测井识别油气水层的方法及应用中的问题 |
三、录井与测井结合识别油气水层的方法原理 |
四、录井与测井结合应用实例 |
五、应用效果分析与结论 |
第一章 录井识别油气水层的方法及应用中的问题 |
1.1 石油综合地质录井内容 |
1.2 综合地质录井方法及技术原理 |
1.3 录井识别油气水层方法 |
1.3.1 油、气、水层定性判别 |
1.3.2 油、气、水层的定量判别 |
1.4 录井作业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
1.4.1 综合录井不能准确的进行剖面归位 |
1.4.2 钻井液中混入油影响油、气、水层的判断 |
1.4.3 迟到时间难以校正 |
第二章 测井识别油气水层的方法及应用中的问题 |
2.1 测井方法及其技术原理 |
2.1.1 电阻率测井技术 |
2.1.2 声波测井技术 |
2.1.3 核磁测井技术 |
2.1.4 电缆地层测试技术 |
2.1.5 随钻测井技术 |
2.1.6 过套管测井技术 |
2.1.7 井下永久传感测井技术 |
2.2 测井技术识别油气水层的方法 |
2.3 随钻测井在剖面归位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录井与测井结合识别油气水层的方法原理 |
(1)识别地层岩性变化,进行剖面归位 |
(2)录井与测井结合识别油气水层 |
(3)迟到时间的校正 |
第四章 实例应用及效果分析 |
4.1 区域地质概况 |
4.2 油藏特征描述 |
4.3 录井和测井结合识别稠油层方法 |
4.3.1 测井解释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
4.3.2 录井解释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
4.4 测井技术与地化录井技术综合评价稠油层 |
4.4.1 AC-Pg曲线图解释评价法 |
4.4.2 φ_ Pg图板法 |
4.4.3 Rwa-M解释图版法 |
4.5 录井与测井解释的互补性 |
4.6 应用效果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利用成像测井资料提高常规测井薄层分辨率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薄层的定义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
2.1 测井方法和测井仪器的分辨率 |
2.2 薄层的基本概念 |
2.3 薄层测井响应理论基础 |
2.4 薄互层测井的响应特征 |
2.5 薄层、薄互层测井响应一般规律 |
第3章 利用电成像测井建立薄层各向异性模型 |
3.1 电成像测井介绍 |
3.2 电成像测井资料预处理 |
3.3 基于电成像测井各向异性模型的建立 |
第4章 薄储层双电层模型分析方法 |
4.1 DEL模型的基本原理 |
4.2 砂泥岩薄互层各参数的计算 |
第5章 电成像测井资料对薄层处理的应用 |
5.1 基于电成像测井的薄层划分 |
5.2 研究区储层参数确定 |
5.3 双电层模型参数确定 |
5.4 双电层模型效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成像测井在伊通莫里青区块岩性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0.1 国内外成像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 |
0.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0.3 主要研究内容 |
0.4 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 |
第一章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1.1 沉积环境的复杂性分析 |
1.2 各大类岩性对应的物性和含油性分析 |
1.2.1 粒径分布范围 |
1.2.2 含油性与岩性对应关系分析 |
1.2.3 各岩性的物性及含油性统计 |
第二章 伊通莫里青区块主要岩性常规测井响应分析 |
2.1 主要岩性测井响应分析 |
2.2 岩性测井响应分布规律研究 |
第三章 成像测井定性识别图版的建立 |
3.1 声、电成像测井的基本原理及仪器介绍 |
3.1.1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基本原理 |
3.1.2 井周声波反射成像测井基本原理 |
3.1.3 声电成像测井仪 |
3.2 成像测井资料与岩性对应关系研究 |
3.2.1 岩性分类及命名 |
3.2.2 岩性归位流程 |
3.2.3 成像测井资料岩性识别标准的建立 |
第四章 成像测井定量识别图版的建立 |
4.1 声、电成像测井资料的处理 |
4.1.1 斯伦贝谢 GeoQust 公司的 Geoframe—G 包 |
4.1.2 Logview 处理与解释工具系统 |
4.1.3 声、电成像测井资料处理的主要区别 |
4.2 定量解释参数 |
4.2.1 岩石骨架参数及孔隙度的确定 |
4.2.2 高阻斑块面比率的确定 |
4.3 定量识别图版的建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油基泥浆随钻电阻率测井及成像方法研究[D]. 陈可依. 浙江大学, 2021(01)
- [2]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储层裂缝识别及评价研究[D]. 夏炜旭. 重庆科技学院, 2019(11)
- [3]缝洞型储层综合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李曦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4]鄂尔多斯盆地马五5-马四段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相测井表征[D]. 王抒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致密油储层测井识别与评价技术方法综述[A]. 李崇飞,闫林,陈福利. 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7)论文集, 2017
- [6]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杨玉卿,崔维平,王猛. 中国海上油气, 2017(03)
- [7]页岩裂缝测井识别方法与评价技术综述[J]. 李涛,李松臣,屈晓荣. 中外能源, 2016(10)
- [8]录井与测井结合识别油气水层方法及应用[D]. 姬扬.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9]利用成像测井资料提高常规测井薄层分辨率的方法研究[D]. 滕俊. 长江大学, 2014(01)
- [10]成像测井在伊通莫里青区块岩性识别中的应用[D]. 蔺建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