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应用于纸模自动生产线的同步驱动机构,所述纸模自动生产线包括机架、左工作台和右工作台,所述同步驱动机构包括连接移动机构、连接支撑机构、移动驱动机构、抬升机构。当需要下降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与所述机架接触时,则通过所述抬升机构带动所述连接支撑机构下降,从而带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联动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向下移动,以使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与所述机架接触,同时所述连接支撑机构分脱所述连接移动机构,实现将热压定型装置的下压力作用于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及所述机架上,进而不仅能有效避免压坏所述移动驱动机构以降低设备故障率,且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本申请还公开了纸模自动生产线。
主设计要求
1.应用于纸模自动生产线的同步驱动机构,所述纸模自动生产线包括机架(1)和设于所述机架(1)上的左工作台(3)和右工作台(4),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驱动机构包括:连接移动机构(71),其连接于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下侧,且位于所述机架(1)上侧;连接支撑机构(72),其设于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与所述机架(1)间,用以支撑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移动驱动机构(73),其设于所述机架(1)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相连接;抬升机构(74),其设于所述机架(1)上,并位于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下侧,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相连接;当所述抬升机构(74)向上抬升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以带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联动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向上移动时,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与所述机架(1)间产生间隔空间,继而所述移动驱动机构(73)可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带动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沿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横向方向往复同步移动。
设计方案
1.应用于纸模自动生产线的同步驱动机构,所述纸模自动生产线包括机架(1)和设于所述机架(1)上的左工作台(3)和右工作台(4),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驱动机构包括:
连接移动机构(71),其连接于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下侧,且位于所述机架(1)上侧;
连接支撑机构(72),其设于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与所述机架(1)间,用以支撑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
移动驱动机构(73),其设于所述机架(1)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相连接;
抬升机构(74),其设于所述机架(1)上,并位于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下侧,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相连接;
当所述抬升机构(74)向上抬升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以带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联动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向上移动时,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与所述机架(1)间产生间隔空间,继而所述移动驱动机构(73)可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带动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沿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横向方向往复同步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包括:
前连杆(711),其连接于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的下侧;
后连杆(712),其设于所述前连杆(711)后侧,且连接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
前齿条(713),其设于所述前连杆(711)前侧;
后齿条(714),其设于所述后连杆(712)后侧;
前滚轮组(715),其设于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的前下侧;
后滚轮组(716),其设于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的后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包括:
前支撑导轨(721),其设于所述前滚轮组(715)下侧,且可与所述前滚轮组(715)相适配;
后支撑导轨(722),其设于所述后滚轮组(716)下侧,且可与所述后滚轮组(716)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驱动机构(73)包括:
主驱动部件(731),其设于所述机架(1)内部;
传动减速箱(732),其设于所述主驱动部件(731)下侧,且与所述主驱动部件(731)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前动力传动组(733),其设于所述主驱动部件(731)前侧,且其下端与所述传动减速箱(732)前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上端设有与所述前齿条(713)相啮合的前齿轮(7331);
后动力传动组(734),其设于所述主驱动部件(731)后侧,且其下端与所述传动减速箱(732)后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上端设有与所述后齿条(714) 相啮合的后齿轮(73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机构(74)包括:
前接触组件(741),其数量为多组,并沿所述机架(1)横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机架(1)前侧,位于所述前支撑导轨(721)下侧,且可接触所述前支撑导轨(721);
前联动连杆(742),其设于所述前接触组件(741)下侧,并与每一组所述前接触组件(741)下侧相铰接以用以联动每一组所述前接触组件(741);
后接触组件(743),其数量与所述前接触组件(741)相等,并对称设置于所述机架(1)后侧,位于所述后支撑导轨(722)下侧,且可接触所述后支撑导轨(722);
后联动连杆(744),其对称设置于所述前联动连杆(742)后侧,并位于所述后接触组件(743)下侧,且与每一组所述后接触组件(743)下侧相铰接以用以联动每一组所述后接触组件(743);
连接支撑板(745),其设于所述前联动连杆(742)左侧与所述后联动连杆(744)左侧间,并与所述前联动连杆(742)和所述后联动连杆(744)相连接;
抬升驱动部件(746),其设于所述连接支撑板(745)上,左端为动力输出端并与所述连接支撑板(745)相连接,且其右端被所述机架(1)内部右侧所限位,用以向左推动所述连接支撑板(745)以带动所述前联动连杆(742)和所述后联动连杆(744)向左移动,继而使所述前联动连杆(742)联动所述前接触组件(741)向上抬升所述前支撑导轨(721),同时所述后联动连杆(744)联动所述后接触组件(743)向上抬升所述后支撑导轨(7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组所述前接触组件(741)均包括:
前定位连杆(7411),其套设于所述机架(1)前侧上,且其下端伸进至所述机架(1)内部;
前升降连杆(7412),其套设于所述机架(1)上,位于所述前定位连杆(7411)左侧,并可沿所述机架(1)竖向方向上下移动;
前曲臂(7413),其设于所述机架(1)内,位于所述前定位连杆(7411)和所述前升降连杆(7412)的下侧,且其上部右端与所述前定位连杆(7411)下端相铰接,上部左端与所述前升降连杆(7412)下端相铰接,下端与所述前联动连杆(742)相铰接,继而当所述前联动连杆(742)向左移动时,所述前曲臂(7413)可用以带动所述前升降连杆(7412)上下升降移动。
7.纸模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纸模生产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纸模自动生产线的同步驱动机构,以及涉及一种纸模自动生产线。
【背景技术】
纸模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药品盛放、电器包装和易碎品衬垫包装等领域,其由植物纤维或二次纸品作为基础材料制成,由于纸模产品具有环保、无毒、可回收利用、运输方便等众多突出特点,使得纸模产业发展迅速。
纸模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移动工作台带动湿纸模移动至热压定型装置下,随之通过热压定型装置下压及加热定型湿纸模,继而将湿纸模成型为干纸模,但是,在此过程中,热压定型装置的下压力是作用于移动工作台及用以驱动移动工作台的驱动机构上,继而容易将用以驱动移动工作台的驱动机构压坏,从而影响成型纸模工作,进而影响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是针对的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纸模自动生产线的同步驱动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应用于纸模自动生产线的同步驱动机构,所述纸模自动生产线包括机架和设于所述机架上的左工作台和右工作台,所述同步驱动机构包括:
连接移动机构,其连接于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下侧,且位于所述机架上侧;
连接支撑机构,其设于所述连接移动机构与所述机架间,用以支撑所述连接移动机构;
移动驱动机构,其设于所述机架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连接移动机构相连接;
抬升机构,其设于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连接支撑机构下侧,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连接支撑机构相连接;
当所述抬升机构向上抬升所述连接支撑机构以带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联动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向上移动时,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与所述机架间产生间隔空间,继而所述移动驱动机构可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带动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沿所述连接支撑机构横向方向往复同步移动。
如上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所述连接移动机构包括:
前连杆,其连接于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的下侧;
后连杆,其设于所述前连杆后侧,且连接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
前齿条,其设于所述前连杆前侧;
后齿条,其设于所述后连杆后侧;
前滚轮组,其设于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的前下侧;
后滚轮组,其设于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的后下侧。
如上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所述连接支撑机构包括:
前支撑导轨,其设于所述前滚轮组下侧,且可与所述前滚轮组相适配;
后支撑导轨,其设于所述后滚轮组下侧,且可与所述后滚轮组相适配。
如上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所述移动驱动机构包括:
主驱动部件,其设于所述机架内部;
传动减速箱,其设于所述主驱动部件下侧,且与所述主驱动部件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前动力传动组,其设于所述主驱动部件前侧,且其下端与所述传动减速箱前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上端设有与所述前齿条相啮合的前齿轮;
后动力传动组,其设于所述主驱动部件后侧,且其下端与所述传动减速箱后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上端设有与所述后齿条相啮合的后齿轮。
如上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所述抬升机构包括:
前接触组件,其数量为多组,并沿所述机架横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机架前侧,位于所述前支撑导轨下侧,且可接触所述前支撑导轨;
前联动连杆,其设于所述前接触组件下侧,并与每一组所述前接触组件下侧相铰接以用以联动每一组所述前接触组件;
后接触组件,其数量与所述前接触组件相等,并对称设置于所述机架后侧,位于所述后支撑导轨下侧,且可接触所述后支撑导轨;
后联动连杆,其对称设置于所述前联动连杆后侧,并位于所述后接触组件下侧,且与每一组所述后接触组件下侧相铰接以用以联动每一组所述后接触组件;
连接支撑板,其设于所述前联动连杆左侧与所述后联动连杆左侧间,并与所述前联动连杆和所述后联动连杆相连接;
抬升驱动部件,其设于所述连接支撑板上,左端为动力输出端并与所述连接支撑板相连接,且其右端被所述机架内部右侧所限位,用以向左推动所述连接支撑板以带动所述前联动连杆和所述后联动连杆向左移动,继而使所述前联动连杆联动所述前接触组件向上抬升所述前支撑导轨,同时所述后联动连杆联动所述后接触组件向上抬升所述后支撑导轨。
如上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每一组所述前接触组件均包括:
前定位连杆,其套设于所述机架前侧上,且其下端伸进至所述机架内部;
前升降连杆,其套设于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前定位连杆左侧,并可沿所述机架竖向方向上下移动;
前曲臂,其设于所述机架内,位于所述前定位连杆和所述前升降连杆的下侧,且其上部右端与所述前定位连杆下端相铰接,上部左端与所述前升降连杆下端相铰接,下端与所述前联动连杆相铰接,继而当所述前联动连杆向左移动时,所述前曲臂可用以带动所述前升降连杆上下升降移动。
本申请还提及一种纸模自动生产线,包括如上所述的同步驱动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申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同步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抬升机构以实现抬升所述连接支撑机构,随之带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联动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向上升起,继而可通过所述移动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以带动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左右移动,达到移动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的目的,当需要下降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时,则通过所述抬升机构带动所述连接支撑机构下降,从而带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联动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向下移动,以使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与所述机架接触,同时所述连接支撑机构分脱所述连接移动机构,实现将热压定型装置的下压力作用于所述左工作台和所述右工作台及所述机架上,进而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压坏所述移动驱动机构以降低设备故障率,且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纸模自动生产线上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纸模自动生产线上的后视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视图Ⅰ。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视图Ⅱ。
图5是本申请纸模自动生产线中所述纸浆槽和所述湿模成型模组及所述上下驱动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视图Ⅲ。
图7是图5的局部放大视图Ⅳ。
图8是图5的局部放大视图Ⅴ。
图9是本申请纸模自动生产线中隐藏所述湿模成型装置、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右热压定型装置、干湿模搬运装置、所述升降载放装置及部分所述机架后以示出本申请同步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视图Ⅵ。
图11是本申请纸模自动生产线中隐藏所述湿模成型装置、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右热压定型装置、干湿模搬运装置、所述升降载放装置及部分所述机架后示出所述同步驱动机构的右视图。
图12是本申请纸模自动生产线中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本申请纸模自动生产线中所述右热压定型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本申请纸模自动生产线中所述干湿模搬运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14所示,纸模自动生产线,包括机架1、湿模成型装置2、左工作台3、右工作台4、左热压定型装置5、右热压定型装置6、同步驱动机构7、干湿模搬运装置8。
具体的,所述湿模成型装置2设于所述机架1后侧,且用以成型湿纸模。所述左工作台3设于所述湿模成型装置2前侧,且用以搭载湿纸模。所述右工作台4设于所述左工作台3右侧,且用以搭载湿纸模。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5设于所述机架1左侧,用以与所述左工作台3相配合以热压定型湿纸模,以使湿纸模形成干纸模。所述右热压定型装置6设于所述机架1右侧,用以与所述右工作台4相配合以热压定型湿纸模,以使湿纸模形成干纸模。所述同步驱动机构7设于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 的下侧,且用以驱动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同步移动,以使所述左工作台3移动至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5下侧时,所述右工作台4移动至所述湿模成型装置2前侧,或使所述右工作台4移动至所述右热压定型装置6下侧时,所述左工作台3移动至所述湿模成型装置2前侧。所述干湿模搬运装置8设于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5与所述右热压定型装置6间,且当所述左工作台3或所述右工作台4移动至所述湿模成型装置2前侧时,用以从所述湿模成型装置2抓起湿纸模,同时从所述左工作台3或所述右工作台4上抓起干纸模,继而再将所抓起的湿纸模搬运至所述左工作台3 或所述右工作台4上,同时将所抓起的干纸模搬运至指定放置地点。其通过所述湿模成型装置2和所述左工作台3、所述右工作台4、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5、所述右热压定型装置6、所述同步驱动机构7及所述干湿模搬运装置8相配合以实现全自动智能生产纸模的目的,继而不仅可大幅度提高纸模的生产效率,且还可进一步满足越来越多的实际使用需求,从而不仅有利于生产企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且还有利于纸模行业进一步发展。
所述湿模成型装置2包括纸浆槽21、湿模成型模组22、上下驱动组 23。所述纸浆槽21设于所述机架1后上侧,用以容装纸浆。所述湿模成型模组22设于所述纸浆槽21内。所述上下驱动组23下部套设于所述机架1上,上部套设于所述纸浆槽21内并与所述纸浆槽21密封连接,且其上端与所述湿模成型模组22相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湿模成型模组22上下升降移动,继而当所述湿模成型模组22向上升起时,所述湿模成型模组 22用以成型湿纸模。其优点在于通过所述纸浆槽21和所述湿模成型模组 22及所述上下驱动组23可用以简单快捷地成型出湿纸模。
所述湿模成型模组22包括承载托板221和设于所述承载托板221上侧的湿模成型模具222。所述湿模成型模具222上开设有用以排出湿纸模水分的排水孔2221,所述承载托板221上开设有用以承接经所述排水孔 2221流下的水分且引导水分流动的流水沟槽2211,所述承载托板221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流水沟槽2211相连通且用以汇集排放水分的汇集排水孔 2212。所述上下驱动组23上沿其竖向方向开设有与所述汇集排水孔2212 相连通且用以外排水分的外排中孔231。其优点在于通过所述排水孔2221 和所述流水沟槽2211、所述汇集排水孔2212及所述外排中孔231以形成排水结构,继而通过所述排水结构以排出湿纸模上的部分水分。
所述纸浆槽21底部左侧设有向下伸出并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左连通端口211。所述纸浆槽21底部右侧设有向下伸出并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右连通端口212。所述左连通端口211和所述右连通端口212的数量均优选为4 个。所述湿模成型装置2还包括设于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5后侧并与所述左连通端口211相连接且用以向所述纸浆槽21内注入纸浆的左注浆桶24,以及设于所述右热压定型装置6后侧并与所述右连通端口212相连接且用以向所述纸浆槽21内注入纸浆的右注浆桶25。其优点在于通过所述左注浆桶24和所述右注浆桶25分别与所述纸浆槽21多端连接以实现瞬时将所述纸浆槽21内注满纸浆,继而可大大节省注浆时间,进而可进一步提高纸模生产效率。
所述左注浆桶24后侧设有用以外接纸浆流入的左接端口241,且其下侧设有可与所述左连通端口211管道连接且用以开启注送纸浆或关闭停止注送纸浆的左启闭注送阀242。所述左接端口241的数量优选为2个,且呈上下分布,其目的在于分流接入纸浆以使纸浆快速流入所述左注浆桶24 内。所述左启闭注送阀242的数量与所述左连通端口211的数量相等,且优选为电磁阀,其目的在于实现自动控制启闭动作。
所述右注浆桶25后侧设有用以外接纸浆流入的右接端口251,且其下侧设有可与所述右连通端口212管道连接且用以开启注送纸浆或关闭停止注送纸浆的右启闭注送阀252。所述右接端口251的数量优选为2个,且呈上下分布,其目的在于分流接入纸浆以使纸浆快速流入所述右注浆桶25 内。所述右启闭注送阀252的数量与所述右连通端口212的数量相等,且优选为电磁阀,其目的在于实现自动控制启闭动作。
所述同步驱动机构7包括连接移动机构71、连接支撑机构72、移动驱动机构73、抬升机构74。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连接于所述左工作台3 和所述右工作台4下侧,且位于所述机架1上侧。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 设于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与所述机架1间,用以支撑所述连接移动机构 71。所述移动驱动机构73设于所述机架1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相连接。所述抬升机构74设于所述机架1上,并位于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下侧,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相连接。当所述抬升机构74向上抬升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以带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联动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向上移动时,所述左工作台3 和所述右工作台4与所述机架1间产生间隔空间,继而所述移动驱动机构 73可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带动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 4沿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横向方向往复同步移动。当所述左工作台3需要与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5相配合以热压定型湿纸模时,或所述右工作台4 需要与所述右热压定型装置6相配合以热压定型湿纸模时,则可通过所述抬升机构74下降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的位置高度,以使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下侧面与所述机架1上侧面相接触,同时使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下移以分脱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从而可通过所述机架1来承受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5或所述右热压定型装置6的下压力,进而避免热压定型湿纸模过程中损坏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及所述抬升机构 74。
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包括前连杆711、后连杆712、前齿条713、后齿条714、前滚轮组715、后滚轮组716。所述前连杆711连接于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的下侧。所述后连杆712设于所述前连杆711后侧,且连接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所述前齿条713设于所述前连杆711前侧。所述后齿条714设于所述后连杆712后侧。所述前滚轮组715设于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的前下侧。所述后滚轮组716 设于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的后下侧。其目的在于将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连接为一体,方便于驱动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
所述连接支撑机构72包括前支撑导轨721、后支撑导轨722。所述前支撑导轨721设于所述前滚轮组715下侧,且可与所述前滚轮组715相适配。所述后支撑导轨722设于所述后滚轮组716下侧,且可与所述后滚轮组716相适配。其优点在于方便所述前滚轮组715和所述后滚轮组716滚动。
所述移动驱动机构73包括主驱动部件731、传动减速箱732、前动力传动组733、后动力传动组734。所述主驱动部件731设于所述机架1内部。所述传动减速箱732设于所述主驱动部件731下侧,且与所述主驱动部件731动力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前动力传动组733设于所述主驱动部件 731前侧,且其下端与所述传动减速箱732前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上端设有与所述前齿条713相啮合的前齿轮7331。所述后动力传动组734设于所述主驱动部件731后侧,且其下端与所述传动减速箱732后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上端设有与所述后齿条714相啮合的后齿轮7341。其优点在于通过与所述所述连接移动机构71以实现同步驱动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 4。
所述抬升机构74包括前接触组件741、前联动连杆742、后接触组件 743、后联动连杆744、连接支撑板745、抬升驱动部件746。所述前接触组件741数量为多组,并沿所述机架1横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机架1前侧,位于所述前支撑导轨721下侧,且可接触所述前支撑导轨721。所述前联动连杆742设于所述前接触组件741下侧,并与每一组所述前接触组件741 下侧相铰接以用以联动每一组所述前接触组件741。所述后接触组件743 数量与所述前接触组件741相等,并对称设置于所述机架1后侧,位于所述后支撑导轨722下侧,且可接触所述后支撑导轨722。所述后联动连杆 744对称设置于所述前联动连杆742后侧,并位于所述后接触组件743下侧,且与每一组所述后接触组件743下侧相铰接以用以联动每一组所述后接触组件743。所述连接支撑板745设于所述前联动连杆742左侧与所述后联动连杆744左侧间,并与所述前联动连杆742和所述后联动连杆744 相连接。所述抬升驱动部件746设于所述连接支撑板745上,左端为动力输出端并与所述连接支撑板745相连接,且其右端被所述机架1内部右侧所限位,用以向左推动所述连接支撑板745以带动所述前联动连杆742和所述后联动连杆744向左移动,继而使所述前联动连杆742联动所述前接触组件741向上抬升所述前支撑导轨721,同时所述后联动连杆744联动所述后接触组件743向上抬升所述后支撑导轨722。其优点在于实现同步抬升或下降所述左工作台3和所述右工作台4。
每一组所述前接触组件741均包括前定位连杆7411、前升降连杆 7412、前曲臂7413。所述前定位连杆7411套设于所述机架1前侧上,且其下端伸进至所述机架1内部。所述前升降连杆7412套设于所述机架1 上,位于所述前定位连杆7411左侧,并可沿所述机架1竖向方向上下移动。所述前曲臂7413设于所述机架1内,位于所述前定位连杆7411和所述前升降连杆7412的下侧,且其上部右端与所述前定位连杆7411下端相铰接,上部左端与所述前升降连杆7412下端相铰接,下端与所述前联动连杆742相铰接,继而当所述前联动连杆742向左移动时,所述前曲臂7413 可用以带动所述前升降连杆7412上下升降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向上抬升功能。
所述左工作台3上设有左搭载模具31,所述右工作台4上设有右搭载模具41。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5包括左安装导向架51、左连接板52、左热压定型模具53、左升降驱动机构54。所述左安装导向架51设于所述机架1左上侧。所述左连接板52套设于所述左安装导向架51上。所述左热压定型模具53设于所述左连接板52下侧,且可外接热源以与所述左搭载模具31相配合以热压定型湿纸模。所述左升降驱动机构54设于所述左安装导向架51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左连接板52相连件,用以驱动所述左连接板52带动所述左热压定型模具53沿所述左安装导向架51竖向方向上下升降移动,以使所述左热压定型模具53与所述左搭载模具31相配合。所述右热压定型装置6包括右安装导向架61、右连接板62、右热压定型模具63、右升降驱动机构64。所述右安装导向架61设于所述机架 1右上侧。所述右连接板62套设于所述右安装导向架61上。所述右热压定型模具63设于所述右连接板62下侧,且可外接热源以与所述右搭载模具41相配合以热压定型湿纸模。所述右升降驱动机构64设于所述右安装导向架61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右连接板62相连件,用以驱动所述右连接板62带动所述右热压定型模具63沿所述右安装导向架61竖向方向上下升降移动,以使所述右热压定型模具63与所述右搭载模具41相配合。其优点在于通过所述左热压定型装置5与所述左工作台3相配合及通过所述右热压定型装置6与所述右工作台4相配合均以实现热压定型湿纸模,达到双工位生产目的,进而可进一步提高本申请生产纸模的生产效率。
所述干湿模搬运装置8包括安装支架81、移动连接模块82、纵向驱动机构83、竖向驱动机构84、湿纸模抓取模块85、干纸模抓取模块86。所述安装支架81设于所述机架1上侧。所述移动连接模块82设于所述安装支架81上。所述纵向驱动机构83设于所述安装支架81与所述移动连接模块82间,用以驱动所述移动连接模块82沿所述机架1纵向方向前后往复移动。所述竖向驱动机构84设于所述移动连接模块82上,且从动于所述移动连接模块82前后移动。所述湿纸模抓取模块85设于所述移动连接模块82下侧,并与所述竖向驱动机构84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且受所述竖向驱动机构84驱动而沿所述机架1竖向方向上下移动以用于取放湿纸模。所述干纸模抓取模块86设于所述湿纸模抓取模块85前侧,并从动于所述湿纸模抓取模块85移动以用于取放干纸模。其优点在于实现同步抓取及搬运湿纸模和干纸模。
本申请纸模自动生产线还包括升降载放装置9,所述升降载放装置9 设于所述机架1前侧,且用以升降载放干纸模。其优点在于辅助实现自动码放干纸模。
综上所述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其对本申请作出各种变化,则仍落入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2289.3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686145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D21J3/00
专利分类号:D21J3/00
范畴分类:24J;
申请人:广东卡雷尔自动化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卡雷尔自动化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东明花园东明街8号二层9卡之二
发明人:于向仪;欧伟杰;詹婷婷;于晓北;陈栋
第一发明人:于向仪
当前权利人:广东卡雷尔自动化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连华
代理机构:44327
代理机构编号:中山市捷凯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32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