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直流交流变换论文-崔建国,宁永香

交流直流交流变换论文-崔建国,宁永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流直流交流变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流,交流,无稳多谐振荡器,变换器

交流直流交流变换论文文献综述

崔建国,宁永香[1](2019)在《基于无稳多谐振荡器的便携式直流-交流变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室外环境使用小型交流电动工具不便的问题,设计了一款将12 V铅酸蓄电池直流电源转换为220 V交流电源的变换器(或逆变器)。由两个叁极管及阻容元件组成一个无稳多谐振荡器,推动同样由两个大功率叁极管组成的推挽式功率放大器,两个功放管交替导通,这两个导通电流各通过一个输出变压器的一次级绕组中的一半绕组,最后由输出变压器的二次级绕组输出一个由方波组成的220 V交流电压。利用这种思路可以制作成一个便携式逆变器,方便大家使用多种小型电动工具。(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4期)

段建东,李浩,雷阳,赵召[2](2019)在《利用同步挤压小波变换的高压交直流混联系统交流线路暂态方向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交直流电网混联深度不断增大而呈现出的复杂故障特性,对故障识别与清除的快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混联系统交流侧线路的故障暂态特征,该文提出一种暂态方向保护方法,比较正、反向电流暂态分量中的高频能量构成故障方向识别的判据。其中电流暂态分量的提取及其高频能量的表征经由新颖的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完成。在实际交直流混联系统参数建立的EMTDC仿真模型上进行大量测试,并且与传统连续小波变换相比较,结果显示所提暂态方向保护在不同故障初始相位角、故障类型、故障距离、故障过渡电阻以及不同线路长度下是可靠的,且灵敏度高,时间窗短,动作超高速。(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冷亚辉[3](2018)在《高集成度高效率交流-直流(AC-DC)变换器输出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流-直流(AC-DC)变换器控制芯片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适配器、家用电器电源、照明电源等电路中。交流-直流变换器控制芯片的发展趋势为高效率、高集成度、高输出精度与智能化等。基于反激式(Flyback)交流-直流变换器的特点,本文针对其集成化及效率优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实现全集成原边控制恒流输出反激控制器,提出并设计了原边全集成退磁时间检测电路;为实现高精度恒压输出控制并实现控制器的集成化,提出并设计了用于原副边配合恒压输出控制的通讯方式及状态机,并且设计了片上集成高压电容隔离通讯方案及电路;为提高同步整流反激变换器的整体效率,提出并设计了用于优化反激同步整流效率的自适应电压过零检测技术。本文首先分析了应用于恒流输出场合下的反激变换器,提出了一种全集成的原边控制恒流输出反激控制器。为了提高系统集成度,采用了片上集成高压功率器件、片上集成退磁时间检测及无需片外补偿恒流控制电路的方式。通过分析反激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工作特性以及利用退磁时间进行恒流控制的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利用功率管栅极进行退磁时间采样的反馈方法,并分析了电路中的寄生参数对退磁时间采样的影响。与传统的退磁时间采样方法相比,本文的方式利用了功率器件本身的寄生电容进行采样,从而无需其他片外辅助器件即可实现恒流反馈控制。为了验证片上集成退磁时间检测电路,设计了全集成原边控制恒流输出反激变换器控制芯片。使用该芯片,系统无需片外分压电阻、辅助绕组或光耦等器件即可实现输出恒流控制。所设计的全集成恒流控制芯片经过流片,搭建了测试电路。测试电路实现了原边全集成的恒流控制,包含所有外围器件在内,其尺寸为1.6cmX2.4cm×1.4cm。在85-265V交流电压输入范围内,输出电流误差范围为±2.48%,系统总体效率大于72%。在研究了原边控制恒流输出反激控制器之后,针对恒压输出应用下的反激控制器进行了研究。为了保证输出电压控制精度与响应速度,提高系统效率,提出采用原副边双控制器的控制方式。其中原边控制器基于前述功率器件与高压供电集成的方案,副边控制器集成了输出控制及同步整流控制器。原副边控制器经由通讯链路进行通讯,实现完整的闭环控制。为保证系统的安全工作,设计了相应的状态机以实现控制状态的转移和异常状态的处理。此外,为保证电路工作时序的正常,还为副边控制器设计了双路供电方案以保证副边控制器快速启动。基于双控制器的控制方案,为提高集成度,需要实现可集成且可靠的原副边隔离通讯。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集成在片上的高压电容隔离通讯方案。由于采用片上高压电容进行隔离通讯,无需特殊封装或额外的通讯元件,因而能够实现原边控制芯片与副边控制芯片在封装上的集成。本文提出了几种可能的片上高压电容的实现结构,并对其寄生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电路的寄生特性,设计了相应的通讯信号恢复电路。所设计的高压电容仅占用一个封装焊盘的大小,且无需特殊制造工艺支持,相对于传统的通讯方案,具有易于集成且低成本的优点。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控制方案及通讯方案。设计了原边控制芯片和副边控制芯片,并进行了流片验证。搭建了恒压输出反激变换器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片上隔离通讯方案能够实现稳定可靠的环路控制,在90-265 V交流输入、0-10 W负载范围内,输出电压误差小于0.96%,负载在空载和满载间切换时,系统响应速度小于200μs。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效率,基于前述集成同步整流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本文分析了同步整流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非理想因素及其可能造成的效率损失。在同步整流控制器中,由环路延迟及比较器随机适配等非理想因素造成的同步整流管关断误差可能降低同步整流的效果。针对同步整流控制器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同步整流过零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通过动态环路补偿,实现精确的过零点关断控制,提高系统效率。为验证所提出的自适应同步整流控制方案,使用提出的方案进行了流片并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同步整流相比较,对于85-220V交流输入,5V(5W)恒压输出的系统,本文提出的自适应同步整流方案在20-60%负载条件下最高能够实现3%的效率提升,在80%以上负载条件下,最高可实现0.8%的效率提升。满载情况下,优化后系统总效率大于82%。(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8-06)

侯立端[4](2018)在《用于微弱太阳能收集的直流—交流—直流(DC-AC-DC)升压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大量应用,传统的电池供电方式弊端日益突出,利用能量收集技术实现传感器的自供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用于微弱太阳能量收集的DC-DC升压电路在低输入电压情况下难以自启动、输出电压波动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对微弱太阳能量收集的直流-交流-直流(DC-AC-DC)升压变换器。重点设计了稳压器的叁个模块电路:直流-交流逆变升压模块,交流-直流有源整流模块,无片外电容的线性稳压模块,并进行电路仿真。升压变换器输出电压可以直接驱动负载。本文具体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研究了太阳能电池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输出电压的大小,设计了符合要求的直流-交流-直流升压电路宏观结构。提出了使用先逆变升压再整流稳压的电路结构,实现较低电压自启动,最低只要48m V。(2)为了解决低输入电压情况下逆变电路自启动问题,研究了传统的DC-DC升压电路的自启动方式,设计了基于变压器结构实现的逆变电路。使用耗尽型MOS晶体管作为开关保证次级线圈有持续的交流输出。并进行了仿真验证。(3)研究了如何减少整流电路的压降、提高电路的输出电压。无源整流电路虽然可以进一步减少电路的压降,但是无源形式的整流效率较低。本文通过负电压转换电路和有源二极管实现全波有源整流。相比全部由有源二极管构成的全波有源整流电路,芯片的面积减少近50%,电压转换效率达到98%。同时设计了实现在任何工艺角电路可以启动增加了衬底调节电路和旁路二极管。(4)设计了无片外电容的线性稳压器,实现电压的稳定输出。设计了抑制俯冲过冲电路,解决了没有片外电容引起的过冲俯冲问题,有效地改善了电路的瞬态响应。负载变化时的俯冲电压为121m V,过冲电压为50m V。设计了零温度系数的带隙基准,温度系数为10ppm/℃。线性稳压电路的负载调整率为50μV/m A。本文设计的直流-交流-直流(DC-AC-DC)升压变换器。通过使用Spectre仿真工具进行基于Chartered公司0.35μm CMOS工艺仿真验证进行设计和仿真,结果显示:该系统的最小自启动电压为48m V。输出电压随负载变化时的负载调整率为50μV/m A。稳定输出电压设定为1.8V时的最大输出1.82V,最小输出1.72V,电压纹波在合理范围内。(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张鑫[5](2012)在《直流-交流变换电路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流-交流(DC-AC)变换电路,也被称为逆变器,可以把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逆变器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如频率控制装置,电解电镀电源,感应加热电源,不间断电源,焊接电源等。而且现在我国新兴并正在大力发展的光伏发电技术就需要运用大量逆变电路才能将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直流电能转换成日常生活可用的交流电能。本毕业论文主要对电路结构进行逆变器的分析说明。而使用MATLAB可以很好的完成对设计电路的建模与仿真MATLAB是一款基于矩阵的交互式程序计算语言的科学计算软件。本文主要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单相桥式全控整流及有源逆变电路、叁相半波整流及有源逆变电路、叁相桥式整流及有源逆变电路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并且对所得出的仿真结果进行研究和计算。(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2年06期)

斯洛博丹.丘克,白龙,郝锐,周元钧[6](2011)在《效率为98%的单相和叁相单级交流-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电力电子技术研究领域,具有隔离和功率因数校正功能的单级AC-DC变换器,均是依赖于全桥整流的新型变换器。当前的单相AC-DC变换器是基于传统的脉宽调制(PWM)变换方法实现的,它至少包括叁个不同的功率信号处理级:全桥整流器、BOOST PFC变换器和串联隔离式全桥DC-DC变换器,共用到14个开关器件和3个磁性元件,这些都对变换器的效率、尺寸和成本限制产生影响。本文所介绍的混合变换方法实现了一种新型单级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是一种只包括叁个开关器件和一个磁性元件的非桥型PFC变换器。这种变换器具有98%左右的效率、0.999的功率因数和总共仅1.7%的谐波畸变。叁相整流器包含了叁个这样的单相整流器,它利用了特斯拉叁相转换系统的优点,可以进行叁相系统的输入功率到直流输出功率的瞬态转换,具有高频光隔离,0.999的功率因数,低谐波畸变(1.7%),较小的尺寸和成本等特点,而且效率达到了98%。(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期刊2011年04期)

蔡文,夏明亮,曹以龙[7](2010)在《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中一步换流策略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运行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步换流电路.实验结果表明了一步换流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矩阵式变换器的进一步实用化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刘晓[8](2010)在《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矩阵式变换器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功率变换器,允许频率单级变换,无需大容量的储能元件,输入功率因数接近1并可自由调节,能量可双向流动。矩阵式变换器本身也是一种柔性的、通用的电力变换器,它可以演化出多种电力变换器拓扑结构,本文研究一种由矩阵式交/交变换器演化来的交流-直流变换器,它除具有矩阵式变换器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不同于现有交流-直流变换器的其它特征。论文采用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一种具有四象限运行能力的矩阵式交流-直流电力变换器。本文分析了变换器的叁种控制策略,通过比较,认为电流空间矢量调制算法更适用于该变换器;论文研究了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安全换流问题,针对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运行特点,分析指出一步换流策略适用于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设计,同时设计并实现了一步换流的逻辑控制电路;为进一步研究该变换器性能,同时也为变换器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建立了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仿真模型,对变换器的控制性能及运行性能进行了较完整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以德州仪器公司TMS320F2812型DSP和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XC9572XL组成的“双核”控制系统为核心,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建立了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硬件系统实验平台,基于电流空间矢量调制策略和一步换流策略对矩阵式叁相交流-直流变换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相符;实验结果验证了有关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为变换器进一步实用化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刘晓,蔡文[9](2010)在《基于电流空间矢量调制法的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基于电流空间矢量调制策略的矩阵式直流-交流变换器.该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幅值可达输入相电压的1.5倍、极性任意可调、大小宽范围线性可调,还具有能量双向流动,输入电流零位移、波形接近正弦等特点.基于理论分析,进行实验研究,结果与理论一致,同时表明该变换器具有多象限运行能力.(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蔡文[10](2008)在《矩阵式叁相交流—直流变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矩阵式变换器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功率变换器,允许频率单级变换,无需大容量的储能元件,输入功率因数接近1并可自由调节,能量可双向流动。矩阵式变换器本身也是一种柔性的、通用的电力变换器,它可以演化出多种电力变换器拓扑结构,本文研究一种由矩阵式交/交变换器演化来的交流-直流变换器,它除具有矩阵式变换器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不同于现有交流-直流变换器的其它特征。论文采用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一种矩阵式交流.直流电力变换器。本文首先较全面地研究了矩阵式交流一直流变换器的拓扑结构,提出矩阵式交流一直流变换器主要存在两类不同变换结构,一类是将直流负载与电源之间隔离的结构,另一类是非隔离的结构,论文重点研究了非隔离(直接型)矩阵式交流一直流变换器的拓扑结构。非隔离矩阵式交流一直流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可以分为四种,本文研究了其中一种具有四象限运行能力的变换器。论文研究了这种变换器的两种控制策略:开关函数法和电流空间矢量法,分别研究并推导了在电网电压发生畸变和不平衡状态下的开关函数法和电流空间矢量法及其对变换器性能的影响;同时,基于矩阵式交流一直流变换器开关函数等价的原则,建立了这两种算法之间的统一联系;通过对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中共模电压产生原因及其大小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效抑制共模电压的方法。论文建立了矩阵式叁相交流-直流变换器的静态模型,系统地研究了这种变换器的功率特性及其四象限运行性能;在系统静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微偏线性化的方法建立了变换器的交流小信号模型,对该变换器的稳定性及其动态性能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论文研究了矩阵式交流一直流变换器的安全换流问题,分析了目前矩阵式变换器设计中常用的多步换流方法及其对变换器性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针对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运行特点,分析指出一步换流策略适用于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设计,同时设计并实现了一步换流的逻辑控制电路。为进一步研究该变换器性能,同时也为变换器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建立了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仿真模型,对变换器的控制性能及运行性能进行了较完整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建立了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软、硬件系统实验平台,对该变换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相符;实验结果验证了有关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为变换器进一步实用化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08-12-01)

交流直流交流变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型交直流电网混联深度不断增大而呈现出的复杂故障特性,对故障识别与清除的快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混联系统交流侧线路的故障暂态特征,该文提出一种暂态方向保护方法,比较正、反向电流暂态分量中的高频能量构成故障方向识别的判据。其中电流暂态分量的提取及其高频能量的表征经由新颖的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完成。在实际交直流混联系统参数建立的EMTDC仿真模型上进行大量测试,并且与传统连续小波变换相比较,结果显示所提暂态方向保护在不同故障初始相位角、故障类型、故障距离、故障过渡电阻以及不同线路长度下是可靠的,且灵敏度高,时间窗短,动作超高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流直流交流变换论文参考文献

[1].崔建国,宁永香.基于无稳多谐振荡器的便携式直流-交流变换器[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9

[2].段建东,李浩,雷阳,赵召.利用同步挤压小波变换的高压交直流混联系统交流线路暂态方向保护[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3].冷亚辉.高集成度高效率交流-直流(AC-DC)变换器输出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8

[4].侯立端.用于微弱太阳能收集的直流—交流—直流(DC-AC-DC)升压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5].张鑫.直流-交流变换电路建模与仿真[J].无线互联科技.2012

[6].斯洛博丹.丘克,白龙,郝锐,周元钧.效率为98%的单相和叁相单级交流-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J].电力电子.2011

[7].蔡文,夏明亮,曹以龙.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中一步换流策略的实现[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

[8].刘晓.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0

[9].刘晓,蔡文.基于电流空间矢量调制法的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蔡文.矩阵式叁相交流—直流变换器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8

标签:;  ;  ;  ;  

交流直流交流变换论文-崔建国,宁永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