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门诊护理安全的方法与效果

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门诊护理安全的方法与效果

汪素琴

安徽省马鞍山十七冶医院243000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急、死亡率高,预后差的心血管疾病。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是挽救病人生命,促进病人康复的关键。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评估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针对5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的护理和康复状况,对护理进行效果评价。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对于挽救病人生命和促进病人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指由于经常持久的心肌严重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的急性坏死[1]。它是在灌装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高血压或冠心病等机械原因,诱发了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产生急性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的结果。这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AMI有发病急、死亡率高、预后差,是冠心病中非常危重的表现类型。诱发因素包括工作过累,从事较多重体力劳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容易诱发心肌梗死;饮酒过多,脂肪摄入量过多时也容易引起心梗;对于老年人,便秘时长时间屏气容易造成急性心梗;大出血、大手术、休克等一些其他原因也是急性心梗重要诱因。因此,急性心梗病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2-3]。

2.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评估

要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就要先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的评估、临床症状的评估和心理社会因素的评估三个方面。对于身体状况的评估,要询问病人心绞痛发作史等,尽早发现心肌梗死的先兆,临床症状的评估包括用来判断病人是否发生了急性心梗,主要依靠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临床表现,其次是心电图特征的改变,还有血清心肌酶的显著升高。急性心梗的临床典型表现为:持续性的心前区或胸骨后或剑突下出现剧烈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并且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疼痛可辐射至上肢尺侧、两肩、两上肢、颈部等区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是Q波变得宽而深,这种表现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出现;②是心电的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这种表现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③是T波倒置,该情况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④是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下移,但aVR导联ST段抬高。另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估还包括血清心肌酶显著增高。心理评估对于急性心梗也非常重要,AMI患者常有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由于冠心病是身心疾病,因此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也是护理评估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临床心梗的护理非常重要。

3.急性心肌梗死的门诊护理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加强监测,吸氧护理,缓解疼痛,活动量的安排,饮食护理,排便护理,药物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4]。一般护理指的是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氧饱和度变化,定时检查心电图、血生化指标等等。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监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AMI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应尽早开始心电图和血压的监测,同时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出入量、出汗和末梢循环情况。一般来说监测时间为三天,有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应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对于吸氧护理,一般来说吸氧越早越好,方法有鼻导管吸氧法,面罩吸氧法。通常在发病早期用鼻导管给氧24-48小时,流量3-5L/min,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状况的患者应采用呼吸机干预治疗,调节动脉中的氧饱和度,对于对于伴有COPD患者,应给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缓解疼痛的治疗,一般先给予硝酸甘油含服,随即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疼痛不能缓解者可给予镇痛剂,吗啡为首选止痛药物。在使用止痛药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观察患者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止痛药的反应情况。另外,注意是否有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等情况的发生。对于活动量的安排,第1周时,一般应严格绝对卧床休息,可做低运动量的体力活动,如肢体的被动活动,以期减少静脉血液淤滞及血栓形成。第2周时,应逐渐增加体力活动,可被动或主动地在床上坐起,并逐渐增加床边起坐时间、次数和活动量。第3周,可在床边室内活动和自身护理。第4周,可离开病室到走廊、厕所等处作近距离的活动,一个月之后方可出院修养。饮食的控制对于病人的恢复也非常重要,一般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进食大量脂肪。排便护理,应劝告病人不要用力排便,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常吃些蔬菜、水果及易消化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药物护理时,可使用小剂量镇静类制剂以消除患者神经紧张、忧虑和恐惧等。心理护理,由于是身心疾病,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缓和病人的情绪对病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4.急性心肌梗死门诊护理的效果评价

本组病人共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龄45~82岁,平均63.3岁。病人的其他信息如下表:

病人经有效的抢救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后,疗效确切,无一例死亡。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急,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护理工作尤其重要,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安全,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对病人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疾病的致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国敬.急性心肌梗死32例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8)

[2]刘爱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02)

[3]孙英.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护理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08,(17).

[4]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12)

标签:;  ;  ;  

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门诊护理安全的方法与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