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锚杆抗滑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锚杆,模型,模式,深度,判据,动力,塑性。
锚杆抗滑桩论文文献综述
黄士奎,赵杰,刘道勇[1](2016)在《基于FLAC3D预应力锚杆抗滑桩支护边坡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预应力锚杆抗滑桩支护边坡叁维模型,通过坡面监测点分析地震作用下边坡坡面监测点位移、加速度响应以及地震过程中抗滑桩所受剪力与弯矩的受力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边坡坡面产生永久位移,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边坡中下部;与无支护边坡相比,预应力锚杆抗滑桩支护边坡能有效抑制坡面峰值加速度PGA放大系数。地震作用下抗滑桩随地震历时的增加受力不断变大,最后趋于稳定,其中剪力呈现倒"S"型,桩身弯矩呈现"S"型。研究结论对预应力锚杆抗滑桩支护边坡的抗震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赖杰,李安红,郑颖人,刘红卫,刘云[2](2014)在《锚杆抗滑桩加固边坡工程动力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锚杆抗滑桩加固边坡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还不多。结合大理西站边坡工程,应用拟静力法、时程分析法以及新近提出的有限元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对锚杆抗滑桩加固边坡进行动力稳定性分析。本文描述不同方法的计算特点和计算过程,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异同点,分析锚杆抗滑桩的抗震性能与边坡的动力稳定性,以确保工程安全。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涛,石胜伟,门玉明,谢忠胜[3](2013)在《锚杆抗滑桩安全预警及监测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锚杆抗滑桩是滑(边)坡加固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岩土体介质的特殊性,其桩身及锚杆的实际应力应变与理论计算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其破坏机理与监测预警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开展锚杆抗滑桩的物理模型试验,深入研究锚杆抗滑桩变形破坏的演化规律,采用数据分析、数学模型拟合等方法,得出了锚杆抗滑桩的安全预警判据,并对锚杆抗滑桩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安全监测方案提出建议。研究表明:锚杆抗滑桩从开始变形直至最终破坏大致都要经历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塑性变形3个阶段;锚杆抗滑桩治理滑坡时,应重点对抗滑桩的桩顶位移、桩身应力应变及锚杆锚固力进行监测;建立锚杆应力值与桩顶位移的关系,预测锚杆是否屈服,为锚杆抗滑桩的监测预警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3年12期)
张涛[4](2011)在《锚杆抗滑桩模型试验及安全监测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具有多发性及危害性等特点,经常使交通中断、河道堵塞、.厂矿推毁、村庄及农田遭受破坏,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进而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锚杆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支挡结构物,在大中型滑坡治理工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因而限制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本文以“滑坡与锚索抗滑桩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项目为依托,重点研究锚杆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应用中的承载机理、受力变形及破坏特征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开展了滑坡模型基本参数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普通抗滑桩室内物理模型试验、锚杆抗滑桩室内物理模型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测试数据。(2)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测点土压力变化规律、抗滑桩的受力分布及抗滑桩桩身内力分布规律,总结了锚杆抗滑桩与滑体的变形规律。通过叁组模型试验的分析,推测出叁种锚杆抗滑桩的破坏模式:桩的塑性铰破坏模式、锚杆受力滑移破坏、桩周土体塑性破坏。(3)在物理模型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出了抗滑桩及锚杆的受力规律、锚杆抗滑桩上下排锚杆轴向拉力的比值关系等,并与物理模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4)最后,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得出了锚杆抗滑桩及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演化规律;提出了锚杆抗滑桩的安全预警判据及安全预测预报模型;总结了锚杆抗滑桩在施工期间及运营期间的安全监测方案。(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1-06-08)
李寻昌,门玉明,张涛,刘洪佳,严静平[5](2011)在《锚杆抗滑桩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普通抗滑桩相比,锚杆抗滑桩由于桩顶锚杆的存在,虽可以极大减小桩身内力,但其计算方法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因而开展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介绍了锚杆抗滑桩破坏模式的试验成果,试验在自制的模型箱内进行,模型桩共4根,每根桩顶均布设一个锚杆,加载方式采用堆载,为了获得桩体变形和受力,模型内部设有一定数量的土压力盒、应变片和位移计。从桩体变形和受力来看,桩的破坏主要为塑性弯折破坏,破坏点位于桩前滑面以上,破坏弯矩主要由锚杆拉力、桩背土压力和桩前土体抗力来提供;从锚杆变化曲线来看,锚杆受力并不完全处于轴向受拉状态,而是处于弯曲和轴拉这两种的组合状态,受力主要位于滑面两侧40 cm左右的范围内,应力集中位置大致位于滑面两侧20 cm位置处;从应变分析来看,锚杆钢筋首先进入塑性屈服状态,其次才是桩体钢筋;另外,卸载后,在正的受拉状态下,对于桩体和锚杆钢筋,变形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李寻昌[6](2011)在《滑坡与锚杆抗滑桩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的支挡结构物,锚索(杆)抗滑桩近年来在大中型滑坡治理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因而限制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地调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锚杆抗滑桩的模型试验,对锚杆抗滑桩的受力、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给出了锚索(杆)拉力、桩身变形和内力的计算公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别开展了锚杆抗滑桩技术的室内模型试验、大比例尺物理模型试验和光弹试验,对锚杆抗滑桩技术在黄土滑坡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锚杆抗滑桩在滑坡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依据。(2)研究了锚杆抗滑桩在滑坡推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机理,揭示了锚杆抗滑桩在土体滑坡中可能的叁种破坏模式,即:桩体塑性铰破坏模式,锚杆失效模式和桩周土体的塑性失稳破坏模式。(3)通过对桩身前后土体压力对比分析,得出锚杆抗滑桩桩体压力的分布形式、数值大小、分布集度及与桩体嵌固深度的关系。(4)通过桩体钢筋上的应变分析,给出了锚杆抗滑桩桩体弯矩的分布图式。(5)通过多组试验,对于锚杆抗滑桩桩体的嵌固深度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其合理的嵌固范围。(6)通过锚杆钢筋应变和钢筋计数值分析,揭示了多排锚杆的受力从上往下逐渐递增的规律,也即最下一排锚杆受力最大,分担了较多的滑坡推力,然后往上逐渐递减,并给出了其大致的比例关系。(7)通过光弹试验分析,认为在锚杆许可承受拉力范围内,其分担滑坡推力的比例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且分担比例与桩的嵌固深度关系较大,嵌固深度愈短,分担的比例愈大,反之愈小。另外,随着桩体刚度的提高,锚杆分担滑坡推力的比例相应减小。(8)对于单锚,在滑面附近锚杆一般会发生显着的剪切变形,导致自由段向下弯曲,而多锚这种现象不太明显。(9)对于普通抗滑桩和单锚抗滑桩,在滑体发生滑动时,在桩后滑面上下均出现一定范围内的脱空区,而多锚则不太明显。(10)对于设置在土体中的锚杆抗滑桩,其桩底可按自由支承边界条件来处理。(11)建立了锚索(杆)抗滑桩锚拉力的结构力学计算方法。(12)建议在土层滑坡中如果要设置抗滑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首选多锚抗滑桩,它不但可以极大的提高抗滑力,减少桩体内力和变形,还可使工程投资大为减小,施工难度相应降低。(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1-05-04)
李寻昌,门玉明,翟越,刘洪佳[7](2011)在《锚杆抗滑桩受力特性的光弹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锚杆抗滑桩的研究现状,设计了叁种不同嵌固深度的锚杆抗滑桩,桩体及嵌固岩体以环氧树脂作为模型材料,进行了光弹试验,来研究嵌固在岩体中锚杆抗滑桩的受力特性。通过观测桩体及嵌固岩体的等差线条纹变化规律,以及测试锚杆拉力的变化,定性得出了抗滑桩桩体内力的分布规律、桩体的应力集中问题及出现位置和锚杆拉力的变化与桩体嵌固深度的关系等问题,这与普通抗滑桩的受力特性有很大不同。(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1年02期)
李寻昌,门玉明,翟越[8](2010)在《土层锚杆抗滑桩嵌固深度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普通抗滑桩,桩顶锚杆的存在可以极大减小桩身内力和嵌固深度,但其计算方法目前还不是很完善,且带有一定的工程经验,因而开展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层锚杆抗滑桩系统桩侧地层抗力分布规律的室内模型试验成果,试验分叁组,其中两组在坡体后缘加载,一组用千斤顶直接在桩后加载,桩身上各贴有一定数量的土压力盒,用以测定作用于桩身上的地层抗力。从试验中,得出了土层锚杆抗滑桩桩身地层抗力主要分布在桩前滑面以下部分及最大值出现的部位,并给出了桩前滑面以下部分抗力值的大致范围。然后根据试验结果,应用滑移线解法,分别计算了抗力分布为叁角形与梯形时土层锚杆抗滑桩嵌固深度,最后与实际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李寻昌,门玉明,何光宇[9](2009)在《锚杆抗滑桩桩侧地层抗力分布模式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锚杆抗滑桩系统桩侧地层抗力分布规律的室内模型试验成果,试验共分3组,其中2组在坡体后缘加载,第3组采用千斤顶直接在桩后加载,桩身上各贴有一定数量的土压力盒,用以测定作用于桩身上的地层抗力。从3组试验中得出了锚杆抗滑桩桩身的荷载分布图,分析这些荷载分布图可以看出,对于锚杆抗滑桩来说,其滑面以下桩身的地层抗力主要分布在桩前一侧,与普通悬臂式抗滑桩计算模型中采用的地层抗力主要分布在桩背一侧的模式是不同的。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锚杆抗滑桩系统桩侧地层抗力的3种分布模式,并给出了桩前滑面以下部分被动抗力值的大致范围。(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9年09期)
张俊,陈志新,门玉明[10](2008)在《锚杆抗滑桩嵌固深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锚杆抗滑桩在工作状态下的受力进行分析,给出了嵌固深度的计算模型.分别运用被动土压力法、滑移线法和弹性楔体法求解出了滑动面下的桩前土抗力,进而利用该计算模型求得锚杆抗滑桩的嵌固深度.最后利用模型试验测试结果对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并选用适当的工程算例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给出的锚杆抗滑桩嵌固深度比较合理.(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11期)
锚杆抗滑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锚杆抗滑桩加固边坡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还不多。结合大理西站边坡工程,应用拟静力法、时程分析法以及新近提出的有限元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对锚杆抗滑桩加固边坡进行动力稳定性分析。本文描述不同方法的计算特点和计算过程,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异同点,分析锚杆抗滑桩的抗震性能与边坡的动力稳定性,以确保工程安全。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锚杆抗滑桩论文参考文献
[1].黄士奎,赵杰,刘道勇.基于FLAC3D预应力锚杆抗滑桩支护边坡地震响应分析[J].地震研究.2016
[2].赖杰,李安红,郑颖人,刘红卫,刘云.锚杆抗滑桩加固边坡工程动力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4
[3].张涛,石胜伟,门玉明,谢忠胜.锚杆抗滑桩安全预警及监测方案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
[4].张涛.锚杆抗滑桩模型试验及安全监测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1
[5].李寻昌,门玉明,张涛,刘洪佳,严静平.锚杆抗滑桩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
[6].李寻昌.滑坡与锚杆抗滑桩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
[7].李寻昌,门玉明,翟越,刘洪佳.锚杆抗滑桩受力特性的光弹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
[8].李寻昌,门玉明,翟越.土层锚杆抗滑桩嵌固深度的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
[9].李寻昌,门玉明,何光宇.锚杆抗滑桩桩侧地层抗力分布模式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
[10].张俊,陈志新,门玉明.锚杆抗滑桩嵌固深度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