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立医院南院区化疗一科;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肺癌是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第二位。肺癌早期症状常较轻微,甚至可无任何不适,所以许多肺癌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传统以手术及放、化疗为主的治疗难以保障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在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针对肺癌细胞的特定靶点进行药物治疗,在抑制肺癌细胞生长、促进其凋亡的同时,能有效避免对患者正常细胞的损害,减少毒副反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肺癌靶向治疗的进展进行进行综述。
关键词:肺癌;靶向治疗;EGFR
肺癌的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手术和放、化疗治疗方案。传统化疗药物对机体的生长活性较高、活动频繁的细胞均具有杀害作用,也就是说,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毛囊细胞、肝细胞等正常细胞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因为肿瘤的形成是由单一基因发生突变而引发的,且伴随肿瘤的不断生长,引发新的基因突变,会对化疗药物产生抵抗性,从而,传统的手术以及放、化疗治疗方案不能取得显著疗效,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极低,研究显示,即使早期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也仅有60-70%[1]。随着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治疗是治疗肺癌的新途径,针对肺癌患者的突变基因,开发针对这些肿瘤靶点基因的治疗药物和手段,能够显著抑制和凋亡肿瘤细胞受体,从而阻止肿瘤生长甚至消退,同时能够避免对健康细胞的损害,减小治疗毒副反应,临床研究表明,肺癌的靶向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一、EGFR靶向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表达或突变一般会引发肿瘤,其主要作用机制是EGFR与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后,活化下游信号转导蛋白,从而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转移,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占重要作用,EGFR变异可以作为EGFR靶向治疗的预测指标。EGFR靶向治疗是指以EGFR为靶向治疗的靶点之一,利用EGFR抑制剂特异性的阻断该分子的生物学功能,从而阻断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2]。当今,以EGFR为靶分子治疗肺癌的靶向药物主要分为两类[3]:以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为代表的小分子化合物即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通过可逆性竞争受体上三磷酸腺苷结合位点、诱导无活性的同性或异二聚体生成,从而特异性地阻断EGFR核苷酸的结合,抑制其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大部分下游肿瘤细胞信号表达,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能够充分发挥抗肿瘤效应。另一类是以HER2特异性药物赫赛汀(Herceptin)及HER1/EGFR特异性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为代表的结合EGFR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其可与HER系列细胞外区结合而使相应细胞失去活性,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阻断肿瘤细胞活化生长。第一代EGFR-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已在全球范围内批准使用,临床研究证明,其无论作为一线还是二、三线治疗或维持治疗EGFR敏感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均疗效显著,可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是第一代EGFR-TKI常在治疗1年内产生耐药性,第二代不可逆的EGFR-TKI阿法替尼(afatinib)是EGFR和HER2酪氨酸激酶的双重不可逆抑制剂,尤其适用于19外显子缺失阳性的EGFR突变肺腺癌,并可作为厄洛替尼失败的后续治疗[4]。
二、ALK靶向治疗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强力的致癌驱动基因,其可与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EML4)形成融合基因,产生异常激活的嵌合酪氨酸激酶,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占重要作用[5]。ALK作为肺癌的驱动突变之一,可作为靶向治疗的靶点。克唑替尼(Crizotinib)是一种小分子靶向ALK、ROS1、另一个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等突变的肺癌治疗药物,通过抑制ALK激酶与ATP的结合及结合后的自身磷酸化而抑制激酶的激活,进而降低激酶活性,进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对于既往治疗过、ALK基因重排、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晚期ROS1重排的NSCLC也有显著疗效,一线治疗可首选克唑替尼[6]。而色瑞替尼(Ceritinib)是一种新的ALK抑制剂,对进展性、ALK重排的NSCLC患者高度有效,可作为局部晚期、转移性ALK阳性的NSCLC的治疗首选药物[7]。
三、VEGF、PDGF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可在体内诱导血管新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从人的血小板中分离出来的重要的促有丝分裂因子,具有刺激特定细胞群分裂增殖的能力,可诱导血管生成。研究表明[8],VEGF、PDGF及PDGFR的过度激活和异常表达可诱导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肺癌处于恶性肿瘤状态时,内皮细胞的生长速度就会加大,肿瘤直径达到3mm时,新血管就会生成,以促进肿瘤生长的血液供应,以至于血管的生成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与迁移,所以VEGF、PDGF是肺癌靶向治疗的靶点。舒尼替尼(Sunitinib)是一类能够选择性地靶向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新型药物,能够抑制VEGF-R2、-R3和-R1以及PDGFR-β、干细胞因子受体(KIT)、类Fms酪氨酸激酶-3(FLT-3)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通过阻断这些信号表达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起到抗肿瘤效应,舒尼替尼可改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9]。Linifanib(ABT-869)是一种新型有效、ATP竞争性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强力选择性作用于VEGF和PDGF,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抗肿瘤活性显著,能提高晚期非鳞NSCLC的无进展生存期[10]。
四、讨论
当前,分子靶向治疗肺癌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大部分靶向药物都是针对单一或部分靶点,治疗有效率大多仅在10%左右。这是因为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环节、多靶点的调节控制过程,癌细胞的信号传导调控网络系统错综复杂,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生成营养供给、癌细胞转移等过程及调控更是扑朔迷离,此外,随着肿瘤的生长,又会带来新的基因突变等因素表明,肺癌分子靶向治疗过程中,多靶点抗肿瘤联合治疗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潘宜云,王羽丰,曾汶.靶向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医学,2015,9(4):104.
[2]黎月莲.肺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03):114-115.
[3]韩晓红,沈胤晨,石远凯.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伴随诊断的新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10):649-652.
[4]蔡智慧,张翠英.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J].西部医学,2014,26(01):122-123.
[5]潘莹,龚五星,梁翠微,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后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03):437-439.
[6]WuYl,KimJH,ParkK,etal.EfficacyandsafetyofmaintepanceerlotinibinAsianpatientswithadvancednon-small-celllungcancer:aaubanalysisofthephaseⅢ,randomizedSATURNstudy[J].LungCancer,2012,77(2):339-345.
[7]杜雷,刘婷,吴含,等.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7):143.
[8]SocinskiMA,EvansT,GettingerS,etal.TreatmentofstageIVnon-smallcelllungcancer:Diagnosisandmanagementoflungcancer,3rded: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evidence-based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Chest,2013,143(5Suppl):e341s-e368s.
[9]张惠洁,郭卫东,屈振杰,郑媞.分子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5):394-396.
[10]杭伟杰,陈晓春,黄海涛,马海涛.肺癌靶向治疗进展[J].江苏医药,2014,40(13):1569-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