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频淬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频,曲轴,磨削,感应,感应器,裂纹,应力。
中频淬火论文文献综述
吴元徽[1](2018)在《45钢曲轴轴颈中频淬火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小型车曲轴大多采用45钢制造,笔者结合其技术要求,对其选材和热处理工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05期)
察博文,陈晓平,王骥[2](2018)在《基于中频淬火工艺模拟的曲轴疲劳极限载荷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工作弯矩载荷下的曲轴圆角处的应力分布,通过名义应力法预测未加淬火工艺的曲轴疲劳极限载荷。在此基础上,用二维简化轴对称模型代替叁维曲轴模型模拟曲轴中频感应淬火工艺,得到温度分布和残余应力分布。结合圆角处的弯矩工作应力计算曲轴经淬火工艺后的疲劳极限载荷,并将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采用淬火工艺模拟能较准确地获得曲轴疲劳极限载荷。(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06期)
景旭文,范金龙,周宏根,顾向阳,孔晓凤[3](2017)在《船用柴油机凸轮轴中频淬火工艺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凸轮轴零件中的凸轮部位感应淬火工艺淬硬层不均匀、局部残余应力过大的问题,采用SYSWELD软件中的热处理模块,建立凸轮感应淬火工艺有限元模型,基于可变换热系数及奥氏体动力学理论,对GCr15凸轮轴中频感应淬火过程进行仿真分析,获得淬硬层厚度、硬度以及凸轮残余应力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加热功率为110~120 kW,频率为5 600 Hz,加热时间为6 s时,过渡轮廓面淬硬层最薄处为1.34 mm,表面硬度均达到700 HV以上,桃尖表面残余压应力为-50 Pa,过渡轮廓面达到-350 MPa。(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7年08期)
许强,丁辉,张云鹏,王永[4](2017)在《立式中频淬火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立式中频感应淬火机床对Cr2材质轧辊进行感应圈淬火处理,对两种不同的淬火工艺进行对比;通过对试验轧辊进行剥层解剖,研究不同淬火工艺对淬硬层硬度、深度和金相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立式中频淬火机床现有的工艺参数可以使Cr2材质的轧辊淬硬层达到8~12 mm。(本文来源于《现代冶金》期刊2017年04期)
杨美全,李勇强[5](2017)在《中频淬火曲轴磨削裂纹产生原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磨削表面烧伤是磨削过程的瞬时高温使工件金属表面产生一层很薄的氧化层,对于已淬硬件来说可能会造成表面磨削回火软化,严重的甚至产生裂纹,影响工件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以某型号发动机的球墨铸铁曲轴中频淬火后在磨削加工时轴颈表面产生裂纹现象为实例,分析轴颈表面由于磨削烧伤而产生裂纹的原因,并从热处理工艺及磨削工艺两个方面介绍了消除磨削裂纹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邓航,杨锴[6](2017)在《降低轮毂轴中频淬火感应器烧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现代汽车生产的高效率、环保型、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兼具有优质、高效、节能降成本及环保等诸多优点的感应热处理技术能够提升零件的力学性能,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可以实现表面硬化,局部硬化,减少零件热处理变形,实现零件的精密淬火,符合现代汽车生产的需要,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厂的大功率轮毂、行星架、轮毂轴、行星轮轴及联轴器(本文来源于《金属加工(热加工)》期刊2017年Z1期)
徐向明,李泽全[7](2016)在《单齿埋油中频淬火感应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单齿埋油中频感应淬火齿轮硬化层的不良分布,提出了中频感应淬火齿轮理想硬化层的分布形态,总结了感应器的设计步骤、齿侧间隙参数及硅钢片技术指标的设置,解决了D齿轮硬化层不良分布状况,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机车车辆工艺》期刊2016年05期)
吴玮玮[8](2016)在《中频淬火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频淬火是金属工件的加工过程必不可少的工序,它直接决定钢质工件的硬度与强度,为了提高淬火时温度的稳定性,系统主电电路采用交-直-交变频输出,控制电路采用STC89C51单片机来控制电源逆变器的触发角,即通过改变逆变输出频率控制淬火系统的温度,温度采集模块采用K型热电偶,温度信号经专用芯片MAX6675处理直接送入单片机,经单片机处理判断发出IBGT触发脉冲,温度值有液晶显示。经实验测试表明:系统具有接线简单,输出频率可调,功率因数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6年04期)
张艳[9](2016)在《基于MSP430中频淬火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工件热处理时淬火温度直接决定金属工件的硬度与强度,为了提高淬火时温度的精准度和稳定性,系统采用MSP43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铂热电阻作为温度采集元件,设计了中频淬火温度控制电路。通过改变逆变器IBGT管触发脉冲频率,来控制感应炉系统的功率,温度信号经调理电路处理直接送入单片机,经单片机处理判断发出触发脉冲,温度值由液晶LCD显示。实验测试表明,系统具有接线简单,输出频率可调,功率因数高,性能稳定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16年05期)
焦东风,金林奎[10](2016)在《40Cr钢半轴中频淬火开裂及熔化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40Cr钢汽车半轴中频淬火时发生开裂熔化原因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轧制工艺不当,汽车半轴件原材料表面形成严重的纵向折迭裂纹,裂纹的尾部甚至延伸到材料中心,在中频感应淬火时发生开裂,裂纹间隙甚至发生熔化。为彻底消除该类质量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原材料的进货检验。(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6年03期)
中频淬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工作弯矩载荷下的曲轴圆角处的应力分布,通过名义应力法预测未加淬火工艺的曲轴疲劳极限载荷。在此基础上,用二维简化轴对称模型代替叁维曲轴模型模拟曲轴中频感应淬火工艺,得到温度分布和残余应力分布。结合圆角处的弯矩工作应力计算曲轴经淬火工艺后的疲劳极限载荷,并将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采用淬火工艺模拟能较准确地获得曲轴疲劳极限载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频淬火论文参考文献
[1].吴元徽.45钢曲轴轴颈中频淬火工艺[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8
[2].察博文,陈晓平,王骥.基于中频淬火工艺模拟的曲轴疲劳极限载荷预测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8
[3].景旭文,范金龙,周宏根,顾向阳,孔晓凤.船用柴油机凸轮轴中频淬火工艺数值模拟分析[J].铸造技术.2017
[4].许强,丁辉,张云鹏,王永.立式中频淬火工艺研究[J].现代冶金.2017
[5].杨美全,李勇强.中频淬火曲轴磨削裂纹产生原因及对策[J].装备制造技术.2017
[6].邓航,杨锴.降低轮毂轴中频淬火感应器烧损率[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7
[7].徐向明,李泽全.单齿埋油中频淬火感应器的研究[J].机车车辆工艺.2016
[8].吴玮玮.中频淬火电气控制系统设计[J].工业加热.2016
[9].张艳.基于MSP430中频淬火温度控制系统设计[J].机械与电子.2016
[10].焦东风,金林奎.40Cr钢半轴中频淬火开裂及熔化原因分析[J].金属热处理.2016
论文知识图
![环轨中频热处理所需的回转工作台(a)...](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139049.nh0043&suffix=.jpg)
![试样截面 中频淬火试验](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CUCW2010120100001&suffix=.jpg)
![沿齿面与沿齿沟中频淬火硬化层分...](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969857&suffix=.jpg)
![中频淬火设备组成示意图](/uploads/article/2020/01/05/00264be41b115b8f423b0708.jpg)
![自动中频淬火机床工艺流程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GXJX2012110070001&suffix=.jpg)
![中频淬火控制系统原理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735296&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