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组分聚合物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多组,溶解度,结构,共聚物,多相,体系。
多组分聚合物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郑介明,文新博,周家东,郑楠,解增旗[1](2019)在《共轭聚合物在多组分共混体系中的聚集结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本体异质结的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与相分离结构特别是聚合物的聚集结构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一些典型共轭聚合物聚集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基于齐聚噻吩、二噻吩、苯并二噻吩及噻吩衍生物的D-A共聚物、二维共轭聚合物以及嵌段共聚物等体系的聚集结构特点,系统总结了一系列共轭聚合物在不同共混物、处理溶剂、退火温度、共混比例、分子量、侧链原子或基团等条件下相应的聚集结构变化规律.在众多共轭聚合物中,研究最多的是D-A共聚物,故作重点介绍,而二维共轭聚合物、嵌段共聚物作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少峰,张光春,林亿超,邱健,邢海平[2](2017)在《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发泡行为与相结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发泡技术可以将聚合物制备成高性能的轻质材料,在减重、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使用的聚合物发泡材料主要为单一组分聚合物,其综合性能的提高受到基体材料的制约。众所周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不同组成的聚合物形成多相多组分体系是开发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利用多相多组分体系制备成高性能的聚合物发泡材料研究报道很少。本工作以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为叁个基本聚合物,通过共聚合、共混与复合方法调控PE/PS、PP/PE体系的相结构,探索相结构对于材料体系在超临界CO2釜式发泡条件下的发泡行为,阐明发泡行为与相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材料体系相结构由"海-岛"结构转变为双连续相结构、分散相尺寸由微米尺寸转变为纳米尺寸,体系的发泡行为呈现出显着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纳米泡孔结构。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发泡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李志海,潘俊星,张进军,孙敏娜,郭宇琦[3](2017)在《掩膜诱导的光敏性叁组分聚合物混合体系的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含时金兹堡-朗道理论(time-dependent Ginzburg-Landau theory)研究了二维体系中光敏性叁组分聚合物混合体系在掩膜诱导下的相行为.详细探讨了光化学反应速率、聚合物组分比和掩膜长宽比对相分离行为的影响.获得了不同条件下体系形貌结构的相图,通过对这些相图的分析得到了岛状、网络状、层状等有序结构形成的条件.研究表明,固定掩膜的长宽比(L:d=6:4),当C组分的浓度?C<0.35和光化学反应速率Γ>1×10~(-5)时,体系形成岛状结构;当?C>0.4和Γ>1×10~(-5)时,体系主要形成层状和网状结构.固定光化学反应速率(Γ=1×10~(-3)),当6:5≤L:d≤6:1和?C<0.35时,体系形成岛状结构;当6:6≤L:d≤6:1和?C>0.4时,体系主要形成层状和网状结构.固定C组分的浓度(?C=0.45),当Γ≥5×10~(-4)和6:6≤L:d≤6:1时,体系主要形成层状和网状结构.稳定性分析表明这些有序结构在去掉掩膜之后仍能稳定存在.(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昀[4](2013)在《新型二元/叁元多组分聚合体系的研究与聚合物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将有机化学中多组分反应的概念引入高分子化学中,将单体合成反应与聚合反应相结合,构建一锅法聚合体系,一步得到新型聚合物。这需要分别考虑聚合反应和与之相容的有机反应的选择:聚合反应须具有可控的速率、温和的反应条件、良好的环境耐受性;有机反应必须快速、高效且不影响聚合反应。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为构建一锅法聚合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点击化学反应(如一价铜催化的炔基-迭氮环加成反应,CuAAC)是极为高效的小分子反应,甚至可以用作缩合/缩聚反应;同时,CuAAC与ATRP共用催化剂体系,成为二者结合应用的有利条件。酶催化反应亦具备快速高效、选择性好等特点,且与ATRP之间的良好相容性已得到证明。由此可见,上述叁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经过调控反应条件亦能具有较好的速率匹配性。因此,本论文提出一锅法制备聚合物的两种新策略:第一,将CuAAC与ATRP结合,构建CuAAC缩合-ATRP一锅法制备刷型/星型聚合物的二元聚合体系:通过对不同反应条件的调控,我们成功制备出多臂的星型聚合物;CuAAC缩合与ATRP能够在一锅法中进行,分别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反应。第二,将ATRP与酶催化酯交换、CuAAC结合,成功构建了ATRP-酶催化酯交换-CuAAC一锅法制备功能聚合物的叁元多组分聚合体系:成功实现一锅法制备具有期望分子量及组成、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聚合物;通过对不同反应条件的调控,我们实现了叁个反应的速率匹配,这叁个反应可以同时进行且互不影响;ATRP、酶催化酯交换与CuAAC各自维持自身的优点,相容性良好;体系中的酶在此复杂化学环境中依然保持良好的活性。一锅法策略在高分子化学中的应用与日俱增。探索更多的一锅法制备功能聚合物的方法,以更简便的步骤获得更具功能性的聚合物,相信将成为聚合物制备方法的新热点,为功能聚合物和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带来新的活力。(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3-04-01)
宋海贺[5](2013)在《多组分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共混改性已经成为一种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方法,它是用来改善不同聚合物性能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获得所需性能的同时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本文主要对PVDF/PMMA及ABS/PCL两种共混体系进行了研究。(1)通过对PVDF与PMMA以不同比例进行共混,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和PVDF的结晶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及透明性的影响。DMA和SEM结果表明PVDF与PMMA是相容的;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表明当PMMA含量低于40%时,随着PMMA含量的增加,PVDF/PMMA共混物的屈服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加。当PMMA含量为40%时,PVDF/PMMA共混物表现出了最低的屈服强度为24MPa,且断裂伸长率达到最高为762%。此外,PVDF的结晶降低了共混物的透光率,这是由于当PMMA为基相时共混物结晶相与非晶相之间的光散射引起的。(2)通过SAN、PB-g-SAN粉料及PCL共混,研究了ABS/PCL共混物的形态与性能随着SAN和PCL含量变化的变化。结果表明,PCL与SAN是相容的,且ABS/PCL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及断裂伸长率随着PCL含量增加而增加。当PCL含量低于20wt%时,ABS/PCL共混物以脆性断裂方式为主;当PCL含量超过20wt%时,发生了脆韧转变,共混物冲击强度高于800J/m,表现出了超韧性。此外,PCL的加入提高了PB-g-SAN的分散相形态及界面结合力。对ABS/PCL共混物形变机理的研究发现,当PCL含量低于20wt%时,银纹为主要的形变方式;当PCL含量达到20wt%时,仍旧可以观察到银纹并伴有轻微的剪切屈服;当PCL含量高于20wt%时,橡胶粒子的空洞化及基体的剪切屈服为主要的形变机理。(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郑强[6](2012)在《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流变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于非均相高分子复杂体系的流变行为和形态结构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1,2]。多相/多组分聚合物的流变性质与其组分间相互(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沈烈,杨辉,钱跃程,蔡云波,黄海晓[7](2010)在《炭黑-碳纤维填充双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导电网络及其阻温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种不同形态尺寸的导电填料炭黑(CB)、碳纤维(CF)填充双组分聚合物体系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制备了四元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导电网络的结构形态及其对材料阻温特性的影响。光学显微镜及SEM观察表明:炭黑选择性地分布于HDPE中,体系中HDPE与PP呈双连续相分布,形成双渗流导电网络结构。而具有较高长径比的碳纤维在两相基体中均匀分布并贯通多个相区,HDPE导电相区的碳纤维相互桥接形成导电网络。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体系的体积电阻率与CB/HDPE-PP及CB-CF/HDPE叁元复合体系相比下降了1~5个数量级。同时,双渗流导电网络的存在也有效抑制了负温度系数(NTC)效应,提高了循环稳定性。与CB-CF/HDPE体系相比,CB-CF/HDPE-PP体系的NTC效应从2个数量级下降到0.6个数量级,电阻特征弛豫时间从951 s增加到了2370 s。(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夏建峰[8](2006)在《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相分离动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两嵌段共聚高分子,叁嵌段共聚高分子能够形成更丰富而复杂的有序微相结构,这些有序的微相结构不仅可以用作纳米制备的模板而且它们本身也可以作为纳米器件,因此叁嵌段共聚高分子体系相分离的研究成为当今纳米技术研究领域中一个热点,然而,大量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叁嵌段共聚高分子平衡态的微相结构研究上,到目前为止,其相分离动力学研究仍是很少。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叁嵌段共聚高分子的相分离路径,从而达到控制相分离的目的,得到所需的微相结构。此外,对叁嵌段共聚高分子动力学的研究,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多组分体系自组装行为的认识。多组分聚合物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分子分散液晶体系。因为高分子分散液晶不仅有望成为下一代的液晶显示装置,而且高分子分散液晶体系相分离也是软物质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不仅涉及到高分子和液晶的相分离行为还涉及了液晶的有序化行为,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仍没有研究表面效应对高分子分散液晶的相分离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把动态密度泛函理论(DDFT)拓展到叁嵌段共聚高分子体系,并且在Fraaije的高斯算子算法基础上加于改进,把连续的自洽场算法引入到动态密度泛函中。研究了线型和星型ABC叁嵌段共聚高分子的相分离机理。对于ABC线型和星型叁嵌段共聚高分子来说,有序的动力学过程包括了一个快速的相分离,然后是一个缓慢的消除缺陷的过程。我们的计算结果和Cochran的实验观察相一致。并且得到了相结构和序参量的时间演化曲线。通过仔细的研究叁嵌段共聚高分子的微相结构和序参量,我们发现叁嵌段共聚高分子的相分离机理可以分为两类:一步机理M_1,即所有的嵌段多同时发生相分离;两步机理,即某个嵌段先与其他两个嵌段发生相分离,然后才是余下的两个嵌段之间的相分离。研究表明。两步相分离除了通过改变嵌段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而且可以通过简单的淬冷叁嵌段共聚高分子实现。2.阴离子法合成了两个聚(苯乙烯-b-异戊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线型叁嵌段共聚高分子。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其本体中的微相结构,发现一个样品为层状相,另一个位柱状相。首次用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了聚(苯乙烯-b-异戊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十二烷和邻苯二甲酸酯的浓溶液的微相结构。十二烷是对聚异戊二烯的选择性溶剂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则是对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选择性溶剂。小角X-射线散射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性溶剂均能诱导溶致性的相转变,在这两种选择性溶剂中存在着叁层状相、Janus柱状相和flower-like柱状相。添加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有利于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两个嵌段之间的相分离。当高分子浓度大于50W%的时候,如果SIM本体结构为层状相时,那么嵌段共聚高分子保持了其本体的层状相结构,但是相区尺寸明显增大;如果SIM本体结构为柱状相时,那么DMP的添加导致了嵌段共聚高分子从柱状相到层状相的转变。当高分子的浓度小于50w%时,如果SIM本体结构为层状相时,那么嵌段高分子在DMP中形成了胶束的结构,如果SIM本体结构为柱状相时,那么嵌段高分子在DMP中为Janus柱状相的结构。添加十二烷对叁嵌段共聚高分子相行为就比较简单,就是相当于增加了体系中聚异戊二烯的体积,起到了溶致性相转变的效应。此外,溶剂对嵌段的选择性次序不同将导致不同的微相结构。3.由于高分子和小分子液晶的共混物在光电装置和平板液晶显示器等设备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他们有着重要的科学和技术研究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研究复杂流体和软物质领域,含有各项异性小分子的混合物的spinodal相分离的动力学仍是一个具有重要意思的课题。研究了受限于两平行板之间的高分子分散液晶(PDLC)的相分离动力学。计算了PDLC spinodal相分离过程中,守恒的组分序参量和非守恒的方向序参量的时间空间演化过程。发现了由于表面效应的诱导而导致的液晶在平行板壁的有序化过程。而这表面诱导的液晶有序化过程要快于远离平行板的液晶的有序化过程。原因在于平行板对液晶的吸附作用。当表面的效益较相分离动力学优的时候,得到了具有周期性的结构的PDLC。当受限增强时,PDLC相分离的动力学以及液晶的有序化转变也随着加速。我们的结论为制备具有高光电性能的超薄PDLC薄膜提供了新的思路。4.不管是在实验上还是在理论上,人们对表面诱导的高分子共混物相分离,嵌段共聚高分子的微相分离都做了详尽的研究,但是软物质邻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的体系,高分子分散液晶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不同化学性质表面可以对每个组分相亲而达到控制相分离的目的。通过挥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制备在ITO玻璃上制备了梯度金环,也就是说,从环的外圈向里金环有逐渐由大变到小。研究了聚苯乙烯和液晶的5CB共混物的甲苯溶液在这些具有金环的ITO玻璃上相分离行为。发现在溶剂挥发的过程中,由于5CB和金的相亲,源于腈和金化学络合作用,5CB逐渐富集到金的表面,并且在金环的两侧形成珠状的排列。当溶剂挥发后,这些珠状的液晶小滴又重新融合在一起,覆盖在金环上。最后的平衡结构符合Len等人提出的在具有非均匀化学性质的表面的润湿理论相符。此外,不同宽度的环为研究环宽对相分离的影响提供了便利。高分子分散液晶在非均匀化学性质的表面相分离的研究为制备新型的高分子分散液晶的装置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6-04-16)
王俊卿,曾汉民[9](2004)在《聚合物多组分复合体系自分层涂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自分层涂料及其研究和发展;总结了在自分层涂料的研究中,筛选树脂和预测涂料自分层倾向所遵循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助剂和填料对涂料分层的影响;介绍了自分层涂料涂层(膜)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04年06期)
王家芳[10](2004)在《相界面、临界核、胶束和囊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聚合物凝聚态物理理论中,自洽平均场理论(Self-Consistent Mean Field Theory,SCMFT)是在平均场层次上,最为系统、最为准确的理论之一。除了鞍点近似以外,SCMFT不依赖于其它附加的理沦假设,并能够方便地考虑聚合物链结构,给出链的构象信息。所以原则上它可以处理任意相分离程度的,任意复杂的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热力学问题。近年来,SCMFT已经发展了实空间计算方法和谱方法等代表性算法,并被广泛地用来解决多组分聚合物体系各方面的热力学问题。本论文主要内容是发展新的SCMFT理论方法,并拓展其在高分子及其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目的,在本论文的第一章中对SCMFT进行简要的介绍。介绍的重点放在SCMFT理论的要义,基本表述以及与其它近似理论的比较与联系,SCMFT计算方法,相关的动力学理论以及SCMFT理论扩展等方面。在其后的章节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尝试发展SCMFT理论方法,并用于实际问题研究。 第一方面内容主要是拓展SCMFT理论方法来研究由于局部浓度涨落导致的自组织结构,如胶束,微乳液乃至囊泡,以及导致它们形成的临界核。虽然对于周期性有序结构SCMFT的实空间计算方法和谱方法都已经比较成熟,但是这些方法无法用于局部浓度涨落导致的自组织结构的计算。为了解决这个困难,Z.-G.Wang发展了用于两组分聚合物共混物相分离中临界核计算的新的方法。本文第一部分工作主要是继承并发展这种方法,使其能够用于研究两组分聚合物共混物成核中不同效应。主要研究了往二元共混物中添加嵌段共聚物的效应(第二章),组分多分散性的效应(第叁章)以及外加粒子导致异相成核的效应(第四章)。这些理论研究填补了在聚合物共混物液-液相分离成核热力学研究的空缺,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聚合物共混物成核机理和相分离动力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嵌段共聚物/均聚物组成的共混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模型体系A/B/AB的成核相分离在理论上还不是很清楚,而且实验上虽然涉及到,但没有直接研究AB嵌段共聚物对成核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章研究了往二元共混物A/B中添加嵌段共聚物AB对临界核的结构及其热力学的影响。往具有固定均聚物比例的二元A/B共混物中添加AB二嵌段共聚物,相对于原先二元共混物A/B而言,成核能垒或是增加或是降低,取决于添加的嵌段共聚物的添加量、聚合度和组成。添加嵌段共聚物对临界核的定性影响可以从因嵌段共聚物的加入导致的相图中coexistence和spinodal曲线的移动来进行定性解释。二嵌段共聚物在临界核中的分布取决于二嵌段共聚物的组成和淬冷深度。当其靠近coexistence曲线时,对称二嵌段共聚物表现出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在临界核的界面上富集;而当其靠近spinodal曲线时,它更象共溶剂,分布较为均匀。 实际应用的高分子难免具有分子量的分散性,分子量分散性对成核相分离有什么影响却还不清楚。在第叁章中,我们用简化的叁组分模型考察了A/B共混物中组分分子量多分散性对成核的影响。对于成核问题,重均聚合度和多分散性指数基本可以表征组分的多分散性。如果给定重均聚合度和多分散性指数,临界核基本不依赖于具体的分布。成核组分的多分散性总是降低成核能垒,而非成核的主要组分的多分散性总是增加成核能垒。此外随着共混物从coexistence曲线增加摘要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淬冷深度到spillodal曲线,多分散性的效应逐渐减弱;并在spinodal极限,多分散性效应消失,成核只依赖于重均聚合度。在多分散性共混物中,长链的亚组分较短链的亚组分表现出更显着的成核特征。 由于无所不在的杂质能起异相成核中心的作用,异相成核是不可忽视的成核机理之一。对聚合物共混物中异相成核的研究现在还很欠缺。所以在第四章我们研究外加介观颗粒存在下二元聚合物共混物的成核问题,考虑了异相成核和均相成核之间的竞争。通过比较异相成核和均相成核的成核能垒大小,得到了关于成核机理的动力学相图。发现异相成核对颗粒表面相互作用势和颗粒大小很敏感,其中对颗粒大小的依赖性很微妙。如果颗粒表面选择吸引成核组分,异相成核通常会占优势。如果颗粒表面吸引作用足够强,异相成核可以不需要克服能垒。我们的研究在平均场层次上为含介观颗粒的二元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分离动力学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描述。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在组成不对称的嵌段共聚物(f~0.1)熔体中无序胶束相的形成(第五章)。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嵌段共聚物熔体在有序无序转变之前的无序胶束相。我们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上考虑嵌段共聚物熔体和溶液中胶束化及其临界核的特征,从而为嵌段共聚物在熔体以及溶液中的胶束化和成核提供了统一的图景。结果表明正如在两亲性分子溶液中的胶束化,嵌段共聚物熔体中的胶束化也是个激发过程,胶束及其临界核形成的可逆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且在临界胶束温度处重合。但是嵌段共聚物熔体中的胶束及其临界核的形成可逆功要比两亲性分子溶液低的多。因此,嵌段共聚物中的无序胶束相更象浓度涨落。计算得到的无序胶束相的温度依赖性跟实验报导一致。 第二方面(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4-05-01)
多组分聚合物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发泡技术可以将聚合物制备成高性能的轻质材料,在减重、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使用的聚合物发泡材料主要为单一组分聚合物,其综合性能的提高受到基体材料的制约。众所周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不同组成的聚合物形成多相多组分体系是开发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利用多相多组分体系制备成高性能的聚合物发泡材料研究报道很少。本工作以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为叁个基本聚合物,通过共聚合、共混与复合方法调控PE/PS、PP/PE体系的相结构,探索相结构对于材料体系在超临界CO2釜式发泡条件下的发泡行为,阐明发泡行为与相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材料体系相结构由"海-岛"结构转变为双连续相结构、分散相尺寸由微米尺寸转变为纳米尺寸,体系的发泡行为呈现出显着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纳米泡孔结构。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发泡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组分聚合物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郑介明,文新博,周家东,郑楠,解增旗.共轭聚合物在多组分共混体系中的聚集结构研究进展[J].高分子学报.2019
[2].张少峰,张光春,林亿超,邱健,邢海平.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发泡行为与相结构关系[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3].李志海,潘俊星,张进军,孙敏娜,郭宇琦.掩膜诱导的光敏性叁组分聚合物混合体系的自组装[J].高分子学报.2017
[4].张昀.新型二元/叁元多组分聚合体系的研究与聚合物制备[D].清华大学.2013
[5].宋海贺.多组分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
[6].郑强.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流变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2012
[7].沈烈,杨辉,钱跃程,蔡云波,黄海晓.炭黑-碳纤维填充双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导电网络及其阻温特性[J].复合材料学报.2010
[8].夏建峰.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相分离动力学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
[9].王俊卿,曾汉民.聚合物多组分复合体系自分层涂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
[10].王家芳.相界面、临界核、胶束和囊泡[D].复旦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