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俊(南京医药仪征有限公司江苏仪征211400)
【关键词】中药补益药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316-02
补益类中药习称“补药”,通常又称“补养药”或“补虚药”。在康复、保健、养生、美容、抗衰老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草药无毒”、“补药无害”的片面看法也正在转变。是药三分毒,是指任何一种药物,如果使用不当,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补药也不例外。所以,自古就有“大黄祛病无功,人参杀人无罪”的警训。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根本原则。补药即为虚证而设,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下笔者就补药的合理使用作一探讨。
1、补益中药的分类与应用
虚证当用补药。虚证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按证型一般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四大类。机体的气血阴阳在生命活动中互相依存,消长转化,关系密切;在病理状态下又互相影响。临证常见气虚与阳虚并现,血虚与气虚并存,以及气阴两伤、阴阳双亏等证。补药多具甘味,甘温助阳益气养血,甘寒则养阴生津。根据药物性能不同,补药一般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四类。
1.1补气药
能够补益脏腑之气,用于气虚证。补气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甘平,尤其对肺、脾气虚证疗效显著。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则浮肿、脱肛、脏器下垂等;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声低或喘促,虚汗自出等。补气药也可用于血虚证、津伤口渴等。补气药性多壅滞,令人中满,适当配伍理气药以除弊端。常用的补气药有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药食两用的有大枣、饴糖、肉类、榛子、栗子等;中成药有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口服液)、参芪片、消疲灵等。
1.2补血药
该类药能补血养血,用于血虚证。其性味大多甘温,主入心、肝、脾三经。功能以滋生血液为主,兼能滋养肝肾。主治心肝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眩晕耳鸣、失眠健忘或经少色淡、延期或经闭等血虚亏损诸证。由于气血关系密切,治疗血虚证常配伍补气药,有时重用补气药,使气旺生血;血虚阴必亏,补血药还常与补阴药同用,最好选用具有补血养阴双重作用的药物如阿胶、桑椹之类。
补血药大多滋腻,有腻胃之弊,凡脾胃有湿、脘闷腹胀、食少便溏者应慎用,必要时配伍健脾消食药以助运化。常用的补血药有熟地黄、当归、白芍、制何首乌、阿胶;药食兼用的有桂圆、桑椹、乌骨鸡、虾仁、鸽肉、葵花子、黑木耳、黑芝麻等;中成药有四物合剂等,气血双补有八珍颗粒(丸)、十全大补丸(膏)、乌鸡白凤丸等。
1.3补阴药
补阴药能滋养人体阴液,用于阴虚证,又称“养阴药”或“滋阴药”。该类药大多甘寒,质润,功能养阴、滋液、润燥、退虚热。除用于阴液亏虚证外,也用于阴虚内热证和虚风内动证。
阴虚证较为复杂,可见于热性病后期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五脏之阴皆可虚,补阴药各有所长,临证应恰当选用,随证配伍。如热邪伤阴而邪热未尽者,应配伍清热药;阴虚内热者配伍清虚热药;阴虚阳亢者,配伍平肝潜阳药;阴虚风动者配伍熄风止痉药;阴血双亏者,配伍补血药;肾阴虚者,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使阴得阳升而阴液畅通,在补阴药中辅以补阳药,以克制补阴药之凝滞。
补阴药甘寒滋腻,凡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胀便溏者则不宜使用。常用的补阴药有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门冬、百合、石斛、玉竹、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龟甲(胶)、鳖甲、哈蟆油、梨、鱼鳔、蜂王浆、银耳;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1.4补阳药
肾为元阳,为诸阳之本,又称先天之本。肾阳得补,可改善或消除全身的阳虚证候。补阳药能扶助人体阳气,又称“壮阳药”。本类药物大多具甘温、咸温或辛热之性,以温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为主要作用。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遗精、宫冷不孕、虚喘久咳、五更泻、脘腹冷痛以及阴阳俱虚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小儿发育不良、阳虚水肿等。
本类药物适应症广泛,应用补阳药时常配伍温里药、补肝肾药或补脾肺药。由于肾为水火二脏,内含元阴、元阳。故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才能生化无穷,只有配伍滋肾益精血之品才能取得长期疗效。
补阳药性多温燥,易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常用的补阳药有鹿茸、鹿角、鹿角胶、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海狗(豹)肾、黄狗肾、海马、海龙、肉苁蓉、锁阳、补骨脂;中成药有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人参大补丸、十全大补丸(膏)等。
2、常见中药进补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中药无毒,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话不无道理。很多人误认为中药无毒,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即使没有任何病症,也习惯性地使用一些中药调理身体。其实,任何中药都有副作用。因此不能随便吃、随便补。有人形容健康人体状态就像走得很准的钟表,没有必要人为地干预它的运行,所以,切不可做那些“无病吃药,花钱买病”的傻事。
误区二:可自己买回中药进补
一些人身体出了问题,习惯自己去药店买中药进补,其实这种自行买药进补的方法最容易导致“补不对症。”要想让中药发挥正确的作用,患者需去医院找正规的中医师诊治开方后,再去药店购药进补。
误区三:多多益善
有人说:“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无论什么补药,终究还是药,长时间过多服用,必然会产生毒副作用。有的患者急于追求疗效,自行超量服用,并延长服药周期,而导致药物活性强烈,超出机体的承受极限,如治外伤、妇科血证等的云南白药,过量服用可引起头晕眼花。一些含有朱砂、轻粉的中成药,长期服用易蓄积中毒,从而引起恶心、呕吐、发热、心悸甚至肝肾功能损害。持续服用朱砂安神丸可引起慢性汞中毒。习惯性便秘患者长期服用番泻叶,会产生依赖性,因此使用中药剂量,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
误区四:只要“虚”就可“补”
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证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而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不分虚实诸症,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
误区五:病人症状一样,就可以服用同一中药
有的人以为,症状一样就可以服用同一中药。其实不行,因为不同疾病会有相同症状,中医最讲究辨证论治。
误区六:“偏方”“秘方”可治疑难杂症
老百姓患上了疑难杂症,久治不愈时,往往把希望转而寄托在偏方秘方上,但“偏方”、“秘方”并没有经过国家药监局的认可和批准。一些患者为治疗疑难杂症,特别信赖一些“偏方”、“秘方”。但是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偏方”、“秘方”中的药物组成,稀里糊涂地使用,很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3、正确的使用补益类药物的方法
3.1应根据病情补益:中医在认识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最讲究辨证论治。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和原则,用药治病如此,在补益方面的选择也是同样,必须按照中医用药的特点,分清阴阳气血的虚实,辨证用药,才能真正发挥其补益的功效。气虚证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侯。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可以服用补气类中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各类中成药或汤药。血虚证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侯。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这时就可以服用补血类中药如当归、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熟地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阴虚的体症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脑空耳鸣、身体消瘦、心烦失眠、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咳喘咯血、遗精。可选用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阳虚:多见于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无精打采、腰膝酸软、自汗、小便清。即可选用补阳类中药如鹿茸、冬虫夏草、韭菜子、杜仲、核桃仁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通常虚证出现时不单纯只是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是有密切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即气血同病;常驻见证侯有气滞血淤、气血两虚、气不摄血等。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又可导致阴虚等等,最后还可导致阴阳气血俱虚。所以,必须根据证情的具体变化,正确使用补益类中药。
3.2应分清脏腑病位,照顾脾胃功能,补有节度
脾虚补脾,肺虚补肺,肾虚补肾为正补。照顾五脏之间的关系,如肺虚补脾,“培土生金”;脾虚补肾,“补火生土”等,此为相生而补。沉疴初有起色,胃气初复或虚不受补者,当先调理脾胃,否则药难奏效,宜用平淡之品缓补,忌用峻补之品。亡阳证、气血暴脱等危急重症,当以峻补之药以挽回生机;慢性虚损或元气虽虚病邪未尽者当缓补;素体虚弱,别无大寒大热之证,当以和平之药调理气血,多选药食兼用之品。若妄用热药,犹釜中无水而进火;过用寒药,犹釜下无火而添水。
3.3照顾兼证
气虚兼气滞者,配行气药;兼痰湿者,配化痰利湿药;兼食积者,配消导药;气血双亏者,补气药与补血药同用;阴阳俱虚者,补阴药与补阳药配伍;气阴两伤者则需益气、养阴生津药相辅相成;阳虚内寒者,补阳药配温里药;阴虚内热者,补阴药须配清虚热药;阴虚阳亢者,补阴药配平肝潜阳药;肝肾阴亏、虚风内动者,滋阴药配熄风止痉药;血虚心神不安者,配养心安神药。
3.4处理好邪正关系
实邪未尽,正不甚虚者,不宜使用补虚药,以免闭门留寇;实邪未尽,正气已虚,以祛邪药为主,配补虚药以祛邪扶正;正气已虚,邪已不甚,则以补虚药为主,配祛邪药可扶正祛邪。
3.5应注意煎服方法
补药多厚味,质润粘滞,入煎剂,宜文火久煎效佳。常服久用当以丸、散、片、膏、酒等剂型,并且以饭前服用为宜。
4、其他注意事项
掌握用量和用法,否则会减低药效,达不到补养的目的。补药不可长久服用,要适可而止,补到好处,就应停止。特别是无病的人更应注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补养,还要根据时令与进补的特点,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补养,同时还可采用药补、食补、运动锻炼三法结合来补养,这才是完整的补养方法。
5、结语
补虚即扶正,是扶助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则。扶正除药物方法外,还有针灸、气功、推拿、食养、休养以及调摄精神、情志等方法。俗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血由气生,气由神全”是指心理、情志对于养生的作用;又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说明体育对于生命的作用。无论施以药补、食补或用其它补法,都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酌情把握使用,才能获得补虚强身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