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依兰县希望回族小学154800
爱因斯坦把兴趣比喻为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数学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和抽象性,常被人误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学科,也使很多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因此我们有必须要研究教学艺术,努力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教学素质的发展。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数学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数学材料的兴趣。而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包括较多的日常概念和生活经验,所以我在教学中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于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因为一些抽象性的问题往往会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所以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教学就必须尽可能贴地近生活实际。
如教学“2+1=3”这道题时,我首先拿孩子们爱吃的水果演示:小华先吃2个苹果,后来又吃1个,小华共吃几个?学生有了生活经验马上想到是3个;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有关元角分的加减计算,这在低年级学生中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对商店里买卖商品比较熟悉,几乎人人都会,比课堂上的计算好得多。为此我模拟生活场景,由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用事先准备好的商品进行交易。与此同时,我加入相应的计算题,如“1元减5角”“1角5分减7分”之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那么近。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静态的数学概念变成动态的亲身感受,深刻理解其含义。比如:我在教“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统计”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老师想知道每组的男生、女生人数及全班男女生人数,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后,老师说:刚才,同学们用数学计算等方法整理出每组的男、女生人数,以及全班男女生人数,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也就是在进行简单的统计。同学们,这就是简单的统计啊。好学,我能学会,兴趣自然产生。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条件,多给学生以实际活动机会,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自觉性。例如:在学习丈量土地的知识时,我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测量学校场的长和宽,测量跑道的长度,测量篮球场的面积等。
比一比哪些合作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有的小组先用步测的方法,然后进行实地测量,分别进行计算,比较步测与实测的误差;但有的小组进行测量时,感到无从着手,教师及时给予点拔,让学生明确操作步骤。当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结果时,他们就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习自然有了兴趣,同时明白了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二、学用结合,认识数学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数学的意义,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
如学了表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联系房屋的装修,测量教室。算出粉刷教室要用多少涂料;学了百分数的计算后,说说你到商店购物时,看到物价为5折,是不是能很快知道价钱?
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站在花园外说花园枯燥无味一样,只要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富有趣味性的内容。”所以,只要我们的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能让学生有兴趣,就能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感受到数学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