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的“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在如何处理人与自身、社会、国家及自然的关系方面分别提出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忠君爱民”“爱物和谐”等观点。无论是从时代因素还是从发展因素看,孔子“仁爱”思想仍然适用于当代社会,对构建高尚君子人格、和谐社会关系、生态文明乃至国家治理体系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 德育; 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 国家治理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5 次,且内涵丰富,对不同场合的不同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透过《论语》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可以看作一门教人如何处理与自己、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关系的学问,而这门学问的基础就是“仁”。
1 孔子“仁爱”思想的内涵
1.1 之于人——仁者爱人
“仁”本意就是“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助相亲。樊迟问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仁”的对象是“人”,体现出浓厚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观念,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第一层内涵。孔子提倡首先要爱亲,爱亲即孝悌,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长辈,敬爱兄弟姐妹,这是“仁爱”的根本。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如此等等,这些表述都体现了孔子的孝悌观,认为孝悌是“仁爱”之本。“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以“爱亲”为起点,渐而推广至“爱众”,打破血缘伦理关系推己及人,薄施于民而能济众,将“仁爱”从数量的提高上升到质量的提高,以“仁爱”思想引导人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了伦理道德和社会的稳定,所以被历代统治者和仕人君子阶层所推崇[1]。孔子的仁爱观里,孝悌是基础,由孝顺父母到爱他人,再到泛爱众,爱的范围从血缘宗亲扩大到更广博的社会。孔子仁爱观是传统孝道的升华。
1.2 之于社会——克己复礼
在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恢复周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周礼的破坏,恢复“礼”才能“仁”,二者有必然联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是实现“礼”的途径。这种道德观首先强调“克己”,“克己”不是简单的克制自己的私欲,而是要具有严格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视、听、言、动各个角度和层面完整地践行“仁”的宗旨和要义[2]。即从自身出发,保持自己内心的道德观,控制自己非礼的行为,这种自我的克制性和德行的自觉性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的“礼”不仅指思想制度层面的周礼,也涉及天理、物理和人伦,虽然后世对其评价不一,但不得不承认千年来它对中国传统道德和理想人格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不应当忽视的是孔子‘仁爱’思想仁心礼表的结构模型和正与不正的定位分界所蕴含的价值。仁在其中,礼形其表,立之以正,共之以和。”[3]
通过协调组织“三大活动”,真正做到了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两不误”。2017年夏季,先后与天津商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合作,邀请专家教授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专门心理干预、心理健康、罪犯心理等方面的脱产培训教育200余课时,知识储备、队伍素质、能力水平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7年11月,特邀江苏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进行授课,讲述绘画投射技术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及筛查后的应对措施,讲解利用测评结果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以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应对措施。2017年12月,邀请心理咨询机构老师讲解如何利用心理沙盘走进社区服刑人员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在日常监管工作中运用咨询结果。
1.3 之于国家——忠君爱民
在社会国家层面,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在忠君爱民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爱民的思想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多处可见。忠于君主本质上就是热爱祖国,二者关系密切,这既是一种道义责任,也是一种政治追求。尽管忠君爱民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但核心内涵是基本一致的。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还是革命时期“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抑或是“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忠君爱民”思想的真实写照。对于统治者,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教化百姓,以礼约束百姓,这样百姓才能明理辨是非,鼓励百姓忠于君王,这样天下就能归于和谐,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传承千年的儒家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质疑,一时陷入低谷。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变迁与结构性转换,原有社会中的矛盾不断嬗变而衍生出新的矛盾,社会生活中各利益集团的经济需要、政治诉求、文化追寻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实践等构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矛盾焦点[4],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也逐渐在传统思想中发现新的价值,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学说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新时代,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却呈现下滑趋势。孔子“仁爱”思想作为一种德行文化,有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因此,充分挖掘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并在社会实践中努力践行是时代的需要。
程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6]贯穿于《论语》的“仁爱”思想对封建社会构建理想君子人格和完整社会体系有着巨大的思想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根基。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交流,我们需要本土的优秀文化因子作为精神支撑,用中国文化培育高素质高品格的中国人民,探析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是为必要。
1.4 之于万物——爱物和谐
孔子教育弟子,最终目标是培养君子型的理想人格。只有自身做好了才能对亲人、他人、社会产生好的影响。个人是社会的组成因子,离开了具体的人,那么和谐社会的建立就没有了主体和动力。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孔子的“仁爱”思想要求我们爱人爱社会,以礼从身,注重个人内心品德的培养。“为仁由己”“一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这些都要求从自身出发,反思自己,同时要学会自律,自我约束而不放纵,维护礼仪而保全大局,不存私欲无私奉献等等,尽管这些思想过于理想化,但却告诉我们努力的方向。当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能力的重要性,我们承认科学技术和知识文化的巨大作用,但是过度的能力要求让人们忽视了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更不必说健全的君子型人格。生命境界的提高不是靠研习专业知识所能达到的,而是靠智慧的启迪和自己生命的道德实践去培植[4]。学习践行孔子的“仁爱”思想,孝顺父母,敬爱亲人,小家和谐了社会必然和谐;推己及人,以礼待人,爱护众人,人与人和谐了那么社会必然和谐;忠于祖国,不忘根本,为国奉献,民众有了强烈的爱国情怀那么国家一定美好。
2 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适用性
2.1 时代因素
联系商务英语专业对口企业负责人,了解新进人员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随时掌握该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个人能力需求及行业发展动态,可以作为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的参考依据。
2.2 发展因素
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几经浮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也包含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继承。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则必须与时俱进,有所淘汰,有所发现,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孔子“仁爱”思想中的一些观点与当前社会提倡的价值追求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例如大同社会构想与共产主义目标,“仁爱”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新时期,对孔子“仁爱”思想的践行本身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站在今天的立场去反思历史上的“仁爱”思想并对它作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十分必要的,经过诠释或创造性的转化,孔子“仁爱”思想的许多理念还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但这些合理内核必须在现代性基础上经过创造性转化,其价值才能发挥出来。吸收其优秀成果,即运用现代观念、现代方法、现代汉语对“仁爱”思想做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阐发[5],让孔子的思想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得以流传后世,继往于过去,开创于未来,这也是思想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需要。
3 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1.1 社会保险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十分复杂,社保工作的落实会产生大量数据和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及数据资料没有进行妥善保管,则会造成数据丢失,对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此外,由于各个企业及单位中经常会出现人才流动的现象,保险缴纳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动,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的严格管理,避免社会保险的缴纳出现混乱,人才流动期间会将部分信息资料进行转移,并由新单位予以保管,双方共同协定社保缴纳情况。从体制上来看,保险本身具有严格制度管理体系,社会保险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相符合,有利于保障后期工作实施。
3.1 对构建高尚君子人格的价值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上,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和谐关系上,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升华,体现了由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再到宇宙万物的终极人文关怀,是孔子“仁爱”思想在自然领域的体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提倡人们热爱尊重自然,心怀敬畏尊崇,平等对待世间万物,从宇宙万物中寻找乐趣。“钓而不钢,弋不射宿”,将仁爱扩及鱼鸟生灵。“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不违天时,遵循规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种广博的“仁爱”思想,使动植物成为和亲属一样值得关怀的对象。
3.2 对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价值
人作为高级群居动物,社会关系是不可避免的,人之所以区别于草木动物,无非一个情字,而这种情的构建与维持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等思想,作为超越历史与时代的价值观,植根于日常生活,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并成为我们的基本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告诉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由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博济之道,教育我们应该学会同舟共济乐于助人;与人交往言而有信遵守诚信之道,告诫我们时刻谨记待人以诚、恪守诚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不同的利益诉求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复杂,人的心理、价值观、情感都在急剧发生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正确的价值引导极为重要,大力弘扬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倡仁义、谨信、恭让,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平等友爱、和谐向上的良好风尚。
3.3 对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价值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涉及个人与社会,更突出体现在国家治理方面。他强调统治者要利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认为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是引起社会动荡国家颠覆的重要原因,提出了“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提倡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尽管当前社会难以实现,但是却反映出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国之礼仪规矩本在忠信,忠信之本是仁,至仁达圣是惠民。忠与信合之而成的关系实为治国之仁政。‘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就是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仍然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例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影响社会安定的潜在因素。孔子提出“正、忠、信”等国家治理思想,对现代国家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当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仁政善政的治理观,将孔子的治理观念运用到国家治理层面上来,尽管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皇权统治,但孔子的“仁爱”思想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苏联时期的文学作品原则上应归入苏联文学类目;1917年前沙俄时期和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文学作品归入原加盟共和国独立以后的类号,也就是按现在的国家划分处理。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归入苏联文学要比归入乌克兰文学更合理。如果苏联作家的文学作品一律都按照现在的国家进行归类,势必会造成苏联文学类目下根本没有文献收入,这显然违背类目的文献保障原则,也有悖于《中图法》的分类规则。况且,苏联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执行文献分类时也不应抹杀其存在性,不应割断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3.4 对构建生态文明的启发价值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告诉我们要多识草木鸟兽,观察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美与和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同时告诉我们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要了解自然的规律和特征,意识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由众多物种共同营造的,要以平等的眼光对待大自然,尊重草木虫兽,敬畏生命,有爱护之心,尊重宇宙万物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孔子之于万物的“仁爱”思想既彰显了一位智者的悲悯情怀和终极关怀,同时也表达了普通人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爱护。千年前的孔子尚且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当代社会,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应紧跟时代潮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时刻牢记“万物有灵”,危害自然就是危害人类自身。
4 结语
总之,孔子的思想历经千年而不灭,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熠熠生辉,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先进性。“仁”,作为一种品质,一种德行,是人天性中所具有的,人的品质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7]。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社会思想的矛盾冲突相继迸发,我们当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营养,并注入新鲜血液,让孔子的“仁爱”思想历久弥香,为当下服务,为未来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山惠.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6-78.
[2] 韩延明,李文婷.探析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和谐社会理念[J].江苏社会科学,2011(4):76-82.
[3] 李翠荣.《论语》中孔子“仁爱”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家,2015(9):36-38.
[4] 史磊.传统与创新: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精神蕴涵[J].理论学刊,2006(9):102-104.
[5] 鲍荣娟.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2):119-121.
[6] 程颢,程颐.二程文集[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7] 刘飞.浅析孔子的仁爱观[J].文史博览,2013(11):23-25.
Confucius’Thought of Benevolence and Its Modern Value
LI Li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0,China)
Abstract:Being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Confucius’s thought of“benevolence”, the views of“the benevolent loving others”,“complying with the rites by setting restraints on oneself”,“being patriotically loyal and showing care for people”and“harmonious love for things”reveal how to handle man’s relationship with himself,society,country and nature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our times and development,Confucius’s thought of“benevolence”is still applicable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in cultivating moral integrity,building up harmonious social relations,develo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s well.
Key words:Confucius; thought of benevolence; moral educ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ational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425(2019)03-0052-04
DOI:10.19315/j.issn.2096-0425.2019.03.012
收稿日期:2019-06-18
作者简介:李丽(1994-),女,湖北十堰人,广西大学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胡梅)
标签:孔子论文; 仁爱论文; 思想论文; 社会论文; 国家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儒家论文;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论文; 广西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