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赋格,肖斯塔科维奇,前奏曲,二十四,钢琴曲,巴赫,亚历山大。

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周京瑾[1](2016)在《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的迷思——听亚历山大·梅尼克夫音乐会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莫斯科钢琴家亚历山大·梅尼克夫于2016年3月19日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的音乐盛宴。(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20期)

陆馨[2](2015)在《对肖斯塔科维奇和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十世纪纷乱的社会环境中,肖斯塔科维奇与谢德林在前苏联背景的影响下,都形成了与众不同,同时又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与创作理念。通过对两位作曲家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对比分析,从调式、调性、写作技法及声部结合等方面,研究这两部作品的独特创作技法与写作风格。在谢德林的作品中有许多偶然性和拼贴音乐,随意性较强,传承性较少。而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创新则是有保留的(包括各种调式、序列、风格),在复调发展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拓宽,创造了在特有环境下独特的肖氏赋格。他们向我们展示出复调音乐具有多种可塑性的魅力,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复调在创作思维及技法方面的蜕变过程,以深入对复调音乐的理解,以及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增强它的生命力。本文致力于厘清两部钢琴曲集的复调思维发展、演变,及其深层原由、逻辑和脉络,尽力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5-05-01)

邓集勋[3](2014)在《钢琴套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创作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卡普斯汀在《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套曲的创作中具有传统与非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民族性与现代性等多重矛盾体验,他凭借独特的音乐语言风格,以及在其结构、主题、调式调性上独特的创作思维,在钢琴复调音乐创作方面独树一帜。本文对卡普斯汀前奏曲与赋格中结构、主题、和声、复调等方面创作特色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理解他的音乐思维。(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4年12期)

王晨子[4](2013)在《浅析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主题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主题形态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是肖斯塔科维奇在90年代创作的钢琴曲,其音乐主体形态和创作手法都别具一格,是当时影响力最强的钢琴曲集之一,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晚年创作的钢琴曲集,其变奏音乐主体形态和复调手法开创了新的钢琴曲曲风,本文对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主题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主题形态的异同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音乐大观》期刊2013年12期)

宋健[5](2013)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卡普斯京《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尼古拉·卡普斯京的独奏钢琴作品Op.82《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综合了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和爵士乐的织体。他使用爵士乐即兴演奏式的音乐语言,但不是即兴创作。相反,他把爵士乐这种“白话”展现在有严密结构的主题构成、发展和再现中。卡普斯京创作了大量作品,作品编号已达到Op.147,几乎囊括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所有体裁,而且运用了各种曲式,其中包括:协奏曲、奏鸣曲和练习曲等。他把生动的爵士乐元素加入到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中,有的是布鲁斯片段,或交响乐的跨步,或是有推动力的比波普的切分音节奏,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艺和作曲技术水平。本文将对卡普斯京的独奏钢琴品Op.82《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进行分析,研究卡普斯京的音乐创作背景和教育情况以及卡普斯京的音乐是古典音乐还是爵士乐,还有就是在苏联爵士乐历史中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赵宁[6](2012)在《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之第二赋格曲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德林是俄罗斯着名的音乐家、钢琴家和作曲家。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其生平的音乐创作阶段及其主要作品的特点,并对《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第二赋格曲的曲式结构和创作思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充分的展现出作曲家在曲目中所要体现的情感、思想和内容,为深层理解该曲目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理论版)》期刊2012年06期)

邹宜宁[7](2010)在《试析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之赋格曲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谢德林的生平、音乐创作阶段,并用简明的图示与谱例展现《二十四首前奏曲于赋格曲》中第二首赋格曲的曲式结构,从而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谢德林的作曲思路,为理解作曲家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和音乐形象提供了有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0年08期)

李楠[8](2010)在《动机化的声部进行对整体结构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J.S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甚至被认为是西方文化史上成就最高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浩如烟海,几乎涉猎到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在这其中相对而言巴赫《为管风琴而作的前奏曲与赋格》并不是一部非常受人关注的作品。而笔者认为这部作品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首先,在当时巴赫被公认为教堂音乐家,教堂音乐用的乐器就是管风琴,而在当时管风琴音乐中最流行的就是前奏曲与赋格这种形式。另外,在音乐的宏大效果以及某些作曲技法的丰富上这部作品表现的更加突出。本文以巴赫为管风琴而作的十九首前奏曲与赋格作品中最为着名的四首为对象,深入探究巴赫键盘作品中的宏大性以及动机化的声部进行对整体结构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巴赫四首最着名的管风琴前奏曲与赋格作品从延留音;平行叁度、平行六度与经过和弦;半音化等各方面的分析,对其在巴赫键盘作品中所起到的动机化的作用做了阐述。从而更深层面的展现了巴赫键盘作品的宏大性以及延留音等手法的突出运用。笔者在对巴赫乐谱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基础上,试图通过以上的研究,揭示巴赫运用丰富的延留音;平行叁度、平行六度与经过和弦;半音化作为作品发展脉络的基本规律、特点以及主要手法。揭示巴赫如何将这些简单的和声进行变成控制整体的脉络,以及这样漂亮的声部解决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期刊2010-01-08)

梁红旗[9](2008)在《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调性思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调性思维与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更接近,并没有突破传统的调性原则和大小调式对比的方法,不像亨德米特的钢琴套曲《调性游戏》那样远离传统的调性概念,更具传统性和断承性。作曲家在调性处理上常使用诸如等音变换、半音进行、降Ⅱ级的大量使用等扩展调性,还有一些特殊的处理,如自然调式、调性重迭等,形成了他既尊重传统又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调性思维特征。(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尚洁敏[10](2006)在《浅析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创作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道路与20世纪的多数作曲家不同,然而他也决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从古代到20世纪,各个时代的音乐写作技法都是他独特音乐创作手法的源泉,也是他创新的基础。因此,他的作品才显现出传统与创新、民族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独特个性。(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06年08期)

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二十世纪纷乱的社会环境中,肖斯塔科维奇与谢德林在前苏联背景的影响下,都形成了与众不同,同时又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与创作理念。通过对两位作曲家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对比分析,从调式、调性、写作技法及声部结合等方面,研究这两部作品的独特创作技法与写作风格。在谢德林的作品中有许多偶然性和拼贴音乐,随意性较强,传承性较少。而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创新则是有保留的(包括各种调式、序列、风格),在复调发展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拓宽,创造了在特有环境下独特的肖氏赋格。他们向我们展示出复调音乐具有多种可塑性的魅力,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复调在创作思维及技法方面的蜕变过程,以深入对复调音乐的理解,以及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增强它的生命力。本文致力于厘清两部钢琴曲集的复调思维发展、演变,及其深层原由、逻辑和脉络,尽力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论文参考文献

[1].周京瑾.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的迷思——听亚历山大·梅尼克夫音乐会有感[J].戏剧之家.2016

[2].陆馨.对肖斯塔科维奇和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比较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5

[3].邓集勋.钢琴套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创作特征[J].大舞台.2014

[4].王晨子.浅析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主题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主题形态的异同[J].音乐大观.2013

[5].宋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卡普斯京《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6].赵宁.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之第二赋格曲初探[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

[7].邹宜宁.试析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之赋格曲二[J].中国校外教育.2010

[8].李楠.动机化的声部进行对整体结构的控制作用[D].天津音乐学院.2010

[9].梁红旗.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调性思维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

[10].尚洁敏.浅析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创作特征[J].艺术教育.2006

标签:;  ;  ;  ;  ;  ;  ;  

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