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几乎所有的大陆碰撞造山带都含有多个增生地体,它们是大陆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地体拼贴过程及其相应地质记录都做过详细探讨,但对后期大陆持续汇聚过程中的多地体之间的变形行为及拆离模式目前研究得仍较为薄弱.为此,我们以"两地体"结构为代表,通过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试验,来探讨多地体流变结构及其几何参数对大陆碰撞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地体变形行为主要受控于靠近主碰撞带的地体流变强度(确切来说是地壳流变强度,下同)及其几何宽度,而与远离主碰撞带的地体流变和几何属性关系较弱.同时,模型结果也揭示出大陆碰撞造山带中地体之间的相互俯冲仅发生在靠近主碰撞带一侧地体较宽的情况下,且总是弱地体向相对强的地体之下俯冲.该研究成果不仅对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中地体变形演化给予重要的动力学启示,也对含有多地体结构的碰撞造山带的动力学演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皇甫鹏鹏,李忠海,范蔚茗
关键词: 地体变形,地体拆离,大陆碰撞,青藏高原,数值模拟
来源: 地球物理学报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4091,41774108,41590865,41490613,41622404)资助
分类号: P542
页码: 1230-1243
总页数: 14
文件大小: 907K
下载量: 146
相关论文文献
- [1].月球的地体构造与起源模式[J]. 岩石学报 2009(08)
- [2].印尼苏门答腊岛地体划分及其区域成矿背景[J]. 地质通报 2015(04)
- [3].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构造演化[J]. 高校地质学报 2012(01)
- [4].西藏拉萨地体南部晚白垩纪石榴石二辉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 岩石学报 2009(07)
- [5].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的变质作用与动力学[J]. 地球学报 2013(03)
- [6].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川滇地体旋扭构造体系地壳变形特征的古地磁学分析[J]. 地质学报 2014(11)
- [7].西藏仲巴地体北缘构造变形分析及地质意义[J]. 矿产与地质 2020(02)
- [8].拉萨地体东部早侏罗纪变质和深熔作用[J]. 地质学报 2019(10)
- [9].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成因及意义[J]. 岩石学报 2015(05)
- [10].拉萨地体中的印支造山事件及年代学证据[J]. 岩石学报 2008(07)
- [11].仲巴微地体之定义及构成[J]. 地质学报 2014(08)
- [12].土耳其Pütürge变质地体晚白垩世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的年代学研究(英文)[J]. 岩石学报 2015(05)
- [13].拉萨地体东南缘的多期深熔作用及动力学[J]. 岩石学报 2008(07)
- [14].那丹哈达地体及周缘中生代变形与增生造山过程[J]. 地学前缘 2017(04)
- [15].拉萨地体锆石Hf同位素填图:对地壳性质和成矿潜力的约束[J]. 岩石学报 2013(11)
- [16].在合作中学习 在交流中进步[J]. 小学教学参考 2009(18)
- [17].拉萨地体中部上白垩统达雄组的建立及构造隆升意义[J]. 地质学报 2017(12)
- [18].坚守人大工作的初心和使命[J]. 人民之友 2019(09)
- [19].过随遇而安的生活[J]. 农电管理 2019(09)
- [20].桐柏地区高压变质地体在地壳中的抬升机制[J]. 岩石学报 2009(09)
- [21].拉萨地体南部早侏罗世岩浆岩的成因和构造意义[J]. 岩石学报 2013(06)
- [22].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的泥盆纪花岗岩[J]. 岩石学报 2010(07)
- [23].穿越冈底斯地体的宽频地震探测研究[J]. 地球学报 2014(06)
- [24].深反射地震数据揭示的拉萨地体北部到羌塘地体南部地壳厚度的变化[J]. 中国地质 2016(05)
- [25].为孩子壮胆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J]. 山西教育(教学) 2010(05)
- [26].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北部的前寒武纪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J]. 地质学报 2010(04)
- [27].拉萨地体东南部整体地壳成分及其成因分析[J]. 地球科学 2019(06)
- [28].藏南仲巴地体早奥陶世构造—热事件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 2017(06)
- [29].中国西南思茅地体中部白垩纪古地磁结果及陆内地壳变形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1)
- [30].拉萨地体东南部变质岩的成因与中-新生代造山作用[J]. 岩石学报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