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本,近代文学,理性,现实主义
近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路漫[1](2019)在《试论日本近代文学的“近代性”——坪内逍遥艺术论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文学也进入到了近代化的状态,准确来说日本近代文学当中的"近代性"逐渐增强。这种现象在坪内逍遥的艺术论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坪内逍遥成长于明治维新期间,接受了相当丰富的西学思想和西方文化,这种情况决定了坪内逍遥文学艺术论的特点和内容。坪内逍遥的艺术论主要包含叁个方面,即理性的呈现、展现较强的现实主义以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学思想。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尹素敏[2](2019)在《论《瀛寰志略》的近代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徐继畲是近代中国"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着《瀛寰志略》于世界舆地介绍中隐晦但清晰地表达了他对战后中国时局的独到见解,即"变局"之下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瀛寰志略》蕴含的近代性因素预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方向,是当时中国思想界达到的新高度。(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冯琳[3](2019)在《王船山道统论之近代性因素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性因素"可以理解为具有近代性质的社会因素,或对于近代社会具有启蒙意义的社会因素。基于对船山思想的不同定位,学界对船山道统说的内涵及面向有不同的理解,对船山思想是否具有近代性因素颇多争议。本文肯定了明清之际社会转型的近代特征,并从个体意识与法治精神两个方面肯定了船山道统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9年02期)
冯天瑜[4](2018)在《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晚清学术四杰中,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期刊2018年11期)
程继红,秦锦清[5](2018)在《观点与话语:理学家朱一新汉宋比较的近代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理学家朱一新的汉宋比较,主要有四点见解,一是汉宋之别,乃学问与学术之别;二是汉宋诸儒,于大旨固无不相合;叁是阐发义理,从考证中透进一层;四是学思相合,宋学胜于汉学。这些观点以一种较为新颖的话语方式,表现了近代以来理学界对这个旧话题的新诠释。(本文来源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冯天瑜[6](2018)在《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以明清学术四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明清学术四杰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中提供本土资源的突出代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曹思静[7](2018)在《寺子屋教育观的近代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兴办近代教育起,仅仅用了40年左右的时间就普及了初等教育。日本近代所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教育成果,除了归功于明治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之外,还与江户时期取得的教育成果以及已经形成的大众启蒙教育思想和跨越身份地位成功普及的庶民教育文化密不可分。寺子屋作为日本特有的庶民教育机构,对江户时期的庶民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论文以寺子屋为中心,以庶民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寺子屋教育蕴含的近代性教育思想,达到两个研究目的。第一,寻求在没有进行过工业革命,也没有形成规范教育体系的江户时代,以寺子屋为媒介的庶民教育能迎来全盛期的原因。第二,通过比较江户时期的寺子屋教育观与明清时期的教育观,探寻两种教育观的差异性及其对近代教育产生的影响,重新审视普及和发展初级教育以及实用性教育观的重要性。本论文的主体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二章和第叁章通过比较分析寺院教育和寺子屋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讨论庶民教育的起源以及寺院教育对寺子屋教育的影响。第四章从寺子屋教育在江户前中后期的发展特点着手,探寻寺子屋教育于江户时期兴盛的原因。第五章旨在探究在身份等级严格的幕府时代,寺子屋教育能够打破教育贵族化的约束,孕育出“士庶共学”、“男女共学”、“男女师匠雇用平等”等比明治初期更具近代性的教育观的背景及意义。通过对寺子屋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观的论述,探究寺子屋所实施的“男女共学”的女子教育观和“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教育观中所蕴含的近代性教育思想的意义。另外,江户时期与明清时期的教育观看似同源,实则迥异。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思想虽然受到了朱子学的影响,但由于对儒学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因此日本并没有引入明清时期中国盛行的“八股文”文体,“缠足”的“女容教育观”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反而形成了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这两种教育观对两国的近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对寺子屋教育思想的探究,对研究日本江户时期的庶民教育以及近代教育的发展都很有帮助,甚至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和学校教育发展的可能性等方面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何玮[8](2017)在《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兴起—兼论东亚近代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聚焦明治时期日本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兼论东亚近代性问题。从结论来看,明治时期日本导入近代女子教育并非一步到位,经历了最初的"无心栽花"及甲午战争后大力发展两个阶段。内容也从效仿欧美的"贤母论"演变为东西合璧式的"贤妻良母主义"女子教育思想。下田歌子作为近代日本着名的女子教育家,是将政府的教育理念与民众的现实状况连接在一起的关键性人物,她针对不同阶层的女性实施了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务实性、妥协性及天皇制国家至上主义,是近代日本女子教育推进历程中的重要特点。与日本相较,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亦着眼于国家与民族振兴,但实践过程及特点却与日本截然相异。(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期刊2017年02期)
陈荣[9](2017)在《《家族史小说与近代性》(节选)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一篇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择的翻译文本是崔桂花教授撰写的《家族史小说与近代性》。《家族史小说与近代性》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或着作,因此翻译过程中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当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方法尤为重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首先对《家族史小说与近代性》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特点分析应该选择何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报告由四部分组成。在译前准备部分主要对原文本进行分析,并对翻译过程中根据其特点选择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进行说明。报告的重点部分是翻译实例分析。在此部分列出原文和笔者的译文进行对照,来说明翻译过程中是如何选择翻译方法以及具体如何进行翻译的。实例主要对部分词汇和句子实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首先,翻译之前对翻译文本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对文本进行了分析,才能把握文本的特点进行翻译方法的选择。第二,对于熟悉汉字词的中国人来说,在翻译汉字词时应该更加慎重,否则更容易产生误译现象。第叁,韩国语的句子不同于中文句子,长定语的句子非常多。为了使目的语读者-中国人能够很好地理解,翻译时应遵守中文语言习惯进行翻译。第四,要做好翻译,不仅需要翻译实践,还需要了解相关翻译理论,具备多领域的知识。(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6-02)
唐利国[10](2016)在《两面性的日本近代化先驱——论吉田松阴思想的非近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吉田松阴作为日本近代化的先驱,一直受到学界较高评价,但其思想中非近代性的保守一面,也不应忽视。他强烈认同封建身份制度,未能形成近代国民意识;其政治论仍然受制于道德主义的思考方式,未能认识到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革的必要性;他也没有真正思考过个人解放的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强制民众承担义务来进行社会动员。吉田松阴通过旧思想的极端化而将自身行动正当化,成为一个典型的"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作为日本近代化的先驱,其思想中浓厚的非近代性一面,对明治以后的日本同样有着强烈的影响。吉田松阴的思想发展,预示了近代日本发展道路的两面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6年04期)
近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徐继畲是近代中国"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着《瀛寰志略》于世界舆地介绍中隐晦但清晰地表达了他对战后中国时局的独到见解,即"变局"之下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瀛寰志略》蕴含的近代性因素预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方向,是当时中国思想界达到的新高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路漫.试论日本近代文学的“近代性”——坪内逍遥艺术论的个案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
[2].尹素敏.论《瀛寰志略》的近代性因素[J].晋阳学刊.2019
[3].冯琳.王船山道统论之近代性因素的思考[J].中国哲学史.2019
[4].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
[5].程继红,秦锦清.观点与话语:理学家朱一新汉宋比较的近代性特征[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8
[6].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以明清学术四杰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曹思静.寺子屋教育观的近代性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8].何玮.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兴起—兼论东亚近代性问题—[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7
[9].陈荣.《家族史小说与近代性》(节选)翻译报告[D].青岛大学.2017
[10].唐利国.两面性的日本近代化先驱——论吉田松阴思想的非近代性[J].世界历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