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词隐喻转换的民族文化内涵

俄汉词隐喻转换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俄汉词语隐喻性转义的民族文化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卡美丽(Kamila Iakupova)[1](2021)在《动物隐喻与相关词汇教学研究 ——以俄罗斯汉语习得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隐喻概念引起了大批俄罗斯与中国学者的关注。从传统理论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语言现象,而目前其概念发展到了认知层面。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及思维方式,不免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动物是创造隐喻的丰富资源,所以隐喻概念系统里动物隐喻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被看作最具有代表性的分支之一,而所谓的六畜在形成隐喻性词汇及反映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汉语与俄语里包含六畜的动物隐喻所占的比例都比较高。虽然最近两个国家的许多研究者都着眼于俄汉中的动物隐喻对比,不过学界还是缺少关于相关词汇教学的研究,教学过程在这一方面存在着空白之处。而隐喻是教学过程的难点之一。由于文化、历史等因素会影响特殊词汇的形成,加上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差异,两种语言中动物隐喻的含义会有所区别。比如说,同样的动物名称在两种语言中能表示完全不同的喻义,同时不同的动物能具有同样的象征意义。此外,每种语言都有民族特有的隐喻性词语,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学习者习得外语的过程。不过,动物隐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使用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跟动物相关的词汇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在教学应用既有助于学习者更有效地使用汉语,又有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中国文化。本文将从隐喻理论的视角,对俄汉中的动物隐喻进行比较研究并调查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含动物成语的情况。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概况。第二章:对俄汉中动物隐喻对比研究。本章主要以汉语成语为例,对比两种语言的动物隐喻并把相关词语分类几组。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中动物成语的情况。第四章:描述隐喻性词汇的教学现状,基于本次研究的结果,对相关词汇教学提一些建议。最后是结论,对论文进行总结,整理本研究中的收获与不足之处。

侯思琪[2](2021)在《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提出从古至今,拟声词在各民族的语言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语言系统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国内外研究者对拟声词大多围绕构词类型、句法语义和修辞功能三个方面来研究,而缺少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探讨。本文以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成果对俄汉两种语言的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拟声词的音义关系及内部的认知机制,尝试归纳和总结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在俄汉两种语言中的语义转移规律和特点,揭示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背后的认知差异,阐释其派生趋向。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目的和对象、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等;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和对比语言学三方面对本课题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第三章为拟声词概述,对拟声词进行界定和分类,并分析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范畴化标准;第四章为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本章主要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进行研究;第五章为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本章主要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进行对比分析,如语义转移类别、特点、机制等;第六章为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派生趋向,本章主要在范畴化视角下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派生趋向进行研究,并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进行分析。

刘丹[3](2020)在《俄汉语“嗅觉、味觉”词隐喻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句话表现出人类对食物味道及气味的重视,俄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关于嗅觉与味觉的隐喻。本文是在莱可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俄汉语嗅觉、味觉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其隐喻义的共性与个性。本文研究嗅觉、味觉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的隐喻。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相似的认知结构,俄汉语中嗅觉、味觉词意义的隐喻意义呈现出相似性;另一方面,俄汉民族在民族文化上的差异也导致嗅觉、味觉基本词汇的联想义产生差异,折射出俄汉民族对感知词隐喻化应用上的差异。准确把握嗅觉、味觉词的隐喻意义在不同民族中所特有的意义,将帮助我们认识俄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及俄汉民族思维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正文的第一章是理论根据,介绍隐喻的发展史,阐明概念隐喻、通感理论的内涵,梳理嗅觉、味觉范畴的词汇;第二章对比分析了俄汉语嗅觉词,总结其隐喻意义的共性和个性。第三章对比分析了俄汉语味觉词的隐喻意义。最后是结语,对全文的内容做出总结。

臧家楠[4](2020)在《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味觉词的问题研究及教学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始终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味觉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味觉词的教学也应得到重视。通过知网数据搜索发现:有关味觉词的研究多为汉外对比研究,其中研究相对较多的是汉英、汉日对比,汉俄味觉词对比相对较少,而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俄味觉词对比就更少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注入是必然的,这是由语言和文化的特殊关系决定的。在汉语味觉词学习过程中,俄罗斯留学生会出现一些偏误,偏误涉及词义、语用、文化等方面。本文旨在运用对比法、问卷调查法及资料分析等对比分析汉俄语味觉词在词义上的异同,并以“苦”为例,以词汇大纲和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为依据,针对俄罗斯留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总结出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味觉词及含味觉语素合成词时出现的偏误。同时对部分教材中含语素“苦”的合成词的编排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合理性与不足。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针对俄罗斯留学生的具体味觉词教学建议,期望能为对俄罗斯留学生的味觉词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一章是味觉词研究综述。主要分为汉语味觉词研究、俄语味觉词研究与小结。第二章是汉俄语基本味觉词词义对比分析。首先对味觉词进行界定,然后对汉俄语基本味觉词词义分别分析再进行对比。第三章是俄罗斯留学生习得“苦”的情况考察及偏误分析。研究对象包含了味觉词“苦”以及源于味觉词“苦”的引申义、含语素“苦”的合成词。第四章提出针对俄罗斯留学生的味觉词教学策略和学习建议。包括从教学角度提出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对俄罗斯留学生学习味觉词的建议。

万真宜[5](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念学说在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语言学诸多分支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性。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思想的“观念学”,仍致力于揭示“语言—文化—人”的相互关系,即如何通过语言表征展现思维方式的群体性特征。为进一步揭示这些群体性心智特征相互间的联系方式和大致形态,对观念的单独阐释和描写可转向观念阈研究,即观念集合在文化空间中的运作模式的分析。对于观念阈的研究,既可从民族语言文化共体的角度进行宏观审视,也可选取特定角度,对观念阈的某一侧面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本文选取了时间观念,作为观念阈分析的具体对象。多样的时间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既具有普遍性,又携带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从而形成了各异的时间观念系统。时间观念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相对恒定和丰富的表征方式,传递着相关群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结果;而由于时间分割方式的多样性,在各民族语言中,存在多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时间关键词,但这些关键词在相应的时间体系中的地位并不均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明确这些关键词在体系中的位置与分布,及其发挥的不同作用,方可了解相应民族时间认知体系的整体特征。因此,本文尝试采用观念阈理论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鉴于时间观念的语言表征、尤其是时间词在中俄两种语言中的繁复性与多样性,为更为直观地观察时间观念阈的结构与排布方式,需采用语料库的词频数据。语料库中所纳入的文本,正符合语言学研究对语料“真实、自然”的诉求;语料库收入的大量语料则能帮助研究者从客观的角度观察观念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和使用频率;此外,观念词的文化价值不是仅靠观察一个词的词形就能确定的,而要综合考量词源、搭配和具体运用语境等因素,而在语料库中对一个词进行检索的同时也能展现相应的上下文。在正式对观念阈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观念阈与观念学说、以及语言学下诸多学科的联系。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观念研究的文脉,并对观念学说在俄罗斯和中国学界的研究历史进行概述。由此概括学者们对观念本质的认识,进而对观念阈这一概念的研究缘起、概念内涵、结构类型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我们发现,借助于观念阈的理论框架,可对时间观念这一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进行更为全面的考量和比较。其次,通过分析时间本质的多学科阐释可知,对时间的认识大多集中在时间的延续性和运动方式等主要方面,随之形成了相应的时间观念;这些时间观念在语言中具有鲜明、多样的表征方式,并具有各异的民族性。为对两个民族时间观念的整体面貌进行综合考量,本文对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关键时间词的出现频率进行归类整理;结合相应时间词的文化特性,初步构拟出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基本框架,分别对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核心区、近核心区成分的词源信息、词典释义、搭配组合和完整含义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出两种语言中时间观念阈的大致形态。最后,俄汉民族时间观念阈的结构异同、构成成分的文化特性异同,须在对比中得以呈现。因此,本文分别对两种语言时间观念阈的各个区域分别进行对比,并分析差异成因(宗教与哲学思想、社会结构、语言结构、时间切分方式等),由此展现出时间观念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特性。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释本论文的现实性(观念和观念阈的研究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材料来源。第一章首先从观念理论的学理渊源、观念分析的语言学价值等方面,对观念理论做出界说;在此基础上对观念阈的内涵、结构、类型和分析方法进行定义和界说,并阐释其与相关术语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分别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中的时间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分析俄语和汉语中的时间系统的结构和表征方式,并通过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的时间词出现频率,划定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各区域的基本构成。第三章对俄语时间观念阈的核心区构素——год和время的词源信息、历时词义演变、搭配组合和含义体系作出阐释;并对近核心区主要构素,如基本计时单位час,минута,секунда、历法单位 неделя,дни недели,месяц、短时间词语 момент,миг,мгновение、昼夜分割时间词денъ,утро,вечер,ночь,сутки和季节名等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含义进行分析。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汉语时间观念阈核心区构素——“年”和“时”的词源信息、历时词义演变、搭配组合方式和含义体系;随后对近核心区的主要构素——以“日”、“月”为构形和取义核心的昼夜、历法时间词、以及季节名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含义进行分析。第五章首先对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各区域的构素、构成方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对引起差异的成因——如地理环境、社会主导结构、文化类型、宗教哲学思想、语言结构特点等进行说明。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观念阈具有多层级的结构,进入其中的观念有序排布,承载着民族文化共体的关键文化信息,可集中反映相应群体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此相应,俄、汉语时间观念阈也凝结着两个民族时间观的不同侧面;两种时间观念阈都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其中核心区的构成成分相似,而近核心区则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虽然两种观念阈的时间关键词都包含着人们对时间之流和生命之流、时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时间的循环和线性模式的认识,但俄罗斯民族的时间观具有抽象性与分析性的特征,而汉民族则倾向于具象性与整体性。这种整体倾向,需通过各区域时间关键词共同呈现。借助俄汉语语料库相关时间词的出现频率来构拟时间观念阈的结构与成分,对于观念分析和语言文化学的研究来说,是较为新颖的尝试;将对个别观念的研究拓展至观念阈这个“全局范畴”,又将其范围限定在“时间观念阈”这种个别范畴中,使得对于观念阈的研究更具实操性。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俄汉语言、乃至文化的对比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张晗[6](2020)在《俄汉语表“植物”词的隐喻对比分析》文中提出隐喻最早被视为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或词语层面的异常语言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跳出词汇层面,摆脱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试着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审视隐喻的内涵。隐喻逐渐被学界认可是一种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的认知现象。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人们正确理解隐喻及隐喻的工作机制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隐喻是重要的认知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用简单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概念去理解复杂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或事物,为我们了解新事物和领悟新意义开创了不竭之源。植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生产资料,同时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对象。植物词是人类与植物有关的认知活动成果的符号化,原本用来指称植物自身的词语经隐喻加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俄汉语表“植物”词,具体分析俄汉语表“植物整体”词和表“植物部分”词的隐喻映射机制异同,并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本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隐喻的工作机制,帮助人们正确地使用表“植物”词,同时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表“植物”词语义的隐喻再创造。另外,本文可以让人们对俄汉语表“植物”词的隐喻有一个对比性的认知,帮助人们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降低跨文化交流成本。

黎氏全[7](2020)在《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味觉作为基本的感觉之一,是人类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有了味觉,我们才可以认识美食、感受美味。而味觉是在饮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饮食的重要特征之一,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价值。因此,味觉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的语言学对味觉词的研究,从总体上看还不够丰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味觉词的语义方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汉外对比研究虽然众多,但着重于与英语、日语、韩语等语种的对比。在越南,关于味觉词的研究寥寥可数,专门、系统地对汉越味觉词进行的对比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研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视角对汉越基本味觉词的语义、构词及语用三个层面的认知进行全面和细致对比,并尝试阐明这两种不同语言在味觉的词汇表征方面的异同和动因。论文选取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酸”、“甜”、“苦”、“辣”、“咸”和越南语中与之相对应的“chua”、“ng(?)t”、“d(?)ng(kh(?))”、“cay”、“m(?)n”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认知语言学有关认知域的理论为基础,对味觉词的义域进行划分、定名及分析,然后把其分为“相同、相似、相异”三种情况去考察汉越味觉词语义表现的异同,从此阐释造成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此外,还采用了静态语言理论与动态言语实例结合法,探讨了汉越味觉词的引申义、构词能力和语用特点。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语义方面,汉越味觉词呈现出共性多于差异性的特点,其中“苦”与“d(?)ng(kh(?))”语义基本相同;“酸”与“chua”和“甜”与“ng(?)t”语义共性大于差异性;“辣”与“cay”语义异同参半;“咸”与“m(?)n”语义差异性大于共性。此外,两者在语义引申方面体现出一些整体性的倾向:一是从语义引申的途径上看,在隐喻投射的过程中基本体现出了“味觉现象—生理感觉—心理感觉—抽象概念”的模式;二是从语境依赖程度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受到语境的影响;三是从语义指向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都倾向于内指,但倾向程度有时有所不同;四是从语义指称对象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使用范围有时不一致;五是从语义色彩上看,汉越味觉词的褒贬色彩大多相似。人类具有共同的认知方式和生理机制引起了汉越味觉词语义朝“同”的方向发展,但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约束导致汉越味觉词引申意义朝“异”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以认知、语言、文化三平面为基础,建立了汉越味觉词引申差异对比的阐释模式,从而寻求两者语义异同背后的深刻原因。从认知角度看,我们发现造成汉越味觉词语义表现相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都具有共同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对味觉的感受大体一致。从语言角度看,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味觉词的引申意义会受到其所在的整个语言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语义表现的差异。而另一方面,语言接触又会使汉越味觉词语义产生很多相似之处。从物质文化看,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了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偏好,这对汉越味觉词引申的结果和其隐含的褒贬意义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社会文化看,中越两国人民都受到深远的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很多汉越味觉词的引申义明显地反映了儒家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思维方式上,中越文化都重视二元统一,两国人民习惯于直观思维、内向思维。此外,佛教观念渗透到越南人的思想意识中并给越南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都是造成汉越味觉词引申意义有异有同的重要原因。(二)在构词方面,汉越两种语言的味觉形容词的构词法从宏观上看大异小同。从结构上看,汉语味觉词仅有附加式、复合式两种构词方式,而没有重叠式的构词法,越南语味觉词的构词方式分为重叠式、附加式、复合式三种类型。研究结果发现,在重叠式上看越南味觉词具有零基式重叠AA和部分重叠AA式等两种类型。从附加式上看汉越味觉词均有“词根+叠音后缀”(ABB式)和“词根+不叠音后缀”两种类型,其中以ABB附加式为主,A词根是基本味觉词。然而,在越南语ABB式里有一些AB、BB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从复合式上看,汉越味觉词又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基本味觉+基本味觉”;第二类是“基本味觉词+其他成分”。汉越味觉词在复合式的第一类构词法中完全对应。第二类构词法中,汉越味觉词存在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是由基本味觉词与其他词素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词,这些复合词不仅表示味道,而且大多带着引申意义;但整体上看,在复合式的构词方式上,越南语味觉词的构词能力与汉语味觉词相比,较为薄弱。越南语“基本味觉词+其它成分”组合只有联合式、偏正式复合词,而汉语除了联合式、偏正式之外,还有动宾式及主谓式复合组合。这也是两者复合式在第二类构词法中的不同点。(三)在语用方面,我们从交际对话、形容词生动形式和固定短语三个角度去研究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汉越基本味觉词都呈现出很多特殊的语用特点。在交际对话中,汉越味觉词既遵循又违反合作原则。在形容词生动形式中,汉越味觉词能够改变词语的语义程度、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在固定短语中,汉越味觉词主要出现在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语等固定短语。这些短语信息丰富,形式简洁,语言生动,语体鲜明,语义蕴含着民族深刻的处世之道和哲学思维。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丰富了隐喻理论和味觉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上,不仅加深我们对汉越味觉词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中越两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颇有裨益,同时还为汉越词汇教学、词典编纂、翻译工作提供了积极的贡献。

姜凯[8](2020)在《俄汉工科术语语义泛化认知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语言中最敏感和活跃的部分便是词汇,它最清楚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思维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也不断地扩大知识领域,现有的词汇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新事物和现象的称名。术语的创新使用所导致的术语语义泛化现象,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术语语义泛化是词汇系统补充的有效途径,同时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术语通过语义泛化扩大了其使用范围,扩展了词义,不仅充实了标准语,也扩充了其他学科领域的术语总汇。本文从语义学出发,结合认知术语学、对比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俄汉两种语言工科术语语义泛化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同域语义泛化、跨域语义泛化、非术语化三个方面探究俄汉工科术语语义泛化两种语言背后的认知差异,揭示俄汉两民族不同的语言世界图景观。全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概述了认知术语学、语义学以及对比语言学相关理论基础,并对术语、工科术语、术语语义泛化进行概念界定,分析了俄汉工科术语语义泛化的特点及表现;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主要从语义泛化表现、范畴化特征及语言世界图景表征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俄汉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跨域语义泛化、非术语化现象的异同。

丁艳[9](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波丽娜(ANISIMOVA POLINA)[10](2020)在《俄汉成语空间隐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语言世界图景的载体,含有空间词的俄汉成语展示了两种语言的空间概念和空间隐喻映射过程。虽然俄汉空间隐喻都是以特定的空间义项为基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俄汉空间隐喻映射的特点。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只有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成语所含有的隐喻,才能更好理解成语带有的概念,让成语的运用更加恰当,话语更自然而得体。本文以含有“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的俄汉成语为研究对象,自建了含有这些空间词的俄汉成语语料库,以进行细致详尽的对比研究。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俄汉语中的成语界定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俄汉成语的异同点,确定了本文研究的“成语”界定。同时对俄汉语空间概念的表达方式作了阐述,找出“上下”、“前后”、“左右”、“里外”汉语方位词的俄语对应形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几本较有代表性的俄汉成语词典的考察,找出含有空间指示语的236条俄语成语和234条汉语成语,建立了小型语料库,从语法、语义两个角度对其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俄汉成语中“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空间词的隐喻范围基本相同,空间词的隐喻义的解读起源于人们与客观世界接触经验。然而,俄汉语中有一部分成语,方位隐喻义的形成跟文化常识有关,其理解和解读需要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从语用角度来看,汉语成语中出现的空间隐喻在言语实践中比较常见,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上大部分隐喻义都有体现。而俄语成语中空间词的隐喻义更有特殊性,许多空间词只有在成语层次中才可以带有相当的隐喻意义。

二、俄汉词语隐喻性转义的民族文化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汉词语隐喻性转义的民族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隐喻与相关词汇教学研究 ——以俄罗斯汉语习得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隐喻研究概况
        1.1.1 中国研究状况综述
        1.1.2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预期价值及应用前景
    1.5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对俄汉中的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2.1 俄汉中动物隐喻的定义及其表现
        2.1.1 隐喻定义
        2.1.2 动物隐喻的认知特点
        2.1.3 动物隐喻运作机制
    2.2 俄汉中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2.3 俄汉中动物隐喻的类型
        2.3.1 喻义相同的词语
        2.3.2 喻义相异的词语
        2.3.3 喻义交叉的词语
        2.3.4 喻义空缺性的词语
第三章 关于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中动物成语的研究
    3.1 动物成语在俄罗斯的汉语教学使用状况
    3.2 关于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中含动物名称成语的调查
    3.3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与动物隐喻相关词汇的教学
    4.1 动物隐喻相关词汇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4.2 影响相关词汇教学的因素
    4.3 一些教学方法和练习
    4.4 隐喻性词汇选择与汉语教材中的出现率
    4.5 对动物隐喻词汇教学的一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中含动物名称成语的调查
致谢

(2)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内容
        (二)语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语义学相关理论
    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
        (一)象似性理论
        (二)隐喻与转喻理论
        (三)范畴化理论
    三、对比语言学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拟声词概述
    一、拟声词的界定
    二、拟声词的分类
        (一)自然现象类拟声词
        (二)生物类拟声词
        (三)人类活动类拟声词
        (四)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
    三、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范畴化标准
        (一)撞击类拟声词
        (二)破裂类拟声词
        (三)摩擦类拟声词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
    一、拟声词的音义关系
        (一)拟声词的能指与所指
        (二)拟声词的象似性与任意性之间的关系
        (三)拟声词音义象似性的表现
    二、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对比
        (一)俄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
        (二)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
        (三)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音义象似性的异同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
    一、拟声词的语义特质
    二、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类别
        (一)俄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类别
        (二)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类别
    三、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特点对比分析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四、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机制对比分析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一、拟声词范畴化的层次体系
    二、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一)范畴化视角下俄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二)范畴化视角下汉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三)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对比分析
    三、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对比
        (一)俄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
        (二)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
        (三)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异同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俄汉语“嗅觉、味觉”词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1 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2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3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4 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和突破
第一章 嗅觉、味觉词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隐喻理论
        1.1.1 传统隐喻理论
        1.1.2 概念隐喻理论
        1.1.3 通感理论
    1.2 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1.3 嗅觉、味觉词的界定
        1.3.1 嗅觉词的界定
        1.3.2 味觉词的界定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汉语嗅觉词隐喻意义对比
    2.1 俄汉语嗅觉动词隐喻意义对比
        2.1.1 俄语嗅觉动词及其隐喻意义
        2.1.2 汉语嗅觉动词及其隐喻意义
        2.1.3 俄汉语嗅觉动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2.2 俄汉语嗅觉名词隐喻意义对比
        2.2.1 俄语嗅觉名词及其隐喻意义
        2.2.2 汉语嗅觉名词及其隐喻意义
        2.2.3 俄汉语嗅觉名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2.3 俄汉语嗅觉形容词隐喻意义对比
        2.3.1 俄语嗅觉形容词及其隐喻意义
        2.3.2 汉语嗅觉形容词及其隐喻意义
        2.3.3 俄汉语嗅觉形容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语味觉词隐喻意义对比
    3.1 俄汉语味觉动词隐喻意义对比
        3.1.1 俄语味觉动词及其隐喻意义
        3.1.2 汉语味觉动词及其隐喻意义
        3.1.3 俄汉语味觉动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3.2 俄汉语味觉名词隐喻意义对比
        3.2.1 俄语味觉名词及其隐喻意义
        3.2.2 汉语味觉名词及其隐喻意义
        3.2.3 俄汉语味觉名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3.3 俄汉语味觉形容词隐喻意义对比
        3.3.1 俄语味觉形容词及其隐喻意义
        3.3.2 汉语味觉形容词及其隐喻意义
        3.3.3 俄汉语味觉形容词隐喻意义的共性与差异性
    3.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味觉词的问题研究及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理论和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味觉词研究综述
    第一节 汉语味觉词研究综述
        一、味觉词本体研究综述
        二、汉俄味觉词对比研究综述
        三、味觉词教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俄语味觉词研究综述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汉俄语基本味觉词词义对比分析
    第一节 味觉词的界定
    第二节 汉俄语基本味觉词酸/Кислый词义分析
        一、酸
        二、 Кислый
        三、酸/кислый词义对比分析
    第三节 汉俄语基本味觉词甜/Сладкий词义分析
        一、甜
        二、 Сладкий
        三、甜/сладкий词义对比分析
    第四节 汉俄语基本味觉词苦/Горький词义分析
        一、苦
        二、 Горький
        三、苦/горький词义对比分析
    第五节 汉俄语基本味觉词辣/Острый词义分析
        一、辣
        二、 Острый
        三、辣/острый词义对比分析
    第六节 汉俄语基本味觉词咸/Солёный词义分析
        一、咸
        二、 Солёный
        三、咸/солёный词义对比分析
第三章 俄罗斯留学生习得“苦”的情况考察及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新HSK词汇大纲》和教材中“苦”的考察分析
        一、对《新HSK词汇大纲》收录情况考察
        二、对教材编排情况考察
        三、对考察结果的分析小结
    第二节 俄罗斯留学生对“苦”的认知情况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第三节 俄罗斯留学生习得“苦”的偏误分析
        一、主要偏误类型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
第四章 针对俄罗斯留学生的味觉词教学策略及建议
    第一节 教学原则
        一、遵循教学的阶段性原则
        二、遵循教学的针对性原则
        三、遵循教学的实用性原则
    第二节 教学建议
        一、重视汉俄味觉词对比研究及成果应用
        二、加强味觉词教学中的文化阐释
        三、基于常见偏误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反复训练,分化味觉词教学难点
    第三节 对俄罗斯留学生学习味觉词的建议
        一、消除汉俄味觉词对等观念
        二、加强汉俄语言对比意识
        三、重视汉语味觉词引申义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0.1 选题的现实性
    0.2 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0.3 创新之处
    0.4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0.5 材料来源
第1章 观念和观念阈的概念界说及研究方法
    1. 观念和观念分析
        1.1. 观念研究的文脉梳理
        1.2 观念的概念内涵
        1.3 观念分析的方法与目的
        1.4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意义
    2 观念阈与观念阈分析
        2.1 观念阈的概念内涵
        2.2 观念阈分析的基本方法
        2.3 观念阈分析的语言学意义
    3. 观念阈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及区别
        3.1 观念阈与文化空间
        3.2 观念阈与认知空间
        3.3 观念阈与符号阈
        3.4 观念阈与心智
        3.5 观念阈与语义空间
        3.6 观念阈与语言世界图景
    4 观念阈的结构和类型
        4.1 观念阈的基本结构
        4.2 观念阈的基本类型
    本章小结
第2章 时间、时间词和时间观念阈
    1 时间本质的多学科阐释
        1.1 时间的本源探析
        1.2 时间观上的“线性模式”与“循环模式”
    2 语言学中的时间研究
        2.1 语言中的时间系统概述
        2.2 俄语时间系统概述
        2.3 汉语时间系统概述
    3 时间观念词和时间观念阈
        3.1 作为观念词的时间词
        3.2 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及判定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语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和成素分析
    1 核心区год的含义阐释
        1.1 год的词源探究
        1.2 год的词义演化及词典释义
        1.3 год的搭配组合
        1.4 《год》的完整含义
    2. 核心区《время》的含义阐释
        2.1 время的词源探究
        2.2 время的词义演化及词典释义
        2.3 время的搭配组合
        2.4 время的完整含义
    3. 近核心区的构成和含义阐释
        3.1 基本计时单位——час,минута,секунда
        3.2 泛指性时间单位——момент,миг,мгновение
        3.3 昼夜单位——день,утро,вечер,ночь,сутки
        3.4 季节单位——времена года
        3.5 基本历法单位——неделя,дни недели и месяц
    本章小结
第4章 汉语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和成素分析
    1. 核心区“年”的含义阐释
        1.1 “年”的词源探究与“岁名”意义演变
        1.2 “年”的搭配组合
        1.3 “年”的完整含义
    2 核心区“时”的含义阐释
        2.1 “时”的词源探究与意义演变
        2.2 “时”的搭配组合
        2.3 “时”的完整含义
    3 近核心区的构成和含义阐释
        3.1 “日”与“月”——时间概念基本参照
        3.2 季节单位——“春”、“夏”、“秋”、“冬”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对比分析
    1.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构成成素的异同分析
        1.1 核心区构成观念异同
        1.2 近核心区构成观念异同
        1.3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基本取向
    2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差异之成因分析
        2.1 社会结构与文化取向
        2.2 语言类型与结构
        2.3 时间切分方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俄汉语表“植物”词的隐喻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词典释义法
        (三)归纳法
        (四)实例分析法
        (五)对比分析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一)选题创新
        (二)研究内容创新
        (三)研究角度创新
        (四)研究观点创新
    六、论文结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类中心论
        (一)人类中心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人类中心论与隐喻
    二、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的分类
        (二)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三、语言世界图景理论
        (一)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语言世界图景与隐喻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汉语表“植物”词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分析
    一、表“植物”词的界定和分类
        (一)表“植物”词的界定
        (二)表“植物”词的分类
    二、俄汉语表“植物整体”词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
        (一)俄汉语“草”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
        (二)俄汉语“树”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
    三、俄汉语表“植物部分”词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
        (一)俄汉语“根”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
        (二)俄汉语“茎”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
        (三)俄汉语“叶”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
        (四)俄汉语“花”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
        (五)俄汉语“果实”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
        (六)俄汉语“种子”的隐喻映射机制对比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语表“植物”词隐喻映射机制异同的原因
    一、语言内因素
        (一)组合关系
        (二)聚合关系
    二、语言外因素
        (一)认知原因
        (二)文化原因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味觉词的研究现状
        1.2.2 越南味觉词的研究现状
        1.2.3 汉越味觉词的对比研究
        1.2.4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
        1.3.1 味与味觉
        1.3.2 味觉词的定义及分类
        1.3.3 基本味觉词及研究对象
    1.4 理论依据
        1.4.1 语义对比的理论框架
        1.4.2 差异解释的阐释模式
    1.5 研究方法和语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说明
第二章 汉越“酸/chua”语义对比
    2.1 汉越“酸/chua”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2.2 汉越“酸/chua”语义统计及分析
        2.2.1 “酸/chua”的语义分布统计
        2.2.2 “酸/chua”语义内涵分析
    2.3 汉越“酸/chua”语义异同的总结
        2.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2.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2.4 汉越“酸/chua”语义异同的原因
        2.4.1 认知因素
        2.4.2 语言因素
        2.4.3 文化因素
第三章 汉越“甜/ng(?)t”语义对比
    3.1 汉越“甜/ng(?)t”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3.2 汉越“甜/ng(?)t”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3.2.1 “甜/ng(?)t”的语义分布统计
        3.2.2 “甜/ng(?)t”的语义内涵分析
    3.3 汉越“甜/ng(?)t”语义异同的总结
        3.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3.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3.4 汉越“甜/ng(?)t”语义异同的原因
        3.4.1 认知因素
        3.4.2 语言因素
        3.4.3 文化因素
第四章 汉越“苦/d(?)ng(kh(?))”语义对比
    4.1 汉越“苦/d(?)ng(kh(?))”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4.2 汉越“苦/d(?)ng(kh(?))”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4.2.1 “苦/d(?)ng(kh(?))”的语义分布统计
        4.2.2 “苦/d(?)ng(kh(?))”的语义内涵分析
    4.3 汉越“苦/d(?)ng(kh(?))”语义异同的总结
        4.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4.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4.4 汉越“苦/d(?)ng(kh(?))”语义异同的原因
        4.4.1 认知因素
        4.4.2 语言因素
        4.4.3 文化因素
第五章 汉越“辣/cay”语义对比
    5.1 汉越“辣/cay”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5.2 汉越“辣/cay”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5.2.1 “辣/cay”的语义分布统计
        5.2.2 “辣/cay”的语义内涵分析
    5.3 汉越“辣/cay”语义异同的总结
        5.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5.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5.4 汉越“辣/cay”语义异同的原因
        5.4.1 认知因素
        5.4.2 语言因素
        5.4.3 文化因素
第六章 汉越“咸/m(?)n”语义对比
    6.1 汉越“咸/m(?)n”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6.2 汉越“咸/m(?)n”语义统计及分析
        6.2.1 “咸/m(?)n”的语义分布统计
        6.2.2 “咸/m(?)n”的语义内涵分析
    6.3 汉越“咸/m(?)n”语义异同的总结
    6.4 汉越“咸/m(?)n”语义异同的原因
第七章 汉越味觉词构词方式对比
    7.1 汉语味觉词构词方式
        7.1.1 重叠式
        7.1.2 附加式
        7.1.3 复合式
    7.2 越南语味觉词构词方式
        7.2.1 重叠式
        7.2.2 附加式
        7.2.3 复合式
    7.3 汉越味觉词构词方式对比分析
        7.3.1 重叠式对比
        7.3.2 附加式对比
        7.3.3 复合式对比
第八章 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
    8.1 汉越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1.1 交际对话的合作原则
        8.1.2 汉语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1.3 越南语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2 汉越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2.1 汉越味觉词生动形式的类型
        8.2.2 汉语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2.3 越南语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3 汉越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3.1 汉语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3.2 越南语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4 总结
第九章 结语
    9.1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
        9.1.1 关于汉越味觉词语义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
        9.1.2 关于汉越味觉词引申差异原因的阐释
        9.1.3 关于汉越味觉词的构词方式
        9.1.4 关于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
    9.2 研究反思
        9.2.1 创新之处
        9.2.2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8)俄汉工科术语语义泛化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六、研究内容及语料来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相关理论
        (一)认知术语学相关理论
        (二)语义学相关理论
        (三)对比语言学相关理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术语的界定
        (二)工科术语的界定
        (三)术语语义泛化的概念、特点及表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汉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认知对比
    一、俄语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
        (一)俄语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的表现
        (二)俄语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的范畴化特征
        (三)俄语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的语言世界图景表征
    二、汉语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
        (一)汉语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的表现
        (二)汉语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的范畴化特征
        (三)汉语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的语言世界图景表征
    三、俄汉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的异同
        (一)俄汉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的共性
        (二)俄汉工科术语同域语义泛化的差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认知对比
    一、俄语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
        (一)俄语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的表现
        (二)俄语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的范畴化特征
        (三)俄语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的语言世界图景表征
    二、汉语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
        (一)汉语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的表现
        (二)汉语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的范畴化特征
        (三)汉语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的语言世界图景表征
    三、俄汉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的异同
        (一)俄汉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的共性
        (二)俄汉工科术语跨域语义泛化的差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汉工科术语非术语化认知对比
    一、俄语工科术语非术语化
        (一)俄语工科术语非术语化的表现
        (二)俄语工科术语非术语化的范畴化特征
        (三)俄语工科术语非术语化的语言世界图景表征
    二、汉语工科术语非术语化
        (一)汉语工科术语非术语化的表现
        (二)汉语工科术语非术语化的范畴化特征
        (三)汉语工科术语非术语化的语言世界图景表征
    三、俄汉工科术语非术语化的异同
        (一)俄汉工科术语非术语化的共性
        (二)俄汉工科术语非术语化的差异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俄汉成语空间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俄汉成语的界定与特点对比分析
    2.1 俄汉成语的界定
    2.2 俄汉成语语法特点
    2.3 俄汉成语语义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空间概念表达方式对比分析
    3.1 俄汉空间指示语的范围
        3.1.1 汉语空间指示语
        3.1.2 俄语空间指示语
        3.1.3 俄汉空间指示语的范围对比分析
    3.2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
        3.2.1 汉语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
        3.2.2 俄语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
        3.2.3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3.3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
        3.3.1 汉语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
        3.3.2 俄语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
        3.3.3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汉含有“上下”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4.1 俄汉成语中“上下”空间隐喻的范围
    4.2 “上下”隐喻“范围”
        4.2.1 汉语成语中“上下”隐喻“范围”
        4.2.2 俄语成语中“上下”隐喻“范围”
        4.2.3 “上下”隐喻“范围”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4.2.3.1 “上下”隐喻“范围”的语法特点
        4.2.3.2 “上下”隐喻“范围”的语义特点
    4.3 “上下”隐喻“社会”
        4.3.1 汉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社会”
        4.3.2 俄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社会”
        4.3.3 “上下”隐喻“社会”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4.3.3.1 “上下”隐喻“社会”的语法特点
        4.3.3.2 “上下”隐喻“社会”的语义特点
    4.4 “上下”隐喻“状态”
        4.4.1 汉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状态”
        4.4.2 俄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状态”
        4.4.3 “上下”隐喻“状态”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4.4.3.1 “上下”隐喻“状态”的语法特点
        4.4.3.2 “上下”隐喻“状态”的语义特点
第五章 俄汉含有“前后”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5.1 俄汉成语中“前后”空间隐喻的范围
    5.2 “前后”隐喻“时间”
        5.2.1 汉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时间”
        5.2.2 俄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时间”
        5.2.3 “前后”隐喻“时间”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5.2.3.1 “前后”隐喻“时间”的语法特点
        5.2.3.2 “前后”隐喻“时间”的语义特点
    5.3 “前后”隐喻“次序”
        5.3.1 汉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次序”
        5.3.2 俄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次序”
        5.3.3 “前后”隐喻“次序”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5.3.3.1 “前后”隐喻“次序”的语法特点
        5.3.3.2 “前后”隐喻“次序”的语义特点
    5.4 “前后”隐喻“状态”
        5.4.1 汉语成语中“前后”隐喻“状态”
        5.4.2 俄语成语中“前后”隐喻“状态”
        5.4.3 “前后”隐喻“状态”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5.4.3.1 “前后”隐喻“状态”的语法特点
        5.4.3.2 “前后”隐喻“状态”的语义特点
第六章 俄汉含有“左右”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6.1 俄汉成语中“左右”空间隐喻的范围
    6.2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
        6.2.1 汉语成语中“左右”隐喻“正派/反派”
        6.2.2 俄语成语中“左右”隐喻“正派/反派”
        6.2.3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6.2.3.1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的语法特点
        6.2.3.2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的语义特点
    6.3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
        6.3.1 汉语成语中“左右”隐喻“积极/消极”
        6.3.2 俄语成语中“左右”隐喻“积极/消极”
        6.3.3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6.3.3.1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的语法特点
        6.3.3.2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的语义特点
第七章 俄汉含有“里外”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7.1 俄汉成语中“里外”空间隐喻的范围
    7.2 俄汉成语中的容器隐喻
        7.2.1 汉语成语中的容器隐喻
        7.2.2 俄语成语中的容器隐喻
        7.2.3 俄语成语中的容器隐喻对比分析
        7.2.3.1 容器隐喻的语义特点
        7.2.3.2 容器隐喻的语法特点
    7.3 “里、中、内/外”汉语方位词其他隐喻义
第八章 研究结论
    8.1 认知角度下俄汉空间隐喻的异同
    8.2 “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的映射领域与认知特点
    8.3 俄汉成语空间隐喻的通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含有空间指示语的俄语成语
附录二 含有空间指示语的汉语成语
后记

四、俄汉词语隐喻性转义的民族文化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隐喻与相关词汇教学研究 ——以俄罗斯汉语习得者为例[D]. 卡美丽(Kamila Iakupova).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 侯思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俄汉语“嗅觉、味觉”词隐喻对比研究[D]. 刘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4]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味觉词的问题研究及教学对策[D]. 臧家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D]. 万真宜. 苏州大学, 2020(06)
  • [6]俄汉语表“植物”词的隐喻对比分析[D]. 张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D]. 黎氏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俄汉工科术语语义泛化认知对比研究[D]. 姜凯.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10]俄汉成语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 波丽娜(ANISIMOVA POLINA).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俄汉词隐喻转换的民族文化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