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斯特捷利康公司公布抗癌新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1](2020)在《含寡聚脱氧氟尿苷的HER2靶向DNA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苷类似物作为一类非常传统的化疗药物,经常出现在许多恶性肿瘤的标准化疗方案中。但是,仍有许多缺点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如较差的肿瘤靶向性和血液稳定性、严重的副作用和欠佳的治疗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通过纳米载体递送策略,使核苷类似物抗肿瘤药在血液中实现缓释,延长其半衰期,并凭借载体颗粒的主动或被动靶向性,实现药物的减毒增效。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各种各样由人工合成的有机纳米材料或无机纳米材料构成的药物递送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这些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及其在体内降解、代谢的途径还有待进行全面且详细的分析。另外,由于核苷类似物抗肿瘤药普遍水溶性好,这导致了纳米载体的载药量不能准确控制、重复性差等问题,使其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受阻。因此,如何实现核苷类抗肿瘤药的精确载药且纳米载体安全可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赋予化疗药物靶向性,对于提高其癌细胞的摄入效率,增强化疗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其毒副作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脱氧氟尿苷(FUdR,5-氟尿嘧啶的脱氧核苷形式)作为核苷类似物的代表性药物,利用它与正常核苷结构的相似性,通过DNA固相合成技术,将其整合到天然生物大分子DNA链中,然后与靶向HER2的小分子蛋白配体affibody偶联,设计并构建了3个以DNA材料为基础的靶向纳米颗粒,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的靶向治疗,并对其进行了靶向结合、生物降解和抑癌机制等方面的初步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的affibody-FUdR-DNA四面体纳米结构(affi-F/TDNs),以实现FUdR的精准载药和靶向递送,并降低其毒副作用。通过DNA固相合成将FUdR整合到四条41-mer DNA链中。将affibody分子连接到其中一条DNA链的末端,以增强药物分子的靶向摄取。然后,自组装构建含有40个FUdR分子的DNA纳米颗粒,其载药率为19.6%。体外测试结果显示,affi-F/TDNs对过表达HER2的乳腺癌BT474细胞具有高选择性和特异性杀伤作用,而在HER2低表达的MCF-7细胞中则表现出低毒性。体内抗肿瘤结果表明,affi-F/TDNs在血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实现了肿瘤区域内的积累,发挥了显着的抗肿瘤功效。因此,affibody-DNA四面体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主动靶向递送纳米载体,为核苷类抗肿瘤药物的运输提供了新途径。(2)为了实现核苷类似物与作用于DNA的蒽环类化疗药的靶向共递送,并提高两种药物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本文利用金纳米颗粒(AuNPs)与DNA链连接的便利性和稳定性,成功构建了整合有寡聚FUdR的affibody-DNA-AuNPs(affi-F/AuNPs),再利用阿霉素(Dox)能嵌入DNA双链的特性,实现了FUdR和Dox的共载。每个新的含双药的affibody-DNA-AuNPs,即Dox@affi-F/AuNPs,含有约30条具有寡聚FUdR的DNA杂合链,载有约800个FUdR分子和200个Dox分子。与FUdR和Dox的简单混合物相比,由于affibody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Dox@affi-F/AuNPs表现出对过表达HER2的乳腺癌细胞更高的抑制作用,和更好的协同抗肿瘤活性。相关的机理研究证明,Dox@affi-F/AuNPs通过促进更多的细胞进入到细胞凋亡途径,实现了Dox和FUdR显着的联合抗肿瘤活性。本文的工作为靶向共递送核苷类似物和其他作用于DNA的化疗药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纳米载药平台,以实现针对HER2阳性肿瘤的协同治疗。(3)联合化疗是一种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癌症治疗策略。然而,具有不同溶解特性的化疗药物在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中不容易实现共同运输。因此,本文首先将寡聚FUdR集成在affibody修饰的G-四链体DNA胶束中,构建了新的靶向DNA纳米药物载体(affi-F/GQs)以解决上述问题。affi-F/GQs在一系列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靶向性。然后,利用姜黄素(Cur)的疏水性,将其封装到DNA胶束的疏水内核中,获得了同时装载FUdR和Cur的affi-F/GQs,即Cur@affi-F/GQs。其中,FUdR和Cur的载药率分别为21.1%和5.5%。与FUdR和Cur的物理混合物相比,Cur@affiF/GQs对HER2过表达的胃癌N87细胞显示出更高的细胞毒性和协同作用。此外,抗癌机制研究表明,Cur@affi-F/GQs增强了FUdR诱导的凋亡途径中相关蛋白的产生和活性。这项研究为同时递送溶解度显着不同的化疗药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新载体。
夏月平[2](2020)在《髓细胞白血病-1(mcl-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检测mcl-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分析mcl-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探索mcl-1的表达在DLBCL的发生、发展以及判断预后等方面的作用,为未来DLBCL的精确诊断、个体化治疗以及新型靶向药物的筛选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28例DLBCL患者的淋巴结石蜡病理标本中mcl-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DLBCL患者mcl-1表达状态与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Mcl-1在病理切片中表现为胞浆内弥漫性的褐色细颗粒染色,少数为核周胞浆的颗粒型染色。在进行免疫组化的28例DLBCL病例的病理切片中,mcl-1阳性为16例,阳性率57.1%。其中强阳性为11例,占总数的39.3%,占阳性病例的68.8%。10例反应性淋巴增殖性疾病(RLD)淋巴组织切片中,mcl-1蛋白阳性表达的仅1例,阳性率为10%。与RLD组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cl-1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淋巴结累及区域、有无结外浸润、Ann Arbor分期、IPI积分、病理学分型、LDH水平、β2微球蛋白、bcl-2表达和Ki67表达水平等均无无相关性(P>0.05)。Mcl-1在初始治疗反应分组中的有效组阳性率为38.9%,无效组阳性率为9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6,<0.05);3.本研究重点探讨了mcl-1表达水平对DLBCL初始治疗反应的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l-1表达对初始治疗的预测OR值=0.071,OR的95%CI(0.007-0.686),P=0.02<0.05,表明mcl-1表达阳性组的治疗有效概率是阴性组的0.071倍,即mcl-1表达阳性组对初始治疗无效的概率是阴性组的14.862倍。同期对比分析了经典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对DLBCL初始治疗反应的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l-2表达对初始治疗效果的预测OR值=0.214,OR的95%CI(0.040-1.139),P=0.071>0.05,所以本研究基于有限的病例数据证明,mcl-1表达水平可以作为预测DLBCL患者初始治疗的生物学指标,而传统的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则不能;4.为分析mcl-1和bcl-2同时表达对初始治疗反应的预测能力,对mcl-1、bcl-2和上述两者双表达进行logistic回归建模。并据此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mcl-1、bcl-2双表达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842,P<0.05,灵敏度=0.611,特异度=0.900)。mcl-1、bcl-2双表达的AUC大于上述两指标单因素预测的AUC,说明mcl-1、bcl-2联合预测模型的效果要优于mcl-1表达或bcl-2表达的单独预测模型。结论:1.Mcl-1在DLBCL中高表达,阳性率为57.1%,强阳性率为39.3%。2.Mcl-1在DLBCL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疾病分型、有无B症状、淋巴结浸润、有无结外浸润、Ann Arbor分期、IPI积分、病理分型、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Ki67表达等均无相关性,但与初始治疗反应具有相关性,其高表达初始治疗反应差。3.Mcl-1表达可作为DLBCL对初始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mcl-1表达阳性者对初始治疗无效的概率是表达阴性者的14.862倍。在本实验中,bcl-2的表达暂不能作为DLBCL患者对初始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4.Mcl-1、bcl-2两者共表达可作为判断DLBCL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预后因素,Bcl-1和mcl-1共表达患者初始治疗无效的可能性高于mcl-1或bcl-2单表达者。
陈玲[3](2019)在《四种降尿酸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使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和聚乙二醇重组尿酸酶四种药物对痛风患者的降尿酸疗效差异。方法: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的方式,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7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到2018年12月20日为止,按照预先制定好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降尿酸药物(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聚乙二醇重组尿酸酶)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研究,运用Revman 5.0软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及数据,使用stata 13.0软件实现频率法的网状meta分析;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比较四种降尿酸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痛风急性发作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纳入16篇文献,共6746例痛风患者入选,采用随机对照模型,将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的证据进行效应合并,得到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安慰剂相比,在有效性上四种药物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四种药物都具有良好的降尿酸作用;在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四种降尿酸药物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四种降尿酸药物均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安慰剂比较,4mg/2week、8mg/2week和8mg/4week聚乙二醇重组尿酸酶与40mg/d非布司他,在痛风急性发作的发生率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4mg/2week、8mg/2week和8mg/4week聚乙二醇重组尿酸酶和40mg/d非布司他增加了痛风急性发作的发生率。结论:基于本次的研究分析,在伴有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患者的降尿酸治疗上,非布司他在有效性上略有优势,其中120mg,qd非布司他显示出最好的降尿酸效果,且痛风急性发作发生率较低,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鉴于本次网状meta分析存在局限性和异质性,因此结论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加以验证。
纪键[4](2018)在《消费升级系列专题报告(二) 抗肿瘤药物可及性逐渐变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限于收入、支付能力、研发能力等多种因素,目前国内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格局仍以传统化疗药物为主,而且这种格局将在短期内继续维持。但是在技术进步、政策鼓励创新、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等支撑下,抗肿瘤药物的格局也将逐渐发生变化,靶向药物的种类将逐渐丰富、使用率上升空间很大。肿瘤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要点提示1.我国癌症患者占全球四成,5年生存率不足40%。2.肺癌是我国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黄逸臻[5](2017)在《基于酞菁硅小分子靶向抗癌光敏剂的合成及构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酞菁类化合物在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简称PDT)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由于酞菁类光敏剂结构稳定,吸收光谱合适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第二代光敏剂之一,但仍存细胞摄取量低和靶向性不足等问题。小分子靶向药物由于其能特异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而成为目前肿瘤治疗药物的主要类别。本论文结合课题组多年的研究经验,将小分子靶向药物活性结构域与酞菁光敏剂结构通过聚乙二醇链轭合,设计合成得到两个体系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酞菁硅轭合物抗癌光敏剂,研究其光物理/光化学性质及其离体光动力活性进行研究,探讨其构效关系。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及结果归纳如下:1.选择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的活性结构域合适的键合位点通过聚乙二醇链以轴向配位方式引入到二氯酞菁硅结构中,合成得到了 5种未见报道的吉非替尼or埃罗替尼-酞菁硅轭合物,并利用核磁共振光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为了比较研究,参考文献合成得到1种三乙二醇单甲醚-酞菁硅作为对照物。2.通过测定上述轭合物及对照物在DMF、细胞培养基等不同体系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光敏化产生单线态氧能力,得到其Q带最大吸收波长(λmax abs)、最大发射波长(λmaxex)、荧光量子产率(φF)及单线态氧量子产率(φ△)等重要的光物理光化学参数,研究了 5种轭合物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上述轭合物在DMF中主要是以单体形式存在,多数轭合物在细胞培养基和不同的溶剂中主要以单体的形式存在。吉非替尼或埃罗替尼的引入对酞菁硅的λmaxabs和λmaxex无明显影响,但对φF和φ△有一定影响,且聚乙二醇链长也对轭合物的φF和φ△有一定程度影响。3.通过测定上述轭合物的被不同细胞的摄取量,细胞内产生活性氧、亚细胞定位及细胞毒性等数据,研究了其靶向性及光动力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上述轭合物对人体肝癌HepG2细胞均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和较高的光动力活性;HepG2细胞对轭合物的摄取量、轭合物在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能力以及光动力灭活HepG2细胞能力均呈现出与聚乙二醇链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4种酞菁轭合物均能较好的定位在HepG2细胞的溶酶体中。
郭建[6](2017)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文中指出随着医学技术化的加深和医学专科化的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越发凸显。医疗上的"高消耗和低效益",医疗服务费用急剧攀升,而医疗品质却在逐渐下降,医务人员的工作越来越忙、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却越来越少等,这一切让很多人对现代医学产生了质疑,也使现代医学的发展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和危机。现代医学技术异化问题不仅是我国医疗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本研究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考察了临床医学实践中常见医学技术异化现象的具体事例,例如诊断指标的数字化和过度客观化、躯体疾病的过度诊断现象、心理疾病诊断的泛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依赖、抗生素滥用、精神科药物滥用、心血管介入手术和剖宫产手术的过度使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基因检测技术的异化以及对疫苗接种的过度推崇等,并深度解析了由异化而带来的危害,如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医疗辐射暴露、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物化、医学边界模糊、医学主体变更、医生综合判断能力下降、女性生育自主权的剥夺等,从而体现出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第二部分,本研究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运用技术异化理论、社会建构论、唯物辩证法、利益理论、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等多种理论,具体从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深入探讨了现代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分,本研究从技术控制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想中汲取营养,在生态学和系统观的启发下,在理论层面探索出若干条应对和预防医学技术异化的方法或策略。本研究认为医学技术异化既具有自发性,又具有人为性,自发性的异化现象由医学技术的反自然性、价值负载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所决定,技术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医学技术异化现象是医学技术化的一个必然后果,而人为性的异化现象又告诉我们医学技术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或消除。医学科技的主体是人,任何技术如果忽视人类的个性,丧失了真正为人类服务的本质,只追求单向度的技术目标,就会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探讨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哲学层面反思其消解的路径,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医学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本质,完善医疗改革顶层设计,也可以规范医学技术的合理使用,稳步推动医学科技的健康发展。
杜娟[7](2016)在《跨国药企拓展中国基层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以M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左右,跨国药企大举拓展中国基层市场,其主要原因为:1、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扶持,使基层医疗市场的扩容倾向明显。2、医药招投标、新药审批的政策新规,限制了进口原研药品的利润,延长了进口新药的获批时间。3、医药行业增长趋缓,跨国药企被迫寻找新的机会点。4、进入中国20余年,跨国药企多数产品进入成熟期,更适合基层市场的推广。然而,基层市场早已被本土药企以不同的营销模式占领,跨国企业在拓展过程中纷纷遭遇瓶颈。那么,在巨大的潜力和竞争面前,跨国药企是否能制定科学营销策略以成功进入基层市场?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帮助这一问题的解决,本文对行业背景进行了全方位分析,随后以M公司为案例、基于其拓展基层市场的现状,分析其营销策略的问题及背后原因,并在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司营销策略、相关行动建议及实施保障进行优化。同时总结出适用于其它跨国药企的普遍性建议。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结构与创新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与历史研究梳理。第三章,行业背景及M公司背景概述。第四章,M公司营销关键问题与背后原因的分析与总结。第五章,M公司营销方案的具体优化建议。第六章,适用于跨国药企的普遍性营销建议。第七章,本文结论、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经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跨国药企拓展中国基层医疗市场是必要和正确的,但需要科学的营销计划,并基于市场反馈对其进行不断地创新和优化。本文认为精准的目标市场、明确的品牌战略、创新的促销组合并配合对员工品牌资产的充分重视,在该市场营销策略中至关重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适合跨国药企的普遍性建议。本文填补了跨国药企处方药业务拓展基层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的空白,对跨国药企具有较高的现实参考价值。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借助跨国药企的成功开拓,为更多基层患者能够获得外企高品质药品/先进治疗手段的帮助贡献一份力量。
刘华明[8](2016)在《肝癌候选药物dT-QX的衍生物及其UVA光动力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有的肝癌治疗化学药物面临着选择性有限、生存期延长不明显、药物副反应大等难题,因此安全、有效的抗癌药物一直是药物研发的热点。d T-QX是一种靶向性杀伤肝癌细胞的脱氧胸苷-喹喔啉共轭物,其活性是基于肿瘤细胞内高表达的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能识别胸苷及其衍生物,将其磷酸化后作为一种类似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在DNA复制过程中进入DNA链,同时喹喔啉基团(QX)作为一种已知的DNA嵌入剂能阻止DNA复制和修复。由于考虑到肿瘤的复杂多样性,其临床应用面临一定的挑战。目前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能选择性杀伤肿瘤病变部位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的新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肿瘤的治疗。本文通过对dT-QX的衍生物及其光动力治疗的研究,期望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dT-QX衍生物化学结构的优化:在dT-QX的结构上不改变脱氧胸苷结构,对活性的QX部分进行化学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合成得到Sunitinib结构取代的dT-Sunitinib和不同卤素取代的d T-QX衍生物,并对其细胞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2)dT-QX及其衍生物在UVA照射下的光动力治疗研究:发现在UVA的激发下,dT-QX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显着增强,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EC50值从50μmol/L降至1μmol/L以下,且卤素取代的二溴化合物活性最高,进一步证实其是通过产生ROS杀伤肿瘤细胞。小鼠皮下瘤模型中,d T-QX的PDT治疗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肿瘤生长。
Thomson Reuters;[9](2015)在《免疫肿瘤学组合疗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使用相似或者不同技术的化合物对免疫肿瘤学药物进行的组合疗法研究。免疫肿瘤学组合疗法掀起了大型制药公司和规模较小的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热潮,它们已经开始对组合疗法用于癌症治疗进行了专门性测试。综述来源于汤森路透CortellisTM数据库的战略数据。
游文娟,陈大明,毛开云[10](2014)在《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全球肿瘤学研究机构的特色与方向》文中认为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全球肿瘤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关研究机构分布概况。基于此,结合情报分析工具VOSViewer软件,考察具代表性的国际肿瘤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特色,为推动我国肿瘤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阿斯特捷利康公司公布抗癌新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斯特捷利康公司公布抗癌新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含寡聚脱氧氟尿苷的HER2靶向DNA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癌症现状、治疗策略和所面临的问题 |
1.1.1 癌症现状 |
1.1.2 癌症的治疗策略和所面临的问题 |
1.2 5-氟尿嘧啶与癌症治疗 |
1.2.1 5-氟尿嘧啶及其作用机理 |
1.2.2 5-氟尿嘧啶用于癌症治疗的现状和问题 |
1.3 DNA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
1.3.1 DNA纳米载体的设计与构建 |
1.3.2 DNA纳米载体用于癌症治疗 |
1.3.3 DNA纳米载体的应用前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1.4 HER2与癌症的关系及靶向治疗 |
1.4.1 HER2与癌症的关系 |
1.4.2 HER2作为靶标的单抗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
1.4.3 靶向HER2的抗体模拟物affibody分子及其相关研究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载有寡聚脱氧氟尿苷的affibody-DNA四面体用于靶向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剂与材料 |
2.2.2 菌株、质粒、细胞和动物 |
2.2.3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脱氧氟尿苷亚磷酰胺单体(FUd R phosphoramidite)的合成 |
2.3.2 含FUd R的DNA链的固相合成 |
2.3.3 A13F10-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与纯化 |
2.3.4 DNA四面体纳米颗粒的制备 |
2.3.5 化合物、DNA链和DNA纳米颗粒的表征 |
2.3.6 affi-F/TDNs纳米颗粒在血清中的稳定性研究 |
2.3.7 affi-F/TDNs纳米颗粒释放FUd R的体外研究 |
2.3.8 细胞培养 |
2.3.9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入研究 |
2.3.10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测定 |
2.3.11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凋亡检测 |
2.3.12 动物模型的构建 |
2.3.13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体内生物分布研究 |
2.3.14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体内抗肿瘤研究 |
2.3.15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脱氧氟尿苷亚磷酰胺单体(FUd R phosphoramidite)的表征 |
2.4.2 含FUd R的DNA链的制备 |
2.4.3 A13F10-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与表征 |
2.4.4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2.4.5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稳定性 |
2.4.6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取 |
2.4.7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 |
2.4.8 affi-F/TDNs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凋亡 |
2.4.9 affi-F/TDNs纳米颗粒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 |
2.4.10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体内抗肿瘤研究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共载寡聚脱氧氟尿苷和阿霉素的affibody-DNA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用于靶向联合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菌株、质粒和细胞 |
3.2.3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含FUd R的DNA链F/DNA1-SH和F/DNA2-NH2的固相合成 |
3.3.2 F/DNA2-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和纯化 |
3.3.3 FUd R-DNA链的表征 |
3.3.4 金纳米颗粒(Au NPs)的合成 |
3.3.5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制备 |
3.3.6 Au NPs、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表征 |
3.3.7 Dox@affi-F/Au NPs的载药研究 |
3.3.8 Dox@affi-F/Au NPs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
3.3.9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核酸酶降解测试 |
3.3.10 细胞培养 |
3.3.11 Dox@affi-F/Au NPs的细胞摄入研究 |
3.3.12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细胞毒性测定 |
3.3.13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14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F/DNA1-SH和F/DNA2-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与表征 |
3.4.2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制备和表征 |
3.4.3 Dox@affi-F/Au NPs的载药 |
3.4.4 Dox@affi-F/Au NPs的体外药物释放 |
3.4.5 Dox@affi-F/Au NPs的细胞摄取 |
3.4.6 Dox@affi-F/Au NPs的体外细胞毒性和协同治疗 |
3.4.7 Dox@affi-F/Au NPs的细胞凋亡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载寡聚脱氧氟尿苷和姜黄素的affibody-G四链体DNA胶束用于靶向联合治疗HER2阳性胃癌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试剂与材料 |
4.2.2 菌株、质粒和细胞 |
4.2.3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含FUd R的DNA链c F10G6-Chl和c F13-NH2的固相合成 |
4.3.2 c F13-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和纯化 |
4.3.3 FUd R-DNA链的表征 |
4.3.4 G四链体DNA胶束affi-F/GQs的自组装 |
4.3.5 affi-F/GQs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4.3.6 affi-F/GQs的稳定性分析 |
4.3.7 Cur@affi-F/GQs的制备 |
4.3.8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表征 |
4.3.9 Cur@affi-F/GQs的药物装载研究 |
4.3.10 Cur@affi-F/GQs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
4.3.11 细胞培养 |
4.3.12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摄入研究 |
4.3.13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毒性测定 |
4.3.14 Western Blot分析 |
4.3.15 Caspase活性检测 |
4.3.16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affi-F/GQs的结构设计 |
4.4.2 c F10G6-Chl和c F13-affibody嵌合体的制备和表征 |
4.4.3 affi-F/GQs的自组装和表征 |
4.4.4 affi-F/GQ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
4.4.5 affi-F/GQs的稳定性分析 |
4.4.6 Cur@affi-F/GQs的制备和表征 |
4.4.7 Cur@affi-F/GQs的体外药物释放 |
4.4.8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摄取 |
4.4.9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毒性和协同治疗 |
4.4.10 affi-F/GQs和Cur@affi-F/GQs抗癌机制探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髓细胞白血病-1(mcl-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髓细胞白血病-1(mcl-1)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B-NHL)中的表达及靶向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四种降尿酸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I) |
1.1.1 别嘌醇 |
1.1.2 非布司他 |
1.2 促进尿酸排泄药 |
1.2.1 丙磺舒 |
1.2.2 苯溴马隆 |
1.3 尿酸酶 |
1.3.1 聚乙二醇重组尿酸酶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文献选择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2.4 研究质量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符合条件的研究 |
3.1.1 研究纳入的步骤 |
3.1.2 合格研究的特征 |
3.1.3 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
3.2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2.1 有效率的比较 |
3.2.2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3.2.3 痛风急性发作发生率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型降尿酸药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消费升级系列专题报告(二) 抗肿瘤药物可及性逐渐变强(论文提纲范文)
肿瘤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
1.我国肿瘤发病率基本稳定, 死亡率略有下降 |
2.肺癌仍是我国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
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
1.全球癌症药物支出高于其他, 美国为引领者 |
2.癌症药物支出集中在少数药物和少数患者 |
3.癌症药物支出推动因素不同, 我国肿瘤药物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
国内抗肿瘤药物使用:靶向药物不足三成 |
全球及国内抗肿瘤药物研发情况 |
1.2017年以来抗肿瘤药物上市提速 |
2.后期临床开发阶段储备项目占比创历史水平, 免疫疗法研发活跃 |
3.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肿瘤药物研发和上市 |
抗肿瘤药物市场展望 |
1.美国引领未来5年全球癌症药物支出, 全球平均增速10%~13% |
2.技术进步是推动抗肿瘤药物研发和支出增长的主要动力 |
3.国内肿瘤用药格局展望 |
(5)基于酞菁硅小分子靶向抗癌光敏剂的合成及构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光动力治疗的概念与机理 |
1.1.1 光动力治疗的简介 |
1.1.2 光动力治疗的机理 |
1.2 光敏剂的研究进展 |
1.2.1 第一代光敏剂 |
1.2.2 第二代光敏剂 |
1.2.3 第三代光敏剂 |
1.3 酞菁类光敏剂 |
1.3.1 酞菁配合物的发展历程 |
1.3.2 酞菁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1.3.3 酞菁类光敏剂的特点 |
1.4 酞菁硅的研究现状 |
1.5 分子靶向治疗 |
1.5.1 分子靶向治疗的概念 |
1.5.2 已上市的分子靶向药物 |
1.5.2.1 单克隆抗体抑制剂 |
1.5.2.2 小分子抑制剂 |
1.5.3 光动力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的联合作用 |
1.6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6.1 选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二(三乙二醇单甲醚)酞菁硅的合成及其衍生物的晶体研究 |
2.1 主要的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2.2 二(三乙二醇单甲醚)酞菁硅的合成及其衍生物 |
2.2.1 化合物1c的合成方法 |
2.2.2 化合物1d的合成方法 |
2.3 二(三乙二醇单甲醚)酞菁硅及其衍生物的晶体结构 |
2.3.1 化合物1c和1d晶体结构的测试 |
2.3.2 化合物1c和1d晶体结构的描述 |
2.3.2.1 化合物1c晶体结构的描述 |
2.3.2.2 化合物Id晶体结构的描述 |
第三章 吉非替尼-酞菁硅轭合物的合成及离体光动力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主要的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3.3 吉非替尼-酞菁硅轭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3.1 酞普轭合物6a的合成与表征 |
3.3.2 酞菁扼合物6b的合成与表征 |
3.3.3 酞菁轭合物6c的合成与表征 |
3.4 吉非替尼-酞菁硅扼合物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研究 |
3.4.1 实验部分 |
3.4.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性质研究 |
3.4.1.2 荧光发射光谱性质研究 |
3.4.1.3 光敏化产生单线态氧能力的研究 |
3.4.2 结果与讨论 |
3.5 吉非替尼-酞菁硅轭合物的离体光动力活性研究 |
3.5.1 实验部分 |
3.5.1.1 实验的主要仪器及耗材 |
3.5.1.2 实验的试剂及药品 |
3.5.2 实验方法 |
3.5.2.1 靶向性摄取研究 |
3.5.2.2 细胞内ROS的研究 |
3.5.2.3 亚细胞定位研究 |
3.5.2.4 细胞毒性研究 |
3.5.3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埃罗替尼-酞菁硅轭合物的合成及离体光动力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主要的实验仪器及试剂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4.3 埃罗替尼-酞菁硅轭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4.3.1 酞菁轭合物5α的合成与表征 |
4.3.2 酞菁辆合物5β的合成与表征 |
4.4 埃罗替尼-酞菁硅轭合物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研究 |
4.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性质研究 |
4.4.2 荧光发射光谱性质研究 |
4.4.3 光敏化产生单线态氧能力的研究 |
4.5 埃罗替尼-酞菁硅轭合物的离体光动力活性研究 |
4.5.1 靶向性摄取研究 |
4.5.2 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研究 |
4.5.3 亚细胞定位研究 |
4.5.4 细胞毒性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6)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医学技术的演进及现代医学技术化 |
2.1 医学技术历史演进和医学技术化 |
2.2 现代医学技术化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福音 |
2.2.1 对人类预防诊治疾病能力的提升 |
2.2.2 对患者生命质量和大众健康状况的改善 |
2.2.3 对医疗保健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推动 |
2.2.4 对医学科学知识的深化 |
2.3 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与潜在风险 |
2.3.1 应用速度快范围广但负效应认识滞后 |
2.3.2 医学技术的协同演化 |
2.3.3 某些技术全面应用风险的隐蔽性和扩散性 |
第3章 从医学技术化走向医学技术异化 |
3.1 技术异化思想溯源 |
3.1.1 人本主义和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 |
3.1.2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异化思想 |
3.1.3 埃吕尔和温纳的技术异化思想 |
3.2 医学技术化和医学技术异化的关系 |
3.2.1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概念的提出 |
3.2.2 从医学技术化走向医学技术异化 |
3.2.3 技术异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
3.3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基本特征 |
3.3.1 医学技术的主体化 |
3.3.2 医学技术的资本化 |
3.3.3 医学技术的权力化 |
3.3.4 医学技术的机械化和过度客观化 |
第4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试析 |
4.1 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异化现象 |
4.1.1 躯体疾病的过度诊断 |
4.1.2 心理疾病诊断的泛化 |
4.1.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依赖 |
4.2 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异化现象 |
4.2.1 药物滥用现象——以抗生素为例 |
4.2.2 高风险手术演变为常规治疗——以心血管介入手术和剖宫产为例 |
4.2.3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问题 |
4.3 现代医学预防技术的异化现象 |
4.3.1 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 |
4.3.2 基因检测技术的异化 |
4.3.3 对疫苗接种的过度推崇 |
第5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成因分析 |
5.1 从本体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
5.1.1 医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医学影像学诊断为例 |
5.1.2 医学技术的两重性 |
5.1.3 医学本体的复杂性 |
5.2 从认识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
5.2.1 "实在论"疾病观的影响 |
5.2.2 "机械论"身体观的影响 |
5.2.3 狭隘生命观的影响 |
5.3 从方法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
5.3.1 生物医学还原论导致人性的物化和异化 |
5.3.2 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导致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 |
5.3.3 循证医学的过度强调导致技术僭越了医学艺术 |
第6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反思 |
6.1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 |
6.1.1 唯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 |
6.1.2 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 |
6.1.3 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
6.1.4 主客二分自然观的影响 |
6.2 技术控制主义对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
6.2.1 技术控制主义的兴起及对医学的影响 |
6.2.2 提倡发展和使用医学适宜技术 |
6.2.3 发展补救性技术控制医疗差错 |
6.2.4 公民有权参与医学技术精英的民主控制 |
6.3 用后现代主义视角回顾和展望现代医学 |
6.3.1 后现代主义兴起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
6.3.2 后现代主义与新人文医学的建立 |
6.3.3 后现代主义与生态医学的发展 |
6.3.4 后现代主义与中医药走向世界 |
6.3.5 后现代主义与东西方医学融合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专有名词索引 |
中外人名索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跨国药企拓展中国基层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以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 研究安排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安排与论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 |
2.1 医药行业相关概念 |
2.1.1 医药市场相关概念以及主要特点 |
2.1.2 医药企业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
2.1.3 医药产品的主要概念及其特点 |
2.1.4 处方药专业学术推广 |
2.2 营销管理理论及其在医药营销中的应用 |
2.2.1 公司品牌化战略 |
2.2.2 品牌情感 |
2.2.3 品牌内化与员工品牌资产 |
2.2.4 O2O整合营销 |
2.2.5 公共关系营销 |
2.3 相关文献回顾 |
2.3.1 国外处方药营销策略相关研究回顾 |
2.3.2 跨国药企在中国的营销策略研究回顾 |
2.3.3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跨国药企在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
3.1 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史 |
3.2 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的发展史 |
3.3 跨国药企开拓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的策略分析 |
3.3.1 跨国药企在基层市场的业绩表现 |
3.3.2 跨国药企在基层市场的发展特征 |
3.3.3 跨国药企在基层市场的策略现状 |
3.4 M公司企业背景概览 |
3.4.1 M公司企业概述 |
3.4.2 M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3.4.3 M公司在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的发展历程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M公司拓展中国基层医疗市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M公司基层业务部门AMD简介 |
4.1.1 AMD职能范围与组织架构 |
4.1.2 AMD“推拉结合”的业务模式 |
4.1.3 AMD的业绩表现 |
4.2 M公司拓展基层市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1 业务范围与业务模式问题 |
4.2.2 多产品推广问题 |
4.2.3 客户覆盖问题 |
4.3 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
4.3.1 缺乏精准的目标市场 |
4.3.2 缺乏清晰的品牌战略 |
4.3.3 缺乏创新有效的促销组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公司拓展中国基层医疗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 |
5.1 营销计划框架性优化 |
5.1.1 医药企业业务单位营销计划框架创新 |
5.1.2 基于营销使命的营销战略优化 |
5.2 三大关键营销问题的策略优化 |
5.2.1 基于聚焦战略的目标市场优化 |
5.2.2 基于公司品牌战略优势的品牌战略优化 |
5.2.3 基于再创新营销态度的促销组合优化 |
5.3 行动方案优化 |
5.3.1 有关聚焦目标市场的行动方案优化 |
5.3.2 基于品牌情感理论的品牌战略行动方案优化 |
5.3.3 强化公共关系作用与020整合的促销方案优化 |
5.4 实施保障与评估优化 |
5.4.1 基于品牌内化理论的业务团队优化 |
5.4.2 策略实施评估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公司案例对其它跨国药企的普遍借鉴意义 |
6.1 有关营销策略的普遍性建议 |
6.1.1 创造竞争优势是核心 |
6.1.2 聚焦优于广撒网 |
6.1.3 公司品牌战略优于产品品牌战略 |
6.2 有关行动与实施保障的普遍性建议 |
6.2.1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O2O整合营销 |
6.2.2 重视员工品牌资产 |
第七章 结论、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肝癌候选药物dT-QX的衍生物及其UVA光动力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肝癌治疗的研究现状 |
1.2 dT-QX的研究进展 |
1.3 肿瘤光动力治疗法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 核苷类似物dT-Sunitinib的合成与活性评价 |
2.1 引言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5 结果和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卤素取代的dT-QX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评价 |
3.1 引言 |
3.2 主要试剂 |
3.3 主要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5 结果和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UVA照射下的dT-QX光动力治疗初步研究 |
4.1 引言 |
4.2 主要试剂 |
4.3 主要仪器 |
4.4 实验方法 |
4.5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 |
5.1 研究成果 |
5.2 特色和创新 |
5.3 下一步设想 |
5.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免疫肿瘤学组合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肿瘤学组合疗法 |
2 临床试验中的免疫肿瘤学组合疗法 |
3 免疫肿瘤学组合疗法所面临的挑战 |
3.1 毒性增加 |
3.2 研发策略问题 |
4 免疫肿瘤学案例研究 |
4.1 Yervoy 与 Opdivo 联用 |
4.2 CRS-207 与 GVAX 联用 |
4.3 Pidilizumab 与 Rituxan 联用 |
4.4 Yervoy 与 INCB-24360 联用 |
4.5 Opdivo 与 Sutent 或 Votrient 的组合疗法 |
5 组合疗法的公司内及公司间合作 |
6 免疫肿瘤学组合疗法领域内的近期合作 |
7 监管视角 |
8 结论 |
(10)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全球肿瘤学研究机构的特色与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肿瘤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态势 |
2 肿瘤学细分领域的研究机构分布 |
2.1 肿瘤转移 |
2.2 肿瘤诊断 |
2.3 肿瘤治疗 |
3 典型肿瘤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现状分析 |
3.1 德克萨斯大学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 |
3.1.1 研究特点 |
3.1.2 研究重点 |
3.1.3 未来研究方向 |
3.2 多伦多大学 |
3.3 中山大学 |
四、阿斯特捷利康公司公布抗癌新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寡聚脱氧氟尿苷的HER2靶向DNA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D]. 张超. 河北大学, 2020(08)
- [2]髓细胞白血病-1(mcl-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夏月平.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3)
- [3]四种降尿酸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陈玲. 大理大学, 2019(05)
- [4]消费升级系列专题报告(二) 抗肿瘤药物可及性逐渐变强[J]. 纪键. 现代商业银行, 2018(21)
- [5]基于酞菁硅小分子靶向抗癌光敏剂的合成及构效研究[D]. 黄逸臻. 福州大学, 2017(04)
- [6]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D]. 郭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1)
- [7]跨国药企拓展中国基层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以M公司为例[D]. 杜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8]肝癌候选药物dT-QX的衍生物及其UVA光动力活性的研究[D]. 刘华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9]免疫肿瘤学组合疗法[J]. Thomson Reuters;. 药学进展, 2015(01)
- [10]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全球肿瘤学研究机构的特色与方向[J]. 游文娟,陈大明,毛开云. 药学进展,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