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科学消费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明贝[1](2021)在《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H市三所高校的调研》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消费市场也更加繁荣,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思想前卫,在引领消费时尚和改善消费结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大学生消费行为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学生消费问题不仅关乎大学生群体的发展,还关乎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H市的三所高校,发放600份问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结合数据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揭示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盲目消费行为明显、消费缺乏计划、绿色消费行为不足、学习消费投入较低等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剖析了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成因,并从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学校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消费心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家庭方面,家长树立科学的消费榜样,培养子女的自力更生能力,合理提供生活费;大学生个人方面,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加大学习消费投入等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
王雪[2](2021)在《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消费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社会活动,展现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也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大致走向。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自然而然会有所差异。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我国逐步实现了从物质供应匮乏的计划经济向物质相对丰裕的市场经济的过渡,相对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物质享受。但不可忽视的是,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也趁机传入中国,并蔓延和渗透进国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冲击和干扰着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与传统的优秀消费文化,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及消费习惯,导致人丧失了自主性和批判性,一味地追求和崇尚物质享受与金钱至上的原则,致使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不良消费风气的病态社会。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支较为别样的消费队伍,他们独特的消费方式对引领未来整个社会的消费走向和趋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对不同地区的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根据调查情况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从总体上来说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但也存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和偏差。他们由于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心理思想不够成熟且感性大于理性,这便让消费主义有了可乘之机,使得大学生滋生出许多像盲目攀比、超前透支等畸形的消费心理和不良的消费行为。这不仅会给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带来许多的难题和困扰,还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构建美好的社会环境。本文除引言外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首先界定了消费异化的四个相关概念,对异化、消费、消费异化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的内涵分别进行了解释说明;而后着重分析梳理了消费异化的相关理论阐释,包括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以及后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理论。第二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的表征与成因分析。首先根据对部分大学生展开的消费调查问卷情况,梳理出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表现主要在跟风从众性消费、炫耀攀比性消费、铺张浪费性消费、过度的超前消费和重物质的享乐性消费五个方面;其次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国家社会四个角度,深刻剖析了导致其产生的原因,包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且消费价值观错误,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疏忽及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纵容,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和理财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显着且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最后阐述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不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并造成家庭不睦,影响和谐校园氛围和美丽校园建设,威胁着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永续发展。第三部分是消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现实路径。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强调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效结合,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重视家庭对子女的理财教育,发挥高校关于消费教育的主导作用,形成社会合力共创良好的消费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当代大学生提高自控自律能力,自觉矫正规范他们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优化升级其消费结构,帮助他们走出消费异化的困境,实现他们全面自由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成才。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问题是我们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之一。大学生消费群体是整个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探究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能够侧面反映出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部分消费问题。因此,找出大学生消费异化的问题根源,并提出一些消解消费异化的有价值的可行性现实对策,对于帮助整个社会形成健康良好的消费环境意义重大。
刘狄凡[3](2020)在《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理性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根基,在生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消费开支逐年上涨,社会始终对此类群体的消费问题较为关注,尤其农村大学生有其特殊之处,其消费行为不仅对自身、对家庭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等发展也是一种反馈,由此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基于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并予以理性指导,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现状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省内五所不同类型高校(长沙理工大学、湖南中医药医科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农村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分别调查农村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影响因素以及消费教育等内容,并应用SPSS22.0软件整理数据,揭示农村大学生消费现状。经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面的消费少、理财能力欠缺、消费教育缺失、超前消费等不理性问题。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大学生消费不理性问题的原因,并遵循绿色、科学、适度原则,提出了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培养农村大学生正确的消费心理、良好消费行为与习惯的对策。
张怡[4](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直接诉求,消费也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大学生是时代的先行者,其消费观不仅能够折射出当前我国社会的整体消费状况,也能够帮助我们对于未来消费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预判,及时调整社会的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改革生产方式,以更好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建设者和后备军,消费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构成范畴,能够通过直接支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因此,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领域,并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进行优化探究,不仅是我国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与绿色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全球化过程中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最佳选择,更是立德树人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新实践与突破。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消费群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本论文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以郑州市四所高校的1075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和消费观现状进行了考察和探究。在对当前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来源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主要消费方式、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因素等基本情况的调研基础上,可以发现,纵然时代在变迁,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发展提升,但勤俭节约的务实性消费仍然是我国大学生消费生活中的主旋律,与此同时,追求高端品牌的奢侈性消费也在大学生消费中初露端倪,个性化消费与感性化消费则是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追求精神消费的代表性新趋势。而新时代大学生在消费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从众性消费动机广泛、享受性消费趋势突出、符号化消费现象严重、超前消费现象普遍。究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既与西方腐朽文化的传播有关,又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不良媒体对于消费经济的过度解读与推波助澜密不可分,既是高校在消费观教育方面存在滞后与不足的结果,又与我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家长对于消费观教育方面的忽视有关,还包括大学生自身心智成长发育的不成熟等多种内在原因。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消费思想为根源和底色,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消费思想为科学原则,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为指引方向,结合国内外有关消费的理论文献,本文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消费观应当至少具备绿色、勤俭节约、合理正义、全面发展四种内涵,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重点,家庭为依托,个人为保障的全方位教育场域,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肖文萍[5](2020)在《态度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消费作为人类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消费相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消费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也多次发文倡导科学消费观、绿色消费观,着重提出对消费观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扮演着引领未来社会消费趋势的角色。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多元化思想相互交织,大学生群体中涌现出了一些消费问题急需解决。同时,研究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来消费文化走向也具有重要意义。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态度的形成改变过程与学校教育过程具有一致性。本文以此为研究视角开展课题研究,首先探讨了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归纳分析了相关理论成果,然后通过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指出大学生消费观及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运用态度理论方法,遵循“完善机制,优化要素,探索新路径”的思路,探索完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路径,以期优化其教育过程、丰富教育方法。
陆烨婷[6](2020)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 ——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价值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生观的形成,还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价值观取向。因此,客观认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深入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其特点、理性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全面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调查结果显示,其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依然存在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盲目从众、炫耀攀比等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学校教育、社会风尚、大众传媒、家庭文化、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比如,就学校教育而言,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相对欠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的引导不够;就社会风尚而言,市场经济环境下享乐主义、超前消费等观念相对流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一定负面效应,并导致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淡化;就大学生自身而言,部分大学生片面理解幸福的本质和内涵,认为幸福即享乐。所有这些,都是大学生消费出现问题的重要根源。大学生消费中出现的问题是复杂的,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多元的,相应地,应对措施也应该是综合的、系统的。学校、社会、大众媒体、家庭、大学生自身,都应该是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主体;建设良好的社会消费风尚、加强消费问题特别是消费中的违法现象的监管、弘扬绿色消费观、强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等,是有效更正部分大学生错误消费理念的基本路径。
肖月[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及其教育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时代,人们的消费也迈入了新时代。近年来,大学生作为新崛起的消费主力军之一,其消费观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大学生消费认知不足,消费心理不成熟,缺乏必要的消费技能,加之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和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大学校园内容易滋生各类消费观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身心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现有的消费观及其教育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当中去寻找消费观方面的理论支撑作为基础,以四川省的四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实地访谈的形式,分析出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的现状:在总体上呈现出消费水平较高,消费愿望强烈;消费结构多元,偏好网络消费;消费方式多样,理性主导等积极特点,然而,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着存在从众、攀比、炫耀等取向;漠视环保、道德、安全与维权;消费超前,计划理财意识淡薄;比例失调,重物质轻精神消费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社会环境、高校、家庭、朋辈群体和个体特点等多个角度去综合分析和深入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并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对各类教育主体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教育路径,协同发力,共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规范其消费行为,引领良好的社会消费新风尚。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述评,介绍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厘清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的相关概念界定并阐述与其相关依据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展大学生消费观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和访谈所得的相关数据之后,总结出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的一些健康理性的总体特点,并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本文的第五部分,也是本文目标归旨部分,即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这一部分在第四部分原因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路径。五个教育主体协同施策,以期教育和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罗尹[8](2019)在《思想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矫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消费是民生领域重大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消费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潜在社会推动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消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数量到质量、从基本需求到个性需求等诸多变化,总体来说人民群众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念趋于合理性和良性发展态势,但是,也不乏一些不合理的、不符合社会主流消费价值观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美丽和谐中国社会发展有所影响。大学生是引领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也是带动消费的主要人群,更是步入社会以后的主流消费群体。但是,因为其本身的特殊性,情绪化消费、攀比炫耀型消费、超前奢侈型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不同程度地在高校存在。为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习惯,有效阻止不良消费风气在社会上蔓延,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进行必要矫正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形成良好校园消费风气的重要一环,更是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等方法,从思想教育视域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现象、后果、原因等进行分析,探讨从思想教育主体、客体、环体、方式方法等角度思考矫正,进而提出了矫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对策:一是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二是强化高校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教育重要作用;三是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牢固树立理性消费价值观。
万春林[9](2019)在《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及矫正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消费问题对人类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消费行为体现其对消费的基本看法和价值取向。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当前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个人认知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变得复杂和多样。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矫正大学生有偏异的消费行为,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消费观,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论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从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需要出发,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把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客观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表现及成因,进而提出矫正和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措施。具体而言,论文着重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厘清和论述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相关概念。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资金来源的半独立性、消费抉择的半自主性、消费方式的半自由性的特点。论文从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开始,分别阐述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矫正等概念,深入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观的关系,分析了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背景和视角,探究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文章还基于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消费思想,阐述了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意义。其次,论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现状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是合理的、理性的,但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偏异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冲动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超前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表现,探究其原因。从外部看,大众传媒的诱导性、网络贷款的便捷性、消费市场的丰富性、消费引导的滞后性、朋辈群体的传染性是导致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客观原因;从内部看,大学生个体的消费心理不健康、消费意识不明晰、消费观念不正确是导致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主观原因。最后,论文对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进行了阐述。论文基于社会良性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将帮助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作为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主要目标;将“疏”与“导”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作为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应该坚持的四大基本原则;针对大学生产生消费行为偏异的症结所在,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三个维度,提出了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三大途径:一是净化社会消费环境营造健康的消费氛围。通过强化大众传媒的正向引导,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健康的消费信息;构建网络贷款的监管体系,切断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资金来源;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消费文化氛围,聚合理性消费的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二是加强学校消费教育形成正确的消费认知。通过开设消费教育的相关课程,加大思政课程对消费教育的引导力度,扩大朋辈群体的示范效应,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认知和消费判断。三是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构建正确的“三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加强自我管控,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自觉矫正有偏异的消费行为,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
杨璞[10](2019)在《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消费问题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指出在物质资源丰富的当代社会,个体的消费行为高频化,城市初中生作为新兴消费群体亮相。这一群体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却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判断力,在消费过程中出现失范行为引起社会关注。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为主、文献分析与访谈为辅的方式,把握当前城市初中生的消费现状。依托符号消费理论,本论文总结了城市初中生消费特点及消费问题;思考其消费现状反映出的道德问题,分析初中生消费问题的成因并探究有针对性的消费道德教育实践路径。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选题缘由、核心概念、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介绍研究方法及主要依托理论。第二部分通过整理所得数据,呈现城市初中生消费特点、问题,并从道德视角出发对其特点与问题进行了分析。经调查,城市初中生在消费道德方面呈现出四个特点:绿色环保等积极消费观的树立,注重通过消费获得身份认同,注重消费体验与个性化消费,消费过程中审美需求突出。城市初中生在消费方面存在三点问题:过分的追求符号消费,忽视传统消费美德,以“金钱竞赛”为动机的炫耀性消费现象突出。根据初中生呈现的消费特点与问题,本研究认为在这样的消费趋势下,会导致学生道德理性和自省能力的弱化,出现自我认同的危机,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消解等道德问题。第三部分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四个层面入手,进行初中生消费问题的成因探析。发现个体层面青春期自主性发展的相对不稳定,对同辈群体认同的追求以及品牌崇拜心理;家庭层面中家庭消费道德教育的相对不足,独生子女家庭地位的过分突出;学校层面中关于消费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相对不足,教师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学校消费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相对较弱;社会层面上消费主义社会思潮蔓延,新兴电子媒介的助推,符号消费倾向的日益严重;共同导致了目前城市初中生消费问题的出现。第四部分就城市初中生消费问题及原因入手,仍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维度入手探讨针对该群体消费问题解决的对策。提出个体层面要重塑学生自我认同力量,提升其道德认知水平和自我约束力;家庭层面要提升对消费道德教育的重视,注重学生自主性养成的稳定性,开展家庭消费教育活动并有节制的满足子女的需求;学校层面要将消费道德教育融合到学校的各级德育课程中,拓宽学校消费道德教育内容与路径,开展具有美学意味消费道德教育活动;社会层面要着力宣扬科学的消费观,发挥好“符号消费”和电子媒介的正向引导功能。
二、农村科学消费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科学消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H市三所高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六、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访谈设计 |
四、调查实施 |
五、样本基本信息 |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分析 |
一、经济来源 |
二、消费水平 |
三、消费方式 |
四、消费结构 |
五、消费观念 |
六、消费影响因素 |
七、消费教育 |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
一、盲目消费行为明显 |
二、消费缺乏计划 |
三、绿色消费行为不足 |
四、学习消费投入较低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原因 |
一、西方消费主义的侵蚀 |
二、大众媒体的传播 |
三、消费网络化的影响 |
第二节 学校原因 |
一、校园负面消费环境的影响 |
二、高校消费教育的缺失 |
第三节 家庭原因 |
一、家庭不良消费环境的影响 |
二、家庭消费教育的缺失 |
三、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
第四节 大学生个人原因 |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 |
二、大学生价值观存在误区 |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策略 |
第一节 社会方面 |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 |
二、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 |
二、对大学生进行消费心理教育 |
三、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引导 |
第三节 家庭方面 |
一、树立科学的消费榜样 |
二、培养子女的自力更生能力 |
三、合理提供生活费 |
第四节 个人方面 |
一、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
三、加大学习消费投入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一)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 |
1.异化 |
2.消费 |
3.消费异化 |
4.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 |
(二)消费异化的相关理论阐释 |
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思想 |
2.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 |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 |
4.后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理论 |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的表征与成因分析 |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表现 |
1.跟风从众性消费 |
2.炫耀攀比性消费 |
3.铺张浪费性消费 |
4.过度的超前消费 |
5.重物质的享乐性消费 |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产生原因 |
1.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且消费价值观错误 |
2.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疏忽及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纵容 |
3.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和理财教育不够重视 |
4.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显着且社会不良风气盛行 |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
1.不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
2.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并造成家庭不睦 |
3.影响和谐校园氛围和美丽校园建设 |
4.威胁着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永续发展 |
三、消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现实路径 |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
(二)重视家庭对子女的理财教育 |
1.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 |
2.发挥家长的带头表率作用 |
3.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品质 |
(三)发挥高校关于消费教育的主导作用 |
1.抓好课堂教学且建构系统的消费观教育内容 |
2.定期开展理财教育专题讲座与相关课外活动 |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
(四)形成社会合力共创良好的消费环境 |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净化社会不良消费风气 |
2.强化政府职能并加大整治消费环境的力度 |
3.发挥和规范大众媒体的积极引导与正面宣传作用 |
4.大力发展我国生产力并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理性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消费的概述 |
2.1.2 农村大学生的界定 |
2.1.3 农村大学生消费的概念及其内涵 |
2.2 相关理论 |
2.2.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科学消费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绿色消费理论 |
3 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3.1.1 问卷内容设计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2 湖南省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现状 |
3.2.1 样本情况统计 |
3.2.2 学生经济来源 |
3.2.3 学生消费结构 |
3.2.4 学生消费方式 |
3.2.5 学生消费观念 |
3.2.6 学生消费教育 |
3.2.7 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统计 |
3.3 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
3.3.1 学习消费过低 |
3.3.2 理财能力欠缺 |
3.3.3 消费教育缺失 |
3.3.4 出现超前消费 |
4 影响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的因素 |
4.1 自身因素 |
4.1.1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
4.1.2 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 |
4.2 家庭因素 |
4.2.1 家庭消费理念的影响 |
4.2.2 家庭消费教育的影响 |
4.3 学校因素 |
4.3.1 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 |
4.3.2 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
4.4 社会因素 |
4.4.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4.4.2 广告媒体宣传的影响 |
4.5 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5.1 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
4.5.2 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5 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理性消费引导建议 |
5.1 理性消费的三大原则 |
5.2 自身修养提高策略 |
5.2.1 努力学习知识文化,提高辨别能力 |
5.2.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增强实践能力 |
5.3 家庭正确引导策略 |
5.3.1 合理控制大学生生活费水平 |
5.3.2 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示范作用 |
5.4 学校素质培养策略 |
5.4.1 完善消费教育体系 |
5.4.2 健全消费教育内容 |
5.5 社会体制健全策略 |
5.5.1 健全农村大学生帮困体系 |
5.5.2 扩大助学贷款的发放范围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湖南省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创新点 |
二、概念解析与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解析 |
1.消费 |
2.消费观 |
3.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
1.中国传统消费思想 |
2.马克思恩格斯的消费思想 |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 |
三、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研究与现状分析 |
(一)调查方案的总体设计与结果分析 |
1.调查的对象与实施目的 |
2.调查问卷的题目设计 |
3.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调查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二)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的现状 |
1.勤俭节约的理性消费是主旋律 |
2.感性化消费是新趋势 |
3.奢侈性消费初露端倪 |
4.个性化消费异军突起 |
(三)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
1.盲目性消费广泛 |
2.享受性消费突出 |
3.符号化消费严重 |
4.超前消费普遍 |
(四)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出现问题的原因 |
1.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以及不良传媒的推波助澜 |
2.高校对于消费观教育培养的滞后与不足 |
3.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家长对于消费观教育的忽视 |
4.大学生自身心智发育的不成熟 |
四、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消费观的路径探究 |
(一)新时代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内涵 |
1.绿色的消费观 |
2.勤俭节约的消费观 |
3.正义的消费观 |
4.全面发展的消费观 |
(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消费观的现实路径 |
1.政府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消费环境 |
2.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水平 |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
4.加强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鉴定成果 |
附录3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状况问卷调研 |
致谢 |
(5)态度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创新之处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大学生消费观及其教育 |
2.1.1 消费观 |
2.1.2 消费观教育 |
2.1.3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态度 |
2.2.2 态度的特性及构成要素 |
2.2.3 态度理论 |
2.3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
2.3.1 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 |
2.3.2 消费与人的素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
2.3.3 消费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 |
3.1 调查研究的整体规划与问卷分析 |
3.1.1 调查研究的对象 |
3.1.2 调查研究问卷的设计思路 |
3.1.3 调查的目的、意义 |
3.1.4 调查问卷的实施 |
3.1.5 调查问卷分析 |
3.1.6 消费调研分析 |
3.2 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现状 |
3.3 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跟风攀比之风盛行 |
3.3.2 奢靡的超前消费 |
3.3.3 理财意识聊胜于无 |
3.3.4 消费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欠缺 |
3.4 高校大学生消费观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探究 |
3.4.1 消费价值观发生变革 |
3.4.2 大学生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外因 |
第4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高校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高校消费观教育理念偏差 |
4.1.2 消费观教育环境复杂 |
4.1.3 消费观教育目标不明、活动不足 |
4.1.4 消费观教育内容缺失、方式单一 |
4.2 高校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外部刺激多元化——教育环境的复杂 |
4.2.2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后于现实 |
4.2.3 大学生主体性增强加大了消费观教育的难度 |
第5章 态度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路径 |
5.1 完善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内化心理机制 |
5.1.1 言之有理,提升认同 |
5.1.2 以情感人,促动内化 |
5.1.3 意行结合,提高实效 |
5.2 优化高校消费观教育要素 |
5.2.1 提升教育者综合素质,壮大科学消费观培养队伍 |
5.2.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5.2.3 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 |
5.2.4 优化配置多方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 |
5.3 创新大学生消费观实践教育形式 |
5.3.1 优化高校党团社团建设,增强组织影响力 |
5.3.2 增进学生正面角色认同,提升主体践行力 |
5.3.3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大学生消费观现状及消费观教育调查问卷 |
(6)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 ——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及重难点 |
第2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消费及消费观 |
2.1.2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2.2.3 中国传统节俭思想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 |
3.1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主要状况 |
3.1.1 消费水平 |
3.1.2 消费来源 |
3.1.3 消费结构 |
3.1.4 消费观念 |
3.2 部分大学生消费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
3.2.1 盲目型消费倾向 |
3.2.2 攀比型消费倾向 |
3.2.3 超前型消费倾向 |
3.2.4 挥霍型消费倾向 |
3.3 部分大学生出现消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个体因素:消费个体的非理性 |
3.3.2 高校因素:消费教育的滞后性 |
3.3.3 家庭因素:消费关怀的缺失性 |
3.3.4 社会因素:消费环境的复杂性 |
第4章 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教育对策 |
4.1 以自我教育为主体力量 |
4.1.1 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品格 |
4.1.2 增强消费计划,提升理财能力 |
4.2 以高校教育为主导力量 |
4.2.1 创新消费观的教育方法 |
4.2.2 营造理性消费校园文化 |
4.3 以家庭教育为辅助力量 |
4.3.1 言传身教,引导子女理性消费 |
4.3.2 加强沟通,注重子女品德培养 |
4.4 以社会教育为推动力量 |
4.4.1 规范消费市场秩序 |
4.4.2 强化绿色消费理念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目录 |
附: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问卷 |
(7)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及其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抽样调查法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依据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 |
(二)消费和消费观 |
(三)大学生消费观 |
(四)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 |
二、新时代消费观相关理论依据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消费观的论述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消费观的相关概述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消费观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现状分析 |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分布 |
(一)问卷设计 |
(二)样本分布 |
二、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总体特点 |
(一)消费水平较高,消费愿望强烈 |
(二)消费结构多元,偏好网络消费 |
(三)消费方式多样,理性消费主导 |
三、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存在从众、攀比、炫耀等取向 |
(二)漠视环保、道德、安全与维权 |
(三)消费超前,计划理财意识淡薄 |
(四)比例失调,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不良消费风气误导 |
二、高校消费观教育的缺失 |
三、朋辈群体内部比较压力 |
四、家庭消费教育存在误区 |
五、个体非理性的主观因素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主要路径 |
一、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社会环境 |
(一)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培育社会健康消费文化 |
(二)加大市场监管和整治力度,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
二、着力加强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思想引导 |
(一)更新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理念 |
(二)丰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内容 |
(三)创新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式 |
(四)建立多主体联动教育机制 |
三、充分发挥新时代大学生朋辈消费观教育的优势 |
(一)培养优秀朋辈消费意见领袖 |
(二)加强朋辈之间消费经验交流 |
四、辅之以必要的新时代大学生家庭消费观教育 |
(一)定期与孩子交流消费问题 |
(二)加强消费计划和理财教育 |
(三)言传身教以树立良好榜样 |
五、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自我教育 |
(一)增强消费认知,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
(二)调控消费心理,强化消费道德自律 |
(三)学习消费技能,培养科学消费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问卷 |
附录 B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8)思想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消费的含义 |
2.1.2 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的界定 |
2.1.3 思想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含义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科学消费理论 |
2.2.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消费思想 |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2.4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相关思想 |
3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非理性消费表现 |
3.1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3.1.2 调查问卷的实施过程 |
3.2 调查问卷分析 |
3.2.1 消费能力分析 |
3.2.2 消费心理分析 |
3.2.3 消费形式分析 |
3.2.4 受消费教育情况分析 |
3.3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
3.3.1 情绪化消费 |
3.3.2 攀比炫耀型消费 |
3.3.3 超前奢侈型消费 |
3.4 思想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矫正的紧迫性 |
3.4.1 造成大学生行为道德失范 |
3.4.2 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
3.4.3 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 |
4 思想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影响因素 |
4.1 思想教育环体方面的因素 |
4.1.1 社会“大”环境因素 |
4.1.2 家庭“小”环境因素 |
4.2 思想教育主体有关的因素 |
4.2.1 消费教育内容欠缺 |
4.2.2 忽视对校园消费氛围的营造 |
4.2.3 消费教育方式单一 |
4.3 思想教育客体自身的因素 |
4.3.1 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
4.3.2 消费心理不成熟 |
4.3.3 个人理财能力欠缺 |
5 思想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矫正的路径思考 |
5.1 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
5.1.1 重视社会风气净化和消费环境培育 |
5.1.2 重视家庭消费教育和消费合理管控 |
5.2 强化高校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 |
5.2.1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
5.2.2 适当增加消费教育的内容 |
5.2.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
5.2.4 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
5.3 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牢固树立理性消费价值观 |
5.3.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5.3.2 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
5.3.3 提升个人理财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大学生消费行为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及矫正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理论依据 |
1.1.2 现实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与矫正的相关概述 |
2.1 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界定 |
2.1.1 消费及消费行为 |
2.1.2 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特征 |
2.1.3 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 |
2.1.4 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矫正 |
2.2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观的关系 |
2.2.1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和影响消费观 |
2.2.2 大学生的消费观支配和影响消费行为 |
2.3 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背景与视角 |
2.3.1 基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背景 |
2.3.2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 |
2.4 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意义 |
2.4.1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
2.4.2 有利于矫正大学生的“三观” |
2.4.3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
2.5 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理论基础 |
2.5.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5.2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 |
2.5.3 可持续消费理论 |
2.5.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消费思想 |
第3章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
3.1 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1 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
3.1.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3.2 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
3.2.1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是理性消费 |
3.2.2 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具体表现 |
3.3 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原因分析 |
3.3.1 社会消费环境的影响 |
3.3.2 个体消费价值观偏异 |
第4章 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思路与举措 |
4.1 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主要目标 |
4.1.1 养成大学生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 |
4.1.2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 |
4.1.3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
4.2 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基本原则 |
4.2.1 “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 |
4.2.2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
4.2.3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
4.2.4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
4.3 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的主要措施 |
4.3.1 净化社会消费环境营造健康的消费氛围 |
4.3.2 加强学校消费教育形成正确的消费认知 |
4.3.3 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构建正确的“三观”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10)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消费问题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城市初中生消费现状及道德忧思 |
第一节 城市初中生消费现状总体概括 |
一、初中生消费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呈现 |
二、初中生消费意识调查结果呈现 |
三、初中生消费行为调查结果呈现 |
第二节 城市初中生消费特点分析 |
一、绿色环保等积极消费观逐步树立 |
二、消费成为获得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 |
三、注重消费个性与消费体验 |
四、符号化特征下消费中的审美需求突出 |
第三节 城市初中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
一、对符号消费的过度追求 |
二、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忽视 |
三、对炫耀性消费的追捧 |
第四节 城市初中生消费现状的道德忧思 |
一、道德理性和自省能力的弱化 |
二、自我认同的危机 |
三、社会责任感的消解 |
第二章 城市初中生消费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学生个体层面的原因 |
一、青春期自主性发展的矛盾性 |
二、对同辈群体认同的追求 |
三、品牌崇拜心理的助推 |
第二节 家庭层面的原因 |
一、家庭消费道德教育相对不足 |
二、亲子关系的失衡 |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原因 |
一、关于消费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足 |
二、教师消费意识及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
三、学校消费道德教育实效性有待提升 |
第四节 社会层面的原因 |
一、消费主义思潮蔓延助推不合理消费 |
二、电子媒介兴盛的消极影响 |
三、符号消费倾向日益严重 |
第三章 城市初中生消费道德教育实践路径 |
第一节 提升学生个体消费道德水平 |
一、重塑自我认同的力量 |
二、提升学生个体自我约束力 |
三、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
第二节 重视家庭消费道德教育的开展 |
一、重视学生自主性养成 |
二、继承传统美德 |
三、开展家庭消费教育活动 |
四、平衡亲子关系,合理子女需求 |
第三节 加强学校消费道德教育 |
一、将消费道德教育渗透到德育课程中 |
二、拓宽学校消费道德教育内容与路径 |
三、开展富有美学内涵的消费道德教育活动 |
第四节 引导合理消费观发挥媒介正向效用 |
一、审慎对待消费主义 |
二、挖掘“符号消费”正向引导功能 |
三、发挥电子媒介积极引导作用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农村科学消费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H市三所高校的调研[D]. 明贝.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D]. 王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湖南高校农村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理性引导研究[D]. 刘狄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问题研究[D]. 张怡.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0(07)
- [5]态度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肖文萍.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2)
- [6]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 ——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例[D]. 陆烨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及其教育路径研究[D]. 肖月.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思想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矫正研究[D]. 罗尹. 西华大学, 2019(02)
- [9]大学生消费行为偏异及矫正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D]. 万春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消费问题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杨璞.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