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中国公众当前最熟悉的人机交互应用为“语音转换文字”和“智能客服”。
公众对“智能家居”具有较高的消费热情,但受价格因素和消费能力的限制,尚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九成受访者对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情感态度是积极的,仅有不到一成的受访者情感态度是消极的。
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对市场化的智能机器人有使用欲望。
世间自有盗火之人。改变医院内部经济格局,以“转型发展,病种结构调整”为导向,构建医院成本核算体系。他们是医院经济管理领跑者!
洋桔梗喜光,如果有16 h以上的长日照条件最好,在长日照环境可以提早花芽分化[2]。种植时,如果光线很强,可用75%的遮荫网进行遮光,约10~15 d苗成活后,移除遮荫网。但有部分花色,如红色,花期应适当减少光照,以免花色变浅。
调查同时显示,技术发展已经给部分公众带来了“科技发展焦虑”。其中,31-40岁、中等收入、居住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公众,更容易感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危机感;而低收入、居住在县级市,特别是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公众,科技发展焦虑不明显。
【调查方式】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平台渠道发布网络问卷进行调查。
“累肯定很累,说实话,我们刚开始做这个行业都是对酒的热爱,对不对?但,酒真的是我唯一认真学过的东西,可以说是我生命中除了人以外最重要的东西。除了家人和朋友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努力想去学得更多,天天在看书,天天去品酒,那真是为了(对)葡萄酒的热爱。但你说做到这个阶段,这种热爱很多时候已经被现在的劳累、责任和工作消磨光了。不能说我现在比以前更安心了,不可能!是因为怕辜负别人而支撑下去,有很多东西都是工作、责任。”
【样本构成】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4340份,数据有效率为82.12%。男性受访者占61.35%,女性受访者占38.65%。样本年龄覆盖全部人口,20岁及以下占10.75%,21-30岁占45.50%,31-40岁占35.59%,41-50岁占6.79%,51-60岁占1.26%,61岁及以上占0.12%。样本地域覆盖华北地区(19.25%)、东北地区(19.01%)、华东地区(28.29%)、华中地区(14.50%)、华南地区(12.22%)、西南地区(4.62%)、西北地区(2.10%)。日常居住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人口占37.84%、地级市占33.30%、县级市占18.50%、乡镇村占10.36%。
“积极乐观型”人群对智能型机器人的情感态度较为乐观,并有较强的试用欲望。该群体对“技术融合升级”和“人机融合”的期待较高,分别高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结合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分析,该群体对新技术出现的“尝鲜”意愿评分为3.71分(满分5分),高于平均水平(3.59分);学习能力较强,“无需外界帮助就能弄懂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自评得分为3.86分,高于平均水平(3.68分)。
低保是对传统社会救济的制度化创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这是制度动态管理的要求,但是当前普遍存在“一保永逸”现象,退出机制难以实施,动态管理有形式化倾向。
中国公众当前最熟悉的人机交互应用为“语音转换文字”“智能客服”和“智能车载”
中国公众对人机交互发展期待态度较为积极,生活在大城市的公众对科技发展更容易产生焦虑。在调查中,当问及“您希望未来的手机具备什么样的功能”时,有6.73%的受访者选择了“只要能打电话就行”(“技术保守”心态),此类以男性、20岁以下、低收入为典型特征。有25.83%的受访者选择了“现在的智能手机就已经很好了”(“技术满足”心态),此类以女性、51-60岁、中等偏下收入为典型特征。有21.20%的受访者选择了“不再设置物理按钮,全靠触控声控”(“交互方式升级”心态),此类以男性、41-50岁、高收入为典型特征。有34.74%的受访者选择了“手机还可以是钥匙、遥控器、健康医生”(“技术融合”心态)。有11.50%的受访者选择了“能像科幻电影里一样植入体内”(“人机融合”心态)。
超半数受访者主张用法律制度保障人机交互技术的未来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当前最熟悉的三种人机交互应用为“语音转换文字”(3.12分,满分为4分,下同)、“智能客服”(3.07分)和“智能车载”(3.03分)。公众对于体感游戏(2.97分)、聊天机器人(2.95分)、智能家居(2.89分)的认知度较低,受价格因素影响,仅有29.85%的公众“使用过”“智能家居”产品。
【调查时间】2019年3月1日— 2019年3月8日
面对智能机器人市场化,公众中“积极乐观型”人群占比最高,其次是“冷静观望型”
在调查中,我们将公众对智能机器人的情感态度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调查结果显示,九成(90.39%)受访者面对语言内容精准、声调语气合理、面部表情生动、肢体动作像人类一样协调的智能机器人时,情感态度是积极的,仅有不到一成(9.61%)的受访者情感态度是消极的。不考虑可得性和购买力等因素,市场上出现该种类型的机器人,24.89%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使用,55.0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20.03%的受访者表示一般。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将公众心态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人机交互,主要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活动。人机交互消费市场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引领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当前,公众对人机交互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如何?对人机交互技术在各行各业各领域应用发展现状如何评价?公众对人机交流和人机交互的未来有怎样的期待?围绕这些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开展了“关于人机互动,你有哪些体验与期待”大型公众问卷调查,并得出了几大主要结论。
“冷静观望型”人群对智能机器人的情感态度较为乐观,但对市场上出现的智能机器人使用意愿较低。该群体持“技术保守”心态的人数占比(11.91%)明显高于平均水平(6.73%)。
这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联系上下文对课文中关键句子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反复揣摩体味地读。在潜心悟读中,学生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事物或情境,领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
“犹豫摇摆型”人群对智能机器人的情感态度较为悲观,但又有试用的欲望。该群体对“交互方式升级”的期待值(29.20%)高于平均水平(21.20%)。该群体对新技术出现的“尝鲜”意愿评分高于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但在“追不上新技术发展潮流”“看不懂说明书”“不信任机器工作的结果”“担心技术失灵”等方面的自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
“质疑抵触型”人群对智能机器人的情感态度较为悲观,同时拒绝试用市场上出现的相关产品。该群体对“交互方式升级”的期待值高于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对于人机交互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冲击,公众已有“应对之策”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人机共存的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其中,49.61%的受访者认为文娱领域将出现机器人写剧本,创作绘画、歌曲等艺术作品;45.41%的受访者认为癌症、慢性病等医学难题将会被人机交互攻克;29.28%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人类可以控制气候和自然环境;27.87%的受访者认为能源污染与能源匮乏将不复存在。同时,公众对网络安全和职业替代的安全感较低。47.3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网络安全和隐私数据领域的犯罪会大幅增加;43.00%的受访者认为导购、助理、新闻播报员、清洁工、司机等行业将消失。
对此,我们调查了公众在人机交互冲击下,对个人发展规划有哪些“应对之策”。公众认同度最高的前三项内容包括:培养自己同理心、感性表达、团队合作等人类“独有”价值,规避机器发展的优势方向,从“机器做不了什么”转换思维,探索有哪些工作是机器可以完成、但我们依旧想要由人类来完成的(44.41%);做新技术的开创者,创造支持智能决策和行动的新系统(44.29%);建立全局观,弥补机器的思维决策短板(42.49%)。
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少年时代我也曾有过自己的理想。爷爷领我去医院看医生,从那时候起我就梦想穿一件白大褂,治好孩子们的近视眼。这事儿对我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是我坐在第一排也看不清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在少年时,我就知道“灰心”是一种什么滋味儿。
更大广度和深度的人机交互应用,不仅对个人生活造成影响,也会为整个社会带来改变。对此,53.21%的受访者认为,人机交互技术的未来发展应当以法律制度为保障,酌情加强不同领域对人机交互的监管力度,增强公众的安全感;45.1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应注重增强人机交互应用的覆盖性和普及力度,提升公众的获得感;还有42.73%的受访者期待提升智慧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幸福感。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李思琪)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标签:受访者论文; 人机论文; 公众论文; 机器人论文; 智能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人民论坛》2019年第11期论文; 人民智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