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麻籽抗氧化肽论文-何锦风,陈天鹏,刘海杰,张建春,李晓辉

汉麻籽抗氧化肽论文-何锦风,陈天鹏,刘海杰,张建春,李晓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麻籽抗氧化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麻籽壳,多酚,抗氧化,大孔树脂

汉麻籽抗氧化肽论文文献综述

何锦风,陈天鹏,刘海杰,张建春,李晓辉[1](2013)在《大孔树脂对汉麻籽壳抗氧化多酚的吸附纯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总酚吸附率为指标,筛选吸附纯化汉麻籽壳抗氧化多酚的最适大孔树脂。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研究吸附机理及特性;通过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评价大孔树脂吸附纯化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HPD-600对汉麻籽壳抗氧化多酚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受液膜扩散控制;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进样浓度对总酚漏出率影响较大,浓度越高,漏出率越高。进样流速对总酚漏出率影响不显着。采用梯度洗脱时,60%乙醇洗脱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得率都最高,为目标产物。纯化后的产物相比纯化前对DPPH.、OH.和O.3种自由基的清除效果都显着提高,而且杂质含量明显减少,活性成分N-反式咖啡酰酪胺和大麻木脂素酰胺B的含量显着增加,说明利用HPD-600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汉麻籽壳抗氧化多酚效果明显,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李晓辉,刘海杰,陈天鹏,何锦风[2](2012)在《汉麻籽壳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麻籽壳是汉麻籽加工的副产物,其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本文以汉麻籽抗氧化多酚得率为指标,筛选出汉麻籽壳抗氧化多酚提取的适宜条件,并对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汉麻籽壳中抗氧化成分最适宜提取的条件为液料比(10:1)、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次数(3次)、提取液浓度(60%乙醇溶液);市售大孔树脂中HPD-600对汉麻籽壳抗氧化成分的吸附能力最强;汉麻籽壳中抗氧化成分最适宜的洗脱条件为洗脱流速(1 mL/min)的梯度洗脱,40%乙醇洗脱溶液为目标产物;经过大孔树脂分离提取的汉抗氧化多酚对于质粒DNA、人血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牛血清蛋白(BSA)的氧化损伤都有显着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2年08期)

周徐慧[3](2008)在《汉麻籽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食品和营养摄入的要求越来越高,来源于天然、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抗氧化多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汉麻籽蛋白作为一种新型蛋白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研究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汉麻籽蛋白抗氧化肽的酶解工艺、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分离纯化,并对H2O2损伤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研究了汉麻籽蛋白抗氧化肽的酶解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酶解的最佳工艺为:采用Alcalase2.4L碱性蛋白酶为酶源,汉麻籽蛋白50 mg/mL、水解时间2 h、温度50℃、加酶量2.2%(w/w)、pH 9.4。最优酶解条件下,水解度约为19%,10 mg/mL酶解产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2.65%,显示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由于酶解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盐离子,采用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汉麻籽蛋白酶解产物(HPHs)进行动态脱盐,脱盐率为93.03%,最大回收率为98.45%。脱盐后的HPHs亮度提升,色泽偏向乳白;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从脱盐纯化前的26.3 g/100g增加至纯化后34.47 g/100g;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310~2600。采用4种常用的体外抗氧化模型来评价HPHs的抗氧化活性,脱盐后HPHs的还原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比脱盐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以及羟基自由基的IC50分别从脱盐前的3.75 mg/mL、3.50 mg/mL、8.25 mg/mL降为脱盐后的2.75 mg/mL、3.00 mg/mL、7.70 mg/mL。本论文分别采用凝胶过滤色谱、半制备RP-HPLC和分析型RP-HPLC对脱盐后HPHs进行分离纯化,最后得到两个峰G-25-1-F-a和G-25-1-F-b。在0.02 mg/mL浓度下,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1.24%和65.94%。经MALDI-TOF-TOF分析得G-25-1-F-a中母离子m/z 441.02和m/z 924.49氨基酸序列分别为NHAV和HVRETALV;G-25-1-F-b中母离子m/z 1199.54氨基酸序列可能为LECNKVDTMF或LKRDEAFCAF。在细胞水平上研究了G-25-1-F对氧化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经0.15 mmol/L H2O2作用2 h后细胞活力减少到49.63%,建立了H2O2诱导的PC12氧化损伤模型。浓度为10μg/mL的G-25-1-F即对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是对损伤后细胞的修复作用不明显。G-25-1-F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因为G-25-1-F通过提供氢与自由基结合,从而实现直接清除自由基或阻断自由基传递的通路,降低细胞损伤程度。(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8-08-01)

周徐慧,钱平,卢蓉蓉,陈天鹏,史玲[4](2008)在《酶法制备汉麻籽蛋白抗氧化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蛋白酶酶解汉麻籽蛋白,确定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是酶解汉麻籽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优良酶源。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酶解汉麻籽蛋白的优化条件为:底物浓度50 mg/mL、水解时间2 h、温度50℃、加酶量2.2%、pH 9.4。优化酶解条件下,水解度约为20%,10 mg/ mL酶解产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2.65%,显示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8年05期)

张琨,何锦风,蒲彪,毕燕芳[5](2008)在《汉麻籽油自氧化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chaa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温度、时间对汉麻籽油自氧化过程的影响及添加抗氧化剂对汉麻籽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对汉麻籽油的自氧化过程有显着影响,且温度的影响更明显;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汉麻籽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柠檬酸和异VC对TBHQ与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复配的复合抗氧化剂均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抗氧化性能,且柠檬酸的协同抗氧化性优于异VC;添加0.02%TBHQ+0.005%BHA+0.01%柠檬酸或0.02%TBHQ+0.005%BHA+0.01%异VC复合抗氧化剂,可使汉麻籽油在20℃下的预贮藏时间从4个月延长至11~13个月。(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08年02期)

汉麻籽抗氧化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麻籽壳是汉麻籽加工的副产物,其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本文以汉麻籽抗氧化多酚得率为指标,筛选出汉麻籽壳抗氧化多酚提取的适宜条件,并对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汉麻籽壳中抗氧化成分最适宜提取的条件为液料比(10:1)、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次数(3次)、提取液浓度(60%乙醇溶液);市售大孔树脂中HPD-600对汉麻籽壳抗氧化成分的吸附能力最强;汉麻籽壳中抗氧化成分最适宜的洗脱条件为洗脱流速(1 mL/min)的梯度洗脱,40%乙醇洗脱溶液为目标产物;经过大孔树脂分离提取的汉抗氧化多酚对于质粒DNA、人血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牛血清蛋白(BSA)的氧化损伤都有显着的保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麻籽抗氧化肽论文参考文献

[1].何锦风,陈天鹏,刘海杰,张建春,李晓辉.大孔树脂对汉麻籽壳抗氧化多酚的吸附纯化作用[J].中国食品学报.2013

[2].李晓辉,刘海杰,陈天鹏,何锦风.汉麻籽壳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J].现代食品科技.2012

[3].周徐慧.汉麻籽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

[4].周徐慧,钱平,卢蓉蓉,陈天鹏,史玲.酶法制备汉麻籽蛋白抗氧化肽[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

[5].张琨,何锦风,蒲彪,毕燕芳.汉麻籽油自氧化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8

标签:;  ;  ;  ;  

汉麻籽抗氧化肽论文-何锦风,陈天鹏,刘海杰,张建春,李晓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