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邮购”:行业报纸社会化的尝试

“时尚邮购”:行业报纸社会化的尝试

一、《时尚邮购》:行业报纸社会化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徐倩蓝[1](2020)在《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文中认为多维多元的女装设计审美表达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需求。从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的审美角度来研究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是有着很好的专业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本文正是在当今的社会语境里对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现状与特征进行了分析、解读因果、进行了专业思考后得出了自己的判断与展望。通过专业研究力争为现代女装设计提供一些正确的参考及理论依据,理出女装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多元性审美需求,透析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为女装设计提供可以值得借鉴的正确思路。第一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的理论与现象进行了基本阐述。其中包括女装审美理论的提出,相关专业概念界定,同时对于审美多元的基本理解与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第二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首先比较系统的分析了女装审美心理多元的需求,从心理层面挖掘与探求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必然性与发展趋势。其次论述了女性群体类别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在心理需求方面的差异。第三从商业角度分析了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客观需求,论证了这是由于当今文化多元、尊重个性表达,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快节奏与高速度有着最为直接的因果关联的。第三章对品牌女装的多元设计手法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通过具体的品牌案例,介绍了品牌女装的多种设计手法,从其设计手法中总结了设计的观念形成与对个性表达的设计追求,包括对于亚文化审美的论述。第四章系统的分析了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差异性的形成,论述了差异性对于当今女装设计中的审美多元化的作用。第五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曾锵[2](2019)在《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一方面,零售业的发展呈现两种鲜明对比的局面,许多零售企业尤其是传统零售企业发展受困和日渐式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诸如孩子王、盒马鲜生、尚品宅配、ZARA、优衣库等优秀和成功的零售企业;另一方面,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实业界掀起了热烈的对“新零售”现象和概念的讨论,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理论讨论。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迫切需要发展适合零售业或零售企业的学术理论对以上现象进行解读和剖析,而本文试图运用商业模式理论构建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以实现对现实和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文在对商业模式理论、流通经济理论、零售业态理论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尤其是借鉴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思想,通过优衣库、ZARA、尚品宅配、宜家、西西弗、言几又六个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接着,在对顾客价值创造和零售顾客价值创造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系统架构理论对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及其属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体化架构、定制化架构和场景化架构的零售商业模式进行了理论模型构建,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设;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零售企业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实证分析,揭示了零售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了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即“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价值创造”。(2)提出了一体化架构、定制化架构、场景化架构三种架构零售商业模式,借鉴系统架构理论对三种架构及其属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构建了理论模型。一体化架构是零售企业和制造企业的融合,定制化架构是零售企业与消费者的接合,场景化架构是销售界面的场景建设的努力和行为,零售企业是承担场景空间建设的主要主体。一体化架构的架构属性包括与供应商产权一体化程度、与供应商建立契约的长期性和完备性、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化程度;定制化架构的架构属性包括顾客参与的程度、消费者信息化和大数据化的程度、产品的定制化程度;场景化架构的架构属性包括场景空间的审美性、产品作为场景文化价值载体的媒介性、消费者对场景传达的文化价值的认同性。(3)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一体化架构对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的效率性、新颖性和锁定性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和新颖性对低成本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和新颖性对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的影响发挥完全中介的作用;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定制化架构对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的效率性和新颖性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对个性化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对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的影响发挥部分中介的作用;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场景化架构对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的新颖性和互补性有显着正向影响,新颖性和互补性对体验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新颖性和互补性对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的影响发挥完全中介的作用。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实现了与商业模式宏观研究的对接和承接,验证了商业模式二重属性——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和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以及二者关系的存在性,突破和超越了Sorescu等提出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2)基于本文构建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价值创造,探究和揭示了零售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3)提出了一体化架构、定制化架构、场景化架构三种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并尝试将系统架构思想迁移至商业模式理论,借鉴系统架构理论对零售商业模式架构进行理论分析。

邓旗舟[3](2019)在《《生活》周刊读者阅读研究 ——以“读者信箱”为中心》文中认为本文以《生活》周刊的“读者信箱”栏目为中心,搜集读者的直接阅读反馈,并结合相关史料,从报刊阅读史的角度研究《生活》周刊的读者群体和他们的阅读活动。《生活》周刊凭借独特的读者定位,成为了民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阅读资料。随着《生活》发行网络的铺设扩张,读者的发展分布如同刊物的传播态势一样,“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通过读者样本分析,作为广受欢迎的平民通俗刊物,《生活》读者群体最主要的构成人员是江浙沪一带的青年从商职员,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大多受过小学以上基础教育,以男性为主,也不乏女性读者。在国弱民穷的大环境下,《生活》周刊读者的阅读兴趣集中在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两大层面。读者试图通过阅读来编织个体生命的“意义之网”,也热衷于通过报刊参与社会,进行社会议题讨论。在阅读时,他们既关注打倒旧式大家庭、自由恋爱和两性平等、个人意义和个人发展、国家救亡图存这些严肃议题,也被文学作品、人情风俗等休闲阅读材料所吸引。他们的阅读活动呈现出显着的主动性、持续性、开放性和社会性。文本通过阅读消费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乐趣、交际话题、精神灯塔和智识资料。阅读过程中,读者运用个人所特有的“阐释策略”来处理文本,并在“读者信箱”这个公共领域分享自己的阅读反馈,逐渐形成了一个阅读共同体,参与到大众阅读革命中。通过阅读,读者获取了现代新知,获得了思想启蒙,形成了群体共识,认识了民族国家。

方芳[4](2018)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功效性化妆品网络销售策略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实体店,开始逐步转向网络,消费者的购物途径初步没有了线上和线下的明显心理界定。当前移动电脑端不断升级,人们对于网络购买的途径和渠道有着越来越丰富的选择。在移动网络销售平台井喷的时代,如何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内,在激烈竞争的对手前取得比较优势,高效销售出自身企业的商品,正在成为每个厂商认真思考的课题。本研究通过梳理网络销售的发展历程,总结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销售特征,并以S公司为案例,梳理其发展过程以及脉络,分析S公司在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公司的功效性化妆品营销战略转型的主要特点,探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销售的主要特征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为企业功效性化妆品网络销售路径优化提供解决方案。研究重点聚焦于S企业的功效性化妆品,通过对互联网移动环境下网络销售特征的梳理,诊断S企业功效性化妆品当前网络销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功效性化妆品的产品与市场特征,在功效性化妆品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营销管理理论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提出适应当前移动互联网环境的S企业功效性化妆品网络销售策略,为S企业的网络销售策略优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参考。第一部分,根据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阶段,以此脉络为路径,梳理各个阶段的网络销售特征。对各个阶段的整个社会发展环境和行业特征进行分析,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营销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互联网技术破解销售障碍的路径和机制,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网络销售的绩效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各个阶段网络销售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消费升级和网络技术进步的角度分析网络销售不断调整的动因,得出网络销售的一般性规律。在新时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客户流量分散和消费者时间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企业如何破解销售难题,如何在消费者有限的闲暇时间内快速、准确锁定客户群体,抓取消费者眼球,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销售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网络销售如何转向?关注点在哪?路径如何优化?本文提出转变营销理念,提供优质营销内容,保证产品质量,注重行业积淀,掌握核心技术和团队整体运营的解决方案。第二部分,对功效性化妆品销售特征进行分析。进行概念界定,分析化妆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的区别与联系,就各自的概念展开对属性特征的分析;在概念和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网络销售对功效性化妆的行业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行业发展环境,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网络销售对功效性化妆品的适应性,分析网络销售给功效性化妆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销售对功效性化妆品销售存在的优势,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破解销售障碍的主要方案。第三部分,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S公司进行系统案例剖析。介绍S公司背景及销售产品,指出S公司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功效性化妆品网络销售有什么问题存在,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网络销售的发展环境,以及消费者对功效性化妆品网络购买行为的问卷调查分析,找出S公司网络销售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S公司网络销售的策略优化方案。

范定希[5](2017)在《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在B2B品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B2B企业的品牌意识一直淡薄,中国制造带给全球的感觉只是一个加工基地,在研究B2B领域的学者、专家抑或是广告公司,也都寥寥无几,但与其对立的则是,世界前十大品牌,有近一半是B2B品牌,而B2B天生的与众不同性,要求我们不能再用B2C的研究方法去架构他们,但国内大部分企业都还未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而相关的研究理论也处于初期阶段。基于此,本文对B2B品牌化的形象构建传播进行了梳理。与B2C的以态度感知为主的形象构建传播方式不同的是,B2B企业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构建传播。为了能更好地找到B2B顾客所需要的价值标准,本文以定位理论为核心方法论,根据B2B市场特有的规律和品牌营销传播特征,总结形成了以实效为导向的“B2B品牌价值理论”的品牌形象建构方法。本文从B2B环境的改变及问题的提出开始,对B2B品牌形象的基本概念、价值、问题的理论阐述。针对与B2C品牌认知的不同,对B2B品牌化的认知误区、差异化及环境变化进行了相关描述。接下来则研究了品牌心智模式的基本运行规律及B2B品牌价值系统模式的提出。内容的核心是阐述B2B品牌建构传播的战略选择、品类聚焦、差异化定位、运营配称系统、价值传播、品牌管理的价值系统模式。案例分析则选取Intel和锦湖日丽两个典型的B2B品牌。最后则是本文研究结论的阐述,表述了本文的创新及理论贡献。本文对B2B品牌化建构的具体操作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工具、模型及举措,从而为B2B品牌如何有效创建、如何基业长青,保持长久活力提供了帮助与建议。本文认为B2B品牌的市场基础是小众化。与B2C感性观念的不同,B2B品牌则更偏理性的价值观念。在品牌传播方面,B2B品牌更全面化。B2B品牌更注重公司品牌而非产品品牌。此外,B2B品牌形象是价值系统的构建。这些都为B2B企业如何更好的创建强势品牌提供了战略指引与方向。

王爽[6](2016)在《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文中指出正如普适计算之父马克·韦泽(Mark Weiser)所说:“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①互联网就是这样的技术,它正在全方位改变网民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并且催生了网络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使互联网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日趋变平的世界里,互联网从根本上变革了“传播”和“受众”的交互关系,也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的方式。互联网时代传统“受众”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拓展,主动性、即时交互性和“受众”舆论的蝴蝶效应得以彰显。文化内容在互联网世界有三大生存空间:娱乐、资讯和社交,它们构成了互联网社会的大部,同时也涵盖了网民进入网络世界的全部动机。网络时代的受众在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电脑(台式或便携式)、平板电脑、可穿戴的智能设备等终端接收、消费文化内容及其商品的同时,也不断地实践着文化内容的“再生产”、“再推广”和“再消费”过程。互联网使网民成为文化产业运营中的中坚力量,如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探讨、分析和揭示出互联网对我国文化内容生产、推广和消费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前社会各界都不断强调“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本文从技术和媒介发展史的角度,由“受众”身份变迁入手,在相关理论和业界实践的支撑下,通过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文化产业运营对比分析,深入探讨网络技术、网络媒介为文化生产、文化推广和文化消费带来的变革,并剖析“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和路径。文化生产、文化推广和文化消费这三者不仅代表了文化产业市场活动的过程性,而且它们也是文化经济其他要素的基础。研究互联网为文化产业运营带来的影响,必然应当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入手。文化生产是传统文化经济活动的起点,更是网络文化经济的核心生命力。文化内容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由最初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巫术、仪式等表现形式发展到商业大众文化生产再到网络文化内容生产,每一次变革的动力都源自于媒介技术的革新。传统大众文化产业运营是线性过程,生产活动是一切文化经济活动的起点。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在改变文化内容呈现形式的同时,也为文化内容生产带来了全新的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网民是文化内容生产的主导力量,网民的内容创作、分享和点击为文化内容提供者、经营者的“免费”或收费经营提供了根本性支持。除了文化生产组织外,全体网民的参与性生产为文化经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即时交互性“D1Y”文化内容生产活动既可以满足受众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还能借助网络平台与文化经济经营者即时交流。受众的“微内容”生产活动可以是对某一文化内容或商品的评价、反馈,也可以是原创的微内容发表。这些无疑都是对文化经济生命力的延续。“无形化”的文化推广是文化内容商品实现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保障。较之传统文化营销,网络文化内容商品推广强调“软”营销信息、交互营销沟通和整合全媒体。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营销活动更加趋向于无形化、“软”化,实体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往往需要借助无形的文化内容、文化情怀、文化理念、企业文化、文化体验等的传播获取受众的注意。营销者并不直接将文化内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商品价值需要消费者去主动发现并完成交换。同时,与传统“播式、推式”文化营销相比,网络文化营销的交互性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商品种类繁多的文化市场环境中,如何针对不同受众的解构特色推广不同的文化内容商品是文化市场营销成功的关键。网络营销技术能够实现精准的信息搜集、分析和推送,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不同的网络生活习惯采用不同的手段实现文化内容商品推广,是最适合主观性和个性化都较强的文化内容商品推广的手段。碎片化的文化内容市场和碎片受众共同构成了文化内容商品的新活力,口碑成为衡量品质的最重要依据。文化消费既是交换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内容价值再生的开端。传统线性文化经济活动,消费达成意味着一个经济活动的结束。互联网将文化消费的“终点”身份演变为再生产、再推广和再消费的“起点”。网络文化经济是一种分享经济,它遵循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益递增的经济规律。在网络空间中的文化内容消费更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精神体验和交互分享。也正是因为网络文化消费的主动性、分享性等特征,使受众在调研、交流和分享文化内容商品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参与到了文化内容再生产、再推广和再消费活动中。这种循环性受众参与的文化内容生产、推广、消费和再生产、再推广和再消费活动,构成了网络文化经济的大生态系统。同时,网络文化经济突破了传统文化消费时空、支付手段和收入限制等弱点,颠覆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经济规律,为文化消费带来了更广泛的受众、更多的体验。为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产、推广、消费方式变革,必须推动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笔者综合互联网为文化内容生产、推广和消费带来的变革以及受众在网络社会突出的主体地位,为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运营变革概括提出“内容为王”商业模式、平台商业模式和“免费”商业模式。“文化内容”是文化内容商品和文化企业的最重要招牌,是受众粘附力的核心来源,更是一切网络文化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元素,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拓展;网络平台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者依托互联网平台和信息从事内容创作,文化内容推广者依托互联网将信息有效推送到目标受众视线内,文化消费者依靠便利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内容调研、交流、选择、购买体验和分享等一系列活动,网络平台对文化产业效益调节和受众分享都有着重要意义;“免费”是网络经济经常采用的经营模式,它颠覆了传统的商品定价策略,通过“交叉补贴”文化内容平台可以实现远高于传统文化内容商品定价销售获得的利润。“内容”、“平台”和“免费”交错存在于文化企业的网络经营中,三者共同构成了文化产业在网络环境中发展的主要商业模式。

刘菡骊[7](2016)在《国产小型文化创意商品的营销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纸胶带产品为例》文中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因创新动力而产生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商品是其核心内容,具有以创意内容为支柱、高附加价值的特点。学界目前有关文化创意的研究集中于从宏观视角出发、关注整个产业发展的研究,而传播学领域内鲜有针对文创商品及其营销传播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及邻国日韩相比,我国的文化创意行业起步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实力不足,研究者认为这和文创商品的营销传播高度相关。因此,进行针对国产文创商品营销传播的研究有充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者把目光聚焦于小型国产文创商品,以纸胶带产品为参照对象,研究国产小型文创商品企业主的经营现状和小型文化创意商品的消费与传播现状,在基于市场实践(日本、台湾地区的品牌营销传播案例)的对比研究之上,归纳总结现存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对策。本研究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过往研究进行述评,并进一步提出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是关于现状的了解与研究,为对策的提出打下坚实基础。第2章是针对国产小型文创商品的营销传播现状的研究。对于构成文创商品经营主体的小微企业主,本文主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了解他们在营销中的经营、沟通与执行战略,发掘他们在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归纳需要解决的挑战与障碍;对于文创商品的消费者,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目标受众群体的认知、消费状况、活动参与情况和相关态度等,为本文营销传播策略的提出提供目标导向。第3章通过分析当前文创行业的市场环境,参照日本和台湾地区文创品牌的营销传播实践和典型案例,基于对比得出启发。第三部分是根据以上现状研究,总结问题和提出对策。第4章归纳国产文创商品营销传播中存在的四大问题;第5章提出对策,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战略工具、4R营销理论为指导,构建以品牌关系为中心的品牌战略规划。采用社交化数据库(SCRM)引导文创营销,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并进一步提出营销传播策略的整合:深耕在地资源,厚植本土文化;构建展售合一的创意体验场景;与KOL协同创新,打造原创文化IP;将文创融入日常场域,构建生活美学营销。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可改进方向。

黄一迁[8](2016)在《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美术传播研究(1897-1937)》文中认为清末民初的美术学校、美术团体和美术出版三位一体,初步构架起中国美术现代化转型的立体模型。其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转型,同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样,急需借助一种兼具时效性和规模性的传播方式。显然,教育机构的优长并不在此。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近代出版业,凭借其传播优势,积极与美术界合作,成为一股推动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力量。笔者试图以商务印书馆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中国美术的发展史上所留下的“现象”问题。秉承着其先进的出版理念,商务印书馆网罗了馆内编辑的美术资源、自身培育的美术人才资源,同时将馆外艺术家、收藏家、散落民间的各类美术资源收集并加以整合,以先进的印刷技术使这些曾经“看不见”,又极度稀缺的资源图像化、文本化,转化为出版物形式的美术资本,呈现在大众视野中。这些美术资本以其学院化、社会化、国际化的侧重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借助商务印书馆强大的发行网络和传播手段,这些美术资本又迅速而广泛地向社会推广,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商务印书馆的美术出版与公众需求间还存在相互引导的关系。学制的变革以及美育思想的逐渐完善,产生了来自学校的精英教育需求和来自社会的大众美育需求。商务印书馆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进行出版活动,但这种市场导向又是模糊的,而商务则将需求具体到出版什么书,印制什么图册,反过来引导市场。在这种交互引导下,美术呈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推动了美术的现代化。商务印书馆在完成美术资源整合、转化、推广的同时,成功扮演了除美术学校、美术团体之外推动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协同”角色,将美术从精英社会推广到大众社会,为中国美术向现代化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商务印书馆的美术出版不仅保护和继承了前人遗留的美术资源,还为后世积了更多的资源,更为美术出版及美术教育等提供了“智库”模式,构建起集整合、利用、转化、扩大于一体的良性循环,在美术资源和公众之间架构了共享的桥梁。

卢林茜[9](2015)在《网络定制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市场不断膨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精准到个人的信息传播服务不仅在理念上被越来越重视,更是在实践中被成功实现,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和研究的网络定制传播,即基于网络平台,根据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媒体提供专门化和定制化服务的传播模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和对比分析等相关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定制信息、定制广播、定制视频和定制广告四大类定制传播案例的解析来归纳和总结出定制传播模式的特点,包括传播主体服务化、传播内容差异化、传播对象个人化、传播路径可感化和传播效果可视化,接着从大数据技术支撑和长尾利益驱动两方面挖掘出定制传播的形成机制,数据技术帮助传播者将个体单位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成功集结成了一个足可以和主流市场相匹敌的巨大的信息消费市场,从而在大众传播模式之外开辟出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最后,本文从传者、受者和社会三个方面总结出定制传播不但为传播者提供了新的利基市场,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也逐渐改变了信息生产和消费的固有格局,而在这整个变化发展过程中,信息骚扰和隐私安全也成为了定制传播模式中不容忽视的另一面。

王娟娟[10](2014)在《美国社会变迁与淫秽物品标准的演变》文中指出美国的淫秽物品司法标准不是在真空中制定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场景中确立的。在美国历史上,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各级法院采用的淫秽物品标准出现多次变化。为此,本文从社会生活方式、传统的性道德观念以及言论自由的内容三个维度构建起美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场景。在此基础之上,整体上考察淫秽物品司法标准的演变过程,以及管控淫秽物品的问题上升为宪法议题的历程。本文共计20万余字,共分五章探讨美国淫秽物品标准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第一章考察淫秽物品问题的出现与标准制定;第二章论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世风嬗变与淫秽物品标准的争论;第三章分析从20世纪初至1956年间法院与淫秽物品标准的修订;第四章阐述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性伦理自由化的深度发展;第五章梳理最高法院在1957到1973年间对淫秽物品标准界定的演变。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美国的淫秽物品标准在历史上经历哪些变化?哪些因素推动这种标准的变迁?不断变更的淫秽物品标准又对美国言论自由的内容产生什么影响?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早期美国淫秽物品问题和标准出现。淫秽物品并未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能引起立法机关的关注。美国社会又普遍支持政府管控淫秽物品的行为,法院采用普通法上的“淫秽性诽谤”罪也支持政府的做法,根本没有必要确立淫秽物品的标准。内战之后,随着淫秽物品形成全国化的市场和社会净化运动的开展,淫秽物品问题成为全国性的议题。然而,社会各界对于淫秽物品的含义存在不同的认识,需要法院给出划分淫秽物品标准的依据,以增强司法的可预期性。1879年纽约地方法院在“合众国诉贝尼特案”引入希克林标准,后被最高法院所认可,遂成为美国各级法院评判淫秽物品的主要标准。然而,希克林标准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淫秽物品问题的内在争议。第二章构建20世纪早期州法院修订淫秽物品标准的社会场景。到世纪之交,大众传媒传播的情色内容日益增多,性解放运动的发起,削弱了美国社会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弗洛伊德学说的传入也为美国人发生自由的性行为提供正当理由。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社会在激进的性自由主义者的带动之下,不断质疑希克林标准过于宽泛,容易查禁一些严肃研究性事的作品。这种质疑的声音势必推动美国的各级法院对于评判淫秽物品的标准作出回应。第三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考察州法院修订的淫秽物品标准。为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以纽约法院为首的州级法院在20世纪上半叶,不断修订希克林标准,直到1932年的“合众国诉《尤利西斯》书案”进行大幅度的修订。这是一起涉及大名鼎鼎的兰登书屋引进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形成的着名案件。纽约法院在审理这桩案件中制定出现代的淫秽物品标准。这些州级法院逐案地把性教育作品、现实主义文学等有社会价值的作品排除出淫秽物品的范畴,缩小了淫秽物品所包含的范围。但是,受联邦制度的影响,最高法院此时没有介入淫秽物品领域,不同的州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是采用希克林标准还是现代淫秽物品的标准,到1940年代各州采用的标准越发地混乱。第四章构建20世纪中期制定淫秽物品宪法标准的历史场景。从二战以后,美国社会悄然进行的性解放运动趋于公开化,进一步削弱了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对于个人性行为的外在约束,直到1970年代初出现性革命运动。性观念越来越开放的美国人,逐渐容忍和接纳大众传媒传播的色情作品,越来越不满民间团体完全基于维护社会道德查禁淫秽物品的行为。当代的一些宪法学者也提出了管控淫秽物品的行为可能触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的宪法议题,这就为最高法院介入淫秽物品领域提供可能。第五章梳理淫秽物品宪法标准的演变过程。最高法院在20世纪中期同意审理淫秽物品案件,是法庭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高法院在1948年的“道布尔迪有限公司诉纽约州案”,与淫秽物品问题失之交臂之后,后来在1957年的“罗斯诉合众国案”介入淫秽物品领域,确立首个现代淫秽物品的宪法标准,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罗斯标准。不过该标准并未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支持,到1960年代最高法院法官的分歧越来越大,在淫秽物品领域几乎陷入停滞的状态,直到1973年在“米勒诉加利福尼亚州案”制定出米勒标准而强制性结束。总地来看,最高法院没有制定出令人满意的统一标准,但是它认可和保障公民享有表达性事的自由权利,顺应美国社会性生活自由化的发展趋势。然而,最高法院无意制定统一的言论自由的原则,给予淫秽物品宪法保护,而是逐案地在扩大成年人表达自由的权利与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之间实现平衡。

二、《时尚邮购》:行业报纸社会化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尚邮购》:行业报纸社会化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四、研究依据及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服装与设计审美
        二、审美多元与女装设计
    第二节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现状
        一、性别与身份模糊化
        二、趋于平民化内核
        三、各民族性的表达
    第三节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特征
        一、包容性
        二、个性化
        三、多维度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因素分析
    第一节 心理因素
        一、群体文化导向心理
        二、个性张扬与心理需求
    第二节 市场因素
        一、时尚产业链的更新与市场变化需求
        二、消费型社会客观需求性的推动
    第三节 文化因素
        一、女装民主化文化的推动
        二、社交媒体文化的催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现象分析
    第一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个性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第二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品质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第三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文化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一、以品牌GUCCI为例
        二、以品牌Li Ning为例
        三、以品牌MARIRE SERRE为例
    第四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必然性
        一、历史的引用与拿来主义的加剧
        二、个体意志的胜利和“完整性的破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观差异性助推了在当今女装设计审美的多元化
    第一节 年龄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第二节 职业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第三节 环境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当今女性意识多元的服饰审美表达趋势
    第二节 复古与未来主义思潮的服饰审美表达趋势
    第三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趋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毕业设计实践
    第一节 设计思想与创意表现
        一、灵感来源
        二、设计理念
        三、设计的创新
    第二节 设计实现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缘起
        1.1.2 时代背景
        1.1.3 “新零售”现象出现
    1.2 关键概念与研究对象
        1.2.1 零售
        1.2.2 商业模式
        1.2.3 价值创造
        1.2.4 研究对象界定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研究综述
    2.1 商业模式研究
        2.1.1 商业模式研究演进简析
        2.1.2 商业模式研究的层次分析
        2.1.3 商业模式的架构属性与价值属性的二重属性
        2.1.4 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2.2 流通经济理论研究
        2.2.1 流通创造价值
        2.2.2 流通对制造业的功能价值认识
        2.2.3 流通对消费的功能价值认识
        2.2.4 基于供应链整合的流通功能价值认识
        2.2.5 流通经济理论研究述评
    2.3 零售商业模式研究
        2.3.1 对零售商业模式的三层次理解
        2.3.2 零售商业模式与零售业态的概念辨析
        2.3.3 零售商业模式的定义
    2.4 本章小结
3 零售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
        3.1.1 研究方法选择
        3.1.2 案例数量选择
        3.1.3 资料搜集方法
        3.1.4 案例研究设计
    3.2 优衣库案例研究
        3.2.1 优衣库案例描述
        3.2.2 优衣库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2.3 优衣库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3 ZARA案例研究
        3.3.1 ZARA案例描述
        3.3.2 ZARA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3.3 ZARA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3.4 优衣库与ZARA的案例对比分析及相关命题提出
    3.4 尚品宅配案例研究
        3.4.1 尚品宅配案例描述
        3.4.2 尚品宅配商业模式的定制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4.3 尚品宅配商业模式的定制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5 宜家案例研究
        3.5.1 宜家的案例描述
        3.5.2 宜家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5.3 宜家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5.4 尚品宅配与宜家的案例对比分析、相关命题提出及讨论
    3.6 西西弗书店案例研究
        3.6.1 西西弗书店的案例描述
        3.6.2 西西弗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6.3 西西弗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7 言几又书店的案例研究
        3.7.1 言几又的案例描述
        3.7.2 言几又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7.3 言几又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7.4 西西弗与言几又的案例对比总结及命题提出
    3.8 本章小结
4 理论模型构建
    4.1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理论分析
        4.1.1 顾客价值与零售顾客价值
        4.1.2 顾客价值创造与零售顾客价值创造
    4.2 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4.2.1 架构理论
        4.2.2 一体化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4.2.3 定制化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4.2.4 场景化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4.3 一体化架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模型
        4.3.1 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的影响
        4.3.2 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4.3.3 价值属性对低成本价值创造的影响
        4.3.4 价值属性对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影响的中介作用
    4.4 定制化架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模型
        4.4.1 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的影响
        4.4.2 定制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4.4.3 价值属性对个性化价值创造的影响
        4.4.4 价值属性对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影响的中介作用
    4.5 场景化架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模型
        4.5.1 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的影响
        4.5.2 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4.5.3 价值属性对体验价值创造的影响
        4.5.4 价值属性对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影响的中介作用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
    5.1 变量测量和问卷设计
        5.1.1 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属性测量
        5.1.2 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测量
        5.1.3 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测量
    5.2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1 问卷发放
        5.2.2 样本描述
    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检验
        5.3.3 相关性分析
    5.4 结构方程建模与假设检验
        5.4.1 结构方程建模
        5.4.2 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影响
        5.4.3 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影响
        5.4.4 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影响
        5.4.5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6.1.1 主要结论
        6.1.2 理论贡献
        6.1.3 管理启示
    6.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指标体系预调查问卷
附录2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附录3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探索性因子分析
附录4 :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的问卷调查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生活》周刊读者阅读研究 ——以“读者信箱”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
    1.2 文献综述
        1.2.1 报刊阅读史研究
        1.2.2 《生活》周刊和“读者信箱”栏目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思路
第二章 《生活》周刊及其定位
    2.1 .《生活》周刊的兴办
    2.2 《生活》周刊的读者定位
        2.2.1 “读者本位观”
        2.2.2 读者的参与
第三章 《生活》周刊的读者
    3.1 读者的身份
        3.1.1 读者的发展
        3.1.2 读者的构成
    3.2 读者的生活世界
第四章 读者的阅读实践
    4.1 阅读内容
    4.2 阅读方式
    4.3 阅读动机
第五章 阅读共同体的形成
    5.1 建构共识
    5.2 启蒙新知
    5.3 民族国家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4)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功效性化妆品网络销售策略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2.2.2 网络销售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功效性化妆品
        2.3.2 移动互联网营销研究
        2.3.3 营销策略研究
        2.3.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网络销售发展阶段演变与功效性化妆品行业特征
    3.1 主要发展阶段
        3.1.1 起步阶段(2000年以前)
        3.1.2 发展阶段(2000-2012年)
        3.1.3 社会化发展阶段(2012至今)
    3.2 网络销售发展的规律及特征
        3.2.1 网络销售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
        3.2.2 从自建网站到充分利用外部平台
        3.2.3 营销方法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3.3 功效性化妆品行业特征
        3.3.1 行业发展迅速,销售额不断上升
        3.3.2 功效性化妆品市场己初步形成
第四章 S公司经营模式及销售渠道
    4.1 公司简介
    4.2 产品构成
        4.2.1 主要产品
        4.2.2 选择功效性化妆品的原因
    4.3 S公司经营模式
        4.3.1 销售渠道
        4.3.2 运营模式
        4.3.3 盈利模式
        4.3.4 成本效益
    4.4 S公司当前营销存在的突出问题
        4.4.1 渠道方面
        4.4.2 产品方面
    4.5 S公司当前营销问题产生的原因
        4.5.1 网络平台分散以及人们上网习惯的改变
        4.5.2 从营销竞争深入到整个产品链竞争
        4.5.3 传统销售渠道推广费用高企
第五章 功效性化妆品网络购买调查
    5.1 问卷设计与调查
    5.2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5.2.1 基本信息统计
        5.2.2 功效性化妆品认知
        5.2.3 功效性化妆品购买影响因素
        5.2.4 功效性化妆品网络购买特征
    5.3 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S公司网络销售策略优化
    6.1 S公司发展前景
        6.1.1 自身优势
        6.1.2 环境优势
    6.2 S公司网络销售优化路径与策略
        6.2.1 采用多网络分销渠道
        6.2.2 优化网络推广结构
        6.2.3 加大功效性化妆品相关的优质内容营销
        6.2.4 增加功效性化妆品的研发投入
        6.2.5 及时响应功效性化妆品供应链下游环节的信息反馈
        6.2.6 探索熟人推荐与微商业务
    6.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意义
    (一)B2B品牌形象的概念、研究目的和意义
        1.B2B品牌形象概念的含义
        2.B2B品牌研究的背景
        3.B2B品牌形象建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B2B品牌形象建构的功能与原则
        1.B2B品牌形象建构的功能
        2.B2B品牌形象构建的原则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 B2B品牌形象现状
        2.B2B品牌形象建构的主要问题
    (四)B2B品牌形象建构的理论分析
        1.国外研究相关概况
        2.国内研究相关概况
二、B2B品牌形象构建的差异化特点
    (一)B2B品牌化认知误区
        1.品牌内涵更为丰富
        2.品牌是品牌价值化综合体现
        3.品牌比关系和利益重要
        4.品牌观念是系统性观念
    (二)B2B品牌与B2C品牌的显着差异化
        1.产品形态的多样性
        2.顾客受众的集中性
        3.购买过程的复杂性
        4.营销方式的差异性
    (三)商业环境的变化对品牌创建的影响
        1.从生产为王到生产过剩
        2.移动互联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
三、B2B品牌价值系统的提出
    (一)选择过剩背景下B2B品牌的挑战
        1.品牌面临传播过度的社会
        2.媒体大爆炸下顾客的选择变化
    (二)心智模式对品牌创建的重大影响
        1.心智模式的概念及作用
        2.如何选择心智的阶梯
    (三)B2B品牌价值系统的提出
        1.B2B品牌价值系统是品牌化成功关键
        2.B2B价值系统的阐述
四、探寻价值机会——B2B品牌竞争战略选择
    (一)B2B品牌战略选择的原则
        1.战略选择的兵力原则
        2.战略选择的防御优势原则
    (二)四种B2B战略选择形式
        1.B2B品牌的防御战略
        3.B2B品牌的进攻战略
        4.B2B品牌的侧翼战略
        5.B2B品牌的游击战略
五、创建价值基础——B2B品类创新
    (一)品牌与品类的关系
        1.品类——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
        2.品类的定义与理解
        3.品牌的竞争实质是品类竞争
        4.创建品牌的本质:锁定品牌和品类
    (二)品类创新的分化理论
        1.创新的本质是分化而非融合
        2.分化是商业发展的原动力
        3.分化与市场细分的差异分析
    (三)新品类创建的问题
        1.现有市场空白是最佳机会
        2.避免品类的过度分化
        3.新品类需要新品牌名称
    (四)B2B创新品类的关键点
        1.界定原点人群和市场
        2.与竞争对手保持认知联系
        3.用公关启动新品类
        4.作为必要条件的耐心
六、如何确立价值——B2B品牌差异化定位
    (一)B2B品牌定位的方法
        1.抢占优势位置
        2.关联认知强势
        3.与领导者对立
        4.心智类别分化
        5.取舍与聚焦
        6.重新定位
    (二)提升B2B品牌信任状的途径
        1.领导地位是最有效的信任状
        2.与权威证明相联系
        3.独特的制造方法
        4.品牌背书带来强信任
        5.品牌开创者和经典历史
七、如何打造价值——B2B品牌的运营配称
    (一)运营增强定位优势
        1.战略化的运营配称
        2.战略配称的持续性优势
        3.B2B品牌的关键运营环节
    (二)B2B品牌命名
        1.命名是B2B品牌的第一决策
        2.B2B品牌命名原则
        3.B2B品牌命名的策略方法
    (三)B2B定位广告语
        1.B2B定位广告语的创意来源
        2.B2B品牌定位广告语的原则
    (四)B2B品牌话术
        1.品牌话术与战略定位
        2.品牌话术中要考虑的心理学原理
        3.创作B2B品牌话术
    (五)B2B品牌视觉锤
        1.视觉锤的力量
        2.B2B品牌视觉锤的表现分析
    (六)B2B品牌运营配称的5大聚焦
        1.聚焦代表品项
        2.聚焦重度用户
        3.聚焦专业渠道
        4.聚焦主流市场
        5.聚焦核心价格
    (七)B2B品牌的研发管理
        1.围绕定位的研发布局
        2.研发是提升品牌运营的关键动作
    (八)B2B品牌的精神价值系统
        1.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2.B2B品牌个性形象塑造
        3.建立品牌故事
八、如何传递价值——B2B品牌传播方式
    (一)关于品牌传播的理论
        1.品牌传播的理论研究
        2.B2B品牌传播的方法综述
    (二)口碑传播
        1.控制负面口碑
        2.口碑传播大使推荐
        3.顾客参与形成忠诚
    (三)社会化媒体传播
        1.表达性社会媒体
        2.合作性社会媒体
    (四)B2B内容营销传播
        1.直观简化的表现形式
        2.B2B品牌情感化运用
        3.多角度引发顾客兴趣传递
        4.通俗易懂展现亲和力
    (五)B2B公关传播
        1.新闻传播彰显公正性
        2.政府公关塑造品牌形象
        3.事件传播是B2B传播最重要手段之一
    (六)B2B品牌广告
        1.精准的专业出版物广告
        2.电视及户外广告是辅助补充
        3.直复营销是B2B重要广告手段
        4.更受B2B企业认可的网络广告
        5. B2B品牌广告联盟传播
    (七)B2B体验传播
        1.感观体验建立形象认知
        2.情感体验激发顾客感受
        3.文化体验形成独特内涵
    (八)关于B2B品牌赞助传播
        1.赞助社会慈善事业传播
        2.赞助公益活动传播
        3.赞助体育活动传播
    (九)B2B品牌利用展销展览传播
        1.展览营销战略传播
        2.品牌自身组织展览传播
九、如何管理价值——B2B品牌管理
    (一)品牌管理的理论研究
    (二)B2B品牌资产管理
        1.B2B品牌知名度管理
        2. B2B品牌认知质量管理
        3.B2B品牌联想管理
        4.B2B品牌忠诚度管理
    (三)B2B品牌组合管理
        1.B2B品牌组合管理的主要内容
        2.有效的利用B2B公司品牌
    (四)B2B品牌长期管理
        1.B2B品牌审计
        2.强化B2B品牌
        3.激活B2B品牌
        4.B2B品牌全球化
十、B2B品牌形象建构传播的案例分析
    (一)Intel的品牌案例
        1.Intel的发展与困境
        2.明确Intel的品类定位
        3.Intel品牌的全方位传播
        4.Intel品牌的组合管理
    (二)锦湖日丽的品牌案例
        1.锦湖日丽的竞争状况
        2.锦湖日丽的品牌定位
        3.锦湖日丽的运营配称
        4.锦湖日丽的品牌化成果
结论:B2B品牌形象构建的五个基点
    (一)B2B品牌市场基础是小众化
    (二)B2B品牌是偏理性的价值观念
    (三)B2B品牌传播更为全面化
    (四)B2B更注重公司品牌而非产品品牌
    (五)B2B品牌形象是价值系统的构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6)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和基础理论
    三、研究思路、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语境
    第一节 互联网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一、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二、互联网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的“受众”
        一、“受众”的历史
        二、网络受众与传统受众对比分析
        三、互联网时代的新“受众”
第二章 互联网与文化生产变革
    第一节 传统文化生产及其历史沿革
        一、文化生产的历史沿革
        二、传统文化生产要素
        三、传统文化生产模式
    第二节 互联网为文化生产带来的变革
        一、网络文化生产的基础
        二、网络文化生产的特征
        三、网络文化生产与传统文化生产对比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内容生产模式
        一、文化企业的内容生产
        二、自媒体环境下的全民“DIY”生产
第三章 互联网与文化推广变革
    第一节 传统文化推广的实施
        一、文化市场细分
        二、文化市场定位
        三、推广计划的实施和评估
    第二节 互联网为文化推广带来的变革
        一、网络推广简史
        二、网络文化推广的基础
        三、网络文化推广与传统文化推广对比分析
    第三节 文化内容网络推广分析
        一、文化内容的网络推广模式
        二、文化市场的网络调研
        三、文化内容网络推广的方式选择
        四、文化内容网络推广的策略选择
        五、推广效果评估的关键
第四章 互联网与文化消费变革
    第一节 传统文化消费的特征
        一、传统文化消费的目的性
        二、传统文化消费的被动性
        三、传统文化消费的结构层次
        四、传统文化消费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互联网为文化消费带来的变革
        一、中国网络消费简史
        二、网络文化消费的基础
        三、网络文化消费与传统文化消费对比分析
    第三节 文化内容商品网络消费分析
        一、我国文化消费现状
        二、互联网与文化消费者行为
        三、互联网环境下文化消费的影响因子
        四、网络文化消费类型
第五章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第一节 “内容为王”是永恒的法则
        一、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内容为王”
        二、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的“内容为王”
    第二节 平台商业模式
        一、平台之于文化产业
        二、文化产业平台商业模式的特征
        三、文化产业平台商业模式的类型
    第三节 “免费”商业模式
        一、“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
        二、文化内容展示平台——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三、文化产业的“免费”商业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

(7)国产小型文化创意商品的营销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纸胶带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转移——文化创意产业勃兴
        1.1.2 小微企业崛起与原创品牌觉醒——文化创意商品涌现
        1.1.3 国产文创商品面临市场竞争——营销传播在地探索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案例分析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半结构式访谈
    1.4 概念界定
        1.4.1 文化创意相关概念
        1.4.2 营销相关概念
        1.4.3 消费认同
    1.5 过往研究回顾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产小型文创商品的营销传播现状——以纸胶带产品为例
    2.1 国产小型文创商品企业主的经营现状
        2.1.1 小微企业构成经营主体
        2.1.2 针对企业主的半结构式访谈
        2.1.3 小结:企业主的困境与挑战
    2.2 小型文化创意商品的消费与传播现状
        2.2.1 针对受众的问卷调查
        2.2.2 调查结果:基本认知、消费、活动参与状况和态度分析
        2.2.3 小结:用户画像锁定受众,个性消费实现认同
第3章 基于小型文创商品市场营销实践的对比研究——以日本、台湾地区纸胶带品牌实践为例
    3.1 国产文创商品市场PEST分析
    3.2 日本纸胶带品牌的营销传播实例
        3.2.1 日本文创:立足本土创意,开拓国际市场
        3.2.2 品牌营销传播案例—mt:“世界标准”的知名企业
        3.2.3 小结:立体式多维营销,全方位传播体验
    3.3 台湾地区纸胶带品牌的营销传播实例
        3.3.1 台湾文创:根植在地文化,培育创意生机
        3.3.2 品牌营销传播案例—菊水:台湾制造的标杆
        3.3.3 小结:立足本地传播,专注故事营销
    3.4 对比与启发
第4章 国产小型文创商品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系统化品牌战略,迷失方向
    4.2 高度依赖线上渠道,限制发展
    4.3 客户管理系统缺位,沟通不足
    4.4 未充分开发本土文化,无法落地
第5章 国产小型文创商品营销传播的对策研究
    5.1 以整合营销传播(IMC)为战略工具
        5.1.1 建立品牌关系,有效连接双方
        5.1.2 品牌关系中相关利益群体
        5.1.3 品牌战略的规划
    5.2 4R理论指导下的品牌关系构建
        5.2.1 建立关联(Relevance)&管理关系(Relationship):基于兴趣图谱的熟人社交
        5.2.2 回应反应(Reaction):识别显性需求,开发隐性需求
        5.2.3 获得回报(Reward):建立双重激励的会员机制
    5.3 建立数据库有效引导营销
        5.3.1 数据库引导文创商品营销的必要性
        5.3.2 服务于文创行业的适用性升级:SCRM的建立与管理
        5.3.3 SCRM的运用:客户价值最大化
    5.4 营销传播策略的整合
        5.4.1 深耕在地资源,厚植本土文化
        5.4.2 构建展售合一的创意体验场景
        5.4.3 与KOL协同创新,打造原创文化IP
        5.4.4 将文创融入日常场域,构建生活美学营销
    5.5 小结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纸胶带产品的认知与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上海&南京手帐集市运营状况”的访谈资料整理

(8)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美术传播研究(189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三、前期相关研究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创新点与思考点
第一章 近代民营书局的崛起与美术出版
    第一节 近代民营书局的崛起
        1、近代出版业的转型
        2、商务印书馆的滥觞
    第二节 美术史上的“商务”现象
        1、商务印书馆的文化使命感
        2、商务印书馆的美术出版理念
        3、“商务”现象之于美术史
    第三节 其他民营书局的美术出版格局
        1、综合书局和美术专门书局
        2、美术出版的竞争与侧重
第二章 商务印书馆的美术资源整合
    第一节 内外双循环的资源整合系统
        1、内部资源的开发
        2、外部资源的吸纳
    第二节 成功整合资源的前提条件
        1、情缘、学缘与地缘
        2、理念与愿景的重叠
        3、平台与才能的互补
        4、需求与福利的对接
        5、价值与尊重的对等
第三章 商务印书馆的印刷技术支持
    第一节 打开新文化生产的枢机
        1、印刷之发达与文化之进步
        2、商务印书馆重视印刷的发展理念
    第二节 商务印书馆印刷技术的发展
        1、中外技术人才的提携与任用
        2、设备与技术的改良与引进
    第三节 商务印书馆的图像复制工艺
        1、石印技术
        2、珂罗版技术
        3、影写版技术
        4、照相凸版技术
        5、雕刻版技术
第四章 商务印书馆的美术资本产出
    第一节 学院化的美术教材
        1、普通学校
        2、师范学校与教授书
        3、美术专业学校
    第二节 社会化的美育培养
        1、少儿美术兴趣的养成
        2、生活美感的熏陶
        3、知识的普及和艺术的鉴赏
    第三节 国际化的互补交流
        1、国际化队伍与出版内容
        2、国际化推广与交流互动
第五章 商务印书馆的美术资本传播
    第一节 市场的需求与引导
        1、企业的“商务”
        2、文化的“商务”
    第二节 多元的推广途径
        1、发行网络的主攻
        2、大众传媒的助阵
第六章 近代商务印书馆美术出版的再思考
    第一节“商务”现象:近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协同
        1、双重遗忘的尴尬
        2、商务印书馆的美术“社会协同”角色
    第二节 出版机构的美术数据库及智库服务
        1、美术资源的数位典藏
        2、美术出版的多重智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商务印书馆人名录
附录二 商务印书馆美术书目
附录三 大事记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项目
后记

(9)网络定制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大众传播”到“定制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第二节 网络环境孕育出“定制传播”
        一、“定制传播”的雏形
        二、“定制传播”的发展
        三、“定制传播”与精确传播、个性化传播
第二章 网络定制传播的类型
    第一节 定制信息
        一、“我的杂志”和“我的报纸”
        二、个人数字图书馆
    第二节 定制广播
        一、 考拉FM,听我不同!
    第三节 定制视频
        一、“绿镜”来了
        二、搜狐云剪辑
    第四节 定制广告
        一、“猜你喜欢”——电子商务模式
        二、“知道你喜欢”——传统商务模式
第三章 网络定制传播的特点
    第一节 传播主体服务化
    第二节 传播内容差异化
    第三节 传播对象个人化
    第四节 传播路径可感化
    第五节 传播效果可视化
第四章 长尾现象和大数据的驱动
    第一节 长尾利益催生定制传播
        一、被遗忘的长尾
        二、网络传播中的长尾现象
    第二节 大数据提高定制传播“性价比”
        一、“多快好省”的大数据
        二、大数据之于定制传播
第五章 网络定制传播的影响
    第一节 市场蛋糕的新吃法
        一、追逐利基市场
        二、生产和营销方式差异化
        三、传播效益最大化
    第二节“我的私人定制”
        一、个性消费需求的精准满足
        二、判断和选择从社会化到个性化
    第三节 网络长尾的延伸
        一、去中心化的生产和消费格局
        二、从字节到原子
    第四节 硬币的另一面
        一、“我不需要”
        二、谁给我的“足迹”买保险?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10)美国社会变迁与淫秽物品标准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淫秽物品问题的出现与标准制定
    一. 淫秽物品问题的显现
    二. 政府对淫秽物品的管控
第二章 世风嬗变与淫秽物品标准的争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
    一. 大众传媒与情色作品的泛滥
    二. 世风渐变与新性伦理形成
    三. 社会各界对淫秽物品标准的众说纷纭
第三章 州法院修订标准和最高法院“不作为”(20世纪初至1956年)
    一. 州法院对希克林标准的修订
    二. 学界对淫秽物品问题的理论争辩
    三. 二战前最高法院在淫秽物品问题上的“不作为”
第四章 性伦理自由化的深度发展(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
    一. 色情逐步进入主流社会
    二、性道德的质变
    三. 表达性事的自由获得社会认可
    四. 社会各界对淫秽物品问题的依旧争论
第五章 最高法院对淫秽物品标准界定的演变(1957到1973年)
    一. 20 世纪中期最高法院审理淫秽物品案件的议题
    二. 最高法院对淫秽物品宪法标准的确立和修订
    三. 最高法院无意制定包含淫秽物品的统一的言论自由准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一览表

四、《时尚邮购》:行业报纸社会化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D]. 徐倩蓝. 苏州大学, 2020(03)
  • [2]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D]. 曾锵.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1)
  • [3]《生活》周刊读者阅读研究 ——以“读者信箱”为中心[D]. 邓旗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10)
  • [4]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功效性化妆品网络销售策略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方芳.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D]. 范定希. 上海大学, 2017(02)
  • [6]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D]. 王爽. 山东大学, 2016(10)
  • [7]国产小型文化创意商品的营销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纸胶带产品为例[D]. 刘菡骊. 南京大学, 2016(05)
  • [8]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美术传播研究(1897-1937)[D]. 黄一迁. 上海大学, 2016(02)
  • [9]网络定制传播研究[D]. 卢林茜. 南京艺术学院, 2015(05)
  • [10]美国社会变迁与淫秽物品标准的演变[D]. 王娟娟. 南京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时尚邮购”:行业报纸社会化的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