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位诱导成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诱导,异位,辛伐他汀,基质,蛋白,形态,发生。
异位诱导成骨论文文献综述
詹健峰,刘徐妹,于博[1](2018)在《载BMP-2多肽P24的巯基化壳聚糖水凝胶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载BMP-2多肽P24的巯基化壳聚糖(chitosan-4-thio-butylamidine,CS-TBA)水凝胶的异位成骨能力及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壳聚糖、2-亚氨基硫烷盐酸盐、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制备CS-TBA/HA溶液,进一步加入P24多肽制备CS-TBA/5%P24/HA、CS-TBA/10%P24/HA溶液;取上述3种溶液,加入β-甘油磷酸二钠(β-glycerophosphate disodium,β-GP),获得CS-TBA/HA/β-GP、CS-TBA/5%P24/HA/β-GP、CS-TBA/10%P24/HA/β-GP水凝胶。取雌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A、B、C 3组(n=6),制备竖脊肌肌袋后,分别植入CS-TBA/HA/β-GP水凝胶(A组)、CS-TBA/5%P24/HA/β-GP水凝胶(B组)、CS-TBA/10%P24/HA/β-GP水凝胶(C组)。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4、8周取材采用micro-CT检测标本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皮质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组织学观察(HE、Masson染色)分析材料的生物降解性及成骨作用。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取材时间点。micro-CT显示,术后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骨逐渐增多;同一时间点B、C组较A组明显,且随着P24浓度的增加,C组新生骨形成更多。术后各组Tb.Th、Tb.N、BMD逐渐增加,除A组Tb.Th外,其余各指标4周与8周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B、C组Tb.Th、Tb.N、BMD明显高于A组,C组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观察示,B、C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且成骨效果随P24浓度升高而增强。结论 P24多肽有助于提升CS-TBA水凝胶的异位成骨作用,且10%浓度效果更强。(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杜龑[2](2018)在《KLD-12多肽/rhBMP-2纤维凝胶复合BMSCs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KLD-12多肽/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 BMP-2)纤维凝胶复合兔BMSCs在兔臀肌内的成骨效果。方法:取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8只,体重3.0-3.5kg,雌雄不限,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兔BMSCs,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2只。A组(实验组):兔臀肌植入KLD-12多肽/rh BMP-2/BMSCs凝胶;B组(阳性对照组):臀肌内植入KLD-12多肽/rh BMP-2凝胶;C组(阳性对照组):臀肌内植入rh BMP-2;D组(阴性对照组):臀肌内植入KLD-12凝胶。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行X线、Micro-CT、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结果:(1)X线:A、B、C叁组在植入后4周,兔臀肌均出现成骨表现,成骨区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D组:无成骨影像表现。(2)Micro-CT结果:骨块形状不规则,外层骨质向骨块中央部不规则延伸。随时间推移,各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组织骨密度逐渐增大。12周时,骨体积分数BV/TV(%):A组24.274±1.034、B组21.141±0.998、C组20.163±1.096;骨小梁数量TB.N(个/mm3):A组6.869±0.247、B组5.616±0.232、C组5.098±0.199;组织骨密度TMD(mg/cm3):A组409.363±12.933、B组370.366±9.733、C组350.396±13.379;骨小梁厚度Tb.Th(mm):A组0.104±0.006、B组0.092±0.004、C组0.083±0.005,以上Micro-CT各指标测得的数据,A组与B组相比、A组与C组相比、A组与B、C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体标本观察:4周时:A、B、C叁组可见钙化结节,钳夹硬度均较低;8周、12周时:A、B、C叁组骨组织硬度均较高;D组:未发现骨组织(4)HE染色:100×,第4周时:A组可见编织骨和类骨质,B组可见少量形成的骨小梁,C组可见少量编织骨和类骨质;8周时:A组可见较成熟板层骨及少许编织骨,B组可见大量编织骨,C组可见少量成熟板层骨及大量编织骨;12周时:A、B两组为较成熟骨组织,C组为较成熟骨组织和少量编织骨。(5)姬姆萨染色(Giemsa染色):4周时:A组可见少量的深蓝色的成熟骨组织,B组可见较多量湖蓝色类骨质,C组可见浅蓝色新矿化骨;8周时:A组可见较多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B组可见少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C组可见少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并见较多量的浅蓝色新矿化骨;12周时:A组可见大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B组可见较多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C组可见深蓝色成熟骨组织和浅蓝色新矿化骨。(6)ALP活性(金氏单位/gprot):12周时:A组20.236±0.351、B组17.697±0.533、C组16.981±0.246,A组与B组相比、A组与C组相比、A组与B、C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LD-12多肽/rh BMP-2凝胶复合BMSCs在臀肌内成骨活性良好,在KLD-12多肽凝胶内,BMSCs与rh BMP-2可以相互促进成骨活性。(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5-01)
夏远军,余翔,章莹,尹庆水,夏虹[3](2016)在《重组人BMP-2/壳聚糖/硫酸葡聚糖复合微球诱导异位成骨的micro-CT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micro-CT评价重组人BMP-2/壳聚糖/硫酸葡聚糖(recombinant human BMP-2/chitosan/dextran sulfate,rh BMP-2/CS/DS)复合微球诱导异位成骨情况。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作rh BMP-2/CS/DS复合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ELISA法检测微球体外缓释效应。取6~8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n=12);制备股四头肌肌袋模型后,分别将相同体积明胶海绵(A组)、CS/DS微球(B组)、rh BMP-2(C组)及rh BMP-2/CS/DS复合微球(D组)植入肌袋肌间隙中。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4、8、12、16周处死动物,取异位骨化组织块行micro-CT扫描及叁维重建,检测组织骨密度(tissue mineral density,TMD)、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皮质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组织矿含量(tissue mineral content,TMC)。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制备的rh BMP-2/CS/DS复合微球球形较规整,分散较均匀,无团聚,微球表面较光滑;微球体外释放rh BMP-2于2 h后出现1个突释放期,2 d时达峰值,释放周期约20 d。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各时间点,A、B组CT扫描均未见放射性显影,叁维重建未发现成骨;而C、D组放射性显影强度及叁维重建骨组织逐渐增加,且D组强于C组。各时间点A、B组TMD、BVF、Tb.Th、Tb.N、BMD及TMC均为0。随时间延长,C、D组除Tb.N外,其余骨组织参数均呈总体增加趋势,各时间点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6周时D组显着高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 BMP-2/CS/DS复合微球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显着强于单独rh BMP-2。(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滕宇,崔巍,郭晓东,曲延镇,陈康[4](2013)在《诱导异位成骨实验中亲骨性BMP2活性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复合物作用效果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经亲骨性修饰的BMP-2活性多肽P24及未经修饰的P20分别与TBC或nHAC/PLA构建的复合骨修复材料的异位成骨能力,探讨亲骨性对多肽骨诱导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P20组及P24组,每组下设煅烧骨和nHAC/PLA两个亚组。每只大鼠制备双侧股四头肌肌袋模型,按实验分组分别于左侧放入TBC材料,右侧放入(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9-11)
姚金凤,张筱薇,周琦,郑苍尚,梁志刚[5](2013)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支架的异位成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生物材料的骨诱导现象已经在多种动物实验中被证实。目的:考察磷酸钙陶瓷自身固有的诱导骨生成能力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时的表现。方法:取健康家犬10只,在每只的背部肌肉内分别植入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非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及非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植入后8,12周,取出植入材料及其周围组织进行Micro-CT检测和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组及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组均有有异位骨生成,并且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组的成骨量显着大于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组(P<0.05);其余两组均无异位成骨。Micro-CT检测结果与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明显的成骨优势,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对异位成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3年29期)
滕宇,郭晓东,崔巍,曲延镇,陈康[6](2013)在《亲骨性BMP2活性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复合物体内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患者达数百万,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占有相当比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骨缺损常难以自行修复,因此多需行骨移植术以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病残率。组合应用生物活性因子和支架材料可有效弥补目前骨修复材料的不足。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小分子多肽保留(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五次中青年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6-27)
车向新,曹俊,李卫东[7](2012)在《自制BMPs活性蛋白的异位诱导成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自制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活性蛋白异位成骨能力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将自制BMPs蛋白植入小鼠肌袋内,X线观察植入部位的钙化情况,然后取材固定并染色,镜下观察材料周围肌肉中的成骨情况。结果 BMPs植小鼠肌袋后在植人材料周围均未见红肿、破溃等反应,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BMPs植入后4周有明显骨样组织形成,8周有完整的骨组织形成。结论自制牛BMPs活性蛋白可在小鼠异位诱导成骨,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许建英,李洪秀,王鹏[8](2012)在《辛伐他汀对rhBMP-2诱导大鼠异位成骨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诱导异位成骨过程中,局部应用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SIM),探讨SIM对rh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 SD大鼠分3组。A组:高剂量实验组;B组:低剂量实验组;C组:对照组。将复合体植入大鼠股后部肌袋中,术后15d、30d、60d对实验大鼠进行大体观察、生化检测。结果大体观察:各组组织块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变硬,范围变大。A、B、C叁组组织标本AKP含量均于术后30d达到峰值。第15天A组、B组AKP含量显着低于C组AKP含量;第30天,A组AKP含量明显低于C组和B组;B、C两组间则无明显差别;第60天,各组间AKP含量均无明显差别,且含量均较低。结论辛伐他汀与rhBMP-2之间在促进异位成骨方面不具有协同作用;高浓度辛伐他汀可明显抑制rhBMP-2的促进成骨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2年07期)
杨春露,陈建庭,金大地[9](2011)在《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异位成骨作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验证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WSM)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成骨诱导作用,我们体外培养了SD大鼠的rBMSCs并用WSM诱导后与珍珠层人工骨材料复合,植入大鼠背部肌袋中,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方法观察WSM诱导后的rBMSCs的异位成骨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BMSCs),将rBMSCs种植于珍珠层人工骨材料上,利用WSM进行诱导培养7天后,植入3月龄SD大鼠背部肌袋内。以复合未诱导rBMSCs及单纯珍珠层人工骨材料作对照。分别于植入后1d、4、8和12周时行X线摄片,观察WSM诱导的rBMSCs-人工骨材料复合物在大鼠体内异位成骨情况。同时在4、8和12周取材,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异位成骨情况。结果:复合WSM诱导后rBMSCs的人工骨植入大鼠肌袋内发生异位成骨:8周时有类骨质形成,12周时材料中出现较为成熟的板层样骨组织,其中可见小梁骨;复合rBMSCs的对照组12周仅有少量不规则小梁骨形成;单纯材料组仅见纤维结缔组织及肌肉组织长入材料,未见成骨发生。X线检查,组内比较,WSM+rBMSCs+人工骨组12周时材料的X线阻射密度值与4周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组各时间点无差异。组间比较,WSM+rBMSCs+人工骨组12周时阻射密度值高于其他两组,余未见差异(P>0.05)。结论:WSM诱导后的rBMSCs与珍珠层人工骨复合后,在SD大鼠背部肌袋内可异位成骨,WSM具有诱导rBMSCs成骨性分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叁省第二届国际骨科高峰论坛暨吉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叁届年会吉林省护理学会骨科护理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1-08-26)
王岩,陈国栋,庞天舒[10](2011)在《SIM对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大鼠异位成骨的X射线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诱导异位成骨过程中,局部应用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SIM),探讨SIM对rh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①以牛松质骨为原料经过脱脂、脱蛋白等步骤制备牛骨基质明胶载体,将辛伐他汀和rhBMP-2分别与BMG载体复合;②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高剂量实验组;B组:低剂量实验组;C组:对照组;③将复合体植入大鼠股后部肌袋中,术后15d、30d、60d对实验大鼠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测。结果①大体观察:各组组织块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变硬,范围变大;②X线结果,各组植入部位术后15d、30d未见显影,于术后60d各组可见不同密度的影像,B组和C组钙化明显,成高密度影像;A组成低密度影像。成骨区灰度值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结论高浓度辛伐他汀可明显抑制rhBMP-2的促进成骨作用;低浓度辛伐他汀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证实了rhBMP-2在促进成骨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1年02期)
异位诱导成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KLD-12多肽/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 BMP-2)纤维凝胶复合兔BMSCs在兔臀肌内的成骨效果。方法:取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8只,体重3.0-3.5kg,雌雄不限,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兔BMSCs,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2只。A组(实验组):兔臀肌植入KLD-12多肽/rh BMP-2/BMSCs凝胶;B组(阳性对照组):臀肌内植入KLD-12多肽/rh BMP-2凝胶;C组(阳性对照组):臀肌内植入rh BMP-2;D组(阴性对照组):臀肌内植入KLD-12凝胶。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行X线、Micro-CT、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结果:(1)X线:A、B、C叁组在植入后4周,兔臀肌均出现成骨表现,成骨区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D组:无成骨影像表现。(2)Micro-CT结果:骨块形状不规则,外层骨质向骨块中央部不规则延伸。随时间推移,各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组织骨密度逐渐增大。12周时,骨体积分数BV/TV(%):A组24.274±1.034、B组21.141±0.998、C组20.163±1.096;骨小梁数量TB.N(个/mm3):A组6.869±0.247、B组5.616±0.232、C组5.098±0.199;组织骨密度TMD(mg/cm3):A组409.363±12.933、B组370.366±9.733、C组350.396±13.379;骨小梁厚度Tb.Th(mm):A组0.104±0.006、B组0.092±0.004、C组0.083±0.005,以上Micro-CT各指标测得的数据,A组与B组相比、A组与C组相比、A组与B、C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体标本观察:4周时:A、B、C叁组可见钙化结节,钳夹硬度均较低;8周、12周时:A、B、C叁组骨组织硬度均较高;D组:未发现骨组织(4)HE染色:100×,第4周时:A组可见编织骨和类骨质,B组可见少量形成的骨小梁,C组可见少量编织骨和类骨质;8周时:A组可见较成熟板层骨及少许编织骨,B组可见大量编织骨,C组可见少量成熟板层骨及大量编织骨;12周时:A、B两组为较成熟骨组织,C组为较成熟骨组织和少量编织骨。(5)姬姆萨染色(Giemsa染色):4周时:A组可见少量的深蓝色的成熟骨组织,B组可见较多量湖蓝色类骨质,C组可见浅蓝色新矿化骨;8周时:A组可见较多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B组可见少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C组可见少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并见较多量的浅蓝色新矿化骨;12周时:A组可见大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B组可见较多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C组可见深蓝色成熟骨组织和浅蓝色新矿化骨。(6)ALP活性(金氏单位/gprot):12周时:A组20.236±0.351、B组17.697±0.533、C组16.981±0.246,A组与B组相比、A组与C组相比、A组与B、C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LD-12多肽/rh BMP-2凝胶复合BMSCs在臀肌内成骨活性良好,在KLD-12多肽凝胶内,BMSCs与rh BMP-2可以相互促进成骨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位诱导成骨论文参考文献
[1].詹健峰,刘徐妹,于博.载BMP-2多肽P24的巯基化壳聚糖水凝胶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
[2].杜龑.KLD-12多肽/rhBMP-2纤维凝胶复合BMSCs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3].夏远军,余翔,章莹,尹庆水,夏虹.重组人BMP-2/壳聚糖/硫酸葡聚糖复合微球诱导异位成骨的micro-CT评价[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6
[4].滕宇,崔巍,郭晓东,曲延镇,陈康.诱导异位成骨实验中亲骨性BMP2活性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复合物作用效果的实验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5].姚金凤,张筱薇,周琦,郑苍尚,梁志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支架的异位成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
[6].滕宇,郭晓东,崔巍,曲延镇,陈康.亲骨性BMP2活性多肽/仿生骨基质材料复合物体内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五次中青年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7].车向新,曹俊,李卫东.自制BMPs活性蛋白的异位诱导成骨实验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许建英,李洪秀,王鹏.辛伐他汀对rhBMP-2诱导大鼠异位成骨作用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
[9].杨春露,陈建庭,金大地.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异位成骨作用实验研究[C].东北叁省第二届国际骨科高峰论坛暨吉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叁届年会吉林省护理学会骨科护理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11
[10].王岩,陈国栋,庞天舒.SIM对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大鼠异位成骨的X射线学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
论文知识图
![地塞米松磷酸钠-玉米醇溶蛋白微球形态](/uploads/article/2020/01/06/9b20c9ec989dadbdbcb8eb2b.jpg)
![micro-CT表面重建示2~12w bBMP异位](/uploads/article/2020/01/06/70bc561412a286673cd312f0.jpg)
![micro-CT表面重建示2~12w bBMP异位](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SDSG2010010150004&suffix=.jpg)
![1~12w bBMP异位诱导成骨2-D图像](/uploads/article/2020/01/06/ae50748e571713d66b67691f.jpg)
![多聚物+涂层+BMP一2共沉积组在大鼠皮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8106256.nh0006&suffix=.jpg)
![一3小鼠异位诱导成骨实验ALP检测...](/uploads/article/2020/01/06/2e027690951173d9bde6b4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