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变电荷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荷,土壤,质子,离子,酸碱,砖红壤,等温线。
可变电荷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温晓翠,王莹,黄敏雪,陶亮[1](2019)在《环境因素对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于欧洲和北美温带地区的恒电荷土壤,我国华南红壤区是可变电荷土壤,其理化性质随环境因子而改变,进而显着影响其内含的土壤界面化学反应过程。其中,又以土壤pH的改变对土壤界面化学过程的影响尤为显着。本研究主要利用电位滴定法结合one site-two pKa模型拟合,模拟研究了滴定气体氛围、离子强度、水土比以及温度等环境因子的改变对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特征的影响及其对其酸碱缓冲能力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滴定体系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导致实验滴定PZC值(pH_(pzc-experimental))往高pH移动;与此同时,实验进一步证实pH_(pzc-experimental)与滴定体系的固液比之间、实验pH_(pzc-experimental)与滴定温度之间都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证实环境因素的改变影响可变电荷土壤的表面电荷特征。通过模型拟合分析,证实环境因子的改变不仅显着影响界面活性羟基物种(≡SOH,≡SOH_2~+,and≡SO~-)的分布趋势,而且进一步改变其对应的质子化-去质子化反应过程,从而影响其本体的酸碱缓冲能力。该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解析南方可变电荷土壤加速酸化的微观界面化学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研究佐证。(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朱小芳,唐昊冶,钱薇,龚华,徐仁扣[2](2019)在《茶多酚和铜对可变电荷土壤钙镁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批平衡试验,研究茶多酚、铜和体系pH对可变电荷土壤释放钙镁离子的影响。研究发现,铜离子初始浓度为2.0mmol/L,最终体系pH为5.0时,随着茶多酚添加量的增加,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负电荷增加,土壤表面释放的钙镁离子量减少。茶多酚初始添加量为20 g/kg,最终体系pH为5.0时,随着铜离子初始浓度的升高,可变电荷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量增加,铜离子通过与钙镁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形成对吸附位点的竞争,从而增加钙镁离子的释放。茶多酚初始添加量为20 g/kg,铜离子浓度为2.0 mmol/L,随着pH的升高,可变电荷土壤钙镁离子释放量下降。在相同pH条件下,茶多酚可以通过自身的吸附增加可变电荷土壤表面负电荷,减少可变电荷土壤钙镁离子的释放量。研究结果可为茶园土壤酸化和污染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3期)
邹献中,陈勇,谢卓文,艾绍英[3](2019)在《离子强度对可变电荷表面吸附性铜离子解吸的影响:可变电荷土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离子强度对可变电荷表面吸附性铜离子连续性解吸的影响,研究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在去离子水和0.1 mol·L~(-1)NaNO_3溶液中吸附铜离子后,依次在去离子水和浓度由低到高的NaNO_3溶液中连续解吸时,离子强度变化对不同pH段铜离子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解吸过程中离子强度变化方向对解吸分值随pH升高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完全不同,当离子强度由大变小时,解吸分值曲线的总体趋势是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反之,曲线呈现为钟形,且当去离子水第一次解吸在0.1mol·L~(-1)NaNO_3溶液中吸附的铜离子时,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第一次去离子水解吸均可出现重吸附现象,但铁质砖红壤解吸分值绝对值要小于红壤。整个解吸过程中,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铜离子吸附性铜离子的解吸特征与高岭石基本相似,但可变电荷土壤与高岭石以及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之间,解吸分值的变化规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变电荷土壤中的氧化铁含量多少被认为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程鹏飞,王莹,李芳柏,秦好丽,彭叶棉[4](2019)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酸碱性质与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变电荷土壤表面酸碱性质是指土壤与质子的结合能力,主要包括表面质子反应活性位点密度Ds、电荷零点pH_(pzc)以及质子化、去质子平衡常数pK_a。表面酸碱性质对于评估土壤酸碱缓冲能力、揭露酸化机制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究阳离子和阴离子在土壤固液间的分配,控制微量元素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土壤性质之一。本文综述了通过表面络合模型获取表面酸碱性质参数的方法以及研究复杂土壤体系的两种方法。电荷零点pH_(pzc)主要通过宏观滴定实验获得,但需要不断优化实验操作来减少无意义因素的影响。而表面质子反应活性位点密度D_s和质子化、去质子化平衡常数pK_a,则通常分别通过Gran函数和直线外推法计算等方法得到。目前,土壤活性成分金属氧化物、黏土矿物及腐殖质表面酸碱性质已通过表面络合模型得到广泛研究,研究方法和相关数据已逐渐趋于完善。而随着表面络合模型的发展,土壤混合体系表面酸碱性质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组分添加法通过各组分表面性质的加和来预测质子在土壤和溶液中分配和形态,目前已从矿物聚合模型扩展到矿物-有机物聚合模型,因为有机物和矿物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相当重要。而广义复合法假设土壤表面性质均一,依据实验吸附数据和表面积拟合获得表面酸碱性质,现在已发展为n-site/n-p Ka,并建立了一种通过土壤化学性质预测表面酸碱性质广义回归方程。最后,文章探讨了表面络合模型相关研究应该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土壤表面酸碱性质研究在未来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如海[5](2017)在《果胶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镉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可变电荷土壤。可变电荷土壤的游离铁铝氧化物含量较高,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较低。因此这类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较北方恒电荷土壤要高,也更容易受重金属的污染。果胶是植物根尖粘液中的一种成分,果胶参与土壤中许多重要的反应。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溶液中的有效金属,这使得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的浓度对生态系统尤为重要。植物分泌的粘液可以进去根际土壤,粘液可以被可变电荷土壤吸附,正如有机酸能增加重金属吸附作用那样,从而降低重金属在根际土壤中的活性。基于以上研究背景,论文应用果胶添加到可变电荷土壤中,模拟根际土壤中的真实情况。旨在探明植物根尖粘液中的果胶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重金属的影响,揭示植物根尖分泌物对重金属在根-土-水界面中的化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果胶的添加量、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体系的pH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Cu)、镉(Cd)的影响。研究果胶对无定形铁铝氢氧化物吸附重金属的影响,阐明果胶增强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重金属的直接机理。研究果胶参与的铝水解物的表面性质及其吸附重金属的影响,阐明果胶增强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重金属的间接机理。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技术(红外光谱、Zeta电位、表面电荷测定、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探究果胶影响可变电荷吸附重金属吸附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果胶促进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砖红壤和红壤)对铜的吸附。增加量与果胶的添加量成线性关系,砖红壤的增加量比红壤的增加更大。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可变电荷土壤对铜的吸附等温线。两个方程的拟合参数表明,果胶不仅增加了土壤对铜吸附量,也增加了吸附强度。在体系pH 3.0-6.0条件下,随着pH的升高,虽然静电吸附有所增加,但是果胶增加静电吸附的作用减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和Zeta电位测定表明:土壤胶体吸附果胶后,使得其表面负电荷更大,导致可变电荷土壤对铜的静电吸附增加。总之,果胶能增强可变电荷土壤对铜的吸附,特别是在低pH值的条件下。果胶可以降低铜在酸性可变电荷土壤中的活性性和可移动性。(2)果胶促进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砖红壤和红壤)对镉的吸附。当果胶用量小于30 g/kg时,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其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镉的促进作用大于其添加量大于30g/kg时。虽然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都能拟合镉的等温吸附和静电吸附的等温线,朗格缪尔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由于果胶的存在,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对镉的最大吸附量的增加几乎相等,而砖红壤对镉的最大静电吸附的增加远大于红壤。因为砖红壤比红壤含有更大量的游离铁、铝氧化物,导致砖红壤表面的负电荷增加更多。因此,果胶主要通过静电机制增加可变电荷土壤对镉的吸附。果胶增加可变电荷土壤对镉的吸附,从而降低镉在可变电荷土壤中的活性和可移动性。(3)研究了果胶对无定形铁铝氢氧化物吸附铜镉的影响,揭示果胶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重金属直接影响的证据。运用电子显微镜和X衍射仪对矿物表面进行观察;运用红外光谱仪对矿物的表面官能团进行分析。在pH 3.5-6.5之间,无定形铝氢氧化物对果胶的吸附量远远大于无定形铁的吸附量,因为无定形铝氢氧化物具有更高的正电荷密度,因此与果胶之间具有更大的静电作用。果胶的加入降低了无定形铁铝氢氧化物表面的正电荷。果胶增加了无定形铁铝氢氧化物对铜的吸附。无定形铁氢氧化物对铜的吸附增量,在低pH条件下高于高pH条件下;而无定形铝氢氧化物具有相反的趋势。当pH3.9,4.3,4.9时,无定型铁氢氧化物对铜的吸附量分别从24.4,76.6,177.0 mmol/kg升高到61.6,98.8,192.0mmol/kg,增加了37.2,22.2,15.0 mmol/kg。当pH为4.3和4.9时,无定型铝氢氧化物对铜的吸附量分别从3.7和27.0 mmol/kg升高到17.3和69.4 mmol/kg,增加了13.6和42.4mmol/kg。相对与无定形铁氢氧化物,无定形铝氢氧化物吸附更多的果胶,主要导致在高pH条件下对铜的吸附增加。无定形铁铝氢氧化物吸附果胶,降低了其表面正电荷,增加了铁铝氢氧化物对铜的吸附。果胶对无定形铁铝吸附镉的影响与铜的影响相类似。(4)研究了果胶对铝水解产物的表面性质的影响,揭示了果胶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重金属的间接影响的机制。通过X衍射、表面形貌和红外光谱对果胶存在下铝的水解产物的表面结构进行表征,证实了果胶使得铝水解产物的结晶度下降,形成了结构中的缺陷。果胶降低了铝水解产物的等电点和表面正电荷。随着果胶添加量增加,效果越明显。果胶增加了铝水解产物对铜的吸附。综上所述,本文选取砖红壤和红壤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果胶可以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对铜镉的吸附。通过对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的研究,果胶的吸附,降低了氧化物表面的正电荷,揭示了果胶促进可变电土壤吸附重金属的直接影响的机制。其次,在我国南方地区,果胶也可以通过影响铝水解产物,降低其表面正电荷,对果胶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重金属具有间接影响的作用。因此,果胶可以促进可变电荷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吸附,从而降低毒重金属在可变电荷土壤中的活性。(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莫建军[6](2016)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平衡实验法研究了苯甲酸和水杨酸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铅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铅的吸附服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对有机酸的吸附容量较大;有机酸可以增加土壤对铅的吸附量;有机酸对铅吸附的影响随体系p H值的增加而增大,约在p H5.4(水杨酸体系)或p H4.7(苯甲酸体系)时达最大,然后逐渐减小;影响土壤对铅的吸附,可以通过有机酸改变土壤的表面电荷、土壤与有机酸形成表面叁元络合物2种机制;吸附有机酸后的土壤对铅的次级吸附量的影响与竞争吸附一致,但前者的吸附量比后者大。(本文来源于《丽水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胡冰,吴纯德,刘吕刚[7](2016)在《可变电荷土壤介入应急混凝处置镉污染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方可变电荷土壤作为突发高浓度镉污染水体应急混凝处置的强化混凝药剂,考察了可变电荷土壤介入应急处置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并模拟构建了镉污染应急处置产生沉积物,通过静态释放实验方式,开展了可变电荷土壤介入应急混凝处置对含镉沉积物中Cd释放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混凝时,在偏碱性条件下,投加可变电荷土壤有利于提高镉的去除率,可以将水体镉浓度由1.892 mg·L-1降到30μg·L-1。在静态释放实验中,不同的溶解氧条件下镉释放量存在差异,但可变电荷土壤介入应急混凝处置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沉积物中Cd的释放。在镉污染水体的应急处置中投加可变电荷土壤来强化混凝可以有效降低水体的残余镉浓度,但可变电荷土壤的介入使得沉积物组分发生了变化,使得混合沉积物在应急处置后具有二次污染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朱小芳[8](2016)在《茶多酚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应用批平衡吸附实验的方法,探究了茶多酚的添加量、铜离子初始浓度以及悬液体系pH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外源铜和释放阳离子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茶多酚的存在增强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砖红壤和红壤)对铜的吸附量。砖红壤和红壤对铜吸附量随茶多酚添加量增加而增加,茶多酚对砖红壤吸附铜的促进作用大于红壤。随着茶多酚添加量的继续增加,铜吸附量反而有所下降,特别是红壤。添加茶多酚后,锰的释放量大大增加,砖红壤的锰的释放量大于红壤的释放量。随着茶多酚的添加量的增加,砖红壤和红壤的锰的释放量均有所下降,释放的钙、镁离子的量也都有所下降。茶多酚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吸附到土壤后,降低土壤表面正电荷,增加土壤表面负电荷,为了达到土壤表面电荷平衡,使得钙镁离子更不容易被释放。随着茶多酚的添加量的增加,从可变电荷土壤中释放的Fe、Al离子的量有所上升,特别是当添加量达到50 g kg-1。(2)砖红壤和红壤对铜的吸附量随着铜离子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茶多酚增加了两种土壤铜的吸附量。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都可以较好的拟合吸附等温线。茶多酚增加了砖红壤和红壤对铜的最大吸附量,分别由38.6 mmol kg-1增加到76.9 mmol kg-1和49.1 mmol kg-1增加到117 mmol kg-1。KL也相应的增加了,而且对于砖红壤增加的更多,说明茶多酚与铜在砖红壤表面的协同作用更强。随着铜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锰释放量也增加,铜与锰发生了竞争吸附,主要是随着铜离子初始浓度的升高,铜离子的吸附量也在升高,铜离子与钙镁离子发生了竞争吸附。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铜与茶多酚在土壤表面发生协同吸附,使得溶液中的茶多酚含量减少,对Fe、Al离子络合溶解作用减少。(3)在20 g kg-1的茶多酚存在的条件下,砖红壤和红壤对铜的吸附量都有所增加。增加量主要发生在pH为4.5附近,茶多酚在低pH增加了铜的静电吸附,高pH降低了土壤的静电吸附,以非静电吸附增加铜为主。土壤中锰以氧化物形态存在,随着pH的升高,氢离子活度不断下降,茶多酚对锰氧化物的还原作用减弱,因此释放的锰的量下降。茶多酚存在的条件下,增加了锰的释放量,茶多酚能够还原土壤中锰的氧化物。因为砖红壤比红壤表面具有更多的正电荷,茶多酚吸附到砖红壤表面,从而降低表面负电荷,使得钙镁离子释放量更少。在低pH或者高pH的条件下,悬液中游离的茶多酚高。由于茶多酚的溶解与络合作用,游离的茶多酚可以溶解络合Fe、Al离子。综上所述:茶多酚可以增加铜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吸附,主要以增加非静电吸附为主。随着铜初始浓度的增加,铜的吸附量也增加,铜与茶多酚可以在土壤表面发生协同吸附。pH在4.5左右时,茶多酚对可变电荷土壤铜吸附量的增加最大。茶多酚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土壤表面的氧化锰,从而使得土壤表面锰释放量增加,砖红壤的锰释放量显着高于红壤。茶多酚可以增加土壤表面的负电荷,从而降低土壤表面钙镁的释放,土壤表面的铁铝的释放量和溶液中未被吸附的茶多酚的量相关。茶多酚进入可变电荷土壤,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具有促进作用,从而降低铜的活性。(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张积洋,才亮[9](2015)在《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大面积的酸性可变电荷土壤,这类土壤既可以吸附阳离子又可以吸附阴离子。实验主要研究了吸附时间、p H、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对铜离子的吸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附2 h达到平衡;随着溶液初始p H和温度的增加,铜离子的吸附量增加;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铜离子的吸附量减小。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多分子层的吸附。(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24期)
罗文贱,张政勤,陈勇,邹献中[10](2016)在《连续解吸中离子强度对可变电荷土壤和高岭石体系pH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在去离子水中和0.1 mol L-1 Na NO3溶液中吸附铜离子和钙离子后依次被浓度从低到高的Na NO3溶液连续解吸时,离子强度变化对每次解吸前后体系p H变化(Δp H)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相关机理,作为对照,也研究了各种条件下,离子强度变化对高岭石Δp H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有吸附性二价阳离子的存在,或者吸附性阳离子属性(专性吸附型离子或电性吸附型离子)如何,当样品依次被去离子水、0.01 mol L-1 Na NO3、0.1 mol L-1 Na NO3以及1 mol L-1 Na NO3解吸时,在去离子水中和Na NO3溶液中的解吸过程对Δp H的影响截然不同。总体而言,如果解吸时体系离子强度趋于降低,Δp H将为正值,反之则为负值,且Δp H变幅开始增大时的起始点所对应的p H吸附基本相同,该起始点应该与高岭石ZPC(电荷零点)紧密相关。对上述结果的分析表明,解吸过程中,引起上述Δp H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连续解吸过程中的离子强度变化导致的可变电荷表面的表面电位变化。(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可变电荷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批平衡试验,研究茶多酚、铜和体系pH对可变电荷土壤释放钙镁离子的影响。研究发现,铜离子初始浓度为2.0mmol/L,最终体系pH为5.0时,随着茶多酚添加量的增加,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负电荷增加,土壤表面释放的钙镁离子量减少。茶多酚初始添加量为20 g/kg,最终体系pH为5.0时,随着铜离子初始浓度的升高,可变电荷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量增加,铜离子通过与钙镁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形成对吸附位点的竞争,从而增加钙镁离子的释放。茶多酚初始添加量为20 g/kg,铜离子浓度为2.0 mmol/L,随着pH的升高,可变电荷土壤钙镁离子释放量下降。在相同pH条件下,茶多酚可以通过自身的吸附增加可变电荷土壤表面负电荷,减少可变电荷土壤钙镁离子的释放量。研究结果可为茶园土壤酸化和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变电荷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温晓翠,王莹,黄敏雪,陶亮.环境因素对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特征的影响[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朱小芳,唐昊冶,钱薇,龚华,徐仁扣.茶多酚和铜对可变电荷土壤钙镁释放的影响[J].土壤.2019
[3].邹献中,陈勇,谢卓文,艾绍英.离子强度对可变电荷表面吸附性铜离子解吸的影响:可变电荷土壤[J].土壤学报.2019
[4].程鹏飞,王莹,李芳柏,秦好丽,彭叶棉.可变电荷土壤表面酸碱性质与模型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19
[5].王如海.果胶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镉的影响及机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6].莫建军.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铅的影响[J].丽水学院学报.2016
[7].胡冰,吴纯德,刘吕刚.可变电荷土壤介入应急混凝处置镉污染的可行性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6
[8].朱小芳.茶多酚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6
[9].张积洋,才亮.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5
[10].罗文贱,张政勤,陈勇,邹献中.连续解吸中离子强度对可变电荷土壤和高岭石体系pH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