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小说论文-路杨

非典型小说论文-路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典型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路翎,工人形象,革命主体,战时工业内迁

非典型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路杨[1](2019)在《“非典型”的革命主体——战时工业视域下的路翎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抗战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内迁以及西南内地战时工业建设的语境中,观察与书写西南矿区工人的生活与命运,成为了路翎四十年代重要的小说创作领域。与叁十年代书写城市工人革命的左翼文学模式相比,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有所争议的劳动者形象不仅包孕着一种非典型的革命主体诞生的可能,揭示出"工人阶级"这一政治主体想象内在的复杂性与现实性,更显示出四十年代的战争经验尤其是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对于工农群体的内部构成、经验方式及主体意识的重构。(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1期)

刘宏志[2](2019)在《“非典型”官场叙事中的时代忧思——论邵丽“挂职系列”小说中的基层政治生态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邵丽的"挂职系列"小说不是传统所谓的官场小说,而实际上是从党的宗旨角度,对基层官员的考察,对当代党群关系的反思,是从政治伦理角度对基层政治生态的分析和批判。《老革命周春江》《刘万福案件》等小说重新强调了党应该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基本宗旨,同时,也对基层官员的精神状态和长期的政治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增宏,祝敏青[3](2015)在《意识流小说非典型话语模式的建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来,文学形式日益受到推崇,其中意识流小说非典型话语模式始终保持着时代活力,这归根于其语言学背景下的建构机制适应着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变迁。这种建构机制具体表现为以语言"双声"属性的自由间接引语为话语模式,以人称指示成分与时空指示成分、价值指示成分进行"截搭"式组合,并生成具有张扬感知体验和实现逻辑规范的话语功能,是语用压力下主观认知视点与客观认知视点的融合,它的语言表达范式符合个人精神与集体理性和谐统一的东方文化传统。(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5年03期)

李莉[4](2009)在《民俗话语与现代小城镇小说人物的非典型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俗是中国现代小城镇题材小说重要的话语类型,民俗特定的文化内涵、文艺民俗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叙述方式,直接影响部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塑造表现出明显的非典型化倾向。大量群体人物突现于民俗话语中,成为民俗精神的对象化。个体形象也多是某一特定民俗文化的指归与代码,本质上成为群体文化的缩影。小说多突出人物的共性,强调某一方面的性格,人物性格单一,个性明显不足。(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周云[5](2008)在《对一部非典型军旅小说的非典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军旅作家余薛锋少校的新作《飞虹》,叙述了祖孙叁代人恩怨情仇的故事,书中各种宛如黑白一般分明的元素之间的对立、冲突,对读者构成一种诱惑,非一口气读毕不能罢手。当然,这些对比、矛盾、冲突不仅仅构建出了一个可读性较强的故事,而是能够激发读者的思(本文来源于《军营文化天地》期刊2008年12期)

罗晓静[6](2004)在《论“五四”日记体小说——一种非典型小说的形态和话语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典型小说”是与典型形态的小说——本文有时简称为“典型小说”——相对应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打破情节模式 ,偏重于主观抒情 ;在文体上具有模糊性 ,通常表现出文体融合的特点。“五四”日记体小说作为“非典型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 ,将日记的私密性和小说的公共性融为一体 ,构造了独特的话语形态。它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我”与“世界”的对话方式 :“我”看“世界”是以社会全体代个体自我 ;“世界”看“我”是以个体自我代社会全体。这样 ,它用极具主观性、隐私性的个体情感 ,实现了对普泛性、公共性的社会话语的言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李定春[7](2004)在《非典型官场小说——评铁戈《非典型公仆》》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典型公仆》关注官场选人用人这一官场根本问题,揭示了官场任人唯亲现象的普遍性、危害性及其难以根除的根本原因,体现了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性。同时,它又具有鲜明的讽刺艺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有特点。这样,同其他的官场小说相比,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体现了鲜明的非典型特征,《非典型公仆》可以说是一部非典型的官场小说。(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罗晓静[8](2003)在《“五四”日记体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典型小说”是与典型形态的小说——本文有时简称为“典型小说”——相对应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打破情节模式,故事叙述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被有意无意地轻视或忽略;偏重于主观抒情,审美的焦点和重心转向自我及其感觉和情绪的表达。在文体上具有模糊性,消解了小说文体同其他非小说文体乃至非文学文体的界限,通常表现出文体融合的形式。它作为小说体裁成熟与裂变的产物,是由文学自身发展和社会文化衍变的合力促成的。从文学内部语境来看,小说观念的革新改变了小说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为新的小说样式和规范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西方小说的输入和影响则使之成为可能。另外,“五四”文学的个体性和情感性构成了有利的文学氛围。从社会文化外部语境来看,“五四”的个性主义思潮、新的审美情感与无意识层面的分裂和求异原则,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体现为作家对世界和自我认识的突破与革新。这样,“非典型小说”以其全新的文体形式和生命内涵,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承担了自己的独特的历史使命。 “五四”日记体小说作为“非典型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充分体现了该小说类型的基本风貌,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体形式和别具一格的话语特征。总体上说,它的言说方式属于自我心灵的当下观照。它的叙述主体是“夹缝中生存的边缘人”,这就提供了反理性、反常规的审视角度;它以人物内心的纷争苦闷为结构,是“片断中倾吐的心灵絮语”;它的叙述时间是“此在中体验的进行时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它以“封闭中内省的我-我自诉”为聚焦方式,给予隐秘的灵魂最深切的观照。与此同时,“五四”日记体小说将日记的私密性和小说的公共性融为一体,构造了独特的话语形态。它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我”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我”看“世界”是以社会全体代个体自我;“世界”看“我”是以个体自我代社会全体。这样,它用极具主观性、隐私性的个体情感,实现了 /迄的人硕士学位论文 Whg 测SRR’STHE排一 对普泛性、公共性的社会话语的言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非典型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邵丽的"挂职系列"小说不是传统所谓的官场小说,而实际上是从党的宗旨角度,对基层官员的考察,对当代党群关系的反思,是从政治伦理角度对基层政治生态的分析和批判。《老革命周春江》《刘万福案件》等小说重新强调了党应该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基本宗旨,同时,也对基层官员的精神状态和长期的政治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典型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路杨.“非典型”的革命主体——战时工业视域下的路翎小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2].刘宏志.“非典型”官场叙事中的时代忧思——论邵丽“挂职系列”小说中的基层政治生态批判[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杨增宏,祝敏青.意识流小说非典型话语模式的建构机制[J].学术界.2015

[4].李莉.民俗话语与现代小城镇小说人物的非典型化[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

[5].周云.对一部非典型军旅小说的非典型解读[J].军营文化天地.2008

[6].罗晓静.论“五四”日记体小说——一种非典型小说的形态和话语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7].李定春.非典型官场小说——评铁戈《非典型公仆》[J].湘南学院学报.2004

[8].罗晓静.“五四”日记体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3

标签:;  ;  ;  ;  

非典型小说论文-路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